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疏谏废皇太子 东汉 · 张皓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至令戾园兴兵,终及祸难。
壶关三老一言,上乃觉悟,虽追前失,悔之何逮!
皇太子春秋方始十岁,未见保傅九德之义,宜简贤辅,就成圣质(《后汉·张皓传》:「安帝废皇太子济阴王桓焉、来历廷争之,不能得。退而上疏书。奏不省。」)
少主临海王安成王入纂令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中军仪同、镇北仪同、镇右将军护军将军、八座卿士,昔梁运季末,侮内沸腾,天下苍生,殆无遗噍。
高祖武皇帝拨乱反正,膺图御箓,重悬三象,还补二仪。
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并战战兢兢,劬劳缔构,庶几鼎运,方隆殷夏。
伯宗昔在储宫,本无令闻,及居崇极,遂骋凶淫,居处谅闇,固不哀戚,嫔嫱丱角,就馆相仍,岂但依车所纳,是讥宗正,衰绖生子,得诮右师,七百之祚何凭,三千之罪为大。
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基稔,皆已空竭。
大傅亲承顾托,镇守宫闱,遗诏绸缪,义深垣屏,而攒涂未御,翌日无淹,仍遗刘师知殷不佞等,显言排斥。
韩子高小竖轻佻,推心委仗,阴谋祸乱,决起萧墙,元相虽持,但除君侧,又以余孝顷密迩京师,便相徵召,殃慝之咎,凶徒自擒,宗社之灵,祆氛是灭。
于是密诏华皎,称兵上流,国祚忧惶,几移丑类,乃至要招远近,叶力巴湘,支党纵横,寇扰黟歙。
又别敕欧阳纥等,攻逼衡州,岭表纷纭,殊淹弦望,岂止罪浮于昌邑,非唯声丑于太和。
但贼竖皆亡,祆徒已散,日望惩改,犹加淹抑,而悖礼忘德,情性不悛,乐祸思乱,昏慝无已。
张安国蕞尔凶狡,穷为小盗,仍遣使人蒋裕,钩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贼妻吕,舂徒为戮,纳自奚宫,藏诸永巷,使其结引亲旧,规图戕祸。
荡主侯法喜等,太傅麾下,惯游府朝,啖以深利,谋兴肘腋。
适又荡主孙泰等,潜相连结,大有交通,兵力殊强,指期挺乱。
皇家有庆,历数遐长,天诱其囊,同然开发。
此诸文迹,今以相示,是而可忍,谁则不容,祖宗基业,将惧倾霣,岂可复肃恭禋祀,临御兆民?
式稽故实,宜在流放,今可特降为临海郡,送还藩邸。
大傅安成王,固天生德,齐圣广深,二后钟心,三灵伫眷,自前朝不悆,任总那家,威惠相宣,刑礼兼设,指挥啸咤,湘郢廓清,辟地开疆,荆益风靡,若太戊之承殷历,中都之奉汉家,校以功名,曾何仿佛。
且地彰灵玺,天表长彗,布新除旧,祯祥咸显,文皇知子之鉴,事甚帝尧,传弟之怀,又符太伯,今可还申曩志,崇立贤君,方固宗祧,载贞辰象,中外宜依旧典,奉迎舆驾。
未亡人不幸,属此殷忧,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寝,归祔武园?
揽笔潸然,兼怀悲庆(《陈书·废帝纪》)
始兴王伯茂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伯茂轻薄,爰自弱龄,辜负严训,弥肆凶狡,常以次居介弟,宜秉国权,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图为祸乱,扇动宫阐,要招粗险,觖望台阁,嗣君丧道,由此乱阶,是诸凶德,咸作谋主,允宜罄彼司甸,刑斯剭人。
言念皇支,尚怀悲懑,可特降为温麻侯,宜加禁止,别遣就第。
不意如此,言增泫叹(《陈书·始兴王伯茂传》,皇太后令黜废帝临海王,其日又下令。)
唐年补遗录奏 五代 · 贾纬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伏睹国史馆。唐高祖代宗巳有纪传。
德宗至文宗亦存实录。武宗济阴废帝凡六代。
唯有武宗实录一卷。馀皆缺落。
臣今采访遗文及耆旧传说。编成五十五卷。
目为唐年补遗录。以备将来史官修述。
臣闻裴子野之修宋略。爰在梁时
姚思廉之纂陈书。乃于唐世。
咸因丧坠。是有研寻。
皇帝陛下与日齐明。固天纵圣。
华山归马宗文之道已行。
虎殿延儒。质疑之论斯启。
一昨聿宣纶诰。精择史官
以李氏又终。想唐年遗事。
虽追名上号。其制相沿。
而创法定仪。于文或异。
恐谣俗之讹变。致信实以湮沉。
将辑亡书。以修坠典。
久居职分。深耻阙遗。
今录浅闻。别陈短序。
伏冀特回睿鉴。俯念愚衷。
芸阁蓬山。诚莫裨于良直。
蹄涔掬土。愿少效于高深。
请下有司。用资取證。
谶诗二首 其一 北齐 · 陆法和
 押哿韵 出处:全北齐文卷二
北史本传曰: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及剥落。有文二首。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迭代坐(隋书五行志曰:时文宣帝享国十年而崩。废帝嗣立百馀日。用替厥位。孝昭即位一年而崩。此其效也。○《北齐书》陆法和传。北史陆法和传。隋书五行志。《诗纪》百十。)
即位大赦诏天康元年四月癸酉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殒。
朕以寡德,嗣膺宝命,茕茕在疚,惧甚缀旒,方赖宰辅,匡其不逮,可大赦天下(《陈书·废帝纪》)
改元大赦诏光大元年正月乙亥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昔昊天成命,降集宝图,二后重光,九区咸乂,闵余冲薄,王道未昭,兹神器,如涉灵海,庶亲贤并建,牧伯惟良,天下雍熙,缅同刑措。
今三元改历,万国充庭,清庙无追,具僚斯在,言瞻宁位,触感崩心,思播遗恩,俾覃黎献,可大赦天下,改天康二年光大元年,孝悌力田,赐爵一级(《陈书·废帝纪》)
华皎家口诏光大元年九月乙巳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逆败华皎,极恶穷凶,遂树立萧归岿谋危社稷,弃亲即雠,人神愤惋。
王师电速,水陆争前,枭剪之期,匪朝伊暮。
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从诛戮,用明国宪(《陈书·废帝纪》)
恤死事军人诏光大二年正月庚子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华皎军人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仍复其家(《陈书·废帝纪》)
右军乐毅论后 陈朝 · 僧智永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
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陈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
始兴王
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
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
阅玩良久,匪朝伊夕。
始兴薨后,仍属废帝
废帝既没,仍属馀杭公主。
公主王所重,恒加宝爱。
陈世诸王,皆求不得。
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两载方得。
此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
其间书误两字,不欲点除,遂雌黄治定,然后用笔。
陶隐居云:「大雅吟《乐毅论》、《太师箴》等,笔力鲜媚,纸墨精新」。
斯言得之矣。
释智永张怀瓘《法书要录》)
郑国夫人神道碑奉敕撰722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郑国夫人者。
宏农杨氏之女也。
开元神武皇帝惠妃之母。
曾祖讳谌。
以礼乐习文。
越州司马
衍。
以折冲学武。
游击将军
父宏。
以门才入仕。
雍县
而早卒。
初则天之代。
夫人言归武氏。
曰恒安郡王
惠妃家令太子仆信。
开元十年三月
终于通化里。
其四月
卜宅于少陵原。
哀子衔恤。
号旻仰诉
怨报德而未待。
托思齐于永慕。
皇帝悒鸾殿之内忧。
怅鹤池之外惨。
扬淑声而金石刻
揭高行而天地感。
史司文
命为郑志。
若夫清明下济。
岳渎上升。
祥会德门。
庆育邦媛。
神授孝理之性。
天启聪达之心。
加以润泽诗书。
游玩图传。
伯宗好直。
预戒将亡。
重耳羁游。
先称必霸。
岂直汉庭章奏。
假借仲长之才。
周官礼仪。
咨禀宣文之学。
昌言嘉论。
有如此者。
螓首蛴领。
修眉横波。
既工嚬笑。
易为容止。
肃恭而不跼。
舒和而不倨。
商周革命。
遇屯有怡怿之颜。
桑霍儆子。
在贵无骄矜之色。
端容一貌。
有如此者。
纮綖祭服。
阙翟朝衣。
纂组入神。
剪制惊国。
雕胡之饭。
露葵之羹。
五齐六清。
三臡七醢。
咸一见而洞理。
或不习而知和。
女工中馈。
有如此者。
惠载诞皇子
在者四人。
骊泉多龙。
丹穴皆凤。
克岐克嶷。
预见元凯之才。
实覃实吁。
早闻霄烛之艳。
亦关阴德之潜袭。
胎教之密传乎。
又名子以义
成家以礼。
忠者以令德为忠。
信者以不欺为信。
传云去食存信。
信而有徵。
经云移孝为忠
孝则不匮。
咸覆。
纪季独存。
至德深图。
有如此者。
司徒之妻。
邑其合礼。
南城侯之妇。
封其旧功。
况夫慎徽四德。
四德咸举。
经纶二义。
二义克从。
匿武收继赵之勋。
产姚承配之庆。
吹凯风于椒掖。
外王母于梧宫。
盛德大业。
穷光极宠。
启国西郑。
不亦宜乎。
十数年閒。
二子荣立。
每至四时令节。
六参嘉会
鱼轩照门。
龟艾交室。
为寿则珠贝山积。
侑币则锦绮霞飞。
白玉满堂。
聚姻亲而同有。
黄金作穴。
散邻里而无馀。
君子钦其市义。
圣人嘉其宝俭。
故寝疾则饮食天厨。
汤药御府
匪日伊夕。
上宫络绎于闺庭。
送终则威仪倾都。
车骑曀目。
自宫徂野。
中使相望于道路。
哀荣之盛。
书记䍐闻。
猗欤。
所谓小君之遗美。
圣善之高烈者也。
如使后代考南史。
西陵
披牍而叹息。
临山原而茫昧。
旌贲之道。
不其阙而。
然则外孙之碑。
武担之石。
非明淑之垄。
其何设焉。
辞成进御。
帝称曰善。
顾谓尚札。
我其书之。
于是洒翰黄缣。
镂字青琬。
云横波蹙。
神变艳烂于山门。
鹤倚鸾翔。
生气宛延于松路。
礼尊事绝。
恩荣迹远。
斯又元德动天。
幽诚回日之奇致也。
谁昔未睹。
名言莫逮。
系曰。
代有母德。
厥氏杨兮。
祖考为士。
父为王兮。
圣后中叶。
总万方兮。
天命未改。
复归唐兮。
贤淑启佑。
继绝亡兮。
周虽灭。
神女昌兮。
号西郑
荣旧乡兮。
鱼轩翟茀
盛龙光兮。
二子双飞。
华绶章兮。
出入轮奂。
韡煌兮。
去此昭昭。
即茫茫兮。
何处诏葬。
少陵阜兮。
贵妃慈亲。
王舅兮。
寒暑流易。
山川久兮。
古坟坡陁。
老树朽兮。
寿宫灵寝。
百代守兮。
颂石光华。
千载后兮。
岭南节度判官宗公神道碑 唐 · 豆卢诜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九
夫工文者或懦于勇烈。善武者或昧于政理。
徐则失于断。疾则寡于谋。
至若文而有勇。武而有政。
徐而能断。疾而能谋者。
公有之矣。公讳羲仲
字羲仲。其先南阳人也。
高祖出宰榆次。因家太原
宋襄公之母弟敖。仕于晋。
伯宗。为三郤所害。
州黎奔楚。其子家于南阳
以王父字为氏。公其后也。
远祖均。东汉为九江太守
累迁司徒。六条分而千里云行。
五教敷而四方风动。厥有成绩。
罔或不臧。自东汉迄于圣代。
英贤间发。史牒详焉。
曾祖雍州鄱阳将军讳义。国之选也。
烈考皇灵州录事参军讳良献。人之望也。
皆缵承前绪。垂祐后昆。
秉德不回。世济其美。
公则灵州府君之仲子也。允文允武。
惟忠惟孝。丱岁失趋庭之训。
绝浆有类于参乎。弱龄丧倚门之慈。
泣血不殊于柴也。曾未弱冠。
克自激昂。不安颜子之贫。
遂投班生之笔。乃慷慨而言曰。
文武不坠。在人宏之。
遂从安思顺破鱼海。败五城
上柱国。又从哥舒翰吐蕃
收九曲。前后讨伐。
稠叠勋庸。累迁游击将军左武卫中郎将
乾元中秦州防禦使都督杨公。
公之懿亲。邦之硕德也。
怀郭有道之深识。行祁大夫之内举。
以公才兼文武。德备刚柔。
表为司议参军。尚贤也。
至上元初。杨公为同州刺史
又表公兼韩城当县团练使。任能也。
欃枪未攘。猃狁孔棘。
既因之以师旅。又加之以饥馑。
寇盗蚁聚于我疆。黔黎鸟散于他境。
城壁颓圯。𢌅户闭隳。
嗷嗷彼方。望公如岁。
公于是完城郭。修器械。
均赋敛。峙糗粮。
城郭之完也。则矗长云以倚天。
器械之修也。则腾劲霜以扑地。
均乃赋。则流人不召而来。
峙乃粮。则军士不戒而备。
农狎于野。商复于肆。
去其烦苛。敦其简易。
曾不期月。而人知所庇。
解印未几。朝廷多之。
澄城。无何。
杨公拜御史中丞岭南节度。乃咨参公谋。
授以参军。时宦官吕太一怙恃宠灵。
凌虐神主。前节度张休为之弃甲。
公于是稽韬略。演遁法。
算之以孤虚。考之以风角。
潜军间道。克复旧藩。
甲士不勤。而凶党歼矣。
所谓不战而胜者也。乃大贡方贿。
丕叙庶绩。朝议嘉焉。
大理少卿监察御史。仍充节度判官
懋赏也。棘署亚卿
表其赤心而刺外。柏台柱史
俾其白简以正邪。方将振翼南溟。
竭诚北阙。曜威灵于象郡
布渥泽于龙川。岂上天不惠。
降此大戾。阅水去而不留。
藏舟奄其长逝。以永泰三年四月六日
寝疾捐馆于上京务本里第。春秋四十有二。
其年五月十八日葬毕陌原。礼也。
之元昆曰夷仲。早世而殒。
公之季弟曰昌仲。为光禄寺丞
抚孤追往。号恸靡及
惟公礼以检身。忠以奉国
其事上也敬。其临下也简。
御众以宽。抚孤以义。
率性而仁爱及物。因心而孝友过人。
从官之禄利。散沾于疏属。
承家之资产。悉付与同生。
宗族之所嗟称。寮友之所景慕者也。
夫人昌黎郡豆卢氏。太原交城元伟之孙。
宁州真宁广洽之女也。调谐琴瑟。
志厉冰霜。施衿结缡。
作嫔君子。婉嫕淑慎。
宜其家人。伯道无儿
岂独悲于晋史。共姜誓死。
宁专美于卫诗。痛失翼于凌虚。
思招福而遗有。终愿削发禅寂。
衲衣空门。悯幼女之未嫁。
抑深心而少止。岁月逾迈。
陵谷有迁。愿播芳猷。
记之贞石。诜也不佞。
知其为人。哀彼谭公。
念兹归祔。乃为铭曰。
于穆君子。问望不已。
文武并茂。忠孝兼美。
德所立兮。奕奕韩邑。
嗷嗷疲人。命公为宰。
厥政惟新。化所及兮。
小臣不帅。肆虐荒裔。
师徒不勤。渠魁自殪。
谋兮。圣朝懋赏。
俾崇乃秩。卿月照庭。
台霜辉质。沐鸿休兮。
天地不仁。歼我邦彦。
百身莫赎。孰不兴怨。
行之积兮。孀妻孤女。
魂断骨惊。爰纪贞石。
永播芳名。美无斁兮。
明堂赋1050年10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范文正公集》卷一、《皇朝文鉴》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六、《玉海》卷九六、《永乐大典》卷七二一四、《历代赋汇》卷七二、《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
在国之阳,于巳之方。
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
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
昭壮丽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
颁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
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
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彻太古之弊,明大壮之则。
风雨攸止,宫室斯美。
将复崇高乎富贵之位,统和乎天人之理。
乃圣大造,明堂肇起。
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视。
壁廓焉而四达,殿岿焉而中峙。
礼以洁而俭,故表之以
教以清而流,故环之以水。
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礼秩秩,奉以世室;
商祀穆穆,制以重屋。
神禹卑宫,阶以一尺之崇;
成汤受命,革以三尺之盛。
赫赫周堂,制度景彰。
七筵兮南北之广,九筵兮西东之长,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
左青阳而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
耽然太室,俨乎中黄。
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阳。
或谓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阖其三十六户,疏达兮七十二牖。
亦规上而天覆,复矩下而坤厚。
近郊之宫,广而能受。
通天之宇,高而弗偶。
八方象其幅员,九陛参其前后。
桓桓焉听政之庙,应辰而周彰;
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
环林兮葱葱,圆海兮泱泱。
既方舟而经梁,复素饰其回墙。
陈位序以有严,议法象而必臧。
示邦域之景铄,期人神之乐康
左有辟雍,天子学宫。
坟籍浩以明备,文物森其会同。
奉三寿以勖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
右有灵台,庶民子来。
若经始于神明,乃占候于昭回。
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
圣之心也,盖惕惕于无灾。
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钦哉。
若夫约周之礼,禀之正,天子升青阳之位,体大德之生,彼相协谋,有司奉行。
庆赐必均,历象必明。
布农事于准直,习舞德于和平。
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称兵。
惟仓廪兮赈天之穷,惟币帛兮礼邦之英。
无隐不彰,无潜不亨。
蒙荡荡之至仁,浸灏灏之醇精。
此明堂之也,万物为之荣。
又若炎以继天,羲以永日。
始于仲吕之管,复于清宫之律。
天子乃登诸明堂,暨夫太室。
盛乐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实。
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气而无逸。
静百官之事,驱五谷之疾。
无索于关,无难于门。
止北伐之威,以助养于生生;
导南风之和,以饰喜于元元。
此明堂之也,万物为之繁。
尔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
羽渐干以南向,谷万斯而西成。
天子乃居总章之奥,奏清商之声。
图有功而专任,诘不义而徂征。
脩法制以谨收藏之令,养衰老以恻摇落之情。
同我度量,平予权衡。
人社以崇,厚兆民报本之志;
神仓以秘,示万邦致孝之诚。
此明堂之也,天下为之清。
及夫虫介时分,虎威夕永。
诗人发其凉之咏,日官宾可爱之景。
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
锡饮蒸之庆,从祀寒之请。
于是戒门闾,备边境。
劳三农于休息,警百辟于恭靖
关市必易,宫室必整。
无用之器斯彻,无事之官必省。
饬国典以俟来岁之宜,讲武经以肃万邦之屏。
此明堂之也,天下为之静。
斯乃顺其时,与物咸宜,适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仪乎皇皇,盛节兮彬彬。
比于郊也,我则取文之胜;
方其庙也,我则取质之纯。
损益其礼,尊严其亲。
五天之座,晔晔以陈;
五常之席,奕奕而伦。
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
作配者先王,从祀者五臣。
樽斝离离,玉币莘莘。
牲牢之举既遵于后,蔬果之荐复本于周人。
礼无不当,诚无不臻。
圣人于是出斋宫而肃肃,被法服而循循。
酌一献以从质,躬百拜而表寅。
司仪实相,乐正攸宾。
进俎豆之吉蠲,罗簨簴之轮囷。
六乐咸在,统美乎列皇;
八风相荡,同和乎大钧。
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非常之祭,骏及者万国;
莫大之孝,蚁怀者兆民。
于是神醉其德,人乐而极。
太史书于策,大夫颂于国。
颂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
礼以成之,乐以歌之。
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
穆穆乎舜门之辟,晰晰乎宣燎之发。
帝时待旦而久,求衣以先。
纡黄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将,升青阳。
进山岳之圭,当云龙之轩。
正圣人之大宝,示天下之有尊。
巍巍焉负扆而立,济济焉辨色而入。
太常正其等衰,九宾序其名级。
中阶之前,三公屹然。
应门之外,九采察焉。
阼阶之东,诸侯以同。
西阶之西,诸伯以齐。
门东北面者子之位,门西东上者男之次。
东门之外,则有乐浪、蟠木九夷之国,西面而北上。
西门之外,则有蒙泛、大秦六戎之属,南上而东向。
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
北门之外,则有荤粥、幽陵五狄之种,唯东是尚。
于是兟兟旅进,锵锵肆觐。
向明者盖取诸《离》,观光者受之以《晋》。
君臣之位定,礼乐之道振
雅韶以奏,文铎以徇。
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尧而颂舜。
上和而下乐,金声而玉润。
况乎晨光赫曦,天颜弗违。
冕绂兮霞集,玉帛兮川归。
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家之光辉。
若北辰之会众星,咸粲粲而在共;
如太阳之临多露,普湛湛而将晞。
莫不君三揖于上,臣载拜于下。
行典礼,扬风雅,访隽良,议穷寡。
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恻而遗野。
于以盛名器,于以休宗社。
署圣法于圆阙,驰神教于方夏。
皇哉耀今昔之荣观,至哉敷亿兆之纯嘏。
故曰,揖让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谓也。
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
诸儒靡协,议者喋喋。
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
泥于广狭,废皇王之大业。
使朝廷茫然有逾远之叹,惘然有中辍之议。
殊不知五帝非沿乐而兴,三王岂袭礼而至。
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奥;
行明堂之义,不必尽其制。
适道者与权,忘象者得意。
大乐同天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
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笾之云尔。
汉魏之下,暨隋唐之际,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盖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细。
享配之文,或然未分;
政教之烈,斯焉弗闻。
是则帝道不施,胡取乎总期
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宫
故夫明堂之设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
思之何也?
万微存乎消息。
慎之何也?
兆灵系之安危。
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尧舜之齐名。
惧巍巍之弗逮,乃孜孜于鸡鸣。
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财于吾民。
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
故圣人之宝俭,弗下剥而上侈。
思寡费而薄索,民庶几于格耻。
惟下武之太宁,亦省躬于干戈。
取诸豫于四方,慨风云以长歌。
惟知人其古难,思济济乎贤者。
盖举一于皋陶,乃连茹于天下。
惟好生之至德,思与物而为
惧幽陋之靡及,常咨命于仁人。
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弥彰。
故三五之君子,腾茂实而无疆。
惟皇极之大范,思天下而与平。
惧万物之或差,持我心于诚衡。
然后见天下齐于无体,和于无声。
厖眉而寿,吾何仁之有;
含哺而嬉,吾何力之为。
但渊渊绵绵,无反无偏。
浸淳泽以咸若,乐鸿化于自然。
此明堂之道也,盖无得而称焉。
我国家凝粹百灵,荐馨三极,东升烟于岱首,西展琮于汾侧。
未正天神之府,以让皇人之德。
祖考来格,俟配天之仪;
诸侯入朝,思助祭之职。
岂上圣之谦而愚臣之惑也。
臣请考列辟之明术,塞处士之横议。
约其制,复其位。
俭不为其陋,奢不为其肆。
斟酌乎三五,拟议乎简易。
展宗祀之礼,正朝会之义。
广明堂之妙道,极真人之能事。
以至圣子神孙,亿千万期,登于斯,念于斯,受天之禧,与天下宜而已乎。
李逊等谢恩令附入属籍表80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卿先父顷逢多难。尝立大功。
每想忠劳。岂忘存殁。
念先臣之绩。虽书名于太常
推同姓之恩。更附籍于宗正
俾增荣于一族。兼延宠于九原。
卿等或诗礼承家。或弓裘奉业
咸钟新命。庆属本枝。
省所谢陈。深嘉诚恳。
裴炎太后归政太后杀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唐史论断》卷上
论曰:裴炎死虽由直谏,迹其本末,自取之也。
武后篡夺之势,非一朝一夕为之,方欲因事立威,震慑中外,然后行其所谋。
中宗即位之初,过宠后父,力争之,因有「让国」之言,盖一时忿激之词也。
谏于外,武后制于内,一孱主岂能有为?
何得因一时忿激之词,便谓不堪辅佐,遽行废立?
自以忤意,预忧祸及,遂附武后为之谋尔。
殊不知后既能废帝立少子,天下之权皆出于己,其势至此,事肯已乎?
况素有异谋也。
炎方区区谏正其过,又请复政少子。
盗欲取人奇宝,己预其谋,既使得之,乃以廉耻为责,令归其宝,言得从乎?
言既不从,祸可免乎?
故曰:炎之死,亦自取之也。
夫为人臣者,惟当尽力于事,在择主之正与不正尔。
主不正而尽力,鲜有不罹其祸者。
盖共事之时,知其计画所长,用心所向;
得志之后,必虑复与人谋,则不利于己,故有忌之之意。
刘袆之、程务挺辈相继被戮,皆自取之也。
郑覃开成政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郑覃开成政事,「元年二年好,三年四年即渐不好」,颇得其实。
杨嗣复不顾事理,但谓讥己,要君求退,意不容,至有「上累圣德」之言,此奸人计也。
开成初李石同相,赞文宗为治,论议勤切,文宗励精,亦甚听纳。
如内置赦令一通,以时省览,敕长吏奉行不违,恩及天下;
紫宸宰相诸司官论事各举职,以郭承嘏给事中,有封駮之益,不令外任;
湖南羡馀钱,令收贮以备水旱;
徐州税色害人,悉使除罢;
王彦威度支羡馀物求宠,给边军衣赐不时,黜授卫尉卿
李石刚直之议,沮内臣仇士良威势,不使挠权:此元年二年之政事也。
至三年,仇士良遣盗刺文宗政事,使之出镇,朝廷待将相旧礼一皆寝罢,以滋士良之势;
中书、门下奏事,各挟所见,动成忿竞,无至公同心之称;
又奏改旧制,不令仆射尚书等论朝廷事;
文宗听后宫之言,议废皇太子,虽宰辅及宪官等论执,得以不废,然太子寻薨于太阳院;
仇士良用军中诬谤之事,枉害五千馀家:此三年四年之政事也。
以是观之,郑覃之言,岂非得实?
嗣复但恨沮己引用李宗闵之党,遂乘此指为瑕衅,尽力排之。
嗣复同相,况居四辅之首,既言政事一年不及一年,亦自言其过;
嗣复不共谋国事,求其失而更之,但快愤心,以言为过。
及罢,独当国政,又何所施为哉?
不踰年祸败,盖自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