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善达”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贺何尉书名时字了翁。)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三、《文山全集》卷五
某顷揭揭入国时,江皋祖帐,为意腆甚,感激之私不自胜。
别后不图世变沄沄,天下大事几去,某始而骇,中而疑,继而忧愤,又继而大声疾呼,以至于流涕出血。
相去近百日,而展转变化以至若此,事变可畏矣哉!
某学无涵养,不能谨其所发,仓卒来归,求为杜门循省之计。
庆云在上,以此月七日善达乡国。
甫入境,侧闻一同桑梓,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以廉革贪,以明易暗,以神奇变巽懦,大冠缝掖,交以程、吴归焉。
方谋奉状至屏下,而紫气煌煌,已移照邻次,交臂相失,怀此怅怏。
当今事会方殷,人才不竞,一杞二杞,国家常病之。
今州县之于执事,亦此类也。
凋瘵澒洞之馀,虽近于不可为,而开繁被剧,如长才得以自见,可贺也。
吉水之为邑,得之朋友,见谓官钱无定额,赋无正籍,是以若此其竭泽也。
平林以乡人为郡,念此至熟也。
执事军期之暇,为之定制立数,求为一定之经,惠幸兹邑,其庶几乎!
雪月溪山歌送天然道首座归蜀 明 · 觉澄
蜀路连云知几许,策勤斯道耐寒暑。
拨开云雾睹青天,仍与孤云为伴侣。
布慈云,施法雨,竿木随身能作主。
德云不在妙高峰,此去逢人休错举。
天风清,江月明,月巢野鹤梦初醒。
门庭施设谈玄者,犹较石霜半月程。
常独步,常独行,三更月下迎空生。
回首广寒何处是,桂轮皎皎临沧瀛。
曹溪水,通一滴,容纳百川流不息。
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无处觅。
觌面提,当机疾,华亭船子抛篙直。
截断众流达本源瞿唐三峡连天碧。
肩鈯斧,上青山,峭壁颠崖不可攀。
欲识洞山分五位,须知兜率设三关。
人亦闲,境亦闲,萧条茅屋两三间。
五湖云月谁消得,万里溪山独往还。
盘翁郑知县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三、《无文印》卷一五
昔者归旆次津亭,献酬交错,不敢以野服见。
薄暮辱走价传诲,明日遂行矣。
三年托庇而不能致善颂善祷于临别之际,非人之情也。
风雨横江,波涛壮怒,极为冲冒之忧。
伏领赐翰,喜承善达无恙,大慰所思。
弛担已久,宾谒已定,神观当超然碧桃花下
遗丹犹有存者,芳烈着草木亦足以药病,朝餐夕咽,鬓间之星星者可以黝然而黑矣。
番之人士间或过从,相与言治状宽而不弛,明而不察,豪猾无可投之隙,奸吏无可伸之喙,数十年来,邑大夫未有若此其贤者。
以某所见,即其所言,非夸也。
某仰藉馀庇,粗安如前,去留久近,固不作计,然未去之日可以尽职分者,一日必用其力。
书尾两转语,尤仞爱念之真切,敢不深惩痛艾,以毋忘教诏之盛心!
八九月稍凉,或谋侍杖屦龟山之下,但恐功名入手,三十二峰不能久留耳。
黄东发提举送本堂记书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本堂集》卷七五
某比尊旆下山,一蒙专遣寺行,一蒙寄徽都寺,便两尊翰皆领讫。
亦尝匆匆次高韵二首,但发去后欲改三两字,今录于别方以呈。
近日虽收少野书,渠自姚江取羊额岭回,却不曾说卸舟西延庆一节。
兹拜四书,方谂中途留连多日,善达寓弟尉浣。
某不自量,以堂记为请,中间朝武陵麾节驰远,遂稽禀取。
今年夏初,始克晋谒,又以风尘未息,敢申前意,而未敢望其速就也。
秋末,轩从忽下访,而某之后屋三间适成,所请复拳拳,尊意慨然许可,讵谓别未一月,长须到门,记文已垂贲矣。
焚香细读根极理义之文,某之心所自知而口不能宣者,尽发之于大手笔下。
节支虽多,脉理自一,如长江万里三峡之奇倾,五湖之平放,宽受而安流焉,此天下之至文也,某何足以当此!
独先人之平生,潜者孔昭,九原有知,当如何为感?
此则某所以激烈至于涕泣也。
堂屏当悉如尊讳谕,后日置之堂前堂后皆可,但今年事力未及耳。
若求再写,却要分布亭当,容纤悉计算,再拜以请,未敢容易也。
况堂阔一丈八尺净数,以一丈二尺之屏,其高则减此数尤便,尊意以为何如?
少□书一二日后当专发,梨木此间无求处,即书乃某欲,特未辨纸,只得迟待后一日
宠颁醉鱼盐䘋,拜受愧感。
明经桥记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五、《梅岩文集》卷四
《孔丛子》曰:「吾于《考槃》,见贤者遁世而无闷」。
明经先生大唐世系,韬隐荒郊,取「考槃在涧」之义,字故里曰「考水」,殆五百年椒聊蕃衍,方兴而未艾也。
安国得绎思斋故基,栽花莳鱼,扁曰「芳坞」;
既遵过庭之训,易为「明经书堂」。
卜占上流,人或病涉。
安国既立书堂,使明经云仍有考德问业之乐,复建舆梁,使明经里闬无深厉浅揭之忧,意甚勤也。
桥成,谂于众而问名,欢以明经桥为请。
予闻而韪之曰:吾郡有紫阳书院,旁有紫阳门;
今吾里有明经书堂,旁有明经桥,此近例也。
行者凭栏纵目,负者倚柱息肩,下免波涛汹涌,上免风雨震凌。
商贾讴吟,樵苏谣咏,日夕与书堂吾伊相为唱应。
入而藏修堂中,订正豕鱼,此明经也;
出而游息桥上,俯仰鸢鱼,亦此明经也。
孔门浴沂,孟门观澜,无适非学,岂徒呻呫而已。
游吾里者不知有溱洧之乘舆,唯知有洙泗之弦诵,殆六乡中小邹鲁也。
有童子问曰:堂明经,宜也,桥明经,何也?
曰:山夹水为涧,木架水为桥。
地必有水,犹经必有义也。
水之渊深未易测,犹义之渊深亦未易测也。
水必有所资,以通不通之阻;
义必有所资,以通不通之疑。
居,吾语汝
洁净精微,《易》教也,不节则易失于贼;
疏通知远,《书》教也,不节则易失于诬;
温柔敦厚,《诗》教也,不节则易失于愚;
恭俭庄敬,《礼》教也,不节则易失于烦;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不节则易失于乱。
教者不节,其失乃尔,岂不沦胥于陷溺乎?
济《易》教之溺,当以「不远复」为桥,然后骎骎造乾坤之奥境,溺于贼者善达矣。
济《书》教之溺者,当以《秦誓》「悔过」为桥,然后徐徐造尧舜之域,溺于诬者利涉矣。
济《诗》教之溺者,当以「思无邪」为桥,然后洋洋乎动天地、感鬼神,溺于愚者诞登矣。
济《礼》教之溺者,当以「毋不敬」为桥,然后骎骎乎三千三百之盛,溺于烦者坦途矣。
济《春秋》之溺者当以正名辨分为桥,然后熙熙乎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溺于乱者康庄矣。
地理资桥以险阻,即经义资桥以拯垫溺,无二理也。
不特此也,扬子谓天下有三门:由情欲为禽门,由义礼为人门,由独智为圣门。
必由道明经之桥,方可诣人门、登圣门,而超乎禽门。
先儒谓吾道有两关,以知之致为梦觉关,以意之诚为人鬼关。
必问津乎明经之桥,方可唤醒梦关为觉关,摆脱鬼关为人关。
人门、圣门,人关、觉关,皆当秣马脂车于明经桥上。
将见平平义路,巍巍仁宅,终吾生徜徉外,又可遗子孙以安,驷马高车抑其细者乎。
然则行者非桥无以造九通八达之衢,学者非桥无以造六经诸子之阃。
里有桥,东西南北殊途而同归;
经有桥,删定系作殊体而同归。
山梁雌雉,三嗅而作;
华表化鹤,千载来归。
吾夫子会明经先生,必贺曰:公之后题柱有人矣,积善馀庆,系《易》岂诬公哉!
是桥也,经始于辛丑冬十一月,竣事于壬寅正月
深一丈,广五尺,复屋三间
创之者十四世孙安国,记之者十三世孙次焱
上巳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