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因获玄玉玺又劝进 晋 · 夔安
 出处:全晋文
臣等谨案大赵水德,玄龟者,水之精也,玉者,石之宝也,分之数以象七政,寸之纪以准四极,昊天成命,不可久违,辄下史官,择吉日,具礼仪,谨晃死上皇帝尊号(《晋书·载纪·石虎传》上,称大赵天王武乡长城徙人韩强,获玄玉玺,方四寸七分,龟纽金文,诣邺献之,拜强,骑都尉,复其一门,羲安等又劝进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五。)
吾书歌 现当代 · 萧劳
金文石鼓摹难好,楷法早荒况衰老。
醉墨纵横信手涂,吾书只宜属草稿。
云麾碑仿李将军,尤爱郇公五朵云。
朝夕相对一挥笔,惆怅未能得其神。
其间河南最秀发,结构稍稍见风骨。
欲扩盈寸为榜书,致力亦曾肱三折
平生嗜书原性情,不向人间贪浮名。
索吾书者谢酬报,肯学胜流计奇赢。
吾自搦管书吾诗,吾诗比书或过之。
书罢狂歌笺散落,不收付与秋风吹。
五龙堂 明 · 汤珍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六
乌鹊桥南访古游,五龙祠宇湛灵湫。
荒台半蚀穹碑字,潜窦遥通大海流。
玉册金文昭往锡,金书玉简赴冥投。
腥风白昼犹云气,寂历墙花径自幽。
补大藏经板疏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十年天下满兵埃,可惜经文(经文 原作「金文」,据渐西本改。)半劫灰。
欲析微尘出经卷,随缘须动世间财。
御医尹巨川 明 · 高拱
七言律诗 
乌头早续杏林春,远志高标更除尘。
厚朴晚须成大器,从容金尚德润身。
百年阴德当归后,六枝神功独活人。
别玄参辰应念我,天南星斗望中深。
息尘观察招集都益处消寒并为少石方伯子勤太守补祝 清末民国初 · 沈曾植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海日楼诗卷十二
烛镜交光花着枝,馀翁随分寄馀思(余近日自署馀斋老人。)
天开霁景忺人日,客有疑年祝酒卮。
春远林亭将入画,日长仙客厌观棋。
归来款识摹奇字,从古蕲糜蔑𤯍辞(近日时摩金文遣日。)
虢盘歌次昌黎石鼓歌韵为刘生蘅庄癸亥 清末至民国 · 陈衍
 押歌韵 出处:石遗室诗续集卷一
刘生两贻虢盘铭,要我为作虢盘歌。
陈仓石鼓可弟畜,继响韦韩苏如何。
周宣践祚十二载,南征北伐蕲止戈。
内侵猃狁尔何物,小丑敢将剑横磨。
折首五百执五十,如猎三面开网罗。
功高直欲并嵩华,吉甫方叔争嵯峨。
古人铭功在彝器,不刻碑石立山阿。
琅琊舞山创秦政,遗臭识者方诋呵。
此铭献捷讫受钺,百十一字无差讹。
金文尚简此繁缛,十九籀体偶一蝌。
方其薄伐薄洛汭,钲人伐鼓声逢鼍。
上公懿亲朕伯父,九命作伯专斧柯。
焉能屈居诸将下,前驱除道疾如梭。
处为六官出军帅,非徒退食行委蛇。
如何附会诗小雅,正月六月羲娥
洛阳太原分并豫,安得瀍涧淆滹沱。
既服复叛不畏死,戎狄未可轻言和。
元戎申命尹吉甫,两用挞伐罪同科。
淮军猛将有壮肃,转战江表功曰多。
常州克复载此宝,非复关陕需橐驼。
方诸石鼓参疑信,此盘真确殆有过。
吉金百鍊难剥蚀,未若乐石易磨磋。
杂投腥秽落贼手,荡涤垢腻烦江波。
盘高尺二寸有五,筑亭庋置平不颇。
广二尺半脩四尺,玄玉古色耀自佗。
中朝大官欲豪夺,讵肯媚献成媕婀。
薛徐作记自跋尾,重逾蒲璧时摩挲。
角巾野服集宾从,扣盘乌乌相吟哦。
无何兵尘起东海,楼船战具陈鹳鹅。
党牛怨李吴与皖,坐论主战理则那。
只轮匹马遂无返,殃民不教闻自轲。
相传积衅由小物,清明图不输上河。
将军相公去,攘夷敌忾长蹉跎。
秋怀八首 其六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丹黄浓淡晚山幽,豪富翻怜万户侯
过客闻猿频下泪,颓龄对菊不知秋。
悲欢久向无心度,景物还同有意留。
说与时人应笑煞,金文已上白云头。
颂一首 南宋 · 释净如
 押屑韵
四大幻形,徒劳口别。
缘会而生,缘散而灭。
一片虚空,本无口缺。
六十九年一梦身,临行何用忉二说(清张金吾金文最》卷一一○《长清灵岩寺妙空禅师塔铭》)
挂月墨缘谒天宗法师廿四韵崂山华严寺癸卯 当代 · 幻庐
 押词韵第二部
法显求法还,海东横翠嶂。
万缘成今日,印结大和尚
相自由心生,谓我罗汉相
前世修行人,福慧积无量。
自信本澄澈,至老除虚妄。
妙偈悟吃茶,厚朴花汤漾。
推窗入白云,青山探首望。
饱笔挽袈裟,八法意殊畅。
碧岩刊朱痕,烟岚隐高旷。
甘雨幛淋漓,寒斋长供养。
见佛即花开,我仿金文样。
相契因生喜,拂埃启宝藏。
大楷纪泰和,古拓铺寻丈。
栖霞长春子,牢山诗所创。
廿首糁繁英,端凝气尤壮。
擘腕偪鲁公诚悬相揖让。
炉篆和墨香,惊赞愈神王。
乐舞琉瓈地,尘劫破心障。
主殿传经课,大士闻梵唱。
遗窟召憨山,天龙飞锡杖。
秋叶红万种,钟磬回激宕。
耳目在常新,冰雪沃醇酿。
忍别木鱼阵,终期存依傍。
一念未曾忘,庄严萦枕上。
古砚雍正辛亥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五
雀台旧瓦埋烟草,追琢为砚诚坚好。
端溪紫石石质良,金文鸲眼成文章。
何如天然古砚省磨砻,淋漓墨海变云龙。
他山之石无所用,隐相呵护烦神功。
翠涛剡剡露精彩,恍疑宝气浮晴虹。
藏之七十有二代,以为金泥玉检充东封。
仙坛倡和诗十首 其十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牧斋初学集卷第十
天门阊阖日曈昽,灵璅传宣佑钜公(天子钜公也)
已敕东皇邀木母,更驱西伯献河宗。
荡除谗佞投哮虎,润泽燋枯遣睡龙。
玉扎金文司命诰,仙班咫尺领群工(师谶天下方治平末章致颂祷之意)
初夏四首 其一 明 · 陆深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桔槔声里送春归,乳燕迁莺接队飞。
入砚柳花还碍笔,扑帘槐雨欲沾衣。
月茶初碾金文饼,团扇新裁白练机。
小阁正宜清润候,昼长消得往来稀。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成康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人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
红岩古迹七首 其二 清末 · 姚华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旧本曾藏潘古廔,金文石墨记同收。
依山造幅原非窘,量楮施麋亦最优。
古篆存亡亦此托,乡邦文献应予求。
何时济火碑重出,汉刻非遥或可搜。
注:所得潘本,高可一丈八尺,阔可二丈四尺。全文位置皆原式,与寻常拓本分字分幅者不同。边幅宽绰,左下方有陂痕,未施墨,盖悉依崖形也。拓用贵州谷皮纸,施以淡墨,最雅致。他拓多施朱,易生蠹蛀,且不宜金石文字。谷皮纸最柔韧,墨浓则皱缩,故淡墨为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