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惟迪”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寿量禅院十方住持记熙宁七年 北宋 · 侯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八、《成都文类》卷三八
永平初,佛氏之书甫入于汉,虽四十二章,而性、相二宗参然已具。
其曰: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證,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此佛之所以言性而后世指而谓之禅者也。
盖尝推二宗之说,以谓犹儒氏之四科。
颜子请事,非礼勿言,得不长于言语乎?
用之则行,得不长于政事乎?
好学不二过,得不长于文学乎?
圣人独以德行目之,何也?
从其大者焉尔。
禅之为禅,妙湛圆通而莫之阂,此其本也。
今夫衫乾陁而名长老者,视肉不食,得不食,昳午不食,此其与戒律之士何以异哉?
其独得名禅者,是犹德行之科,足以兼三长乎。
始,四十二章之文虽有性说,而学者溺于浅近,以教自缠,不知己之无垢,乃外求清净;
不知佛之在我,乃从事土木。
大通人曰达磨,为法隐痛,聿来兹土,始于一花,而枝传叶布,乃浃天下。
在王蜀时,有若洪杲禅师,至自青州,栖于东禅。
方是时,二众错居,蜀主仰师重德,以一宫奚曰道真、道粉为之侍使。
后有娼道玉闻师说法,言下有得,遂祝发事师。
玉,府娼之尤者。
物论填然,朋詈族噱。
蜀主震怒,命鞫之。
知师纯固精确,愈深器之。
师因以所栖畀贯休,而卜宅于府郊之东南普通山,距府十数里,诛茅夷林,上下栋宇。
玉留于城市,今俗所谓大胡坊青州尼院,则其居也。
人号鹡鸰为连点七,华阳隐士田逍遥访师于山而见之,问师曰:「如何是连点七」?
师曰:「屈指数不及,地上无踪迹」。
此《景德传灯录》之所遗者。
自本朝太平兴国六年,有澄广者由邛之大邑演法于此,而昭善者继之。
自时厥后,师徒代袭,法亦罔克传。
前此,院僧仁鉴、守坚者自列于府,愿延道行耆老,阐扬宗风,追复青州之前躅。
知府大资政南阳公是之,命有司精择其人,而以无为山长老惟迪充选。
平生布衣蔬食,怡怡如也。
法传云门,启道明切,尝答问佛者曰:「日出方东卯」,再乞指道。
师曰:「三日后看」。
又僧问:「诸佛未出世时如何」?
师曰:「富嫌千口少」。
「出世后如何」?
师曰:「贫恨一身多」。
南阳公尝作《宾主语》,师亦继焉曰:「宾中宾,日月无故新。
中主,杖长三尺五。
主中宾,问答是何人。
中主,正眼谁敢觑」?
其语大略如此。
其迹可异者,凡三居名山而三绍真身。
始居马溪,则有水观和尚
次居无为,则有宽惠和尚
今兹普通,则有青州和尚,皆结膝趺坐,仪相庄重,岂人事之适然乎?
迪之来也,成都之人激跃感劝,皆曰南阳公青州镇全蜀,而青州之法绍兴,其缘会乎此,又尤异于迪之三绍乎其真身也。
议者以为普通复青州之高风,而革其代袭,自今日始,不可以不记,故为书之。
熙宁七年记。
翰林侍讲学士谢太皇太后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一、《范太史集》卷六
三请乡邦,莫遂告归之恳;
四辞禁职,获伸引避之文。
成命曲回,明纶再降,省循非称,震悸交深。
臣窃以在昔文武之兴,本由任姒之圣,绳其祖武,诒厥孙谋,教诲之勤,诗书所述。
恭惟睿德,光越前闻,大公如天地之无私,至明如日月之必照,保佑元圣,跻登泰宁
思出入起居罔不钦,故左右前后惟其正。
笃先朝之成烈,有太史之陈编,申敕司存,俾加论次。
如臣浅陋,曷副选抡。
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丕冒群生,答扬列圣,以正君心为定天下之本,以守国典为固后嗣之基。
惟迪前人之光,以成昭子之法,兼收末学,俾赞大猷。
重念臣病骨支离,壮心消落。
周南一纪,已期终老于岩林;
书殿七年,窃觊归荣于桑梓。
分安闲散,乃寘高华。
臣敢不勉企前修,益坚晚节,庶图薄效,仰答至仁。
普通寺记熙宁初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一、《成都文类》卷三八
普通寺在成都城郭之二十里,寺之不寺久矣。
熙宁初惟迪禅师绵竹无为大众请,始来住持,予为之记曰:昔如来以一大事因缘,见于五浊恶世,与其初学十地之徒,敷衍微密之教。
及其究竟成就,则遍满十方,各从五体,同放宝光,交加相罗,犹如宝网。
盖道至于融,则光无不照;
义至于了,则神无不通。
悲夫!
道不远人,人非离道,而群生积障,浩劫传迷,聚如法水之冰,散若七巾之马,自取狂惑,标为长久,出没漂流,胡可胜吊。
屠坦操刀,则牛羊觳觫;
由基调矢,则猿狖哀号。
滞魄恋于幽阴,妖魅凭于木石,此不悔厌,向何妙明!
师以六祖二宗之真风,诱接开示,倒洞庭九疑之野,泛独月于四溟之水。
下根传闻,犹将超越;
何况神骥,略施鞭策。
夫扣床倚仗,合掌盘足,曲折纵横,皆师之机也。
必欲求之于应对酬酢之间,譬犹辩说之际,斯所谓鹿还幽谷,犬吠荒者也。
呜呼!
言之于无所言,听之于无所听,则师之旨,其在兹乎!
庞籍特授检校太傅昭德军节度使永兴军一路兵马都部署安抚使兼知永兴军食邑实封制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文恭集》卷二三
门下:稽若前王,拜于大师
或跪而推毂,伸其制阃之才;
或斋以设坛,崇兹授钺之命。
惟迪德之佐,抱乎全器之能,藏涓日策之良,爰委师干之试。
颁夫明制,告于广朝,仍资分陕之行,实允宪邦之望。
具官庞籍,精明异禀,英博多通,自进服于迩僚,旋敷闻于大政。
沉谋至策,蔚怀人杰之姿;
硕德壮猷,亶为王室之老。
日者种羌负固,边部绎骚,将武库之精兵,护延安之绝塞,资其智略,宣我威灵。
河曲之怀柔,属边亭之撤警,沿其雅意,置诸本朝。
文武参施,显伟才之绝备;
台枢迭践,见盛业之交修。
向均逸于近藩,遄进仪于秘殿。
教条所赋,苛慝以消,休有勤劳,孚于群听。
属以长安阙帅,西夏须才。
雄俊宝臣,畴绥予众;
严庄之师律,佥曰汝贤。
是用按上党之封,因名阙之固,析兹瑞,彻彼土疆。
仍光传道之名,兼实陪敦之数。
前驱六纛,外冠十连,涖兹鹑首之郊,颁我虎符之政,以宽西顾,爰属老成。
于戏!
兹乃旧都,厥惟全雍,尔其将节制之命,审控带之宜。
从外折冲,矧羁縻之有素;
居中作捍,惟安辑之在初。
善抚朕师,往对休命。
明大师塔铭元符三年十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六、《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二
大师号无演,出于天彭张氏。
幼童英烈,不甘处俗。
年十五,弃家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符记之曰:「此子他日法中龙象也」。
年二十,以诵经落发,受《首楞严经》于继舒。
舒没,卒业于惟凤文昭,受《圆觉经》、《肇论》于省身,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皆声名籍籍,师必妙得其家风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于书无所不观,于文无所不能,至于曲艺,学则无所不妙解。
清献赵公始请师登法席,师于《楞严》了义,指掌极谈,席下道俗,如饮醇酒,无不心醉,如肉贯串,处处同其义味。
盖于此一经,心融形释,出入内外篇籍,风行电击,无不如意。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师默然心许曰:「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世音化相,宇以崇阁,极天下之竘工珍材,二十馀年乃成,人以为庄严之冠,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喜葛洪《内篇》,延异人谲士,将以丹石伏物,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师不悔不怒,他日遇之,礼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没,二亲又耄期去世,乃谋南游,曰:「吾闻南方大士,有若祖心,有若克文,有若善本,皆命世亚圣大人也,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五月,道出戎州,始识之。
卓乎伟哉,其非凡器也!
是岁四月甲辰,憩渝州觉林禅院,不疾而逝化。
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曰圜、曰雨、曰观、曰镫、曰印、曰本、曰顗,以其年十月丙午,奉师遗骨,藏于宝梵师塔之西,而来乞铭。
铭曰:
蜕蝉于东,归骨于西。
皆我法界,不憾不疑。
诸子矫矫,不尚有造,其能似之。
吴充罢相进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制元丰三年三月乙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八九、《宋大诏令集》卷六九、《宋宰辅编年录》卷八
进惟畴德,式图亮采之功;
退则均休,盖厚优贤之礼。
眷予耆哲,比爽节宣,屡抗忱词,力还几务。
诞扬孚号,布告治庭。
光禄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渤海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吴充,体道靖深,秉义庄直,朝之硕辅,民所具瞻。
常武有经,雅重国兵之寄;
远猷克济,迄成帝载之熙。
庶事用康,群工作乂。
兹新美于法度,方倚任于谋谟。
夙夜协恭,左右尽瘁。
至感晦明之疠,未臻药石之痊。
祈即便安,务和摄礼。
虽抚循之愈厚,顾恳款之弥坚。
朕亮矜乃诚,闵劳以事。
进位天官之峻,升华禁殿之严。
衍食爰田,服休真馆,实蕃宠数,并示眷恩。
于戏!
注意有加,朕以笃股肱之义;
专神自养,汝无忘金玉之恩。
惟迪终,副乃虚伫。
可特授行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诏大朝会缀中书门下班,依大藩例支添给。
第三表十一月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七、《四明文献集》卷三
《离》两继明,屡祈涖政;
《巽》重申命,未忍行权。
深知圣学之纯,恪守礼经之正。
再三有渎,亿兆同词。
于皇祖宗,丕绍基绪。
内极哀恫于中禁,外临听断于治朝。
盖孺慕发于中忱,而观瞻系于南面。
仰惟先帝,奄弃群臣。
痛切乌号,怆道扬于审训;
谋诒燕翼,冀开释于至情。
亦念万机之繁,用垂亿载之裕。
恭惟心舜、文之与合,躬曾、闵之所难。
麻冕黼裳,思不忘于继序;
饘食疏服,敬欲尽于事亲。
顾肇允集蓼之初,有悠哉未艾之虑。
臣下罔攸禀令,夙夜莫不遑宁。
辟门达聪,无待毕三年之制;
总纲明任,是惟迪前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