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兴和历表 东魏 · 司马子如
 出处:全北齐文卷三
自天地剖判,日月运行,刚柔相摩,寒暑交谢,分之以气序,纪之以星辰,弦望有盈缺,明晦有修短。
古先哲王则之成化,迎日推策,各有司存,以天下之至王,尽生民之能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及卯金受命,年历屡改,当涂启运,日官变业,分路扬镳,异门驰骛,回互靡定,交错不等。
岂是人情浅深,苟相违异?
盖亦天道盈缩,欲止不能。
正光之历,既行于世,发元壬子,置差令朔,测影清台,悬炭之期或爽;
候气重室,布灰之应少差。
伏惟陛下当璧应符,大横协兆,乘机虎变,抚运龙飞,苞括九隅,牢笼万宇,四海来王,百灵受职。
大丞相渤海王降神挺生,固天纵德,负图作宰,知机成务,拨乱反正,决江疏河,效显勤王,勋彰济世,功成治定,礼乐惟新,以履端归馀,术数未尽,乃命兼散骑常侍执读臣李业兴大丞相东阁祭酒夷安县开国公臣王春,大丞相府户曹参军臣和贵兴等,委其刊正。
但回舍有疾徐,推步有疏密,不可以一方知,难得以一途揆。
大丞相主簿,臣孙搴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臣晔,前给事黄门侍郎臣季景渤海王世子开府咨议参军事、定州大中正崔暹业兴国子学生、屯留县开国子
臣子述等,并令参预,定其是非,臣等职司其忧,犹恐未尽,窃以蒙戎为饰,必藉众腋之华,轮奂成宇,宁止一枝之用。
必集名胜,更共修理、左光禄大夫、臣卢道约大司农卿、彭城侯李谐左光禄大夫
东雍州大中正裴献伯散骑常侍西兖州大中正温子升太尉府长史陆操尚书右丞城阳县开国子卢元明中书侍郎李同轨,前中书侍郎邢子明中书侍郎宇文忠之,前司空长史建康伯臣元仲悛,大丞相法曹参军杜弼尚书左中兵郎中定阳伯臣李溥济,尚书起部郎中臣辛术尚书祠部郎中元长和,前青州骠骑府司马安定子臣胡世荣太史令卢乡县开国男赵洪庆太史令臣胡法通应诏左右臣张哲,员外司马督臣曹魏祖,太史丞郭庆,太史博士臣胡仲和等,或器标民誉,或兼世业,并能显微阐幽,表同录异,详考古今,共成此历。
甲为日始,子实天正,命历置袁宜从此起─运属兴和,以年号为目,岂独太初表于汉代,景初冠于魏历而已。
谨以封呈,乞付有司,依施用(《魏书·律历志下》:兴和元年十月,齐献武王,命李业兴令其改正,立《甲子元历》,事讫,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右仆射隆之等表。)
上老子道德经注表 北齐 · 杜弼
 出处:全北齐文卷五
臣闻乘风理弋,追逸羽于高云;
临波命钩,引沈鳞于大壑。
苟得其道,为工其事,在物既尔,理亦固然。
窃唯《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用周凡圣。
论行也清净柔弱,语迹也成功致治。
实众流之江海,乃群艺之本根。
臣少览经书,偏所笃好,虽从役军府,而不舍游息。
钻味既久,斐亹如有所见,比之前注,微谓异于旧说。
情发于中而形诸外,轻以管窥,遂成穿凿。
无取于游刃,有惭于运斤,不足破秋毫之论,何以解连环之结。
本欲止于门内,贻厥童蒙,兼以近资愚鄙,私备忘阙,不悟姑射凝神,汾阳流照,盖高之听卑,迩言在察。
春末奉旨,猥蒙垂诱,令上所注《老子》,谨冒昧封呈,并序如别(《北齐书·杜弼传》)
檄梁文 其二 北齐 · 杜弼
 出处:全北齐文卷五
观夫辰象丽天,山岳镇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建之以邦国,树之以君长,日月于是莫二,宇宙(《艺文类聚》作帝王。)所以总一。
虽五运相推,百王革命,此道之行,孰之能改(《艺文类聚》作此道所行,孰云能易。)
而皇家承统(《通鉴》作垂统。),光配彼天,义治幽明,化周动植,崇文德以来远,修礼让以止讼,舞干戚于两阶,执玉帛于万国,玄功潜运,至德旁通。
百姓日用而不知,兆民受赐而无迹。
唯彼吴越,独阻声教,匪民之咎,责有由焉。
而元首怀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车之会,遂解絷南冠,喻以好睦,舟车遵溯,川陆同光,亭徼息奔走之劳,屯戍无逼卒之变。
虽嘉谟长算,爰自我始,而罢兵息民,彼获其利。
侯景竖子,本无事业(《艺文类聚》作士业。)
乃枉道于人间,遂乾没于世上,鸣吠于尔朱之门,镇守于普泰之日,曾无为主之识,讵有挈瓶之智。
既而投命义旗,归身幕府,殊异雍龄,有类丁公,时逢宽政,得免大戮,弃其瑕滓,收其力用,预在行伍,参迹驱驰。
秦陇逋诛,每事经略,以河南是空虚之地,汉阳非兵战之冲,薄存掎角,聊示旗鼓,岂资实效,寄以游声。
军机催勒,盖维景任,总兵统旅,则有司存。
而愚褊有积,骄愤遂甚,屡犯军纪,自生疑贰。
祸心潜构,翻成乱阶。
负恩弃德,罔恤天讨,不义不昵,厚而必颠。
委慈母似脱屣,弃宠弟如遗芥,龙钟稚子,痛苦成行,娈彼诸姬,破亡为伍,灭伯春之婉转,慕姜儿之爽言,不与狼虎同仁,而共豺狸等恶。
及远托关陇,依凭奸异,逆主定君臣之分,贼臣结兄弟之亲,解其倒悬,仰人鼻息。
一日(《通鉴》作岂曰。)无恩,终成难养,俄而易虑,躬擐(《通鉴》作亲寻。)干戈,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御(《艺文类聚》作流离,《通鉴》作流寓)之地,甘辞卑体,进熟图身。
谗言(《通鉴》作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叛竖投命,岂将择音,而伪朝大小幸灾忘义,主荒于上,臣蔽于下,逐雀去草,曾不是图,窃宝叛邑,比好,人而无礼,其能国乎?
亦既失信,不亡何待?
今帝道休明,皇猷允塞,四民乐业,百灵效祉。
丞相材标国桢,道润时雨,义冠,勋盖桓文,大君立德,世功世禄,作民舟楫,为国栋梁。
内外齐心,上下同德,蛟腾虎啸,风生云起。
麾日则车悬转舍,排山则龙门洞开,吞云梦于胸中,运天下于掌内,虽有贼臣去国,亡卒出境,何异一毛之落牛体,双凫之飞海曲(《艺文类聚》作海滨。)
彼既连结奸恶,断绝邻好,追兵(《通鉴》作微兵)保境,纵盗侵国,盖物无定方,事无常势(《通鉴》作定势)
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先。
是以吴侵齐境,遂致(《通鉴》作遂得。)
句践之师,赵纳韩地,终有长平之役。
矧乃鞭挞疲民,侵轶徐部,筑垒拥川,舍信(《通鉴》作舍舟。)邀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怀。
是以援枹秉麾之将,投石拔距之士,深衔伪主,信纳亡叛,含怒作色,如赴私雠,意存涉血,义不旋踵,攻战之利,实若有神(《通鉴》有彼字。)
连营聚众,依山傍水,举螳螂之斧,被蛣蜣之甲,当穷辙以待轮,坐积薪而候燎。
及其锋刃暂援,埃尘且接,便已亡戟弃戈,土崩瓦解。
贞阳以从子之亲,为(《艺文类聚》从作猷,为作当)戎首之任,非独力屈道穷,亦将无路还蜀,兼亦(《艺文类聚》作兼复。)挟子垂翅,俱在笼樊。
将士以昧祸之心,为助乱之事,皆掬指舟中,披甲(《通鉴》作衿甲。)鼓下。
同宗异姓,缧绁相望,曲直既殊,强弱不等,父出子孤,自取其败,违卜愎谏,何以辞责。
虽复贪利苟得,背同即异,获一人而失一国,见黄雀而忘深井(《通鉴》作深阱。)
食钩吻以疗饥,饮鸩毒以救渴,智者所不为,仁者所不向,诚既往之难逮,犹将来之可追。
(《艺文类聚》《通鉴》作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风云之会,位登(《通鉴》作班。)三事,邑启万家,揣身量分,久当止足,而周章向背,离披不已,夫岂徒然,意亦可见。
彼乃示(《通鉴》作授。)之以利器,诲之以慢藏,使其势得容奸,令其时堪乘便,既(《通鉴》作今见二字。)南风不竞,天亡有征,老贼奸谋,将复作矣。
然则摧坚强者难为功,拉(《通鉴》作摧)枯朽者易为力。
计其(《艺文类聚》无其字。)虽非孙吴猛将,燕赵精兵,犹是久涉行陈,会习军旅,岂同轻剽之师,不比危脆之众,距此则作气不足,攻彼则为势有馀。
恐尾大于身,踵粗于股,倔强不掉,狼戾难驯,呼之则反速而衅小,不征则叛迟而祸大。
会应遥望廷尉,不肯为臣,自据淮南,亦欲称帝。
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露雾之中。
彼梁主(《通鉴》有者字。)操行无闻,轻险有素,工用其短,以少为多,反覆山渊,颠倒冠屦,射爵论功,荡舟称力,年既老矣,耄又及之。
政散民流,礼崩乐坏,改换朝章,变易官品,虽势异汉朝,而事同新室。
加以用舍乖方,立废失所,矫情动众,饰智惊愚,毒螫满怀,妄敦戒业,躁竞盈贯,谬治清净,内恣鸱靡,外逞残贼。
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灾异降于上,怨讟兴于下,覆霜有渐,坚冰且至。
(《艺文类聚》作将《通鉴》作传。)浮躁之风俗,任轻薄之子孙,朋党路开,兵权在外,必将祸生骨肉,难起腹心,强弩冲城,长戟(《通鉴》作长戈。)指阙。
徒探雀鷇,无救府藏之虚;
空请熊蹯,讵延晷刻之命。
外崩中溃,今实其时,鹬蚌相持,我乘其弊。
方使高旗舒旆,长毂启行,迅骑(《通鉴》作骏骑。)追风,精甲耀日,四七并列,百万为群,风飘云动,星罗海运。
以此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陷?
犹为岸上之虎,当作水中之龙,以转石之形,为破竹之势?
将使钟山渡江,青盖入洛,荆棘生(《艺文类聚》《通鉴》有于字,下句亦有。)建业之宫,麋鹿游姑苏之馆。
但恐兵车(《艺文类聚》《通鉴》作革车。)之所䡾蔺轹,剑骑之所蹂践,杞梓(《艺文类聚》作椅梓。)于焉倾折,竹箭以此摧残,若吴之王孙,蜀之公子,顺时以动,见机而作,面缚衔璧肉袒牵羊,归款军门,委命下吏,当使焚榇而出,拂席相待,必以楚材,将(《艺文类聚》待作俟,将作终。)晋用
固乃喜得异度,实自利获士衡,即授客卿之秩,特加骠骑之号,斯盖壮士封侯之日,丈夫立节之秋。
冬冰可折,时不再来,先事预怀,有如皎日。
王侯无种,工拙在人,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若不改迷,坐待沦没,一旦暴骨草莽,流血成川,犹且不噬,噬脐何及?
故宣往意,驰此简书,檄之到彼,咸共申省(《文苑英华》六百四十五,同前。又见《通鉴》一百六十:东魏使军司杜弼作檄移梁朝云云,又《艺文类聚》五十八作魏收撰,岂此檄魏收润色之,曾编入魏集邪?疑误也。)
邢邵议生灭论 北齐 · 杜弼
 出处:全北齐文卷五
邢以为人死还生,恐是为蛇画足。
答曰:「盖谓人死归无,非有能生之力。
然物之未生,本亦无也,无而能有,不以为疑。
因前生后,何独致怪」?
邢云,「圣人设教,本由劝奖,故惧以将来,理望各遂其性,曰:「圣人合德天地,齐信四时,言则为经,行则为法,而云以虚示物,以诡劝民,将同鱼腹之书,有异凿楹之诰,安能使北辰降光,谓龙宫韫牍。
就如所论,福果可以熔铸性灵,弘奖风教,为益之大,莫极于斯,此则真教,何为非实:邢云:「死之言『澌』,精神尽也」。
曰:「此所言澌,如射箭尽,手中尽也。
《小雅》曰:『无草不死』,《月令》又云,『靡草死』,动植虽殊,亦此之类。
无情之草,当春还生,《北齐书》作「无情之卉,尚得还生」。
含灵之物,何妨再造。
若云草死犹有种在,则复人死亦有识。
识种不见,谓以为无者。
神之在形,亦非目瞩,离朱之明所不能睹。
蒋济观眸,贤愚可察;
钟生听曲,山水呈状。
乃神之工,岂神之质。
犹玉帛之非礼,钟鼓之非乐,以此而推,义斯见矣」。
邢云:「季札言无不之,亦言散尽,若复聚而为物,不得言无不之也」。
曰:「骨肉下归于土,魂气则无不之,此乃形坠魂游,往而非尽。
如鸟出巢,如蛇出穴。
由其尚有,故云无所不之;
若令全无,之将焉适?
延陵有察微之识,知其不随于形。
仲尼发习礼之叹,美其神与形别。
若许以廓然,然则人皆季子。
不谓高论,执此为无」。
邢云:「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曰:「旧学前儒,每有斯语,群疑众惑,咸由此起。
盖辨之者未精,思之者不笃。
窃有末见,可以核诸。
烛则因质生光,质大光亦大;
人则神不系于形,神小形岂小。
仲尼之智,必不短于长狄;
孟德之雄,乃远奇于崔琰
神之于形,亦犹君之有国。
国实君之所统,君非国之所生。
不与同生,孰云俱灭」?
邢云:「舍此适彼,生生恒在。
自应同庄周之鼓缶,和桑扈之循歌」?
曰:「共阴而息,尚有将别之悲,穷辙以游,亦兴中途之叹。
况乎联体同气,化为异物,称情之服,何害于圣」。
邢云:「鹰化为鸠,鼠变为鴽,黄母为鳖,皆是有生之类也。
类化而相之,犹光去此烛,复然于彼烛」。
曰:「鹰未化为鸠,鸠则非有为,鼠未化为鴽,则以无论相之,乃似并对之称,既非(未化为以下十八字,从《文苑英华》补。)二有,何可两立。
光去此烛,得然彼烛,神去此形,亦托彼形,又何惑哉」?
邢云:「欲使土化为人,木生眼鼻,造化神明,不应如此」。
曰:「腐草为萤,老木为蝎,造化不能,谁其然也」。
其后别与邢书云:「夫建言明理,宜出典证,而违孔背释,独为君子。
若不师圣,物各有心,马首欲东,谁其能御。
奚取于适衷,何贵于得一。
逸韵虽高,管见未喻」。
前后往复再三,邢邵理屈而止(《北齐书·杜弼传》,《文苑英华》七百五十八,又略见《北史》五十五。)
檄梁文 北齐 · 慕容绍宗
 出处:全北齐文卷五、全后魏文卷五十四
夫乾坤交泰,明圣兴作,有冥运行之力,俱尽变化之途。
抱识含灵,融然并至;
呈形赋命,混而同往。
所以玄功潜运,至德旁通,百姓日用而不知,万国受赐而无迹。
岂徒凿其耳目,易其心虑,悟以风云,一其文轨,使夫日月之照不私,雨露之施均洽,运诸仁寿之域,纳于福禄之林。
自晋政多僻,金行沦荡,中原作战斗之场,生民为鸟兽之饵,则我皇魏握玄帝之图,纳水灵之祉,驾云车而自北,策龙御以图南,致符上帝,援溺下土,怪物殛死,淫水不作,运神器于顾眄,定宝命于踟蹰,恢之以武功,振之以文德,宇内反可封之俗,员首识之心。
沙海荒忽之外,瀚漠羁縻之表,方志所不传,《荒经》所不缀,莫不绳谷钓山,依风托水,共仰中国之圣,同欣大道之行。
唯夫三吴百越,独阻声教,匪民之咎,责有由焉。
自伪晋之后,刘萧作慝,擅僭一隅,号令自己。
惟我祖宗驭宗,爱民重战,未极谋臣之画,不穷节将之兵,聊遣行人,降以尺一,圆台已筑,黄屋辄去,赐其几杖,置之度外。
萧衍轻险有素,士操蔑闻,睥睨君亲,自少而长,好乱乐祸,恶直丑正,巧用其短,以少为多。
詃惑愚浅,大言以惊俗;
驱扇邪僻,口兵以作威。
曲体胁肩,摇唇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余论。
遂污辱冠带,偷窃落维。
及宝卷昏狂,下不堪命,增无北面有犯之节,遽灭人伦在三之礼,凭妖假怪,鬼语神言,称兵指阙,倾朝鸩主,陵虐孤寡,聋愚士民。
天不悔祸,奸丑得志,内瓷雕靡,外逞残贼。
驱羸国之兵,迫糊口之众,南出五岭,北防九江,屯戍不解,役无宁岁。
死亡矢刃之下,矢折雾露之中,哭泣者无已,伤痍者不绝。
托身人上,忽下如草。
遂使顽嚚子弟,肆行淫虐;
狡猾群小,纵极贪婪。
剥割苍生,肌肉略尽;
刳剔黔首,骨髓俱罄。
猛虎未方其害,饿狼讵侔其祸,惵枼周余,救死无地。
至于矫情饰诈,事非一绪。
毒螫满怀,妄敦戒业;
躁竞盈胸,谬治清静。
至乃大兴寺塔,广缮台堂,昭阳到景,垂珠衔璧,峥嵘刻削千门万户
鞭挞疲民,尽其筋骨,延壤运石,悲歌掩途,死而可祈,甘同仙化。
智浅谋疏,曾不自揆。
遏桐柏之流,翻为己害;
子亡齐之胤,忽为戎首。
书契迄兹,罕闻其事。
至于废捐冢嫡,崇树愚子,朋党路开,彼我侧目。
疾视扼腕,十室而九,尧足有待,良亦多人。
二纪于兹,王家多故,始则车驰之警,终有惊坠之哀,神祇痛愤,宇县崩震。
于是故相国献武高王,感天壤之惨默,激云雷以慨然,伏高义而率民,奋大节以成务。
爰有匡国定霸之图,非直讨贼雪耻之举。
于是睿略纷纭,灵武冠世,荡涤逋孽,尊主康邦。
皇上秉历受图,天临日镜,道随玄运,德与神行。
既而元首怀舞戚之风,上宰薄兵车之会,遂解絷南冠,喻以好睦,舟车遵溯,川陆光华,亭徼相望,欣然自泰,反肉还童,不待羊陆。
虽嘉谋长算,爰自我始,罢战息民,两获其泰。
王者之信,明如四时,岂或为人群父,二三其德,书而不法,可不惜哉!
侯景一介役夫,出自凡贱,声名沦敝,无或可纪。
直以趋驰便习,见爱尔朱,小人叨窃,遂忝名位。
及中兴之际,义旗四指,元恶不赦,实在群胡。
人成拔,籍其股肱,主人有丹颈之期,所天蹈族来之衅。
虽不能蔽捍左右,以命酬恩,犹当惨颜后至,义形于色。
而趣利改图,速如覆手,投身麾下,甘为仆隶。
献武王弃其瑕秽,录其小诚,得厕五命之末,预在一队之后。
参迹驱驰,庶其来效,长鞭利刹,术以制之。
既关陇逋诛,每事经略,以河南空虚之地,非兵战之冲,薄存掎角,聊示旗鼓,岂资实效,寄以游声。
军机催勒,盖唯景任,总兵统旅,别有司存。
而愚褊有积,骄愎遂甚犯违军纪,仍自猜贰,祸心潜构,翻为乱阶。
负恩弃德,罔恤天讨,不义不昵,厚而必颠。
委慈母如脱屣,弃少弟如遗土,群子陆陆,妻侄成行,慕姜儿之爽言,蔑伯春之宛转。
跳梁猖蹶,夫欲谁欺?
比之枭獍,异类同丑;
欲拟蛇鼠,顾匪其伦。
及远托关右,委命寇逆,宝炬定群臣之分,黑獭结兄弟之亲,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围之死,凭人系援,假人鼻息
俄而忘恩背惠,亲寻干戈,衅暴恶盈,侧首无托。
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御之地,甘辞卑体,进熟图身。
诡言浮说,抑可知矣,叛竖救命,岂将择音。
朝大夫,幸灾忘义,主耄于上,臣蔽于下。
逐雀去草,曾不是图;
窃宝叛邑,比好。
人而无礼,其能国乎?
夫安危有大势,成败有恒兆,不假离朱之目,不藉子野之听,聊陈刺心之说,且吐伐谋之言。
今帝道休明,皇酞允塞,四民乐业,百灵效祉。
上相云亡,而伊陟继事,秉文经武,虎视龙骧。
驱日下之俊雄,收一世之英锐,击刺犹雷电,合战如风雨,控弦跃马,固敌是求。
蠕蠕昔遭离乱,辐分瓦裂,匹马孤征,告困于我。
国家深敦邻附,悯其入怀,尽忧人之礼,极继绝之义,保卫出于故地,资给唯其多少,存其已亡之业,成其莫大之基。
深仁厚德,镂其骨髓,引领思报,义如手足。
吐谷浑深执忠孝,胶漆不渝,万里仰德,奏款属路,并申以婚好,行李如归。
蠕蠕境斜界黄河,望通豳夏,飞雪千里,曾冰洞积。
北风转劲,实筋角之时;
冱寒方猛,正毡裘之利。
吐谷浑疾彼凶逆,疆兵岁举,倾河及鄯,尘通陇峡。
龙池之种,藉常胜之气,二方候隙,企其移踵。
加以独孤如愿拥众秦中,治兵劫胁。
黑獭北备西拟,内营腹心,救首救尾,疲于奔命。
岂暇称兵东指,出师函谷
且秋风扬尘,国有恒防,关河形胜之际,山川襟带之所,猛将精兵,基跱岳立。
又宝炬河阴之北,黑獭邙山之走,众无一旅,仅以身归。
就其不顾根本,轻怀进趣,斯则一劳永逸,天赞我也。
言之旦旦,日月经天,举世所知,义非徒语。
持此量之,理有可见,则侯景游辞,莫非虚诞。
绳枢席牖之子,阡陌鄙俚之夫,遭风尘之会,逢驰骛之日,遂位在三吏,邑启千社,揣身量分,久当卡足。
而乃周章去就,离跂不已,夫岂徒尔,事可榷扬。
度其众叛亲离,守死不暇,乃闻将弃悬瓠,远赴彭城
老贼奸谋,复将作矣。
固扬声赴助,计在图袭,吞渊明之众,招厌虐之民,举长淮以为断,仍鸱张岁月,南面假名,死而后已。
此盖蚌鹬之祸,我承其弊。
且伪主昏悖,不惟善邻,贼忍之心,老而弥笃。
纳逋叛之诡谲,蔑信义以猖狂,天丧其神,人重其怨,将践瓜圃之踪,且追儿侯之辙。
今征发犬羊,侵轶徐部,筑垒拥川,觊觎小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怀?
兵凶战危,出不得已,谬奉朝规,肃兹九伐。
扛鼎拔树之众,超乘投石之旅,练甲争途,波聚雾合。
虎班龙文之逸,兰池蒲梢之驵,嘘天陆野,蹑影追风,振旅南辕,长驱讨蹙。
非直三吴鼠面,一麾鱼骇,乘此而往,青盖将归。
且衍虐网蚩蚩,兵权在外,持险躁之风俗,兼轻薄之子孙。
萧纶凶狡之魁,岂无商臣之很;
萧誉失志之愤,当召专诸之客。
外崩中溃,今也其时。
幕府师行以礼,兵动以义,吊民伐罪,理有存焉。
其有知机审变,翻然鹊起,立功立事,去危就安,赏典未忘,事必加等。
若军威所至,敢有拒违,尺儿以上,咸从枭戮。
今三礼四义之将,豹虎熊罴之士,深衔逋伪,信纳叛亡,违卜愎谏,实兴伐役。
莫不含怒作色,如赴私仇;
茹肝涉血,义不旋踵。
攻战之日,事若有神,莽积麻乱,匪旦伊夕。
以彼曲师危卒,望我军锋,何异蛣蜣被甲,蝍蛆举尾。
正恐旗鼓一接,藋俱摧,先事喻怀,备知翰墨。
王侯无种,祸福由人,斯盖丈夫肉食之秋,壮士封侯之会。
冬冰可折,时不再来,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檄之所到,咸共申省,知我国行师之意(《魏书·萧衍传》。一六年,寇逼徐州,与侯景为声援,仍堰泗水以灌彭城齐文襄慕容绍宗高岳潘相乐等率众讨之。绍宗境内云云。案,《文苑英华》六百四十五以此为杜弼作。)
诏答杜弼 东魏 · 元善见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三
李君游神冥窅,独观恍惚,玄同造化,宗极群有。
从中被外,周应可以裁成,自己及物,运行可以资用
隆家宁国,义属斯文。
卿才思优洽,业尚通远,息栖儒门,驰骋玄肆,既启专家之学,且畅释老之言。
户列门张,途通径达,理事兼申,能用俱表,彼贤所未悟,遗老所未闻,旨极精微,言穷深妙。
朕有味二经,倦于旧说,历览新注,所得已多,嘉尚之来,良非一绪。
已敕杀青,编藏之延阁(《北齐书·杜弼传》。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表上之,诏答。)
北齐兴亡论 南北朝末隋初 · 卢思道
 出处:全隋文卷十六
或问主人曰:「往者人失御,六合
河朔关右,剪为二国。
永熙西道,天平北巡。
两朝先主,分陕而霸。
龙战虎争,多历岁祀。
既而水运值竭,天禄永终。
齐室比迹于唐虞,周人踵武于汉魏
齐有五帝,周易四王。
并才逾二纪,相继而灭。
若其元首膺期,股肱命世。
立极补天之业,铭常镂鼎之功。
至于暴君南面,孽臣作辅。
民怨神怒,国殄祀绝。
易世之由,虽传之耆旧,载于史策,通人雅旨,其详可得闻乎」?
主人应之曰:「吾少仕朝,晚归周室。
因而学业,历兹永久。
雅好博古,虽欲拟议。
近世治乱,粤可略陈。
魏正光,牝鸡司旦
尔朱荣乘衅内奰,滔天泯,馀烬跋扈,挺祸王城,海内生民,若崩厥角。
齐高祖神武皇帝,天纵英明之略,神挺雄武之才,龙摅豹变,投袂而起。
四明昆弟,大会韩陵。
蚩尤风雨之兵,若新都犀象之陈。
彼曲我直,天实赞之。
日未移晷,大歼丑族。
然后拔立宗枝,入纂皇统。
群后成务,天下晏如。
但芒刺成灾,震逼为梗。
居郑流彘,去而不入。
迁鼎旧邺,国命维新。
朝章国宪,灿然毕举。
渭南失律,似乌林之丧师;
洛北先鸣,同官渡之凯入。
虽天命有归,而尽于北面,方之魏武,具体而微。
文襄嗣业,始逾弱冠。
瑰环杰之气,足称负荷。
宾礼时秀,驱驾群雄。
内外肃清,朝无秕政。
侯景背恩弃义,狼顾汝颍,萧衍失信幸灾,蚁聚彭汴。
于是谋臣运策,猛士推锋。
涡阳之役,凶渠匹马南逝;
寒山之战,吴卒只轮不返。
王思政入据长安,淹历岁时,神旗暂临,如风埽箨。
三秦勍敌,闭关自守,五湖之长,革音请命。
魏孝静以天历有在,鼎祚将遗,大礼备物,率由旧典,允恭克让,推而弗居。
祸生非虑,匕首窃发。
尔其弗凶剪暴,刚断英峙。
天崩地拆,堂构阙如。
嗣子幼冲,未堪多难。
文宣虽云外弟,少乏令名,人望所归,便见推奉。
于时政有彝伦,朝多俊乂
爪牙皆之伍,心腹尽良、平之俦。
外静方隅,内康庶绩。
主之不才,四海弗之觉也。
洎乎受终文祖,燎天改物。
兵强地广,国富刑清。
发号施令,必师古始。
信赏必罚,如有四时。
年谷屡登,灾害不作。
敌人窜迹,郊境无虞
天保受命,迄于五祀。
黄初泰始,不能远尚。
爰及中年,诞纵昏德。
以万乘之贵,为长夜之饮。
散发视朝,肉袒听政。
手行刳剔,躬运矛鋋。
宠狎佞谀,亲爱凡鄙。
出入市廛,游走衢路。
太保高隆之,佐命元功,庙廊上宰
仆射高德政,龙潜宾友,帷幄重臣;
卫尉卿杜弼,硕学伟才,拔萃出类;
光禄大夫元景,风流儒雅,师范搢绅;
或赤族见诛,或丹颈为戮。
并直言窃叹,毙于谗□。
自馀名士良臣,非罪遭命。
淫刑以逞,不可殚言。
刘曹以还,逮于僭伪,受命称帝,未有若斯之惨者也。
赖有尚书令弘农杨遵彦魏太傅津之子也,含章秀出,希世伟人。
风鉴俊朗,体局贞固。
学无不纵,才靡不通。
裴、乐谢其清吉,应、刘愧其藻丽。
温良恭俭,让恕惠和
高行异才,近古无二。
有齐建国,便预经纶。
军国政事,一人而已。
诘旦坐朝,咨请填凑。
千端万绪,令议如流。
剖断部领,选举人物。
满室盈庭,永无凝滞。
虚襟泛爱,礼贤好事。
闻人之善,若己有之。
智调有馀,尤善当世。
谮言屡入,时寄无改。
每乘舆四巡,恒守京邑
凡有善政,皆遵彦之为。
是以主昏于上,国治于下。
朝野贵贱,至于今称之。
俄而文宣不豫,弊于趋孽。
储君继体,才历数旬。
近习预权,小人并进。
杨公虑有危机,引身移疾。
幼主若丧股肱,因相敦勉。
乾明之始,难起戚藩。
变成倏忽,殒于殿省
《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悴』。
君子是以知齐祚之不昌也。
孝昭地乃密亲,位居元辅
有姬公之戚,无复子之心。
亦由王弱时艰,虑深家国。
当阳正位,事出权道。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
沈深谨厚,实有君人之望。
时甲卒强盛,财力殷阜。
乃眷西顾,恒有吞噬之心。
兼以天保之后,惩其淫纵,不迩声色,不事晏游,孝于太后,笃于昆季,慎惜名器,爱养黎元,后庭嫔嫱,皆是藩邸之旧,数不盈十,竟无私宠。
特解吏事,尤好礼容。
但政苛碎,暗于听受。
降年不永,期岁而崩。
大渐维几,黜其元子
武成母弟之亲,入主宗祐。
而少禀凶德,不孝不仁。
龙攒在殡,泪不承脸。
太后之丧,亦不哀哭。
才及公除,便衣缝裘。
纵侈荒淫,不知纪极。
甘酒耆音,夜以继昼。
和士开者,素有和氏之庶孽,其面目亦似胡人,轻薄凡猥,为衣冠所弃。
武成在田之日,引为参将
闻好弹胡琵琵,亦解歌舞,一面之后,便大相爱悦,恒在卧内,同食共寝。
淫秽之事,无所不为。
天保之世,文宣知其如此,顿鞭二百,徒配长城。
后遇赦得还。
武成右丞相,久别得还,恩盼愈厚。
信宿之间,赏赐巨万。
及践大位,亲顾弥隆。
爰自黄门,渐至端右,尽景娱侍,略不休停。
就令暂出,便追骑相寻。
士开作威作福,略无顾惮。
恩宠势望,熏灼朝野。
恣性贪淫,人伦少例。
心如溪壑,行均犬豕。
甲第当衢,侔拟公室。
富商大贾,朝夕盈门。
朝士无赖者,亦竞相谄媚。
或送婢妾,或进子女。
筐篚苞苴,烟聚波属
士开葬母,倾朝追送。
谄谀尤甚者,至悲不自胜。
浇薄邪佞,爱逾弟兄。
名贤素士,略不交言。
其所荐延,奏无不遂。
荣枯进退,定于俄顷。
于时下陵上替,奔竞成习。
士无贵贱,风节顿尽。
赵彦深阿谀顺旨,俯首怀禄。
元文遥器能先见,不敢措言。
此外群官,靡衣偷食。
齐室大坏,其原始于此矣。
河清之末,长彗为灾。
太史奏言,须有禳救。
武成便自称太上,传位后主。
胡长粲以从舅之亲,冯子琮姨夫之戚,俱受寄托,并当枢要。
或性识庸近,或意怀险薄,皆不学无术,智能浅短。
天统末年武成即世,和士开一相处内,自拟
太尉录尚书事、赵郡王睿,明德茂亲,聪爽俊悟,藩王之内,时望隆得,以士开凶丑,宜加屏黜,入践青蒲,谠言规谏。
少主聪察不类成、昭,母后才明异于马、邓。
士开礼于疏行,长粲为其谋主,遂使密戚贤王,绞缢以戮。
虽遐迩胥怨,愚智同愤。
而依托城社,未如之何?
数载之间,肆其秽行,与冯子琮夫妇,鬻狱卖官。
三家府藏,贿货山积。
凶愚子弟,并处高资。
更相货易,择而后授。
司徒琅邪王俨,年甫十四,兼领宪司,愤其所为,切齿忿咤,执送南台,异其身首。
子琮以构扇两端,一时依法。
二凶俱剿,朝野晏清。
京师市里,舞蹈成群。
梁董之庆,不足斯比。
琅邪心实去恶,迹乃陵上,不容于时,俄而赐尽。
自兹已后,政道弥昏。
高阿那以牧圉之勤,重其佞媚;
韩长鸾以韝绁之能,悦其趋走。
又有女奴陆氏,出自掖庭,凶智狡算,举世无匹,以保母之恩,特见尊宠,六宫谓之世师,人主以为内相,舞弄王法,掩塞天听。
庆赏威刑,出于婢口。
顽嚚弟侄,布于列位。
帝戚皇支,不能及也。
陆子骆提婆者,出于皂隶,本是𫖇工,愚暗庸短,仅辩菽麦。
与韩高之徒,共持国柄。
宣淫肆暴,甚于和氏。
穷极富贵,转日回天
愚薄之伦,折枝舐痔
轻者进货赂,甚者绪婚姻。
朝廷混然,无复廉耻。
清贞守道,更被嗤怪。
汉世张、赵,不能喻其万一,晋朝贾、郭,未足比其锱铢。
斛律明月属镂之锡,冤动天地。
崔季舒、龙逄之戮,痛切幽明。
如以内参年少阉官之属,亲狎宠私,盈满宫禁。
干预政事,剽掠生民。
黔首呼嗟,以日为岁。
其反道违常,速亡趋灭。
事非一绪,不可胜陈。
后主自生宫闱,长于尼媪
不接端士,不见正人。
朝夕咨诹,罕闻调护之客。
便烦左右,莫匪刀锯之馀。
飞鹰走狗,荡其心虑。
丽色淫声,乱其耳目。
论功德者,云羲轩无以尚;
述钦明者,称不能逾。
才智之士,弃而不任。
假有名级,备员而已。
宪章纲纪,荡然无馀。
鱼烂土崩,以俟勍寇。
周武大捷平阳,乘虚除入。
将有降心,士无斗志。
前世之雄,俯眉顿颡;
先朝貔虎之锐,敛气重足。
晋阳如拾芥,攻邺宫犹振槁。
万里百城,交臂屈膝。
南极江淮,北尽砂塞,西界函谷,东至沧溟,府帑粟帛之饶,兵革士民之众,齐之所畜,尽为周有。
不亦哀哉(《文苑英华》七百五十一)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序曰。
珠韬玉札云。
太上老君降迹行教。
远近有四。
其一。
历劫禀形。
随方演化。
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散在诸经。
可得徵验矣。
其二。
此劫开皇之始。
运道之功。
孕育乾坤。
胞胎日月。
为造化之本。
天地之根。
播气分光。
生成品汇。
自五太之首。
逮殷周之前。
帝王师
代代应见。
即郁华录图
广成尹寿
因机表号是也。
三皇迭往。
五帝不归。
云纪龙师。
时迁数革。
鸟官火运。
川逝风移。
步骤不同。
浇淳渐变。
虽揖让斯在。
而干戈屡兴。
阪泉有剪戮之师。
丹浦有专征之旅。
智诈行而太朴隐。
仁爱显而孝慈生。
元默希夷。
日以寝薄。
陶唐以耄昏厌位。
虞舜以历试登庸。
忧轸万方。
服勤庶政。
老君号尹寿子
居于河阳
以道德真经降授于
经之旨也。
道以无为居先。
德以有称为次。
亦犹三皇之书。
言大道也。
五帝之书。
言常道也。
其下薄裁非之义。
节兼爱之仁。
损俯仰之礼。
挫铦巧之智。
斥用兵之暴。
抑谲诈之谋。
使人复朴还淳
以无为无事为理。
虽力而行之。
窜凶举相。
明目达聪。
敦睦九族。
平章百姓。
而恬和清静之道。
莫能致也。
之后。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大道既隐。
元化不流。
礼乐滋繁。
政刑大用矣。
其三。
老君以商阳甲子代降神寓胎。
武丁之年。
诞生于亳。
即今真源县九龙太清宫是其地也。
或隐或显。
潜化偫方。
周昭王癸丑之年。
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
传于天下。
世得而闻焉。
其四。
将化流沙。
尹喜期会于西蜀青羊之肆。
示现降生。
昭王丁巳之年也。
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
累代尊行。
哲后明君。
鸿儒硕学。
诠疏笺注。
六十馀家。
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
河上公章句严君平指归十四卷。
山阳王弼注。
南阳何晏
河南郭象
颍川钟会
隐士孙登
仆射太山羊祜
沙门罗什
沙门图澄。
沙门僧肇
梁隐居陶宏景。
范阳卢裕。
草莱臣刘仁
吴郡徵士顾欢
灵仙人晋人河东裴楚思。
秦人京兆杜弼
宋人河南张凭
梁武帝
梁简文帝
清河张嗣。
梁道士元静
梁道士孟安排
梁道士智周
梁道士窦略。
陈道士诸糅。
道士刘进
道士李橎。
唐太史令傅奕
唐嵩山道士魏徵
法师宗文明。
仙人胡超。
道士安邱。
道士尹文操
法师韦录。
道士王元辩。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愔
道士徐邈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
岳道士薛季昌
洪源先生王鞮。
法师赵坚。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吏部侍郎贾至
道士
任真子李荣
成都道士黎元兴。
太原少尹王光庭
道士惠超
龚法师
通义郡道士任太元。
道士冲先生殿中监申甫
岷山道士张君相。
道士成元英。
汉州刺史王真
道士少明
元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
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
诸家不同。
或深了重
不滞空有。
或溺推因果。
偏执三生。
或引合儒宗。
或趣归空寂。
莫不并探骊室。
竞掇珠玑。
陟钟山
争窥圭瓒。
连城在握。
照乘盈怀。
敷宏则光粲缣缃。
演畅则䌽文编简。
语内修则八琼玉雪。
雰霭于丹田。
九转琅膏。
晶荧于绛阙。
尽六气回环之妙。
五灵夹辅之功。
忘之于心。
息之于踵。
得无所得。
而了达化元矣。
语品證也。
则摆落细尘。
超登上秩。
游八外而放旷。
指三境而跻升。
蹈太乙之位矣。
而总内外之要。
兼人天之能者。
未有其伦。
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
接统象先
戡内难以乘乾。
咨中兴而御极。
无为在宥。
四十五年。
汾水襄城
靡劳辙迹。
具茨大隗
自得朋游。
廓八溟为仁寿之庭。
普万宇为华胥之国。
至道至德。
哉明哉。
钦若尊经。
本朝家教。
象系不足以拟议。
风雅不足以指陈。
横亘古今。
独立宇宙。
虽诸家染翰。
未穷众妙之门
多士研精。
莫造重元之境。
凝旒多暇。
属想有归。
躬注八十一章。
制疏六卷。
内则修身之本。
囊括无遗。
外即理国之方。
洪纤毕举。
宸藻遐布。
夺五云之华。
天光焕临。
则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
辉映二南。
若亲禀于元元。
信躬传于太上。
冠九流而首出。
垂万古而不刊。
大风赤雁之歌。
诚难接武。
典论金楼之作。
讵可同年。
但以疏注之中。
引经合义。
周书鲁史。
互有发明。
四始漆园。
或申属类。
后学披卷。
多瞢本源。
辄采摭众书。
研寻篇轴。
随有比况。
咸得备书。
纂成广圣义三十卷。
大明在上。
而爝火不休。
巨泽溥天。
而灌浸不息。
诚不知量。
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读北齐书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嵩山文集》卷一二
唐中书舍人李伯药《北齐书》纪传五十卷,成其父德林所作也。
嘉祐诏刊定南北正史,其成皆序目录上之。
此书独无序目,盖其成时熙宁之初,其先校书学士皆出外补矣。
夫事之难乎为辞者,虽圣人犹难之。
孔子《春秋》有变例特书者,二百四十二年间才一书而不再见,顾岂以在昔一概之律,而待耳目之外非常之事哉?
北齐之为国,黜君立君易于反掌,已而攘其君位而尸之,出于戏笑之间,悖德逆理,盖自肇造邦家而来未有也。
其传五帝,狂暴昏淫,穷凶极厉,流毒远迩,则自而来无道之君未之有也。
大要是幸免之尔朱荣侯景而无纪纲之冉闵冯跋,可谓盗贼之国也。
其为史官者,欲论礼乐政刑于其间,讵弗难乎?
唯是天资忠愤之士,以瑰玮不世之才,而笃意有得于《春秋》之学者,笔力雄健闳深,足以胜其任也。
德林齐亡奔周,又预杨公佐命,亡周造隋,百药崎岖,受命群盗之手,幸不死耳,虽皆矜才华而非其所宜任哉!
其论显祖能委任杨愔,而主昏于上,政清于下,亦已诬矣。
首劝禅代之事,远惭于荀彧
文襄被弑之时,狼狈逃免,近愧于陈元康
高德政谮杀杜弼,固不待贬,而复谮德政戮焉,其为人盖可略而不可责者矣。
帝一日杀诸元七百馀人,投漳水中,长城三台之役,内外骚然,其戕虐有不可胜道者,谓之政清可乎?
且帝以刀画腹,赖崔季舒俳优之言而得脱,置棺中,载以轜车,几下丁者数四。
其身慄慄,将不自保矣,尚何清彼政事乎?
此二事德林父子皆没而不书,不知何邪?
虽温公亦以主昏政清之论为然,则欲成北齐之良史者,信乎难矣!
温公又因旧史之论,以孝昭为有齐之令主,何耶?
孝昭不恤其母之言,废君而弑之,每以殿庭为刑戮之所,不过能琐屑细务尔,盖亦无足道者。
是书百乐贞观初被诏纂成,今题曰太子通事舍人李伯药撰,亦非是。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光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