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射江陵城内书 北周 · 于谨
 出处:全后周文卷五
今者行兵,不贪城隍土地,不贪子女玉帛,志存救弊,济此生民,广访民人,择善而立。
朝士庶,尚未相领解,蚁聚穷城,寂无求问,寻此异卜,良用致惑(《御览》三百二十八引《梁后略》。上自长沙寺移住天居寺,是日北军射书城内。案所云上者,元帝也。是时柱国于谨中山公护大将杨忠韦孝宽并统师,而于谨为之节度,所谓此君者也。)
晋阳下令军中 北周 · 杨忠
 出处:全后周文卷五
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周书·杨忠传》)
文帝襄阳等四郡立佛寺诏开皇元年七月 南北朝末隋初 · 李德林
 出处:全隋文卷十七
门下:风树弗静,隙影如流。
空切欲报之恩,徒有终身之慕。
伏惟太祖武元皇帝穷神尽性,感穹昊之灵,膺箓合图,开炎德之纪。
魏氏将谢,躬事经纶。
周室勃兴,同心匡赞。
间关二代,造我帝基。
夏禹之事唐虞(若),晋宣之辅汉魏
往者梁氏将灭,亲寻构祸。
萧察称兵拥众,据有襄阳
将入魏朝,狐疑未决。
先帝出师樊邓,饮马汉滨。
彼感威怀,连城顿颡。
隋郡安陆,未即风从。
敌人骋辅车之授,重城固金汤之守。
乃复练卒简徒,壹举而克。
始于是日,遂启汉东
萧绎往在江陵,主梁称制,外通表奏,阴有异图,心迹之间,未尽臣节。
王师薄伐,帝实先锋。
诛厥放命,继其绝祀。
有齐未亡,凶徒孔炽。
连山巨防,艰危万里。
晋水之阳,是其心腹。
于是鸣夔秉钺,假道北邻,皮服钦风,烟随雾集,悬兵万里,直指参墟,左萦右拂麻积草靡。
虽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
齐人因以挫衄,周武赖以成功。
尚想王业之勤,远惟风化之始。
率夷狄而制东夏,用偏师而取南国。
岂徒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
积德累功,福流后嗣。
俾朕虚薄,君临区有。
追仰神猷,事冥真寂。
降生下土,权变不常。
用轮王之兵,申至仁之意。
百战百胜,为行十善。
故以干戈之器,已类香华;
玄黄之野,久同净国。
思欲崇树宝刹,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
因治水,尚且铭山;
周曰巡游,有因勒石。
帝王纪事,由来尚矣。
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所,建碑颂德。
庶使庄严宝坊,比虚空而不坏;
导扬茂实,同天地而久长(《历代三宝记》十二,《广弘明集》二十八上,作李德林撰。)
生日海内断屠诏仁寿三年五月癸卯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但风树不静,严敬莫追,霜露既降,咸思空切。
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隋书·文帝纪下》)
改元祠南郊板文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维仁寿元年,岁次作噩,嗣天子臣坚,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璇玑运行,大明南至。
臣蒙上天恩造,群灵降福,抚临率土,安养兆人。
顾惟虚薄德化未畅,夙夜忧惧,不敢荒怠。
天地灵祇,降锡休瑞,镜发区宇,昭彰耳目。
爰始登极,蒙授龟图,迁都定鼎,醴泉出地,平陈之岁,龙引舟师。
省俗巡方,展礼东岳,盲者得视,瘖者得言,复有躄人,忽然能步。
自开皇已来,日近北极,行于上道,晷度延长。
天启太平,兽见一角,改元仁寿,杨树生
石鱼彰合符之徵,玉龟显永昌之庆,山图石瑞,前后继出,皆载臣姓名,褒纪国祚。
经典诸纬,爰及玉龟,文字义理,递相符会。
宫城之内,及在山谷,石变为玉,不可胜数。
桃区一岭,尽是琉璃,黄银出于神山,碧玉生于瑞巇。
多杨山响,三称国兴,连云山声,万年临国。
野鹅降天,仍注池沼,神鹿入苑,频赐引导。
驺虞见质,游驎在野,鹿角生于杨树,龙湫出于荆谷。
庆云发彩,寿星垂耀。
宫殿楼阁,咸出灵芝,山泽川原,多生宝物。
威香散馥,零露凝甘。
敦煌乌山,黑石变白,弘禄岩岭,石华远照。
玄狐玄豹,白兔白狼,赤雀苍鸟,野蚕天豆,嘉禾合穗,珍木连理。
神瑞休徵,洪恩景福,降赐无疆,不可具纪。
此皆昊天上帝,爰降明灵,矜悯苍生,宁静海内。
故锡兹嘉庆,咸使安乐,岂臣微诚,所能上感。
虔心奉谢,敬荐玉帛牺斋粢盛庶品,燔祀于昊天上帝。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配神作主(《隋书·礼仪志一》)
舍利感应记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一
皇帝昔在潜龙,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
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
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
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
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
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
其后周氏果灭佛法。
隋室受命,乃兴复之。
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京师法戒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
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槃,赫若冶炉之焰。
其一旬内,四度如之。
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
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
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
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坐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
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
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
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精舍奉舍利而行。
初入州境,先令家家洒埽,覆诸秽恶,道俗士女,倾城远迎。
总管刺史、诸官人,夹路步引。
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
各执香华,或烧或散,围绕赞呗,梵音和雅,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城法,远近翕然,云蒸雾会。
虽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
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悯众生,切于骨髓。
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经文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深至恳恻,涕零如雨。
大众一心合掌,右膝著地。
沙门乃宣读忏悔文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僧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一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欲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三涂八难,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诸佛,十二部经甚深法藏,诸尊菩萨,一切贤圣,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一切众生,发露忏悔」。
于是如法礼拜,悉受三归。
沙门又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普为一切众生,发露无始以来,所作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是罪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寿多病。
卑贱贫穷,邪见谄曲,烦恼妄想,未能自寤。
今蒙如来慈光照及,于彼众罪,方始觉知,深心惭愧,怖畏无已,于三宝前,发露忏悔,承佛慧日,愿悉消除,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不更作此等诸罪。
大众既闻是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惧,铭其心,刻其骨,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计。
日日共设大斋,礼忏受戒。
请从今已往,修善断恶,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无问长幼华夷,咸发此誓,虽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
舍利将入函,大众围绕填阍,沙门高捧宝瓶,巡示四部。
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变动。
凡是安置处,悉皆如之。
真身已应,灵塔常存,天下瞻仰,归依福田,益而无穷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兴宫之大兴殿庭,西面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七人,幡盖香华,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
皇帝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齐戒。
是时内宫东宫,逮于京邑,茫茫万宇,舟车所通,一切眷属人民,莫不奉行圣法。
众僧初入,敕使左右,密夹数之,自显阳门及升阶。
凡数三遍,常剩一人。
皇帝见一异僧,曷槃覆膊,以语左右曰:「莫惊动他,置之尔去」已重数之,曷槃覆膊者果不复现。
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
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仙游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岐州于凤泉寺起塔,将造函,寺东北二十里,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小大平整。
因取之,以作重函。
于是大函南壁,异色分炳,为双树之形,高三尺三寸,茎如雪白,叶如玛瑙。
北壁东壁,有鸟兽龙象之状。
四壁皆有华形,左旋右转。
其后基石渐变,尽如水精。
沙门道璨,图此双树之象,置于许州,叶尽变为青色。
明年岐州大宝昌寺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以供养,当户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户外。
于是户外十佛像,及观世音菩萨,亦频放光。
半旬之内,天华再落。
泾州大兴国寺起塔,将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
秦州于静念寺起塔,先是寺僧梦群仙降集,以赤绳量地,铁橛钉记之,及定塔基,正当其所。
再有瑞云来覆舍利
是时十月雪下,而近寺草木,悉皆开华。
舍利将入函,神光远照,空内又有赞叹之声。
华州于思觉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有五色光气,去地数丈,状若相轮,正覆塔上,数十里外遥望之,则正赤上属天。
舍利下讫,云雾复起,瑞雪飞散,如天华著人衣,久之而不湿。
同州大兴国寺起塔,舍利宿于近驿。
天夜雨,明旦舆行,云日迎之开朗,入自南门,而城北雨如故。
既至寺,又阴雨。
临入函,日乃出。
众色光相,绕日如轮光。
是寺僧慧真,梦见圣入,顶有圆光,明照天地,来自西方,入门而立。
及舍利舆至,无故止于其所,因定塔基焉。
十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圆光,从基而上,遍照城内,明如昼日,五十里咸见之。
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流照塔东,良久乃灭。
蒲州西岩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治下仁寿寺其夜堂内光明如昼。
二十八日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岩上有钟鼓之声。
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地又动。
八日舆登山,从者千数。
大风从下而上,因风力,俄倾至于佛堂。
其夜浮图上有光长数尺,乍隐乍显,至于十馀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还敛入瓶。
又有二光,并大如钵,出于西壁,合为一道,流入塔基,食顷乃灭。
俄而复出,流入于堂。
山顶亦有大光,照二百里,远望者皆言烧山。
九日夜,又有二光绕浮图,其一流照西谷,其一流照南谷
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状如香炉,流至浮图露盘,移时乃灭。
其夜露盘上又有光,或散或聚,皆似莲华,移更乃灭。
十三日夜,浮图上又有光,如三佛像,并高尺,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从堂而出,其一直上天,其一流于东北,其一状如楼阙,赫照州城
自朔至望,寺及城内,常闻异香,桃李多华,人采之以供养。
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从塔出,圆如大镜,诸光多紫赤,而见者色状不必同,或云如大电,或云如燎火,其都无所见者十二三。
有妇人抱新死小儿来乞救护,至夜便苏。
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
诸州皆有感应,而西岩寺最多,盖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旧无量寿寺起塔。
舍利初在道场,大众礼拜,重患者便得除。
起塔之日,云雾昼昏,至于已后,日乃朗照,五色云来之舍利
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无量天神,各持香华,幢幡宝盖,遍覆州城
定州恒岳寺起塔。
有一异翁来礼拜,施布一疋,负土数笼,人问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之。
此地旧无水,开皇三年初营寺,其西八里白龙渊,忽东流而过。
作役罢,水便绝。
及将起新塔,水复大流。
相州大慈寺起塔。
天时阴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建塔之明年八月,光天尼寺僧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神光屡发如电。
又有五色云盖,正临堂上,一日四见焉。
又有白云,状如林木,雰雨金华
其花之状,形如大蝶,色似青琉璃,翱翔而下,乃腾虚而去。
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华。
郑州于定觉寺起塔。
舍利将至,寺东有光,如大流屋,入至佛堂前而没,舆到此处,无故自止。
既而定塔基于西岸,其东岸舍利塔,有三光西流,入于基所。
寺僧设二千人齐供,然而万馀人食之不尽。
一瓮饭出八十盆,馀食供寺众二百人,数日乃尽。
舍利将入函,四面悬幡,无风而一时内向。
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馀。
有兔逆坂走来,历舆下而去。
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亳州于开寂寺起塔,界内无石,舍利至,便于三处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无底,乃合而用之,不须改凿。
掘塔基至槃石,有二浪并夹之。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汝州兴世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泰州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庙内有鼓声。
天将晓,三重门皆自辟,或见三十骑从庙而出,盖岳神也。
舍利自州之寺,未至数里,云盖出于山顶,五色而三重,白气如虹,来覆舍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
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
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为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
于是瓶内有声,放光高丈馀,食顷乃灭。
人审视之,见琉璃内金瓶盖自开,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虽急转终不回。
如此经八日
将八函,光遂散出,还入金瓶,云雾复起。
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来礼舍利,遂烧身于野,以供养焉。
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鸣,北听则声南,南听则声北,东西亦如之。
青州于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磐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
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现于道。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隋州智门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龟,七日甘露降于石桥旁之杨树,有黑蜂无算来绕之。
八日旦大雾,舍利将之寺,天便开朗,历光化县
忽见门内木连理,过杨树之下,甘露五道,悬流沾洒舆上,既而沈阴。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神龟色状特异,有文在其腹,曰王兴
州使参军献之,日日开匣,欲视其头,而缩藏不可见。
敕使著作郎王劭审检,龟便长引颈足,恣人反转,连日如之。
乃见有文在其头,曰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
皇帝亲抚视之,入于怀袖,自然驯狎。
放诸宫沼及草内,还来直至御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大兴国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扬州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蒋州于西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幡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
舍利至,如所梦焉。
吴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风波不起。
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
紫芝,高二尺馀,四茎共三盖。
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苏州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琴台
掘得砖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
舍利初发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
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
空里有音乐之声。
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
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
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衡州衡岳寺起塔,沙门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馀里,四遇逆风,愿定便定,四乞顺风,皆如所欲。
初掘基融峰,上有白云阔二丈馀,甚整直,来临基所,右旋三匝乃散。
既而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桂州于缘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馀里,有鸟千数,夹舆行飞,入城乃散。
舍利将入塔,五色云来覆之。
番州于洪杨乡崇杨里之灵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
其二各有铜函,感二小银像,其一有银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
既而坑内有神仙云气之像。
昔宋主刘义隆之时天竺圣僧求那拔摩将诣扬都,路过灵鹫寺,谓诸僧曰:此间寻有异瑞,兼直王者登临,徵应建立,终逢菩萨圣主,方大修弘。
其年冬,果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
及齐主萧道成初为始兴太守,游于此寺而起白塔
陈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此。
圣主修弘,验于今日。
交州于禅众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廓州于法讲寺起塔,舍利初发京下,宿于临皋,沙门梦失舍利。
是夜廓州有光高数丈,从东方来入寺,右绕佛塔,照及城楼,内外洞朗,遥望者疑烧积薪,光渐西流,食顷乃没。
及定塔基,正当光没之所。
又有香气,氛氲异常。
瓜州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虽不奉舍利,亦请众僧行道。
有一异鸟,来集梁上,意似听经,不惊不动,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读经之床。
人人赞叹摩𭢃,又擎之以行道。
法师于佛前为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签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尽释其囚,千里期集,无一违者。
隋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亦悉决放之。
馀州若此类盖多矣。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于齿下得舍利。
皇后亦然。
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右旋相著。
贵人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蚬,敕令审视之,各于蚬内得舍利一。
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
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
皇帝曰:何必皆是真。
沙门相与椎试之,果有十三玉粟
其真舍利,铁穴甲而无损(《广弘明集》十七)
庆舍利感应表 隋 · 杨谅
 出处:全隋文卷八
臣雄等言:臣闻大觉圆备,理照空有,至圣虚凝,义无生灭。
故虽形分聚,尚贮金罂,体散吹尘,犹兴宝刹。
自释提请灰之后,育王建塔已来,未有分布舍利,绍隆胜业。
伏惟皇帝积因旷劫,宿证菩提,降迹人王,护持世界。
往者道消在运,仁祠废毁,慈灯灭影,智海绝流。
皇祚既兴,法鼓方震,区宇之内,咸为净土,生灵之类,皆覆梵云
夏六月,爰发诏旨,延请沙门,奉送舍利于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
蒲州栖岩寺,规模置塔之所,于此山上,乃有钟鼓之声。
舍利在讲堂内,其夜前浮图之上,发大光明,爰及堂里,流照满室。
将置舍利于铜函,又有光若香炉,乘空而上。
至浮图宝瓶,复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莲华。
又有光明于浮图上,状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隐。
又有光明,绕浮图宝瓶。
蒲州城仁寿寺僧等,遥望山顶,光如楼阙,山峰涧谷,昭然显见,照州城东南一隅,良久不灭。
栖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
华州置塔之处,于时云雾大雪,忽即开朗。
正当塔上,有五色相轮,舍利下讫,还起云雾。
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辉散彩,或出或沉。
自非至德精诚,道合灵圣,岂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
臣等命偶昌年,既睹太平之世,生逢善业,方出尘劳之境,不胜抃跃。
谨拜表陈贺以闻(《广弘明集》十七,隋安德王雄等。)
太庙乐歌九首 其七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神室歌 隋 · 牛弘等奉诏作
四言诗 押虞韵
深仁冥著,至道潜敷。
皇矣太祖,耀名天衢。
剪商隆祚,奄宅隋区。
有命既集,诞开灵符(同上)
青州舍利塔下铭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维大隋仁寿元年岁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青州蓬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
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皇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庶民,六道三途,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碑拓本。案:《金石文字记》所载同州塔铭,与此正同,惟彼云「同州武乡大兴寺」八字为异。今不重录。)
邛州刺史安喜公李使君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
使君凉武昭王之后(《石墨镌华》一。)
王雄据一方,保乂河右,□□□□文武(下阙)郎。
祖景超,员外散骑侍郎,并□□□□风神□□□□两清人位。
□□。
父通逸,使持节、东南道都督狄道县开国子(下阙)
季父琰之出牧荆郡(下阙),仍□寇乱,乃扶城纯众(下阙)(下阙)状□令□某(下阙)世济□□象贤□出三辰□□宿之精四时膺玉烛之□□□恢□□□□□百□□□千寻直上(下阙)出□□□谈,长者莫不推□□□群公咸相引□。
太祖武元皇帝□□在田府望□重,乃以为外兵参军事(下阙)争未分□□□□□□攻心□□之□太祖□□□□出制□间西□□□之兵□□沙□之众(下阙)(下阙)马骨□□寒水长□塞外□□□阳□氏徵□鞠□□战卜□《音十》腃来背城鱼□□野公壮心□发□□(下阙)师□旋式加□赏□□都督封□州《厂干》喜章县开国子,邑四百户。
大冢宰、晋国公,居社稷之重,当□机之政,爪牙之任(下阙),信寻转大都督,进封□州安喜县开国侯,邑一千二百户,又除天官都上士。
天和四年,除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司武□□大夫
大象二年,□□司武大夫,进位上仪同大将军
皇隋□运□□茅社,进爵为公。
开皇二年,□上开府车骑将军
六年十二月,除使持节邛州诸军事邛州刺史
橘园盐井,物□富饶,□□□文民俗□□□□祭□□□之□莫传文君听琴,失身之风未绝。
公齐礼正德,令行禁止。
沦人□□,欣戴仁风。
蜀□鸣弦□□美(下阙)之□□□玉金空有□□之□十一年,因疾还京。
十六年八月十六日,薨于京第。
春秋六十有五。
粤以十七年二月廿五日厝于□西县交川乡。
唯公□宇外□□□内□非礼不动,唯仁是托。
夜□□行未□改□容□疾□□雨不□□其□□□□同□□之□心地□九□之□垂□□□之□□□□吕之□□乎若对(下阙)庭加以□□好古重□轻财□车而□周人□□□□穷士□□军□雅善兵□研□水□□□□□山之□□□文之妙(下阙)之□□杯不□比□□一德包□□□□□可大可久,全行全名,而才□半古□不充□□山之□未□中□之(下阙)于□□绝弦止□□□□士友□□长史□□大□□□□咸□□□者□□□风俗会稽典□之□安□先贤之状(下阙)民□□于□之□□□佳□之地,乃相与进□□城门(下阙)青松□□□久□□□史,其辞曰:
□乘(下阙)后□□□威名。
(下阙)(下阙)行。
手握灵珠,心(下阙)(下阙)未分□天(碑拓本,案此碑泐缺过半。据《石墨镌华》云:余过观榻二纸,而碑颇完,独阙使君名。则今世未必无明拓本,故已置而复录之。)(下阙)
大唐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宪公孔公碑铭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盖闻八卦已列。书契之迹肇兴。
六籍既陈。礼乐之基斯阐。
是以厉乡设教。道德垂训于百王。
涑水立言。雅颂□法于万□如欲化民成俗。
致远钩深。非博□□以究其源。
非□□□以宏其□□□□圣之幽赞。为后进之范围。
轶匡庄而骧首。超贾杜而矫翼。
见之祭酒曲阜宪公矣。公讳颖达。
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也。
若夫顺天开物。黑帝宁区夏以干戈。
定乐(阙十字)霸□□□□令誉于鹤□光赞□□振芳声于龙鼎。可谓长源眇眇。
将德水而俱遥。曾构岩岩。
与削成而共峻。其后公侯载德。
簪绂连晖。备在缣缃。
可得而略。曾祖灵龟。
国子博士。□应□之□驰誉□□□□□之□识飞英庠序□授治书侍御史
冠锡神羊。权豪为之屏迹。
任司衡象。风俗以之肃清。
父安。青州法曹参军
轻重之典。情在公平。
大小之狱。心敦宽简。
公蕴灵□智□□□和□□笃□之□骏□□□之足庭罗俎豆。幼习升降之仪。
门列骖驵。少怀远大之操。
□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
学富石渠。沈研冠于东阁。
词光翰苑。文丽䌽虹。
思极掞天。才华日□蹈忠□以行已。
践仁信以□身。□汉皇之名珠
光映照车之宝。抱金山之美玉。
重连城之器。闻之者未面而虚□见之者忘言而倾盖。
可谓儒宗之镜□学府之□□者焉。昔大业膺图。
更开横塾。贲帛而徵□□□□而辟(阙八字)业隆槐市大访□彦广□学徒公□□千□苞括百氏。
牢笼曹许。孕育毛
足使仲远伏膺。子干□道。
所以□天资于渐陆。纪地由乎滥觞。
居此高才。□□□□□家授□□□博士
寻除太学助教。□□□□驭海县分宇。
甚□□□踰楚岳。巨猾于焉鸮视。
大憝所以鸱张。比王粲之寓迹荆门
班彪之销声陇坻。□□尚阻。
还蜀无由。暨六合同文。
八纮□□既□□□之□遂□□□之游。□□司空国公礼部尚书黎阳秘书监永兴公为秦府文□馆学士□□学博士东胶西序。
讲肆于是重兴。碣馆□宫文□于兹愈□□年迁国子博士
膏梁□□举(阙七字)挥汗□□□摄齐问感。譬洪钟而□叩。
负笈质疑。□衢尊而□□声实振于关右。
芳风盖于淹中。其年封曲阜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析圭助土。
(阙十字)德贞观二□改□给□中职亚□卿位□□□丹墀近侍。允属时英。
四年员外散骑常侍太子中允。入陪玉裕。
出侍金舆。□重起居。
寄深献替。六年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
七年□□庶子国子司业。以公□□可□□□有□比□君仲□□子□十年奉敕共秘书监郑公修随书。
良直著乎青史。微婉表于丹书。
跨固超迁。含刘孕谢。
特蒙恩□□□增□□散骑常侍□□庶子国子司业□如□制礼作乐。沿革不同。
于是□名多问。委以删定。
其大戴小戴之舛错。前郑后郑之危疑。
往哲之所不通。前贤之所未释。
公剖兹□节。针此膏肓。
足使仪刑□□□泽王化□成□□□□□赏进爵为子。邑七百户。
赐物二百段。其年以公匡弼副主。
屡进谠言。与左庶子黎阳公特蒙恩诏。
又赐黄金一斤。绢一百匹。
十二年除国子祭酒东宫侍□封如故□□卿名□齐□膺兹宠命。□□道光□□□殊荣。
公乃再振颓风。重宏绝业。
学徒盈于家室。颂声彰于国朝。
十四年车驾幸学。亲观释奠。
公□总九流。才兼六艺。
彝伦之所钻仰。□德之所□崇。
诏公□于讲筵□□□□连□暂□指□□其谈锋英辩一摛□□惭其河泻。下帷博学。
闭户多闻。竞举云梯。
争回雄戟。公金汤易固。
楼雉难攻。遂使辅嗣倒戈。
大春反旆。宿疑旧惑。
冰销。□□神衷□□□□悠悠□□□见斯□礼毕。
上释奠颂一篇。文艳雕龙。
将五色而比彩。韵谐□凤。
与八音而同节。逸思掩于子王。
丽藻超于□□蒙□敕□□□表赞其书曰□□并上释奠□殊为□□□□□□清词烂其盈□□□□□逸气□已淩云骊龙九重。不足方斯绮丽。
威凤五彩。无以比其鲜华。
扬雄掞□高踪□远黄香(阙十四字)昔强秦之末。政教□迟。
搢绅以□□□坟典以为灰烬。逮炎汉握图。
□敷经学。宪章斯教。
文艺聿修。及自三国
迄于晋宋。书记可略而言之。
近至随运将终。天下鼎沸(阙八字)
鉴乎□随岂不怆恨。朕少逢□□之□长遇干戈之□□□兹宸极执□璇玑□阪泉崇国之功□有之矣。
灵台辟雍之德。则未可庶几。
虽然。亦尝有意乎雕虫。
存心乎儒史。开献书之路。
□□□□贤束帛蒲轮。亦以多矣。
□学谢□□文惭(阙七字)三□□□国老养于□序。庶老□于西庠。
听广论而无□导深义而□席。洪钟待扣。
扣无不应。幽谷发声。
声无不答(阙十二字)。夙挺圭璋。
早□□□。□罗百氏。
□□□经。□涌珠泉。
情抽□。关西孔子。
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
重兴乎兹□庶令宏四科于缥帙。阐□遍于青衿。
翰苑词林。□其(阙十字)奉敕□撰五经义疏。
公博极偫书。游□众艺。
削前□之纰缪。□往哲之(阙二二字)诚万古之仪刑。
实一代之标的。蒙敕赐名五经正义。
国子监施行。赐物三百段。
公敦老氏之止足。追太史之鸣谦。
□请归□优诏不许。□□闻奏始蒙□□□防阁□□□□又使中书令□□赍手□存问。
荣宠之极。旷古罕俦。
□世室于国阳。伫闻公玉之制。
告成功于日观。庭睹司马之书。
□□□□□光□□两楹□梦环海□□□□千月之□以(阙十字)于万年县平康里第。春秋七十有五。
哀感宸扆。悲动搢绅。
甚魏主之惜桓阶。若晋人之伤卫玠
诏赠物□□段。陪葬昭陵
丧事所须。率由官给(阙七字)
公礼也。□□遗老陪□陵而起坟。
□□□臣奉峻阳而卜兆。以今访古。
隔代同符。惟公气禀五常。
道光六行。得孔甫之具体。
姬旦之多才。延阁策府之奇书。
探赜索隐。东馆南宫之逸□□隩穷源□□□于□□无□□□之□□□□于(阙二字)不假张宽之□道合者不以贱贫而易交。
行伪者无以权贵而投分。志怀耿介。
性□广门。有石奋之谦恭。
类宋宏之方□推贤进士。后已先人。
举事而□□□□□而成准的。乃□之翘楚。
□□之羽仪。于时将创明□令偫儒详审。
互陈闻见。□起异端。
公攈摭旧事。宪章故实。
裴頠之制度。略蔡雍之节文。
酌今古之仪。得丰俭之□褒衣博带
□不□□□观之始□翚□□□□乐□□□□□之礼之坠典记事记言之史。俱资笔削。
大雅之诗。咸伫刊定。
奉敕修随史五十卷。□礼一百卷。
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迈南董于曩策。
逾孟庆于□书。□□阓(阙十一字)论衡匹此未奇。
撰□□闻帝用嘉尚。后仓制礼。
□振曲台。孙通创□荣光稷嗣
以今方古。彼独何人。
岂谓食薪为灾。梦成□魏敷之药无效。
齐鹊之言□□遂□山阳之□□□长□之□□宫之□□□金石之声世子志元等。悲深陟岵。
思乌□而无期。恩极昊天。
对风枝而增恸。恐钟律易改。
陵谷难常。乃□氏英猷。
永传五鼎。杨公□轨。
长勒四碑。敬陈伐阅。
树之□□□□□赫赫华冑。岩岩崇趾。
元鸟降神。□□效祉。
德表温室。道光阙里。
绩著太常。芳流惇史。
诞生令悊。卓荦绝偫。
百丈挺秀。九畹腾芬。
迢□流略。囊括邱坟。
淩云缛藻。□□□□□□偫籍网罗□□□迈□□思穷五际。
糠秕名□锱铢象系。落是潘词。
巢高孙第。世尚典故。
时敦学植。宾雁成行。
翘车转轼。金马待诏
璧池摄职。□□钦风。
□□咏德。飞缨黄屋(阙十字)
三□献书□□□□□阐六学规模。百寮冠冕。
星□丧宝。石折歼良。
□矣武库。□哉智囊。
茔嘶白马。坟瘗黄肠。
九泉虽閟。千载名扬
七庙议 隋末唐初 · 岑文本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昔孙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
有一国者事五代。则天子七庙。
古今达礼。故商书称七代之庙。
可以观德。祭法称王立七庙。
一坛二墠。王制云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百代不迁。
祫祭之礼。毁庙之主陈于太祖
未毁之庙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室。太祖东向。
昭南向。穆北向。
太祖者。商之元王。
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但商自元王以后。
十有四代。至汤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已后。十有七代。
武王而有天下。其间代数既远。
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
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其后汉高受命。无始封祖。
即以高皇帝太祖太上皇高帝之父。
立庙飨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为尊于太祖故也。魏武创业。
文帝受命。亦即以武帝太祖
高祖太皇处士君等并为属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晋宣创业。武帝受命。
亦即以宣帝太祖。其征西豫章颍川京兆府等并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历兹已降。
至于有隋。宗庙之制。
斯礼不易。故宇文氏以文皇帝太祖
隋室以武元皇帝太祖。国家诞受天命。
累洽重光。景皇帝封唐公
实为太祖。中间代数既近。
列在三昭三穆之内。故皇帝太庙。
惟有六室。其宏农府君宣光二帝尊于太祖
亲尽则迁。不在昭穆合食之数。
今皇极再造。孝思匪宁。
二月二十九日敕。宣光以下。
依旧号令尊崇。续又奉三月一日敕。
既立七庙。须尊崇始祖。
速令详定者。伏寻礼经。
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周庙太祖之外。
周文王为始祖。不合礼经。
或有引白虎通义云。后稷为始祖。
文王太祖武王太宗
及郑元注诗雍序。太庙为文王以为说者。
其义不然。何者。
彼以礼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故谓文王太祖耳。非祫偫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议者。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者。
殊为不可。何者。
昔在商周始封。
汤武受命。汤武之兴。
祚由。故以太祖
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凉武昭王勋业未广。
后主失守。国土不传。
景皇帝始封。实基明命。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凉之远构。
考之前古。实乖典礼。
魏氏不以曹参太祖齐梁不以萧何太祖
晋氏不以胡公殷王卬为太祖。宋氏不以楚元王太祖
陈隋不以胡公杨震太祖。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太祖乎。
汉之东京。大议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汉当郊尧。
制下公卿议。议者佥同。
帝亦然之。唯杜林正议
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
汉业特起。功不缘尧。
祖宗故事。所宜因循。
竟从林议。又传称欲知天上事。
问长人。以其近之。
武德贞观之时。主圣臣贤。
其去凉武昭王。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以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深远。方复立之。
岂是三祖二宗之意。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
武昭虚位而不答。非社稷之福也。
宗庙事重。禘祫礼崇。
先王以之观德。或者不知其说。
既灌而往。孔子不欲观之。
今朝命惟新。宜应慎礼。
祭神如在。理不可诬。
请准敕加太庙为七室。享宣皇帝以备七代。
始祖不合别有尊崇之义。谨议。
江王元祥鄜州刺史 初唐 · 上官仪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
维麟德元年岁次甲子正月己酉朔二十二日庚午
皇帝若曰。
于戏。
列爵开基。
资连属而敷化。
班条驭宇。
藉蕃卫而裁风。
是以光阐帝猷。
发挥人极。
固宗庶而兼列。
必亲贤而并建。
邓州刺史上柱国江王元祥
识尚闲伟。
体局贞凝
履顺而居真。
冲撝而持物。
梁台既启。
背淮之裾爰萃。
燕馆载辟。
发洧之驾相趋。
甄综掩于河书。
精通符于沛易。
道无纠察
政叶宽平。
包吐茹之奇。
递弦韦之用。
至乃地邻宗翊。
俗备于五方。
壤密洄封。
润沾于九里
是用命主为使持节鄜州诸军事鄜州刺史
勋封并如故。
往钦哉。
懋德惟
持盈在约。
思勤躬而景问。
无弛度以亏名。
宗正之规。
迈安常之节。
祇膺宠命。
可不慎欤。
大唐西域记赞 唐 · 释辨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大矣哉法王之应世也。
灵化潜运。
神道虚通。
尽形识于沙界。
绝起谢于尘劫。
形识虽尽。
应□生而不生。
起谢虽绝。
示寂灭而无灭。
岂实迦维降神。
娑罗潜化而已。
固知应物效灵。
感缘垂迹。
嗣种刹利。
绍允释迦
继域中之尊。
擅方外之道。
于是舍金轮而临制法界。
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道洽十方。
智周万物。
虽出希夷之外。
将庇视听之中。
三转法轮于大千。
一音振辩于偫有。
八万门之区别。
十二部之综要。
是以声教之所沾被。
驰骛福林。
风轨之所鼓扇。
载驱寿域。
圣贤之业盛矣。
天人之义备矣。
然后忘动寂于坚固之林。
遗去来于幻化之境。
莫继乎有待。
匪遂乎无物。
尊者迦叶。
妙选应真。
将报佛恩。
集斯法宝。
四念总其源流。
三藏括其枢要。
虽部执兹兴。
而大宝斯在。
粤自降生。
洎乎潜化。
圣迹千变。
神瑞万殊。
不尽之灵逾显。
无为之教弥新。
备存经诰。
详著记传。
然尚偫言糺纷。
异议舛驰
原始要终。
罕能正说。
此指事之实录。
尚众论之若斯。
况正法幽元。
至理冲邈。
研覆奥旨。
文多阙焉。
是以前修令德。
继轨译经之学。
后进英彦。
踵武缺之文。
大义郁而未彰。
微言阙而无问。
法教流渐。
多历年所。
始自炎汉。
迄于圣代。
传译盛业。
流美联晖。
元道未摅。
真宗犹昧。
匪圣教之行藏。
固王化之由致。
我大唐临训天下。
作孚海外。
考圣人之遗则。
正先王之旧典。
阐兹像教。
郁为大训。
道不虚行。
宏在明德。
遂使三乘奥义。
郁于千载之下。
十方遗灵。
闷于万里之外。
神道无方。
圣教有寄。
待缘斯显。
其言信矣。
夫元奘法师者。
疏清流于雷泽
派洪源于妫川
体上德之祯祥。
蕴中和之淳粹。
履道合德。
居贞葺行。
福树曩因。
命偶昌运。
拔迹俗尘。
閒居学肆。
奉先师之雅训。
仰前哲之令德。
负笈从学。
游方请业。
周流燕赵之地。
历览鲁卫之邦。
三河而入秦中
步三蜀而扺吴会
达学髦彦。
遍效请益之勤。
冠世英贤。
屡申求法之志。
侧闻馀论。
考厥众谋。
竞党专门之义。
俱嫉异道之学。
情发讨源。
志存详考。
属四海之有截。
会八表之无虞。
贞观三年仲秋朔旦
褰裳遵路
杖锡遐征。
皇化而问道。
乘冥祐而孤游。
出铁门石门之阨。
踰凌山雪山之险。
骤移灰管。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
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
询谋哲人。
宿疑则览文明发
奥旨则博问高才。
启灵府而究理。
廓神衷而体道。
闻所未闻。
得所未得。
道场之益友。
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是知道风昭著。
德行高明。
学蕴三冬
声驰万里。
印度学人。
咸仰盛德。
既曰经笥。
亦称法将
小乘学徒。
号木乂提婆唐言解脱天)
大乘法众。
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
敬其人而议嘉名。
至若三轮奥义。
三请微言。
深究源流。
妙穷枝叶。
焕然慧悟
怡然理顺。
质疑之义。
详诸别录。
既而精义通元。
清风载扇。
学已博矣。
德已盛矣。
于是乎历览山川。
徘徊郊邑。
出茅城而入鹿苑
游杖林而憩鸡园。
回眺迦维之国。
流目拘尸之城。
降生故基。
与川原而膴膴
潜灵旧址。
对郊阜而芒芒。
览神迹而增怀。
仰元风而永叹。
匪唯麦秀悲殷。
离悯周而已。
是用详释迦之故事。
印度之茂实。
颇采风壤。
存记异说。
岁月遄迈。
寒暑屡迁。
有怀乐土。
无忘返迹。
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六寸。
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三寸。
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五寸。
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降履宝阶像。
银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四尺。
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三寸。
拟吠舍釐国巡城行化像。
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
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因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夹。
总六百五十七部。
将宏至教。
越践畏途。
薄言旋轫。
载驰归驾。
出舍卫之故国。
背伽耶之旧郊。
葱岭之危隥。
越沙碛之险路。
十九年春正月
达于京邑
谒帝雒阳
肃承明诏。
载令宣译。
爰召学人。
共成胜业。
法云再荫。
慧日重明。
黄图流鹫山之化。
赤县演龙宫之教。
像运之兴。
斯为盛矣。
法师妙穷梵学。
式赞深经。
览文如已。
转音犹响。
敬顺圣旨。
不加文饰。
方言不通。
梵语无译。
务存陶冶。
取正典谟。
推而考之。
恐乖实矣。
有缙绅先生
动色相趋。
俨然而进曰。
印度之为国也。
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
书称天书。
语为天语。
文辞婉密。
音韵循环。
或一言贯多义。
或一义综多言。
声有抑扬。
调裁清浊。
梵文深致。
译寄明人。
经旨冲元。
义资盛德。
若其裁以笔削。
调以宫商。
实所未安。
诚非谠论。
传经深旨。
务从易晓。
苟不违本。
斯则为善。
文过则艳。
质胜则野。
谠而不文。
辩而不质。
则可无大过矣。
始可与言译也。
李老曰。
美言者则不信。
信言者则不美。
韩子曰。
理正者直其言。
言饰者昧其理。
是知垂训范物。
义本元同。
庶袪蒙滞。
将存利善。
违本从文。
所害滋甚。
率由旧章。
法王之至诚也。
缁素佥曰。
渝乎斯言谠矣。
孔子在位。
听讼文辞。
有与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于修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游夏之徒。
孔门文学
尝不能赞一辞焉。
法师译经
亦犹是也。
童寿逍遥之集文。
住生肇融睿之笔削。
况乎刓方为圆之世。
斲彫从朴之时。
其可增损圣旨。
绮藻经文者欤。
辨机远承轻举之允。
少怀高蹈之节。
年方志学。
抽簪革服。
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虽遇匠石。
朽木难彫。
幸入法流。
脂膏不润。
徒饱食而终日。
诚面墙而卒岁。
幸藉时来。
属斯嘉会
负燕雀之资。
厕鹓鸿之末。
爰命庸才。
撰斯方志。
博古。
文无丽藻。
磨钝励朽。
力疲曳蹇。
恭承志记。
论次其文。
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
浅智能。
多所阙漏。
或有盈辞。
尚无刊落。
司马子长
良史之才也。
太史公书。
仍父子继业。
或名而不字
或县而不郡。
故曰一人之精。
思繁文重。
盖不暇也。
其况下愚之智。
而能详备哉。
若其风土习俗之差。
封疆物产之记。
性智区品。
炎凉节候。
则备写优薄。
审存根实。
至于胡戎姓氏。
颇称其国。
印度风化。
清浊偫分。
略书梗概。
备如前序。
宾仪嘉礼。
户口胜兵。
染衣之士。
非所详记。
然佛以神道接物。
灵化垂训。
故曰神道洞元。
则理绝人区。
灵化幽显。
则事出天外。
是以诸佛降祥之域。
先圣流美之墟。
略举遗灵。
粗申记注。
境路盘纡。
疆埸回互。
行次即书。
不在编比。
故诸印度
无分境壤
散书国末。
略指封域。
书行者亲游践也。
举至者传闻记也。
或直书其事。
或曲畅其文。
优而柔之。
推而述之。
务从实录。
进呈皇极。
二十年秋七月
绝笔杀青。
文成油素。
尘黩圣鉴。
讵称天规。
然则冒远穷遐。
实资朝化。
怀奇纂异。
诚赖皇灵。
逐日八荒。
匪专夸父之力。
凿空千里。
徒闻博圣望之功。
鹫山徙于中州
鹿苑掩于外囿。
想千载于目击。
览万里若躬游。
夐古之所不闻。
前载之所未记。
至德焘覆。
殊俗来王。
淳风遐扇。
幽荒无外。
庶斯地志。
补阙山经。
左史之书事。
备职方之遍举。
杭州刺史崔元将献绿毛龟表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五
臣某言。臣闻五气殊方。
元龟列于元武。四灵异禀。
神蔡游于紫泉。用能藏往知来。
发祥祚圣。大禹之永终天禄。
文荐九畴。隆姬之乃命帝庭。
兆成三吉。永言秘宝。
录存缣。伏惟金轮圣神皇帝陛下蕴灵沙劫。
屈道璿枢。推正觉而御彝伦。
宏大悲而抚偫俗。云行雨施之泽。
下漏三泉。春生夏长之仁。
曲成万物。恩洎草木。
惠覃飞走。天泽感气而延和。
神灵应德而呈瑞。伏见所部钱塘县人聂干。
于市内水中获毛龟一枚。修尾长头。
元甲绿毳。名掩于楚宗。
状奇于灵绎。虽六眸在首。
未足尚其祯祥。五色成文。
讵能齐其诡异。伏丛蓍而自久。
下芳莲而暂出。美兼旷代。
休踰偫祉。谨案孙氏瑞应图曰。
王者德泽湛溃。渔猎从时。
则灵龟出。礼含文嘉曰。
内外之制。各得其宜。
则山泽出灵龟。陛下解网收罟。
宏天地之大德。创制改物。
帝王之能事。宜其膺受冥贶。
克享珍符。且益有十朋。
表贤才之入用。寿踰千祀。
彰圣历之无疆。嘉祉不召而自臻。
乾象无祈而潜应。臣谬当重寄。
亲奉洪庥。灵异爰臻。
既骇于常观。抃舞胥属。
实兼于恒品。无任庆跃之至。
七庙议 唐 · 张齐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
昔孙卿子云。
有天下者事七代。
有一国者事五代
则天子七庙。
古今达礼。
尚书称七代之庙。
可以观德。
法称王立七庙。
一坛二墠。
王制云。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
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
百代不迁。
祫祭之礼。
毁庙之主陈于太祖
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庙。
太祖东向。
昭南向。
穆北向。
太祖者。
商之元王。
周之后稷是也。
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但商自元王巳后。
十有四代。
至汤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巳后。
十有七代。
至武而有天下。
其间代数稍远。
迁庙亲庙。
皆出太祖之后。
故合食有序。
尊卑不差。
其后汉高受命。
无始封祖。
即以高皇帝太祖
太上皇之父立庙。
享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为尊于太祖故也。
魏武创业。
文帝受命。
亦即以武帝太祖
高皇太皇处士君等并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晋宣创业。
武帝受命。
亦即以宣帝太祖
其征西豫章颍川京兆府等亦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历兹巳降。
至于有隋。
宗庙之制。
斯礼不易。
故宇文氏以文皇帝太祖
隋室以武元皇帝太祖
国家诞受天命。
累圣重光。
景皇帝封唐公
实为太祖
中间历数既近。
列在三昭三穆之内。
故皇家太庙。
唯有六室。
其宏农府君宣光二帝。
尊于太庙。
亲近则迁。
不在昭穆合食之数。
今皇极再造。
孝思匪宁。
二月二十九日敕。
七室巳下。
依旧号尊崇。
又奉三月一日敕。
既立七庙。
须尊崇始祖。
速令详定者
伏寻礼经。
始祖即是太祖
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周朝太祖之外。
周文王为始祖。
不合礼经。
或有引白虎通义云。
后稷为始祖。
文王太祖
武王太宗
乃郑元注诗雍序云太祖文王以为说者。
其义不然。
何者。
彼以礼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故谓文王太祖尔。
非祫祭偫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议者。
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祖。
斯为不可。
何者。
昔在商周
始封。
汤武受命。
汤武之兴。
祚繇
故以太祖
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
凉武昭王勋业未广。
后主失国。
守土不传。
景皇始封。
实基明命。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
西凉之远构。
考之前古。
实乖典礼。
魏氏不以曹参太祖
晋氏不以殷王卬太祖
宋氏不以楚元王太祖
齐梁不以萧何太祖
陈隋不以胡公杨震太祖
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太祖乎。
汉之东京
太议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
汉当郊尧。
制下公卿。
议者佥同。
帝亦然之。
杜林正议
独以为周室之兴。
祚繇后稷
汉室特起。
功不缘尧。
祖宗故事。
所宜因循。
竟从林议。
又传云。
欲知天上事。
问长人。
以其近之。
武德贞观之时
主圣臣贤。
其去凉武昭王
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
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浸远。
方复立之。
是非三祖二宗之意也。
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
武昭虚位而不答。
非社稷之福也。
宗庙事重。
禘祫礼崇。
先王以之观德。
或者不知其说。
既灌而往。
孔子不欲观之。
今朝命惟新。
宜应慎重。
祭如神在。
理不可诬。
请敕加太庙为七室。
宣皇以备七代。
始祖不合别有尊崇之议。
谨议。
谥让皇帝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八
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十一月戊申朔二十五日壬申
皇帝若曰。
于戏。
古者崇德考行。
谥大名
饰终追远。
亦应徽册。
况乃元昆之戚。
天伦之重。
岂循常典者哉。
咨尔故太尉宁王宪
纯粹禀灵。
冲和成象。
孝友之性。
发乎天然。
仁义之道。
彰乎日用。
加以好学不倦。
乐善有闻。
休问掩于閒平。
清猷光于鲁卫。
实谓仪型邦家。
保乂藩维。
景命不融。
奄从薨逝。
兴言震动。
哀疚缠怀。
惟王地居元子
合膺主鬯。
昔朕上禀先训。
克清群凶。
遂固守撝谦。
恳让储副
然则深仁厚德。
茂行已表于生前。
宝位尊名。
盛礼宁忘于没后。
是用谥王为让皇帝
今遣使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副使太常卿韦绦持节礼册。
因心之感。
备物饰情。
瞻典策而哀深。
想棣华而望绝。
所冀幽穸。
嘉兹宠荣。
奉和圣制喜雨赋 唐 · 贾登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
圣人在位。
体天法地。
示人以五行。
应天以五事。
修其貌也时雨若。
正其言也时旸至。
彼气象之或乖。
将反身而可致。
皇哉我君。
元德敷闻。
御极而三才交正。
乘时而四序平分。
十有六年。
以至今载。
旬有一雨。
不愆乎晦。
所谓元化之功。
行于太平之代。
粤在春馀。
而乘夏初
土官以位。
或火正其居。
土胜于水。
午冲于子。
阳景且曜。
阴风莫起。
当天数之适然。
非岁行之常纪。
惟帝念兹。
闻诸有司。
莫献舞雩之请。
或陈斋社之期。
省而不录。
云夺农时。
直以万乘之贵。
躬亲三日之祠。
王言既出。
圣心惟一。
天昭厥诚。
神降之吉。
霈然为雨。
不俟终日。
明明圣后。
知微知彰。
迪彼炎暑。
化为清凉。
恐二气之相迫。
于兆人而不臧。
以身作戒。
因物考祥。
当是时也。
收其威而雷不敢作。
隐其耀而电不能烁。
昭其令而风不愦愤。
布其和而气不交错。
徒以元默为贞。
清明惟神。
简服用。
兴德仁。
如此者上独感其云行。
下独成其雨施。
六合虽广。
一朝毕被。
其始至也。
希微
雾杂烟霏。
其少进也。
湛覃凌厉。
泉飞飙逝。
惊碎滴于瑶池。
喷悬流于锦砌。
传声竹树之末。
濯色菱荷之际。
乘日月而此多。
仰年丰而可计。
帝乃罢薰风之弦。
奏其雨之篇。
归功于大造。
致美于皇天。
词因喜降。
义以情传。
是礼也。
且高于商武。
斯文也。
掩于周宣
非圣德之兼济。
何以臻于此焉。
巍乎圣主。
谦以自辅。
虑其率土。
犹称疾苦。
申命文武。
更求多祜。
又吹之以轩后大风。
又沐之以殷宗霖雨。
润再洽兮恩重溥。
自朝廷兮至草莽。
铄皇篇兮熙帝谱。
于胥德兮振万古。
宝鼎 唐 · 梁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
昔轩皇之有天下也。铄至范。
恢崇谟。用建皇极。
永康帝图。徵铁于晋国之野。
铸鼎于荆山之湖。以阴阳作炭。
以天地为炉。下碎矿而星入。
鼓长扇而风驱。炎气旁飞。
寒雪影消于玉马。红光四照。
晴日色掩于丹乌。于是以泄以窦。
以镕以模。故宝鼎之芳迹。
斯可得而闻乎。尔其为状也。
下实上虚。外圆内朗。
玉铉金耳之饰。巽木离火之象。
法三台之位。均九州之壤。
镂厥奇状。文有鸾凤蛟龙。
禦其不若。怪无魑魅魍魉。
故夫长子主之而祭。圣人飨之而养。
徒观其阐微洞幽。崇德辨义。
作域中之宝。通天下之利。
不汲而盈。不炊而沸。
轻重自随于德。元亨克保于位。
楚问伊川。表周王之至德。
齐求谷水。岂人功之可致。
当今鼎命翘车。鼎刑措狱。
道德以为矩。敦庞以淳俗。
不取法于六籍。不徵金于九牧。
自获汾水。以定郏鄏。
迈轩后于往图。遗夏王于后箓。
伊尹作相。由巢为仆。
乃伛偻其身。不覆餗于足。
朗日月于金镜。调风雨于玉烛。
庶绩其凝。百姓无欲。
愚虽复望于其道。欲负之而跼躅。
泰阶六符赋(以元亨利贞为韵) 唐 · 钱起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考星象之躔次。探瑞气之奥源。
得泰阶于前史。总六符以为言。
既出没以候君德。有荧煌以丽乾元。
元德升闻。庆一人而祥发。
白云夜卷。映九霄而色繁。
尔其祥德而发。观瑞而明。
德正则正。俗平则平。
何君王之播理。俾品物以咸亨。
股肱掩于。辅翼贤于阿衡
人迹其卑。凭至诚而上感。
天象守默。因列宿而下呈。
配两曜以齐美。非众宿之敢争。
岂比夫聚彼德星颍上贤人所感。
托于箕尾。岩閒传说之精而已哉。
故符之灿兮有明义。符之烂兮有深意。
其形昭晰。其理奥秘。
朝发于天。而应于地。
向夜月而灭没。拂曙光而苍翠。
上通其象。分三台而为六。
下应于人。感一德之不二。
皆英主之所有。匪常君之能致。
原其所出。将表上帝之心。
考其所归。实惟天子之利。
尔其临大国。悬太清。
德之所感。符乃无情。
既依高以托质。亦以数而为名。
与物无竞。避太阳之光色。
相时而作。表明王之利贞。
火映元天。似烛龙之衔吐。
珠沈汉水。无巨蚌之亏盈。
岂光辉之足异。亦感应之可惊。
忝观光于上国。仰霄汉以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