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源”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别潜庵源禅师 北宋 · 释德洪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送先上人亲潜庵 北宋 · 释德洪
押词韵第六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潜庵九十一,自是百岁人。
造物偶遗漏,顿置漳水滨。
先禅江西来,邈得渠侬真。
展挂雪色壁,毛发皆精神。
三玄合水乳,五位透金尘。
譬如百衲帔,岁晚思惠新。
臊僧不肯信,眼肉悬千斤。
飞兔略燕楚,敏若臂屈伸。
衲子参活意,击电飞机轮。
宁如臊僧徒,蠢蠢粘唾津。
游龙山断际院潜庵常居之有小僧乞赞戏书其上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龙山
赵州只有一个齿,潜庵一个恐不趐。
虽然下下都咬著,咸酸自分盐醋味。
龙兴古寺曾闭门,断际云孙第十世。
劝人莫信马大师,一口吸尽西江水。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九。
题潜庵书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传》曰:「有国者非谓有乔木也,谓有世臣也」。予亦曰:「有禅林者,非有四事之传也,谓有耆年也」。潜庵今九十一岁矣,而笔语如此,真丛席之大老人也。年月日,某题。
童耄竹铭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霜筠粉节贯四时而不凋者,竹之性也。然怜孝子之泣,则为之冬茁;悯忠臣之誓,则为之倒植。余闻心之精微,不可以言传,而可以事著,是二者非忠孝之著乎?潜庵老人戏植独竹于庵南之壁阴,期月而笋茁,盖老人以虚心集道,以高节荷法所致,亦精诚之验也。余以童耄名之,又为之铭曰:
渭川千亩,潜庵一竿。俯视盛衰,禀然岁寒。笋茁于夏,解箨颖异。颀然扶疏,如老携稚。根岂终独,乃生横枝。如其道茂,有子嗣之。高情不群,安乐霜雪。风来有声,是随宜说。
潜庵铭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三、《梁溪集》卷一四二
龙兴深老作潜庵,梁溪居士为书其榜,且铭之曰:
鱼龙潜于渊,钓罩绝机械。天地潜于心,方寸具覆载。谛观此庵中,不广亦不隘。森罗含万象,空洞周法界。请问云何潜,非内亦非外。宝刹现一毫,须弥藏一芥。万缘息一机,众窍虚一噫。足迹不可寻,湿灰那见怪。百鸟不衔花,负命难索债。全身入虚空,无在无不在。欲识潜庵人,岂离这皮袋。
一枝庵记 宋 · 邓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栟榈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余少年喜水,凿井穴地,泛溪钓月,终日潺湲之乐,盖将安焉。曰:「水止是矣」。或者曰:「是未尝见江、河、淮、济也」。比年奔走道路,偶皆见之,汪洋万顷,茫无涯涘。若风作其上,则澎湃汗漫,浪高银屋,然后知余前日之喜,止牛蹄泓者耳。或者又曰:「此亦未足以言水也,是特四渎之分耳。若大海,则会而纳之六合,内外通为一流,岂啻万川而已哉」!余曰:「嘻,有是哉!余将游焉」。客曰:「是乌能遍耶?天地之大,各五亿五万五千五百里,而四海为之脉。今欲登穷发,游聂耳,以极无穷之观,非肉飞八极不可也」。余乃茫然自失,仰而叹曰:「天下之景无穷,而玩景之情亦无尽也。任情逐景,不知归宿,其将为波流乎!尝观涓涓之微,升于天,行于地,运乎千古,曾无损益,于此了之,则当体而足。满空之水,固无异于一滴耳,亦何必沧海乎?脱或不然,而必欲赏之,又有大于此者,则将如之何哉?呜呼,岂特观水为然耶?天下之事,类皆如此。夏屋广殿,金碧相照,鸣钟伐鼓,食指数万,此释氏之居也。领其寺者,指顾之间,方袍云集,作止寝食,无不可意。其视安居老人,蒙头冷坐,饮水采薇,无曰相万乎?虽然,不能安居而必欲领寺,若以寺为未足,则如之何?世间轻煖肥甘,迷楼琼屋,不知几万等,吾又安能足其志耶?呜呼!芬芬鼎烹,要在满腹;沈沈府居,要在驻足。一庵之大,固有馀地矣,又何事他求哉?庄周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善乎,庄周之能了此意也!且不了一滴之旨,虽倾四海之流不足以供其赏;不悟一枝之要,虽扩六合之大不足以厌其求。此世士所以终身汩汩,荡荡忘返,可以深嗟而叹息也。妙智大师美公,少年学医,法造三昧;稍壮则事潜庵,求西来意。精进敏惠,便为一时名僧。若肯降志以悦当路,则巨刹名寺,当尽付之。师乃恬然曾不介意,是故求医之人布施山积,师尽捐之,以作佛事。尝托迹太平寺,适遭回禄,尺椽不具。二十年间,栋宇轮奂,冠于一邑,师之力盖居其半。事母最孝,无愧古人。忽失所恃,则欲谢医术,曰:「吾不复事此」。既毕襄奉,则作庵墓侧,为终焉计。其视同参子丽服雄居,沛然得意,但知如涕唾耳,岂非了此一滴,遂能安此一枝乎?故余字其庵曰一枝庵。客有问曰:「居庵之士当以亿计,岂皆了此乎」?余曰:「不然。世人有才学智术不足以动人者,退居茅舍,盖其分也。幸而有学问,语言粗可应对,又平居交游无显人膴仕,虽欲舍庵,又将焉适?此特系焉而止耳,岂皆悟此理耶?其性识超然出人伦等,士夫喜师不可胜计,于此安之,不有觊觎,是真了此者也」。虽然,列子行天,非风不可,古人讥之,盖非无待而然者。今师必赖一枝,犹未脱焉。百尺竿头,当进一步,师肯承当否?更俟他日与师分付。师名仁美,南剑州沙县人也。庵在县之南,起于宣和之季,落成于靖康之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