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道澄”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唐故灵泉寺林禅师神道碑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法本无生之谓真。心因不染之谓寂。执有求真之谓著。体真归寂之谓如。非夫善发惠源。深穷定窟。何足以大明观行。独秉禅宗。使定惠兼修。空有俱遣。道流东夏。圣齐北山哉。禅师讳元林尧城人也。俗姓路氏黄帝之后。封于路国。因而为氏。捕虏将军端见伪后燕录。豫州刺史永出晋中兴书。迈种于人。嗣有明德。禅师襟灵爽岸。神气俊远。生而克岐。弱不好弄。初游神书府。精意儒术。睹百氏之奥。穷九流之源。平叔之疑义两存。康成之未详多阙。莫不穷赜至妙。剖析元理。涣若冰释。朗然云开。并如枝拒蹶张。步骑弹射。人则旷劫。艺皆绝伦。后读阿毗昙藏。遂发心入道。依龙兴寺律师学业。依年受具。隶居灵泉佛寺。抠衣之岁。惠远即风雅书生。落发之年。道融乃聪明释子。以戒为行本。经是佛缘。雅闲持犯。克传秘密。学者号为律虎。时人目为义龙。推步浑仪。昭明历象。天竺跋陁之妙。沙门法愿之能。道契生知。理符神授。既习空观。遂得真如。身常出尘。心则离念。将在此以超彼。不自利以利他。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焚天香以崇发宏愿。鸣法鼓以召集有缘。声振两河。教被千里。树林水鸟。竹苇稻麻。结道缘。争味禅悦。虽先生韨。夫子杏坛。摄齐之徒。未足为喻。于是广度偫有。大庇庶情。应悟摄心。随分获益。大云含润。草木无幽而不芳。明镜悬空。妍蚩有形而各兆。尝至城邑。因过巷肆。屠说停刀。酒赵释爵。拥路作礼。望尘瞻颜。师必款曲以情。悦可其意。舍资财以摄其利。言力役以勤其生。渐去客尘。令入佛智。有苛吏败俗。蠹政虐人。伏以刚强。示之易。见方便力。去贡高心。破其重昏。归以实相。夫学偏者量褊。道广者业宏。禅师智括有情。德通无碍。体含虚韵。性有异能。妙穷音律。雅好图画。季长公瑾。别有新声。凯之僧繇。皆得真迹。以是好事君子。翕然向风。檀为施心。居无长物。有流离道路。羁旅风霜。乡隔山川。亲无强近。饥者推之以食。寒者解之以衣。人中之急难。法中之慈济也。景龙三年。敕追与僧元散同为翻译大德。累表恳请。诏许还山。禅师自居此寺。凡六十年。或宴坐林中。累日忘返。或经行岩下。踰月不还。迹异人閒。行标物表。每游峰选胜。建塔崇功。鹫若飞来。雁如踊出。官窑杖之所。得自神人。破坞移灯之处。传诸耆老。今山上数十处有窣堵波者。即其事也。自金人入梦。白马员来。译音议于天竺。布文字于震旦。是为教本。实曰道因。禅师遍写藏经。以导学者。德实无量。行非有涯。不惟总持辩才。禅定智惠而已。故腾声洛下。独步邺中。齐达睿之大名。继稠融之遐躅。噫。日月大地。咸归有尽之源。河海高山。不出无常之境。天宝五载十二月十日。因阅僧务。诣至德里。回首西方。端坐如定。不疾而化。春秋九十馀。僧腊七十一。日黑震惊。车徒奔集。雷恸雨泣。隘谷填山。粤以其月十七日。迁灵坐于本寺。禅师真身。忽然流汗。是知因生有灭。乃现真空。示圣出凡。独标灵相。以八载二月十五日。即身塔于寺之西北隅。以安神也。其夜霜霰沾凝。山川草木。皓然如素。东带云门。西连硔谷。一佛二佛。前身后身。接林岭之风烟。成邺卫之松禅师洞合神契。妙通法源。义则解空。智能藏往。先是寺中新植众果。弱未成林。悉令沙弥。扶之以杖。其夜大雪。折树摧枯。唯时小枝。不动如故。师之冥感。多此类也。门人等味道通经。连州跨境。归宗虽倍。入法益稀。三千门徒。皆传经于阙里。四百弟子。空问道于襄阳。弟子大通。亲奉音尘。常陪庭院。承宫之岁。初执劳以求师。智称之年。载弃俗而从道。调九候以除五疾。明六度以伏四魔。感自旧恩。录凭故事。龛塔山古。霜露岁深。虎溪为陵。高踪不亡于别传。龙山若砺。盛德长存乎此词。其铭曰。
执有非有。睹相非相。
日离诸妄。得法舍法。
悟空非空。是出偫蒙。
日景常朗。云藏其耀。
无云自照。佛性常在。
欲生其尘。无欲为真。
无相舍有。出空离法。
大师宏业。睹日除云。
无欲归佛。大师秘密。
茫茫偫有。溺于中流。
济之以舟。冉冉八苦。
没于五浊。导之以觉。
因心发惠。惠契于定。
道澄其性。凭缘有生。
生归于无。理不存躯。
恒沙一劫。藏舟阅水。
真身去矣。连岗万古。
云门灵泉。飞塔岿然。
朱方新砌十字市街起初并记淳化三年四月十六日 宋初 · 释悟空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
江左雄藩,南徐佳地。
山川秀满,风景清虚。
车马四来,阛阓大壮。
廓落衢路,经阴雨而不能清通;
绵历古今,孰扬言而填整。
爰有桑门高士道澄者,本秦地人也。
龆龀之年,志气不群;
弱冠之岁,戒律斯禀。
始启弘愿,遍适诸方。
凡遇街衢,鼎新兴砌。
届兹润浦,俄遂前心。
募缘而自旦至昏,无倦而经寒度暑。
复召劝首,言于豪彦,共备丰财,益斯聚敛。
礭乎不拔,告厥成功。
甃数百丈之青烟,东西相贯;
破二百五十万之世宝,南北一如。
使履涉者免高下之泥涂,遣往还者得平正之歧道。
但取坚牢,不务华饰。
寒暑任迁,此善弥积。
虑忘后来,特标铭实。
大宋淳化三年岁在壬辰,月当仲吕,十六日记。
泰州常乐寺润州慈和寺发愿砌街僧道澄
慈和寺院主住持悟空、禅大德惠朗。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一九三。
普明律寺记建炎元年六月 南宋 · 王庭秀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普明距县西南一十五里而近,其地得于两山之间,背冈面阜。
东西才踰里许,而林峦相属,山光竞翠,幽泉递响,含溪空谷,岫幌云关,一别区也。
院兴于梁天监中号涌泉
至治平初篆赐额普明
历岁滋久,四合之宇仅备,甲乙继居,因陋就寡,寖以隳蔽。
夫以释子之宫绝在尘外而境不时兴,良有待也。
僧道澄行业精洁,睿解过人,其住持之明年,慨然叹曰:「昔人之创室,展脉虬角之居,现相贺跋之舍,神辟林麓而运楩楠天,除沙砾而备安居。
道之所系,诚之所至,虽天地鬼神犹不违时刻之相,况吾徒久有此居」。
衲子曰:「视山所容,犹有馀地,阙者而兴之,当有乐成吾事者多矣」。
于是有僧道殊、法定,率众先中,钦承师古,乃凿山而建方丈之室。
施者四集,鸠工于,迄而成,巍特亢爽,屹出众甍之上。
异时榛莽荟翳,岩壁峭巉,若非人力所易平斸,而乃今修梁峻庑,翠牖碧阶,虚坦明豁,出人意外。
是可为普明桂荣而云壑贺也。
一日,集其徒于上,告之曰:「里区胜境,千佛之居,五台北峙,庐阜南矗,穹窿峻极,穹居叠嶂,怀灵抱异,仙圣所宅。
金碧交照,梵呗相闻,而吾之文殊以光相现于二山。
金桥亘空,圣灯耀夜,祥云绵延,圆辉闪烁,真异境也。
汝今谛观佛身广大,充满法界,于众生前,无所不现,则文殊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所有光相,在在处处,可得而睹。
惟此丈室,非大非小,不侈不陋,有若毗耶离城摩诘所居。
汝等当正思惟,安住身心,文殊大士将以狮子高广之座,来至此处,现大神通,以不可思议微妙法门开示于汝。
足虽不登五台,不履庐阜,而文殊光相于汝等前,无时不现。
则吾此室所作佛事,与彼诸方等无有异,岂不快哉!
岂不幸哉」!
他日妙高居士道过之,證前因曰:「兹山寂寥久矣,近创此室,虽曰幽隘,而尝妄语其徒者如是矣。
愿识之以示后来,可乎」?
余闻其言而善之,因命笔而与之记。
建炎改元六月十六日朝散郎御史台检法官赐绯鱼袋王庭秀撰。
按:《延祐四明志》卷一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民国象山县》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