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请归养表 南齐 · 萧撝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九
臣闻出忠入孝,理深人纪,昏定晨省,事切天经,伏惟陛下握镇临朝,垂衣御宇,孝治天下,二覃草木。
是以微臣冒陈至愿,臣母妾褚年过养礼,乞解今职,侍奉私庭。
伏愿天慈,特垂矜许,臣披款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汪涓埃,肆师掌礼,竟无称职;
浙隈督察,空妨能官,方辞违阙庭,屏迹闾里,低徊系慕,恋悚兼深(《周书·萧撝传》)
萧撝 北周 · 宇文邕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
开府梁之宗英,今则任等三事。
所谓楚虽有材,周实用之。
方藉谋猷,匡朕不逮。
然进思尽忠,退安侍养者,义在公私兼济。
岂容全欲徇己,亏此至公,乖所望也(《周书·萧撝传》)
齐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张让段圭
浊乱天下。
汉召董卓
将显其诛。
竟有小平之奔。
曹氏因之。
乃创霸业。
郑俨徐纥
点辱皇猷。
魏收尔朱荣
欲洗濯宫掖。
遂至河阴之祸。
齐人藉此。
用承明命。
故曰乱者理之源。
机者命之兆。
不可失也。
神武崖岸高竦。
器宇深沈。
望之俨然。
风尘自远。
听之逾厉。
雷霆或闻。
至乃足践列星。
声振原地。
赤色映团焦之外。
青□立旅宿之门。
汉高由之自负。
徒属以之增畏。
此所谓历数在躬。
推之不可去也。
于时魏德已衰。
偫胡得志。
孝庄殒于虏手。
节闵系于凶徒。
义士痛心。
壮夫沥血。
结党求同盟之会。
仗剑想勤王之师者。
往往而聚焉。
所以因天下之心。
览英雄之议。
普泰元年六月
建旗于信都
以讨尔朱兆为名。
当时赵魏之豪。
有高虔邕高敖曹封隆之李元诚卢文伟崔祖螭等尽其死力。
盖代之杰。
尉景段荣彭乐窦泰娄昭薛孤延等共其奔走。
然后数乱常之罪。
显安忍之辜。
发义帝之丧。
三军缟素。
承傕汜之逼。
万里同心。
莫不精勇感人神。
雄略出天地。
檄词未草。
声已驰于贼庭。
王诛欲加。
命乃悬于鬼箓。
但犬羊四合。
觜距千偫。
大战韩陵。
然始得志。
既而龙骧虎步
高下在心。
幕府以临外藩。
分腹心而统京邑
虽生我者父母。
立我者高王。
既怀震逼之威。
易为芒刺之说。
周郑交恶
衍殖构氛。
赵鞅畏谗。
遂起晋阳之甲。
襄王失据。
乃有居氾之悲。
虽表数相仍。
公怒未怠。
紫宸不可久旷。
丹穴难以更熏。
遂应飞来之谣。
乃议迁都之便。
关西河北
剪为寇雠。
天平永熙
便成敌国。
于是疆埸大骇。
钲鼓相闻。
邙山之师。
杖马捶而自免。
沙苑之役。
跨驼驼以遁归。
胜负相参。
波澜不定。
丰功厚利。
各有可观者焉。
昔魏祖西征。
中道不豫。
晋景南伐。
兵乃殂。
此并业未半而意穷。
功垂成而促。
是以留连末命。
委曲临终。
不可尽也。
高祖其辞魏帝之表。
可谓其言也哀。
顾太子之言。
可谓其事也尽。
方诸前代。
各一时也。
若乃推诚与人。
怀旧不舍。
择子如之虱。
尉景之肱。
高昂于肝胆。
侯景于半体。
此明达也。
牵马麦田。
不饮社酒。
此严断也。
放李穆之归。
使其富贵。
感虎兕之对。
以劝事君。
此宏量也。
故能废立虽多。
不失臣节。
兵锋屡折。
人望犹存。
即与夫嬖贾充荀彧
不同时也。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黄帝大电之精。
以太清而张乐。
惟高辛招摇之象。
以人事而纪官。
于是乎生我司徒
敬敷五教。
翼赞虞帝而咸熙庶绩。
惟殷汤受天明命。
以统九有之师。
微子崇德象贤。
以为万邦之式。
于是乎生我丞相
约法三章
光辅汉室而威加四海
自齐宣皇帝商周之日。
号西伯以称臣
太祖高皇之朝。
南河而革故。
司空临川献王懿亲明德。
论道经邦
中庶子平乐侯开国承家。
丹书白马。
于是乎生我齐贞公
惟魏之宝。
周之翰
开上帝而格天地。
燮阴阳而平水土
详求典载。
历选台衡。
或大泽而康帝图。
或高邱而济王业。
诸侯五百。
伊尹出于庖厨。
士三千
太公屠钓
未有上从轩后。
下及全齐。
圣主明君。
三居域中之大。
帝师王佐。
累极人臣之重。
古所谓殁而不朽者。
抑斯之谓欤。
公讳彪。
字明俊
兰陵人也。
宣帝之元孙。
高帝之曾孙。
临川王之孙。
平乐侯之子。
禀神河岳。
庆王侯。
攀两曜之末光。
乘五行之秀气。
温厚廉让。
当时以为达人。
宣慈惠和
天下谓之才子。
属三方鼎立。
九土星分。
禄去公朝。
失诸侯之盟会。
政由梁国
建天子之旌旗。
士女同叹于商墟
鬼神共谋于曹社
公杜门屏迹。
心不自安。
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宣武皇帝以客礼待之。
诏除给事中
假龙骧将军。
正光五年彭城长史
假节则将军比于王浚
优礼则长史兼于杜袭
龙骧可畏。
晋后任之于渡江。
骐骥不乘。
魏氏托之于留府。
六年通直郎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永安三年帝北巡。
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散骑通直
起于天兴之元
中书侍郎
始自黄初之代。
宣威抚军之号。
仆射光禄之名。
奇才总于文武。
重任归于将相
徐方叛逆。
以公为行军长史兼统别部。
仍加鼓节。
彭城宋邑
海岳徐州
峄阳孤桐
羽畎夏翟。
昔称都会。
今实边陲。
鲁伯禽始得专征。
周穆王遂行天讨。
公手执旗鼓。
坐谋帷幄。
陶侃部分之明。
阮孚戎旅之重。
有如荀羡
独负逸偫之才。
不学江逌
空有连鸡之喻。
徐州平。
黄门侍郎扬州大中正
黄扉蔼蔼。
青琐沈沈。
有若张公之万户千门
博观图籍。
太湖为浸。
会稽为山。
有若荀勖之十郡一州。
诠藻人物。
累迁大司农
秦称内史
汉曰司农
管夷吾陈不涸之名。
耿寿昌常平之议。
时播百谷。
后稷让于虞书。
阜成兆民。
列卿拜于周典。
普泰元年车骑将军
右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出为颍川太守
地称汝颍。
俗尚申韩。
有郑伯之别都。
有周公之朝邑
教之德化
无囚历于八年。
任于贤能。
旁润踰于九里
于时齐武王居中作相。
实有迁鼎之谋。
太祖在外持兵。
深怀事君之道。
昭公失位。
由季氏之执权。
襄王出居。
晋文之霸业。
三年秋八月武帝长安
以义兵从顺。
大统元年开府仪同三司
灵璧县开国子
邑三百户。
金堤石印。
清济浊河
爰赐土田。
以为藩屏。
汉之宰相
开封邑
周之列侯。
实兼卿士
二年车骑大将军
九年五兵尚书
十年中书监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为公。
增邑一千户。
天子有诏。
不入军门。
匈奴未灭
不营私第。
蔡谟兼五兵之署。
邓骘三台之仪。
中书纶翰
上公之冕服。
十六年侍中骠骑大将军
以下并如故。
昔惟常伯
今则侍中
切问近对。
拾遗补阙。
冕旒无象。
先问顾和
玉佩不存。
即徵王粲
废帝后二年公不贺。
出为使持节华州刺史
侍中并如故。
桃林国邑。
大荔城隍。
三秦六辅之奥区。
五岳四渎之襟带
倪宽之为内史
唯事溉田。
薛宣之守冯翊
但知拱默。
寻加特进
馀如故。
官品第一。
朝廷所敬。
辟吏如五府之间。
班列在三公之后。
唐虞之继文德也。
谟明于两朝。
魏晋之顺大名也。
建功于二代。
周武成三年进封青州齐郡公
二千户
赐号东岳先生
诏曰。
尧有四岳。
朕惟公一人。
赐杂䌽二千段。
甲第一区。
雍州良田百顷。
其优礼如此。
尧命羲仲
星鸟嵎夷之官。
周赐姜牙
穆陵无棣之境。
三王不袭。
同盟固于泰山
百代相因。
旧国传于负海。
保定四年
公薨于长安私第。
天子罢朝。
偫臣赴吊。
丧用官给。
呜呼哀哉。
五年赠少保使持节扬光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谥曰贞公
礼也。
公少外艰
州党称其孝。
齐武皇帝见而叹曰。
可谓吾家曾闵。
外祖太尉王俭谓其子侍中骞曰。
成汝宅相者。
在此孙乎。
公之北归也。
魏宣武帝敕曰。
微子去殷。
项伯归汉。
卿又得之于今。
公涕泣横流。
跪而对曰。
臣家国不造。
鼎祚沦亡。
进不能匡正。
退不能死节。
今复托身有道。
何敢比德古人。
帝益重之。
及周太祖作相西朝。
王侯之下。
皆望尘而拜。
公与之抗礼。
太祖尤相敬待。
屡有咨询。
尝曰。
国家之子房也。
公体淳和之至性。
廊庙之大才。
孝通神明。
忠定社稷。
马伏波来游二帝。
晏平仲能事百君。
在魏则贾诩荀攸
在周则太颠闳夭
司徒克慎厥始。
丞相克和厥中。
惟公载德。
克成厥终。
三后同其政道。
子孙训其成式。
辉光助于日月。
积德广于宇宙。
以某年月日葬于少陵原
国迁三代。
年移十纪。
杜当阳之碑石。
汉水而无闻。
仲山甫之鼎铭。
匈奴而不出。
曾孙皇朝右金吾将军同州刺史得照。
宏才大节。
玉振金声
入当天子之右军
出临帝京之左辅
承积善之馀庆。
大宗之不迁。
愿述家风。
思传祖德。
是用勒铭刻石。
相质披文。
于景钟。
大夫称伐之义。
书于太常
诸侯计功之道。
追题瓦屑。
郑康成北海之门。
重刻碑阴。
张平子南阳之墓。
其词曰。
黄帝摄政。
勤劳耳目。
居于轩辕
战于涿鹿
咸阳
登坛受福。
表正万邦。
缵禹旧服(其一)
逮乎微子
周之国宾
降及萧叔。
宋之懿亲。
高祖丞相
王迹是因。
宣皇御史
社稷之臣(其二)
太阴所立。
皇齐诞圣。
既创元基
仍集大命。
谋孙翼子。
重熙累盛。
天禄永终。
南风不竞(其三)
惟公载诞。
克嗣家声。
千丈多节。
三年一鸣
待时而动。
以族而行。
才归晋国
璧入秦庭(其四)
符坚拜首。
降天之使。
陶豫策名。
勤王之事。
任隆起草。
荣高近侍。
赫赫禁门。
雍容貂珥(其五)
日暮青琐
夕郎之职。
法驾毕陈。
黄门次直。
帝王之盛。
诚在农殖。
如京如坻。
我稷(其六)
吴王旧国
采山铸钱。
公为中正
佩以韦弦
夏禹遗迹。
今来颍川
公为太守
示以蒲鞭(其七)
齐称东帝
周称西伯。
诸侯谋王。
天子下席。
公之忠义。
如彼松柏(其八)
发自新邑
归于陆海。
魏德虽衰。
天命未改。
功成晋郑。
为而不宰。
宠茂山河。
于是乎在(其九)
亚夫真将。
去病元勋。
持兵对揖。
绝漠行军。
尚书武库
抑有前闻。
侍中重席。
曾何足云(其十)
当涂逊位。
有周经野。
二国唐虞。
两朝裴贾。
出守冯翊
人无讼者。
受封于齐。
实匡天下(其十一)
晨占赤乌。
夜辨黄熊
曾参易箦。
期于令终。
子囊城郢
没有遗忠。
明君辍祭。
偫臣会同(其十二)
黄屋左纛。
轻车介士。
朝发桐乡
暮归蒿里。
积善馀庆。
由来尚矣。
公侯子孙。
必复其始(其十三)
原乱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三
周、秦而下,乱世纷纷,何为而则然也?
原其来有由矣,由乱古之制也。
夫天子,君也;
诸侯,臣也。
君南面,臣北面,上天之制也。
故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朝诸侯于明堂。
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明诸侯之尊卑者,明君不可偏于臣,臣不可拟于君也。
周至夷王,王室弱矣,不敢自尊于诸侯,与诸侯下堂而相见。
则君臣之礼,夷王乱之也。
君臣之礼乱,则朝觐之礼废,而诸侯不臣矣,天下无王矣。
吁,乱是以作!
古者什一而税,故夏五十而贡,商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
盖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周室蜪微,王道绝矣。
诸侯专征伐,擅赋役,兵革不息,兴作无时而用度窘。
鲁宣公于是始税履亩,成公于是始作丘甲。
则什一之制,宣公成公亡之也。
什一之制亡,则聚敛之臣起,而国日以削矣,民日以贫矣。
吁,乱是以作!
古者为井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公田十亩,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
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
田有定分,赋有常出,而民无争。
秦孝公专务富国瞗兵,用商鞅计,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则井田之制,秦孝公废之也。
井田之制废,而经界不正,井隧不均,谷禄不平矣。
吁,乱是以作!
夫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子听男教,后听女训;
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
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三代不易之道也。
王太后出闺闼而临轩户,以女子而朝群臣。
则男女之职,秦襄王乱之也。
男女之职乱,则阴阳之序失。
阴阳之序失,则日月逆行而天地反覆矣。
吁,乱是以作!
古者封建诸侯,蕃屏王室。
下治,与诸侯守之;
天下乱,与诸侯持之。
三代享国,或八九百年,或四五百年,由兹道也。
秦始皇既吞六国,并诸侯,思欲独立天下,罢封建,置郡县。
封建之制秦始皇坏之也。
封建之制坏,而天下微矣,王室弱矣,天子孤矣。
吁,乱是以作!
古者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妃之数也。
秦、汉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婕妤、缀娥、莇华、充衣、昭仪之号,凡十四等。
则后妃之数,秦、汉乱之也。
后妃之数乱,则品秩杂而女色盛。
品秩杂,则上下渎矣;
女色盛,则邦国殆矣。
吁,乱是以作!
《周礼》,阍者掌守王宫中门之禁而已,寺人掌王宫之内人及女宫之戒命而已。
汉武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奏请机事,多以宦官主之,宦官始预政焉。
宦官之权,武帝启之也。
宦官之权启,则巧邪入而佞痈进。
巧邪入,则正人废矣;
佞痈进,则君败矣。
吁,乱是以作!
夫君臣之礼乱,则僭夺篡弑作矣;
什一之制亡,则暴赋重算行矣;
井田之制废,则豪瞗兼并兴矣。
噫,甚矣!
不封建也,陈涉一唱而嬴秦亡;
乱男女也,吕后专制而炎汉中否;
睲后妃也,戚姬进痈而太子甚危,飞燕耽宠而成帝致夭;
宦官也,用事而前朝大损,曹、张执政而刘氏终灭。
呜呼!
秦汉而下,乱败继踵,皆由是也。
夫古圣人为之制,所以治天下也,垂万世也,而不可易,易则乱矣。
后世不能由之,而又易之以非制,有不乱乎?
夫乱如是,何为则乱可止也?
曰:「不反其始,其乱不止」。
论讳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九、《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三、《山堂肆考》卷一三九
周人以讳事神,然《雍》诗言「克昌厥后」,《噫嘻》言「骏发尔私」,不为文武讳。
《周礼》一书,《七月》一诗,去古未远,皆未之讳,故《礼》有「昌本」之菹,《诗》有「觱发」之咏,其避讳固未如后世之悉,特不敢指曰「文王昌」、「武王发」。
若泛用二字,则不讳。
穆王名蒲,其后有王孙蒲;
襄王名郑,诸侯亦有卫侯郑。
虽曰曾以献武废二山,是特当时为尊者讳,故改具敖之名而承袭不易。
厥后又有公孙敖,亦足以泛而言之,未尝讳也。
后世讳「政」,而正月且易其音,视周为密矣。
观王嘉上封事,「无教逸,欲有国」,是为高祖讳矣。
韦孟谏诗有曰「总齐群邦」,自是而下,犯高祖之讳者凡至五六。
楚王戊之时,去高祖为未久,而独不之讳,岂汉初惩秦苛禁,凡事简易,其避讳亦未如后世之悉?
武帝讳彻,谓之「蒯通」,固为武帝讳矣。
至于景帝名启,《史记》谓之「微子开」,而《汉纪》元封元年诏书有「夏后启母石」之言,何为不避之?
《刑法志》「建三典以刑邦国」与「万邦作孚」之类,皆不为始祖避,何耶?
唐陆贽关中事,每曰「与理同道罔不兴」,《请释赵贵先罪状》曰「胁从罔理」,韩文《进士策问》曰「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治」字皆易为「理」,避高宗讳也。
然韩文《潮州上表》有曰「朝廷治平」,曰「为治日久」,曰「政治少懈」,曰「巍巍治功」,《贺即位》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举张惟素自代》曰「文学治行,众所推与」,何为不避之?
中宗讳显,而韩文《袁州上表》曰「显荣频烦」,《举韦顗自代》曰「显映班序」,柳子厚《鼓吹曲·泾水黄》篇云「羲和显曜乘清芬」,皆犯中宗之讳。
韩公《罗池庙碑》曰「其月景辰」矣,而《贺庆云表》乃曰「其日丙戌」;
子厚《平淮夷雅》曰「命官分土,则崧高韩奕、烝人」矣,而韩《贺即位表》乃曰「以和万民」,又何耶?
是二言容或刊行之误,而「显」「治」二字用之非应,不应皆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