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念佛镜序熙宁九年八月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二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
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
娑妻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
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證无生。
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
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
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
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
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丁宁,劝往生也。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
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
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
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
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
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
定者易生,不散乱故;
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
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
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
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
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
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
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
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
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
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庐山,盖致精诚于此。
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
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善道大师《念佛镜》十一门,最为首冠。
援引圣言,开决群惑。
万年闇室,日至而顿有馀光;
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
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
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
自遭酷罚,感寤益深。
将广其传,因为叙引。
熙宁九年丙辰仲秋(《念佛镜》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七卷。)
题后原署:「无为子杨杰述」。
如来八相二十四依图赞 其二十二 龙树 北宋 · 沈辽
 押词韵第十六部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六
龙树大士,夙通诸学。
无所不知,强明辩博。
帝释龙宫,法忍是作。
南天竺国,外道悔恶。
其所论撰,光明恢廓。
神咒示功,往生安乐。
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
详夫元天北列。运斗极于璇枢。
大地东倾。镇江河于玉岊。
昼夜则晦明无定。羲舒为朝夕之资。
动静则亏缺有时。乾坤非长久之器。
岂湛然常住。大雄包混沌之源。
寂尔无生。正觉出氤氲之表。
故能使九十六道。纪菩提之一门。
三十三天。贯须弥之四顶。
振岚飙而吹大块。运僧祇于埏埴之前。
智炬而烁洪炉。置贤劫于陶钧之上。
其去也。后天而灭。
故现灭而归无。其来也。
先地而生。故因生而示有。
青霄帝座。降灵气于中胎。
白净王宫。孕神姿于右胁。
莲乘七步。树下六年。
荐玉象于祥符。启金人之瑞梦。
影流中国。大地由其震动。
光入太微。星垣为之不见。
法王之应迹也。妙觉常身。
本无颜色。至人垂教。
遂有形仪。开满月之奇姿。
韫中天之异相。髻衔龙发。
顶秀螺文。万印生于瑞手。
千花发于神足。莲开青目。
毫光照于四天。花艳丹唇。
顶彩周于十地。法王之宝相也。
具一切智。号悉达多
通万物心。名希有相。
往来不穷之谓圣。阴阳不测之谓神。
不化而行。不言而信。
持慧灯而耀长夜。扬法舸而救迷津。
为尘品之医王。作偫生之慈父。
法王之至仁也。法忍
率难忍以皆空。无心即心。
总偫心而俱摄。珊瑚江海。
一指测于波澜。琉璃日月。
手分其昼夜。目连持线。
天地为之颓纲。舍利投针。
山石由其绝纽。法王之神力也。
儒童毓庆。阙里生叹凤之声。
摩诃降迹。苦县诞犹龙之彦。
仲尼礼乐之标首。仰至圣于迦维。
伯阳道德之真宗。访古皇于天竺
故知一乘妙旨。超然居十翼之先。
二谛微言。邈矣出三清之表。
法王之威德也。率陀天上。
飞閤神功。舍卫城中。
香台造化。百千妙界。
生于鸟翅之间。十二音声。
出于象牙之表。金绳百丈
下照日宫。珠网七重。
傍临月殿。萍流地上。
化为池沼之形。花散空中。
变作楼台之影。法王之壮观也。
佛中佛日。天上天人。
金口振于西方。银函洎于东夏
无能间细。写鳌滶于波流。
有外谈空。运迦维于宇宙。
合掌腹内。思闻十善之音声。
舒翼壳中。遥相四天之说法。
法王仁化也。高梯直上。
包括太虚。抽针旁缀。
区分小有。贯花之句。
光如水上之莲。说偈之音。
皎若星中之月。非有相而非无相。
凡圣莫测其幽微。空是色而色是空。
圣愚不知其要妙。法王之教化也。
法身无像。故因像以宣功。
道本无言。亦因言而示教。
尘俗不可以久处。故厌世而归空。
真如不可以道标。故凝神而降迹。
吾之去也。因辩无常。
吾之来也。因谈缘起。
情有所至。河海为之编龙。
神有所归。丛林为之变鹤。
从灭至灭。能通寂灭之因。
无生示生。永入长生之地。
法王之变化也。由是八方回向。
万国归依。慧日被于三千。
法雨流于百亿。周穆王之代。
圣教方融。汉明帝之时
慈风渐扇。年移晋宋。
运属周隋。苍鹅出而天地屯。
赤龙发而干戈起。秦川涌血。
罗什不归。赵郡僵尸。
图澄永去。西域驮经之路。
荆棘参天。东郡画像之郊。
风尘扑地。我高祖神尧皇帝傍回地轴。
蹴昆崙以西倾。太宗文武圣皇帝仰握乾符
扫欃枪而南灭。削平岳渎。
舒卷风云。芟毒树而建祗园。
拔邪山而开福地。实性寺则贞观三年奉敕之所建也。
平原控赵。渤海临齐。
上衡毕昴之星。下瞰衡漳之地。
浦称骏渎。马颊太史之遗踪。
地号弓高。龙额将军之旧业。
爰于此地。回构乾堂。
兴八会之香台。辟三休之妙观。
龚遂解绳之邑。宝线争施。
曹丕沈李之郊。天花竞落。
螺宫映水。枕关于黄河。
鱼梵吟风。接蜃楼于沧海。
实栖神之秘宅。毓庆之神区者哉。
寺主久依定水。早庇禅休。
功济有缘。业优无学。
意花不染。宏上善于慈心。
胜果争攀。察中乘于慧眼。
非色非相。凝神究竟之端。
无我无人。高蹈苦空之外。
上座都维那等。并寻鹫岭
访道鸡园。归诚甘露之门。
自得醍醐之性。鹅珠护戒。
苦节于坚林。龙镜澄空。
照真规于静域。以为修身者福。
遂则殃销。坚善者功。
功施则缘发。旁求大匠
广召山虞。粤以仪凤二年
移宝堂于寺内。去旧处三百馀步。
设奇功于地道。神妙无方。
穷逸思于天关。灵机不测。
鱼鳞翠瓦。逐层阁而舟移。
雁齿青阶。带崇基而毂转。
虹梁曜日。焕若神行。
鲸栋凝烟。故非人力。
宝阶星动。似忉利之飞来。
绀殿云浮。同化城之涌出。
岂非威神自在。不可思议者哉。
于宝堂内敬画释迦尊像一铺。镕金范素。
写雘图青。斲象浦之灵珠。
龙泉之羽璧。鲛人水织。
竞送霜缣。蛾客抽丝。
争投雪线。七重交映。
百宝庄严。实相端凝。
粹容圆备。蜂王献蜜。
纷飞紫绀之楼。龙女持花。
出入珊瑚之殿。诸天献果。
芙蓉生宝座之前。居士焚香。
柏叶起金炉之上。千躯圣像。
据六地而扬音。八部龙神。
下三天而奏乐。斯乃元功幽赞。
故无德而称焉。调露之初
边烽屡警。七重黑晕。
万里黄沙。旄头干太白之精。
素发挹中台之翠。乡人等九州令族。
四海良家。提龙剑而星驰。
撮犀渠而电激。为鹏为鹗。
轻飞雁塞之前。如虎如貔。
回啸狼居之表。阴山雾廓。
瀚海波清。凭慧力而服魔军。
持庙算而摧孺子。共申宏愿。
植此丰碑。记历代而长存。
惟令名之不朽。奉为高宗大帝。
星珠敛耀。斗电潜辉。
御鸾凤于金舆。邃攀龙于鼎峤。
娲皇诞裔。姬姒降生。
断鳌立极之神功。乘龙御天之大业。
凝情三昧。早慧六通。
坐兰掖而虔诚。仰茨山而展庆。
使持节沧州诸军事沧州刺史李公□庭坚之雅操。列马喙之殊姿。
太尉之名家。履龟文之异相。
贾琮出刺。下车而肃百城。
延寿閒居。闭阁而绥千里。
长史北平公。太尉之宠。
首有虞陶。唐左相之荣。
实兼平景。庞士元之展足。
终非百里之材。王休徵之佩刀。
实有三台之望。朝散大夫弓高县晋君。
嘉禾献瑞。门传翠叶之风。
鬯草袭勋。业践彤弓之锡。
横绮琴于膝上。翠翟朝驯。
揽明镜于怀中。青鸾晓集。
太原王主簿陇西李灌河东卫神暹常山张行升等。并周灵王太史
仙人白鹤之苗裔。帝颛顼之儒宗。
柱史青牛之叶冑。羊车映王。
焕升气于淮川鹊印流金。
郁灵符于宝轴。骥从东道
方申逐日之功。鹏举北溟。
皆戢摩霄之翼。乡望某等。
并地邻邹鲁。境接燕齐。
俗富诗书。家丰礼乐。
海隅鸥狎。犹存射雉之规。
河朔鹰扬。仍带爽鸠之气。
隽不疑之故里。气调魁梧。
石仲容之旧墟。英灵俊杰。
德由名显。功以颂宜。
非笔无以申其功。非言无以叙其德。
旁求翠玉。远播鸿徽。
刻龙首于银钩。凿龟文于玉版。
蓬莱之水三尺。孤摽碣馆之前。
扶桑之日再中。独立金台之上。
俾夫天销劫石。琼文写而无穷。
地入微尘。宝字书而不灭。
重宣此意。而为颂曰。
太虚混沌。寂寥沈默。
二仪既判。三才允殖。
地缺东南。天倾西北
陵迁谷转。山开水塞。
月满则亏。日盈则昃。
大哉正觉。竟元不测。
先地而极。后天而益。
不灭不生。无声无色。
曜魄指掌。乾坤胸臆。
圣人立教。用形表则。
实相端严。粹容岐嶷。
销灭五苦。削平六贼。
水号连河。山名檀特。
六度斯。三明在即。
牛口西来。马明东陟。
玉偈光启。金言允克。
碣石燕郊。平原赵国
雀台西指。蜃楼东偪。
建此神区。爰崇净域。
龙图合兆。龟书应墨。
绮缀星浮。金铺电赩。
地神献果。天厨送食。
八会云平。三门箭直。
宝堂移转。神通智力。
飞檐振羽。虹梁动翼。
閤似云行。楼如鹤息。
日逐阶旋。天从桥匿。
野外尘黄。星间晕黑。
爰凭净居。剪除荆棘。
雁塞消氛。龙楼受职。
银书玉版。镌名记德。
雁塔之阶基。对蜂台之阃域。
穷逸思于图篆。放神功于剪刻。
孤标九流之间。独立金台之侧。
惟令名之不朽。或驰芳于百亿。
陶编修石篑四首 其一 明 · 袁宗道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日日青门里,棕鞋任所之。
焚香薰定性,画影锻新诗。
世事抛唇角,禅功验鬓丝。
深凭法忍力,一破有情痴。
大唐扬州大都督府六合县冶山祇洹寺碑 唐 · 房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昔者迦维诞圣。兜率降灵。
鸡足岩门。以一音成佛。
象头山上。以三事教人。
舒慧日之光。无幽不烛。
洒甘露之法。随器皆盈。
谈法界之虚空。演妙门之真实。
及夫涅槃示灭。舍利传灵。
金人见于汉宫。白马来于西国
由是绵花奥旨。贝叶真文。
流行域中。遍满天下。
国城聚落。多葺禅宫。
山水园林。散开精舍。
黄金布地。则龟甲成文。
紫玉为阶。则龙鳞謺彩。
希向者六根俱净。住持者五蕴皆空。
或有漏之良因。得无生之法忍
则知佛之教也。其大矣哉。
扬州六合县冶山祇洹寺者。创自吴朝。
初为像塔。洎乎梁代
更立道场。以地若祇洹。
故寺标美号。宋国公吴州之日。
绀殿初营。隋皇帝为晋王之辰。
白楼方立。其后隋室板荡。
玉石俱焚。唐运中兴。
土木重建。钟应霜而复响。
炉含烟而更芬。时有比邱僧智口惠悊等。
望攀澄什。德冠卿云。
精修六通。妙达三昧。
想千花之帐。怀四极之台。
乃复营为。便成结□座飞万鹤。
门结千龙。僧坊若须达所营。
佛刹如匿王所造。香台窈窕。
影殿阴岑。凤跂雕甍。
龙盘绣柱。三百閒之邃宇。
赪垩昭明。十八变之云图。
丹青炳焕。大乘法藏
饬以七珍。广座真容。
装以百宝。灵仙掣曳于梁栋。
若往若来。神鬼□䫜于户窗。
或俯或仰。入海功就。
岂惟舍卫国人。动山力成。
何必商那长者。能使毒龙作礼。
屡集法筵。乳鸟来驯。
每游禅窟。忍辱之草。
垂晓露以翻光。欢喜之花。
摇春风而散彩。其地则棠邑东岭。
广陵西岩。背淮面江。
倚山枕壑。铁冶腾光而赫赫。
上烛霞空。石梁激溜而洄洄。
旁亘烟野。涧溪豁险。
岩岫纚连。丰草罗生。
□林□解脱塔□大师经行之地。二上人并勤修净行。
高视法朋。践无垢之清尘。
谈不□之胜躅。识我相非相。
知色空是空。乘慈惠力。
解烦恼縳。其时□人八百。
因立村名。世界三千。
俱传法号。或悲薪尽。
山门为之洞开。或叹芝焚。
庭树为之彫落。真仪灭已。
图像俨然。可以导利迷途。
可以发明觉路者矣。复有门人昙影
心内珠融。法侣多文。
掌中印发。实道门之龙象。
为法海之舟航。并结念四禅。
澄襟八解。幽灵已度。
盛德仍传。今上座怀亮寺主惠勖都师德本道裕元逸惠瑳等。
扬袍净域。鼓枻法流。
发四谛之良音。辩百非之妙旨。
游遨寂境。乘绀马而济时。
出入真门。驾白牛而拯俗。
菩提树下。脱落嚣尘。
般若路旁。修持行果。
蹈如来之阃域。度菩萨之津梁。
虽佛在虚空。固难闻见。
而人瞻影像。或易依凭。
乃修饬殿台。洒扫院宇。
擎法鼓以警俗。声杂雷霆。
然慈灯以著明。光耀日月。
以为雪山童子。妙赞神功。
阿斯仙人。能宣佛教。
于是求翠锦之石。既已琢磨。
假黄绢之词。方希笔削。
翰学惭初日。才愧凌云。
舅氏能诗。无因酷似。
家庭闻礼。有恨阙如。
空调单父之弦。弥乏河阳之藻。
辞不获已。敢作铭云。
天大地大。乃圣乃神。
感生诸佛。觉悟黎人。
三千世界。八万由旬。
咸□性相。俱超至真。
龙宫西秘。象译东阐。
贝叶假言。贯花妙典。
四禅备习。三藏俱衍。
□勤诚□善棠邑之甸。冶山之旁。
宏开佛刹。大启僧坊。
徘徊广院。窈窕修廊。
日暖冬屋。风清夏堂。
庄严成就。相好具足。
体色开金。毫光散玉。
十地部众。四大眷属。
仰瞻尊颜。护持芳躅。
□石耸□香泉流砌。竹林烟积。
庵果云洗。狂象来驯。
毒龙作礼。青莲夜开。
赤莲昼启。□□上德持律名僧。
行超惠远。道冠□朝游锡杖□坐□虔奉真教。
规模法朋。蠢蠢氓□明明惠智。
一心向佛。五体投地。
悔过罪销。□福至□宁非我利。
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七、《竹溪先生文集》卷二四
江淮之南有大禅师号曰佛眼
道行闻于朝,敕居和州褒禅山
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
远近奔凑,执弟子礼以求法者不知几何人。
名山大刹驰使延请者,方来而未已也。
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加额,怡然而逝。
其徒哀慕,如亡津梁,如失舟楫,莫知攸济。
嗣法兄佛果大师克勤状师之行,且谓某曰:「师之于公,风闻而悦,一言而契。
今其逝,公实见之。
知师莫若公,是宜为铭」。
乃序而铭云:师姓李氏,名清远临邛人
舍家,十四受具,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世第一流宗师,径造其室,恭事请。
既入益坚,演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
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所契,洞彻超诣,机辨峻捷,莫当其锋。
自是释子争归之,而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万寿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公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处焉。
居十有二年,迁住褒禅山
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
其在龙门,道望尤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至居无所容。
师不起于坐,而化湫隘为巨刹,壮者效觔力,智者授轨度,富者施资财,初不祈也。
师严正静重,澹泊寡言笑,动有矩则,至出语和怿中节,人服膺之。
其为教则简易深密,绝蹊径,离文字,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
非大有所契證,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不为世利屈。
苟道合,则欣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
公卿大人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闻其风,奏锡紫衣师名。
司谏陈公瓘见所传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
皆未识师也,况其亲炙者乎?
佛果、佛鉴同门莫逆,道价相高,世称东山一远云。
尝宗《百门》义,著《圆融礼文》。
又摭《楞严》、《法华》,著《普门礼文》,并行于世。
其参学得法者无虑数十人,士圭善悟为之首,而宿松无著道人李法慧颇臻其奥。
师寿五十有四,僧腊四十。
将逝,谓其徒曰:「诸方老宿,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直将安往」?
逮终无一言。
初,在龙门,作灵光台,以会葬苾刍之火化者,且自为志曰:「余它日亦藏于此」。
后门人函骨以归龙门龙门人悲且喜,奉之如生。
宣和三年正月壬寅塔成。
铭曰:
大智唯心,无南北祖。
一离其源,遂开牖户。
守玄尚同,执解随趣。
岐行派流,既倒莫愬。
洪融混合,演得其醇。
师则嗣之,道益以尊。
如收全潮,众波莫分。
如举大地,万有以陈。
用晦而明,厥问四驰。
觉迷解缪,远迩是依。
用舍孰测,动言有规。
严以治己,夷以示机。
端居丛林,唯道是则。
化行事修,不失静默。
大兴龙门,蛊坏以饰。
洞明真源,深履实际。
《圆融》、《普门》,并照兼利。
最后说法,不立一偈。
呜呼师乎,孰识其归?
渊澄月现,舟行岸移。
于一举手,示大慈悲。
元珠在前,罔象莫窥。
后学谁师,灵光之碑。
金绳院记1008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成都文类》卷三七、《全蜀艺文志》卷三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八、嘉庆《成都县志》卷五、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西竺之教,被于震旦,而像运千岁,塔庙之制勃兴;
东井之络,主于益部,而沃壤千里,礼俗之化归厚
蚕丛古之建国,铜梁天之设险。
带二江之流,为一都之会,四民州处,万商成渊。
稽河图之文,惟福基之凭固;
拟鸡园之舍,邈壮栋以迭隆。
金绳禅院者,旧号龙华院。
唐天复,有禅月大师贯休者,通内外之学,为道俗所宗,风什研精,名声籍甚。
当土德之季,戎车竞逐,侯王起于无种,云雷以之遘屯,拊剑顾盼以称豪,专阃福威而自出。
燕开碣石之馆,市骏骨以翘林;
秦筑逍遥之园,演贝文而重道。
纁玉更荐,簦笈四臻,而师方游所洎,久寓荆渚。
藩牧致礼,邑子倾向。
时王氏掩据蜀土,将为西帝,延致千里之客,弥丰四时之供。
师乃遐冒重阻,往干典谒,叩以空寂之理,嗣以篇题之贽。
虞卿既见,殆蒙白璧之颁;
汤休能诗,迥继碧云之妙。
锡之紫服,待以宾友,请住兹院,极其礼遇。
师自壬戌游蜀,至丙寅定居,比壬申入灭,凡岁星一周于天矣。
上足惠光大师昙域,克绍遗躅,弗忘肯构。
其后有正觉法忍法宝、演教四大师,继承世系,无废先烈。
今住持赐紫释惠聪者,自咸平辛丑始掌院事,迥悟宗谛,焕发觉明,愿力攸资,信施弥博。
远者来而迩者悦,输货沓臻;
即其旧而图其新,胥宇尤盛。
凡作佛殿、斋厅、僧堂、浴室及众舍二百五十馀间。
砻密石以庀材,丁丁毕取;
侧紫金而布地,昈昈有华。
侔天界之庄严,为众园之依止。
香象蹴踏,并辏霞祴之修禅;
灵鹫飞翔,无异果唇之住世。
大中祥符之祀,诏赐今名,揭彫榜于楣门,烛霄辉于海会。
陈跮有焕,名香歇而复熏;
惠命增延,祖燄续而无尽。
善利之绩,畴可儗哉!
聪师藉予虚名,谓窥秘典,丐词纪实,远不及让。
蜀冥烦之未祛,颇灭裂而为愧耳。
普入不思议法门经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闲居编》卷一
昔我天中天龙飞虎变,首出庶物,恭默思道,了然无得。
既而俯察群汇,性与我一,情将我异,是故流生死而忘反,著虚妄而不舍,于是乎于无名相中,作名相而说。
茍能复其性,于名相乎何有哉!
譬若握空拳以诳诱于孺子也,厥或呱呱之泣既止,则开拳舒手,岂有物耶!
噫!
十二部经、八万法藏者,皆圣人握空拳以诳诱迷徒之孺子欤。
然则道无胜劣,辞有险易。
若乃其辞简易,其义明白,使若曹寻其言,得其门而入,不俟终日者,有以见《普入不思议法门经》焉。
考经所列三昧门者,其实二十八焉。
若触类而长之,则非数量之所及也。
美矣哉!
如来境界,不由步而可到,甚深法忍,不待取而后获者,不在兹文耶?
此经乃《大宝积》第二十九卷也,将欲启迪来裔,故录而别行。
复依佛答阿难之问,而以《普入不思议法门》命其题焉,亦犹昙无谶抄《法华普门品》为《观世音经》也。
恐来者不知,故叙以明之。
是时圣宋三叶,天禧四年,龙集庚申夏四月既望越三日也。
回波乐 其三十二 唐 · 王梵志
 押虞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大丈夫,游荡出三途。
荣名何足舍,妻子士(陈校作「有」,项谓「视」之讹)如无。
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一常与六情俱。
但信研心性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
菩萨蛮 金 · 谭处端
慧刀挥处人头落。虹霓万道冲云脚。
灭尽我人心。何劳向外寻。

白莲生火里。法忍无生死。
忍辱两皆空。龟毛兔角同。
常州太平兴国寺弥陀阁记至和三年三月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文恭集》卷三五、《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
昔迦文于舍卫国宣说妙法,称赞四方之佛,曰「阿弥陀」,过十万亿刹,居上品胜上。
其名曰「极乐」,其寿曰「无量」,以庄严为世界,以慈悲为道场。
六时雨于异花,八木涵于奇宝。
大光普照,灵风回翔。
树木之声,皆演真谛;
禽鸟之慧,悉谈苦空。
含众妙而叵量,状群经而莫尽。
斯境也,从万行而报;
彼国也,无三恶之趣。
婆娑土秽,众生根杂,放逸不返,苦恼无安,有生老病死之悲,有丘陵坑坎之污,备造众恶,牵蹈诸趣。
夫境胜则欣跂,情苦则疲厌,故弥陀如来,深悯迷子,为现净土,持四十八愿,拔济群品,令厌浊恶而欣妙严也。
虽大慈平等,饶益一切,而于阎浮提之人机缘最熟。
虽复陵迟末劫,具缚凡夫,决能精诚称诵名号,修三十六妙观,临终之际,真相缔定,乘大悲之接引,随喜品而往生。
境界难思,动念即至,真实佛语,四众具闻,广长舌相,诸圣同表。
神者不疾而速,岂谓是哉!
及舍畏涂,得依乐国,普董妙行,进登圣果。
安不退之智地,證无生之法忍
还入三界,营救群迷,同向菩提,成等正觉。
则知迦文之现秽,弥陀之现净,调柔折伏,同示大权,延促依正,并归真智。
辅以观音之慈悲,势至之勇猛,悲愿参运,象力总持,幽赞咸通,其应不一。
常州太平兴国寺萧齐旧刹,吴土名蓝。
大江东流,夙擅佳丽;
香海右转,地称吉祥。
比丘可尊,阐绎圆宗,循持梵行,神栖安养之境,志皈度脱之门。
开慕信根,崇修净业,同结生方之社,以为即实之基。
上首信士傅广、门人子兰,与其邑中之良,夙殖善本,勇结胜因,乐闻言音,归趣信誓。
室多忠信之旧,户兴禅颂之风。
而又率吁檀那,裒合财施,饬豫章之峻干,砻他山之密础。
选良剖阙,究奇塑范,营阁于本寺正殿之西偏,造阿弥陀佛丈六金像,居宝莲华之坐,威德殊胜,相好端严。
钟梵落成,金碧宣照,缁素和会,幼艾咸集。
大治纯陀之具,广施上妙之珍,咸苦乃心,冀履其域。
有通净名之说者,相与叹言。
良匠之依空地,乃成宫室;
菩萨之取众生,以净利土。
观殖因于即世,知圆果于未来,又若祖师,何二之有?
兹阁也,始事于庆历甲子,成于戊子
众缘所集,最凡计泉刀五百万。
尊师以宿早参道照,托序缘兴。
缀文匪工,涉教殊浅,宝严所载,圣妙难模。
虽殚无量之声,莫赞甚深之典,矧轻毫燥吻,所能庶几哉?
傥助宣流,默祈回向。
至和丙申三月十三日
满庭芳 金 · 王处一
 押词韵第八部
示门人,令往文登设贫
彭李刘哥,三人一志,能和满县知交。
宁心效力,相助各坚牢。
今日文山去也,设贫会、无论卑高。
严冬苦,迎风冒雪,认取莫辞劳。

搬柴并运水,依时救济,粒米休抛。
禀合堂高意,宠辱含包。
灭火须凭法忍,除阴鬼、全仗禅刀。
真阳动,烹金鍊玉,永永列仙曹。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其六 北宋 · 黄庭坚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十六罗汉赞十六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
昆崙儿奉金匣,国王坐前琉璃花盆。
正坐,左右手作印。
前有香印,小僧奉钵,国王取火然香印(住西瞿耶尼州。)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
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
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惟心办。
第二尊者迦喏迦伐蹉。
迦湿弥罗国王坐,右手作印。
坐前琉璃盆花。
昆崙奴奉经匣,国王作礼(住迦湿弥罗国。)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釐堕阇。
合左右手作印,胡奴奉经,小僧持课(住东胜神洲。)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渡生死河。
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第四尊者苏频陀。
左手持经,小僧倾琉璃瓶水饮虎(住北俱卢洲。)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第五尊者诺矩罗。
阿氏多西面弹指,胡奴执印杖,小僧奉琉璃器,中有两孔雀尾(住南赡部洲。)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
稽首佛敕久住世,稽首救世不倦者。
天上人间福田施,心无高下依佛慧。
遍与有情作功德,故受孔雀堕尾供。
第六尊者跋陀罗。
住在耽没罗洲。
面西坐,叠左右手。
国王奉如意,小僧合掌。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第七尊者迦理迦。
执白拂,小僧奉匣,胡奴滤水。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
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
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
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住僧伽茶洲。)
第八尊者伐阇罗吠多罗。
指顾有所言,小僧作香篆,胡奴奉香篆台,肩挂净水宝瓶(住钵啰罗洲。)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
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
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日出西方雨。
我今稽首伐阇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第九尊者戌博迦。
住在香醉山中。
执羽扇,胡奴奉金炉,小僧奉来禽。
香醉山中夏木阴,来禽磊磊承风雾。
山鸟冲飞堕圣前,小僧澡雪羞时供。
胡奴知是说法时,故奉金炉听时事。
有说法相无言说,无说无闻是真说。
第十尊者半托迦。
住在三十三天
长眉,持数珠。
小僧合十指,天王献铃杵。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
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
梵天来献瑜伽具,问曾亲见世尊来。
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持经,小僧奉经帙,国王跪坐(住毕飏瞿洲。)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伸臂项四天下。
如世匣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土木。
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
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第十二尊者那迦犀那。
持印杖,小僧合掌,胡王献七宝(住半度波山中。)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末法众生鲜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振金锡,龙扰坐下,国王献铃(住广临山中。)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受国王献宝塔,国王胡跪,胡奴奉塔坐(住可住山中。)
八万四千宝浮图,不如一念心清净。
惟此有相檀施福,三涂八难所依怙。
佛以一花示迦叶,笑中有刀世不解。
而以法尽付诸人,深藏宝骨待梅里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奉手炉,国王注水灌莲花盆,小僧奉花(住鹫峰山中。)
万山相倚碧巑岏,灵鹫一峰圣贤宅。
如来往昔经行处,林泉鸟兽皆逆向。
清净眷属千五百,无日不闻钟磬音。
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第十六尊者注半托迦。
合掌,受龙女献珠。
案上设铃杵,小僧奉手炉(住持轴山中。)
持轴山中大慈圣,普应诸供作佛事。
虽设大铃金刚杵,如世休马櫜弓矢。
龙女来献九渊珠,无心奉施无心受。
清净之众见寻常,相视还如土木偶。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九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唐 · 傅翕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明德皇后忌日斋文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五、《苏魏公文集》卷三六
伏以姒幄流芳,仰徽音而益远;
梵宫植福,资冥祐以无边。
爰举旧章,式严讳日。
恭惟明德皇后禀灵清汉,栖景皇闱。
赞内德之肃雍,丕昭懿范;
广孙谋之燕翼,垂祐鸿基。
今皇帝钦绍宝图,追述祖武。
孝切因心之感,匪懈时思;
礼遵撤乐之文,载崇佛事。
明德皇后伏愿超登十地,安住三乘。
法忍于无生,助邦风于长懋。
今皇帝伏愿光文协帝,盛业际天。
增千亿之长龄,保丕平之景祚。
两宫慈养,永对承颜之欢;
五等宗侯,更重维城之固。
承弼副具瞻之望,宫师坚尽瘁之诚。
九鼎罙安,百嘉茂遂。
注三大部后总序 北宋 · 释有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严伊昔承乏,三易住持,以董众无堪,遂筑庵自处。
虽然,而有志翼扶宗教,愿结鸿因,注《法华玄签》曰《备检》者四卷,注《文句记》曰《笺难》者五卷,注《止观辅行传弘决》曰《助览》者四卷,二十来载,手披目阅,虽心剿形瘵,而日得游泳《法华》性海,不敢告劳。
因兹发愿,愿凭辅道之福,神生极乐,早證法忍,分身十方,尽未来际。
弘正法,开导众生,使诸众生于己心中开佛知见。
又从颂曰:祖师三大部,留赠意何深。
展卷迷文处,焚香大藏寻。
虽然形小注,不是谩劳心。
愿以此功德,资归七宝林。
按:《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末,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三册。
和清老韵 其二 南宋 · 王炎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蝉蜕尘埃外,翛然世累轻。
开堂聊演说,杖锡遂飞行。
画妙人难及,诗豪我亦惊。
笔端游戏尔,法忍贵无生。
禹迹山院记绍兴元年十二月 南宋 · 何汝贤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蜀藻幽胜录》卷三、《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五
吾乡江山名天下,载在《图经》者,若锦屏、大像,而禹迹居其首焉。
兹山在阆之东南隅,望之耸入云汉数千尺,而众山崷崒其下,高且大莫得而伍也。
山之巅,浮屠氏居焉,其次,又有浮屠氏居焉。
二浮屠之相去仅二里许。
建炎兵火间,大帅议以此山为青野,里人赵氏宠爱其坎岩洞深阻,凿石结屋,命南部法忍僧自升主之。
为二殿,有释迦、文殊、普贤、十六应真等像,廊庑周匝。
今僧清慜即其孙也。
山巅广润平衍,旧有石老氏祠。
祠之东北,各有池焉。
其水冬夏澄澈,每厉岁亢阳用事,数百里内外,若县若镇,士农工贾皆肩摩袂属,斋洁祈请。
涓丐既行,雨泽随沛矣。
绍兴乙卯,主山之田者杨元舜爱其峰峦秀耸,水且有异,与其弟元盛又即老氏之祠营佛室以奉香火,用新城兴善僧法海主之。
海之徒曰智慜,幼侍其师层巅几五六十年,日营月辑,殿宇楼阁迭相宏丽。
中置释迦大殿,环以五百应真。
其北庑为慈氏之宫,翠楼巍然。
南庑则菩萨诸圣之堂,突兀间错。
噫,亦劳矣!
啸工运材,动百馀里外,陟层峰,上绝巘,非数十牛不可辇一木,人力不论也。
尝闻建置之始,以十馀牛负大木,直上数千步,寻至层巅,绠绝而复坠,哮然若重崖之崩,直抵深壑。
工徒蹙额敛手曰:「是不可为矣」。
老僧笑嘻曰:「是山之神戏我耶,何为奋掷而无一毫之伤也」?
徐而下取之。
虽久费日力,而殊无倦色,卒之不动声色,绀宇告成,殆有物阴相之者,亦僧一念之诚而然也。
僧屡请于余曰:「自吾师之居兹山,阅岁滋多,愿书始末,传示永久」。
余拒不能,僧请不置。
余谓之曰:「僧成就此山,以酬先师之志,固诚矣。
然此山之名,吾窃有疑焉。
夏禹别九州,导九江、浚九川,虽足迹遍天下,而于西南之隅不过嶓冢导漾、岷山导江而止耳。
兹山今北距嶓冢约六百馀里,西距岷山又千馀里,然皆梁山之境也。
抑乃于山行乘樏之际,实登临于此山也耶?
不然,兹山固无异于众山矣,何以独得圣人之名于今也!
以是推之,则锦屏、大像固不足贵,而此山已于唐虞雍熙之时先为圣人践履之所矣。
其与夫后世称赏于一时而诧世俗之耳目者,其久近何如耶!
今慜师又即圣人之所踪迹而践履者结为道场而瞻敬之,则其所见又与夫世俗之爱奇嗜异者天渊相绝也。
虽然,吾欲因慜师而问此山之神曰:『吾乡于本朝端拱咸平间异人辈出,接武朝廷,说者以为锦屏、大像英灵之秀发,而兹山得名又古于二山,威灵气燄当不出二山下。
而自神禹还辕以迄至今,山之左右前后曾不闻有秀民奇士可以彷佛本朝诸公者,此独何也』?
山神有灵,吾及见之」。
绍兴改元腊月望日书。
按:嘉靖保宁府志》卷一四,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城隍庙碑记 宋 · 武允蹈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同治《瑞州府志》卷一八
神讳智顼,姓应氏,调露乡人也。
长七尺,美须髯,赋禀英武,人畏服之。
尝筑书室于新吴,与兄弟讲习。
隋大业末,天下大坏,林士宏据豫章,寇江南,攻陷城邑,将侵境。
神躬率义旅,为安民之计。
间遣谍鬻巨屦于寇中,皆惊问其故,曰:「吾邑人所常蹑也」。
或欲复为向道,曰:「吾地多险阻,如五伯港、死马冈、乌泥𡌶、沙胡城顿,离天三十,皆未易涉也」。
神又使人货,寇市而分之,则蜂毒中人,多死,寇骇之。
进至邑西北五里,神据溪水整师,寇畏服,不敢犯。
溪流道入蜀江,神引剑叱水,应声而止。
寇皆举首蹙额,相率而去。
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举众归附。
地本豫章建城县高祖以神能靖民,深嘉之,授刺史,威惠并行,民赖以安。
米山之西,有潭极深险,中隐巨牛,金色赤尾,阴晦辄出,伤人畜,害禾稼。
神部兵往,牛出潭,命李尉剑斩其尾,因下土实潭,生灵之患遂消。
未几,凤凰翔见于治后,因名凤山
一日,忽有樵者告以幞冠蟒衣人坐石而瞑,民视之,即神跏趺逝矣。
州人议立祠,祠成,遂承祀事。
唐追赠尚书左仆射
宣和六年,赐庙额「利贶」。
建城后,官兵新丰寇,神现兵城上,皆以虎革冠首,寇遁。
朝廷闻之,褒封「忠显灵王」。
夫神之生也能靖乱宁人,及其殁也又能禦灾弥患,迄今赫张灵异,地方水旱灾蝗疾疫,有叩请无不响应。
民屡以功德白郡,郡以状告当道,乃覈奏而屡封焉。
其年月爵号,与夫人徽称,及十有二位神明告,以「应天贤圣无王」称者,即其兄弟也;
嗣德、嗣昌侯称者,即其二子也。
有应使君宅,今绕城之云峰寺,即其旧居也;
新吴城头之嘉福观,即其书堂也;
奉新之应墓里,即其葬所也。
神之夫人姓氏,天德乡法忍院,是所从出也。
其功德在人,自唐武德初元始,世远代更,令人称道弗衰
神之颠末具此,观录者可以考所自矣。
按:同治《高安县志》卷二二,同治十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