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智满”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世说域中四名刹。
栖霞其一。
以其高僧世出。
齐梁间大小郎至大师
声闻相袭。
江左重呼其名。
谓栖霞大师焉。
大师讳昙玭
俗姓王氏
琅琊文宪公后。
永嘉南迁。
句曲人
王父师虔
会稽守。
虔生智。
高尚不仕。
州里号处士
生大师
自孩抱绝不为儿弄。
廑能言。
标㯋聪拔。
偫言秘旨。
迎耳必了。
及长。
不茹荤血。
乃曰。
天其或者将涤吾器耶。
既落发于金陵希瑜律师
受戒于过海鉴真大师
后与友人高陵律师追远永之游。
乃偕隐匡庐之东林。
虽欲遗名。
而名已高矣。
于是奔走吴楚青徐之学者。
始五腊讲律于豫章龙兴
环座捧帙者麻苇。
明年登明寺坛。
至德三载
敕隶于明寺。
后累莅事于甘露坛。
端肃严恪。
仪刑梵众。
大历初乃归栖霞
其莅坛传戒一十五会。
讲训经律三十七座。
州牧兰陵萧公高其人。
谓标望风度。
讵独邺卫耶。
乃命为僧正
纪纲大振。
虽一公帖四辈之望。
无以上也。
十四年。
忽昌言于众曰。
吾以律从事
自谓无愧于篇聚矣。
然犹未去声闻之缚。
既而探曹溪牛头之旨。
沈研覃思。
朗然内得。
乃曰。
大丈夫了心当如此。
建中元年
禅坐空谷。
虽野马飘鼓。
星辰凌历。
云云自彼。
我何事焉。
瓦官寺其徒聚谋而请曰。
瓦官寰中之名刹也。
大师江左硕人也。
舍是而不居。
吾属安仰。
始出山居焉。
从人欲也。
无几何。
谓弟子志诚海潮等曰。
吾休矣。
邱井梦电之喻必然耳。
贞元十三年十一月六日丁亥
坐化于瓦官寺律堂。
是月景申
茶毗塔于新亭之后冈。
春秋七十五。
僧腊五十一。
门人临坛者。
有若庐陵龙兴寺明广陵定山寺道兴乡邑寺行铨临淮开元寺澄观九江宝珍寺智满当州彭城惠兴瓦官寺灵津鹤林寺常静天乡寺日耀龙兴寺惠登。
皆津梁后进。
灯烛。
贤七十子而后知仲尼大圣。
睹栖霞弟子得不为师氏名焉。
今宝称领摩诃苾刍众。
坛压庐岳
大江西南。
卓然首出。
若商那之后。
继以掬多。
得不谓释氏之雄乎。
轲夙承宝称之知。
见命叙述。
且曰。
吾得予铭吾大师
吾无恨矣。
文曰。
有晋世家。
地高琅琊
产栖霞兮。
宿殖有自。
许身佛氏。
为释子兮。
结夫缠盖。
惠刃中淬。
谁何对兮。
璞琢金蓥。
潭澄月映。
本清净兮。
尸罗毗尼。
开遮止持。
律师兮。
摄深匡高。
以游以遨。
铿蒲牢兮。
梵行既立。
薪传火袭。
光岌岌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中唐 · 僧澄观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
含众妙而有馀。超言思而迥出者。
其唯法界欤。剖列元微。
昭廓心境。穷理尽性。
彻果该因。汪洋冲融。
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
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
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
皦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
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
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
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
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
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
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
万德交归。摄偫经为眷属。
其为旨也。冥真体于万化之域。
显德相于重元之门。用繁兴以恒如。
智周鉴而常静。真妄交彻。
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随事变。
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
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
六位不乱而更收。广大即入于无间。
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
犹彼芥瓶。具足同时。
方之海滴。一多无碍。
等虚空之千灯。隐显俱成。
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
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
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謺。
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
比华开锦上。若夫高不可仰。
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可窥。
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见闻为种。
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
一生圆旷劫之果。师子奋迅。
众海顿證于林中。象王回旋。
六千道成于言下。启明东庙。
智满不异于初心。寄位南求。
因圆不逾于毛孔。剖微尘之经卷。
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
则尘尘行。真可谓常恒之妙说。
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
一乘之要轨也。寻斯元旨。
却览馀经。其犹杲日丽天。
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
落偫峰之高。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
大贤阐扬于东夏。顾惟正法之代。
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
偶斯元化。况逢圣主。
得在灵山。竭思幽宗。
岂无庆跃。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
即众篇义类之别目。大以旷兼无际。
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
佛谓觉斯元妙。华喻功德万行。
严为饰法成人。经乃注无竭之涌泉
贯元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
作终古之常规。佛及诸王
并称世主。法门依正。
俱曰妙严。分义类以彰品名。
冠偫篇而称第一。斯经有三十九品。
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大林寺817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大林寺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
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
化城
憩峰顶。
香炉峰
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
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
短松瘦
寺中唯板屋木器。
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
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
如正二月。
天山始华。
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
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
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
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
吁。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
曾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
迨今垂二十年。
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
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
太原白乐天序。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
生报身于寻阳陶氏。
大司马侃之后。
侃舍宅作西林寺
其孙累有人继前志。
大师幼有觉心。
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和尚
出家受具。
皆目其下。
传七支四分学。
精进勇猛。
所治如官之与宪法。
其徒肃而不敢犯。
自山发其风。
行诸道流。
钧衡绳墨。
所化之处。
无不断断尔。
所居水阁院。
水阁之称。
天下知重。
长讲律业。
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
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
贞元三年
从峰顶本大师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
洎七年。
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
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
十四年。
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
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
至元和初
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
又命简奉迎。
曰。
鹅珠在冰雪之中。
鹤貌出风尘之外。
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
享年七十有三。
法岁四十有九。
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
是年闰月二十一日
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
恭遗命也。
呜呼。
凡与大师游者。
自童年及暮齿。
未尝以言色高下。
用戕于人。
人之聪明。
睹此知教。
虽庭户之近。
必拟迹而后行。
或饥寒之来。
必审公而后取。
所谓声为律。
身为度。
其殆庶乎。
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
对之曰。
吾闻四十不惑。
以至无邪。
正当师之。
我法只尔。
闻者降伏。
知言要理深。
洪州龙兴寺坛。
转至甘露头陀。
惣一十有四会
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
江西以为佛法钟鼓。
皆自水阁出。
考功员外郎李公渤。
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尝视郡事。
得之精微。
每至道场。
膜拜起。
敬。
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
惧先师之德光
不留于金石。
乃以际实行。
付云皋比邱草具状。
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
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
辞不能免。
乃强起笔应之曰。
释之徒有持律。
犹官之徒有持法。
二者谨严。
则教立而道尊。
惟大师以惠觉心。
以心治身。
秉佛宪书。
为佛翰垣。
调驭诸根。
不生一尘。
提导孺孩。
出离火燔。
升我渐阶。
入我便门。
慈覆轩轩。
法洒翻翻。
膏之清濡。
长之茂蕃。
故自匡庐
散吴楚间。
受教比邱。
处元关。
或坐道场。
或登戒坛
景我之山。
派我之川。
珠贯大千。
印可无边。
来也不羁。
去之偶然。
吁嗟乎西林佛日。
尝在此兮已焉。
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
门人元谏等树。
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绍圣五年二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一
龙图阁直学士正议大夫致仕、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濮阳李公公仪,年八十四,以元祐四年十一月某甲子考终于济南郡退居之私第,终以正也。
绍圣五年二月某甲子返葬于濮州鄄城县遗直乡栖鸾里,葬从先也。
前期嗣子驾部员外郎孝纯以季弟密直君承之所叙状,走书南徐,请铭以识其圹。
予惟先世并游之旧,甘泉同僚之契,纪其功伐,书于乐石云。
公仪讳肃之公仪字也。
太尉讳逊之子,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蔡国公讳护之孙,赠太师中书令讳珣之曾孙。
天圣中,以世父、故相文定公乾元节推恩,奏补为将作监主簿
初,命监大名府军资库,年少气劲,早有才誉。
大河溢张家口,府命督修冠氏县堤,茭薪出纳之事,畚筑力役之政,晨夕亲临,如期而功就。
冠氏民数千,诣府请为县宰
府上其事,朝旨如请,既涖职,视民所先急者,宿寇根据乡疃,人不安其居。
乃案令使乡村置鼓,盗发击之,远近闻声而毕应。
民既知教,因亲临试,鼓鸣而保伍麇至,自是盗为衰息。
都转运使李公纮奏为御河催纲。
景祐二年,河决横陇,又奏巡护金堤,满岁无溢齧之患。
通判德州,改澶州
庆历二年契丹耶律仁先刘六符驰礼赴阙。
将过郡,而病谯楯颓缺。
即谋于郡守曰:「吾州实景德初銮舆誓敌之地,今泛使来而城垒若是,万一朝廷有问,则土木暴兴,其扰甚矣。
惟先事为备,可以宽责」。
于是料工度材,增罅补漏,成屋千区。
已而果有中人衔命检视,指顾徙置,不日而棚楼一新,使者惊异。
时我先人自禁林贰枢副任公出使修建北京,往复城中,目其治迹,归言于上,擢知德州
未几,以施、黔蛮首田忠霸寇边,被选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
到部径趋边砦,喻诸蛮以威信,众遂伏窜。
玺书褒其劳,就移提点开封府县镇公事,赐五品服。
出知沂州,州人常苦沂水败桥、水涸修复之患,乃询于众。
咸曰:「家户输财,无有宁岁」。
于是教为舆梁,使可彻置。
植坚木为杠,横巨材为栋,夏秋撤去,至冬复旧。
暂劳永逸,众以为若是便,于今不废。
河北岁歉,流殍至郡。
视其强壮者募为兵,羸不任者餔以庾,抵遣还,两得其所。
历深、潍二郡,徙荆湖南路提点刑狱
皇祐三年,广源侬智高邕管,侵掠十馀州。
朝廷至遣大臣经治。
湖、湘密迩贼境,使者实任其责,于是亲督诸郡兵往禦其冲。
广东蒋偕王正伦追贼湖岭间失利,又率兵丁往,收其馀烬,招辑散亡,蹑迹讨袭过临贺,贼遂引去,一境帖然。
经制使狄青孙沔言状,朝廷第赏,特转尚书主客员外郎荆湖北路转运使
辰阳彭仕羲之叛,被诏亲行处置。
乃画攻取策授郡将宋守信进兵穷讨,径山坂篁竹之险,兵不得前。
又为之募敢勇士为乡道,直抵溪州,破荡其巢穴。
贼平,以太夫人高年求乡郡
自齐易海,就选江东转运使,徙两浙
时以浙河水灾,籍诸州役兵疏浚堤堨,不劳民力而苏、秀之患除。
成都路,改河北,赐三品服。
江淮发运使
是时,方治汴堤,创木岸以束湍流,久之未就,接旨召赴相府参议
于是有都大提举陕河之命。
既而堤岸卒成,以亲丧去职。
服竟,由三司勾院度支副使
厚陵之役,百费所出,皆先期应办,公私无扰。
将作监,再领发运使
因对神宗皇帝西夏谅祚犯大顺城事敷奏合旨,翌日拜谏议大夫、知庆州
既至,治戎政,严攻守之具,将佐禀命,常若寇至。
敌闻声而戢。
数月,移瀛州
熙宁元年河北大水,地震数州,累日不止。
城垒厩库、公廨民庐,摧陷几遍。
乃躬冒泥潦中,指喻僚属,为之区处。
仓庾粟麦,暴露者则结草为囷圌而以储积之,沾渍者出以赈流冗。
编户之无盖藏者为茇舍以居处之。
公宇亦如其制。
又严盗贼之禁,下令民敢有乘灾剽攘,一切以军法从事。
后有叛卒夜掠民财,立捕斩以徇。
人遂安息
上闻其措置有绪,特遣中使劳问,赐茶药以示优恤。
踰年,拜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出知定州
召还,权三司使事、出知永兴军
青州,改齐州提举南京鸿庆宫
三命皆自请也。
过都,留提举中太一宫,判将作监
元丰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
占谢日,上谓之曰:「郓介濮、齐之间,在卿为便矣」。
州自曹村决口之后,积水为患。
甫下车,为之相土高下,创筑长堤,请民丁万人于朝,一月而成,水患遂除。
四年告老,优诏提举兖州景灵宫太极观,遂居济南
七年致为政而归。
退休六年,而精力罙健。
每岁时节序,率子侄辈往濮上祀先垄,合族以食,欣欣然步趋笑语,少年不若也。
早通竺乾之教,持心行己,衷无隐情。
常曰:「吾无他长,惟至诚待物而已」。
故其启手足之日,疾无甚苦。
忽语诸子曰:「人生一梦耳」。
寂尔顺化
岂其生也操行纯固,故其往也若有归焉。
夫人宋氏,前十一年卒于京师,追封延安郡夫人
子六男子:长即驾部君也;
次曰孝谨,通直郎
孝愿,宣义郎
皆先亡。
孝锡通直郎
孝益,宣德郎
孝常承事郎
五女子,孟、季皆出家为尼:曰智满号明觉大师
曰慈妙,悟真大师
三婿:大理寺丞韩镇,国子博士张照,宣义郎仲康
孙男二十三人:觥,宣义郎,傅、仅、仔、侍、倚皆仕,铨选为州县掾佐。
曾孙二十二人。
公仪明达,周知世务,而于吏事尤为精密,敏而能断,主于宽平,不戾文法。
其治郡也,不为条教,事至而应。
初莅东海,牒诉满庭下,独于俦人中指一叛卒讯曰:「若非前九年沂州犯盗而亡者,今尚不悛耶」?
卒寘于法,闻者畏惕。
奉使也,务举大体,不以小察为明,未尝以细故案吏,吏伏其公。
其立朝也,直以奉上,勤于济务。
尹京主计不累月,以治最闻。
凡七领州节,皆近于乡邻,而济南三至,两为提点刑狱,五为转运使,而成都以亲年免行。
制溪蛮,禦邕寇,绩效尤显。
六领方面,并兼一路安抚使,而庆州又兼经略使马步都总管
高阳捍患之政,至今人犹能道其事。
两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皆以疾辞。
府省特恩授之再至,又兼群牧使、判三班
其别使则体量陈、亳水灾,相度张、马㪷门,分杀都城水患,护魏王葬事,贺大辽生辰,皆称所职。
出入中外六十馀年,自九品至三品,更十六官,用岁月转者少,由功最迁者多。
两拜内阁,所涖实迹可纪而无悔尤。
晚岁以学士归老里第,逢辰锡福,既贵而寿且
善始令终,仕宦如公仪者几希矣。
少有至行,年十四,时从文定公南迁衡阳,至复相不离左右。
公薨,又请沂州以奉襄事。
德州,闻先公讣,即时徒跣赴殡。
居太夫人之丧,庐墓三年,不入城郭。
曹村河流坏先垄,躬募乡民负土增葺。
季君密直君生数月而孤,亲为鞠育诲导,以至大成。
密直君常曰:「承之奉兄如父,兄之视我如子」。
因省兄陈留过都,神宗特召见劳问。
面谕曰:「卿家可谓一门忠孝」。
天平除书有「父子忠孝,兄弟显人」之语,当时贤公名卿多以端方目之。
王沂公吕许公杜祁公、富郑公、韩魏公最为知己。
冠氏则沂公之荐。
夔路许公、祁公所引用,汴则魏公委择,其为君相称举如此。
李氏世占濮上,为东州望族。
文定公薨,未数年,而公仪兄弟以才名相继登朝。
元昆柬之,太子少保
仲兄徽之,正议大夫
亚弟及之,通议大夫
立之,中散大夫,并以年德致仕而终。
季弟密直君与公仪同时为学士,今子侄践省寺、使一道者又数人。
诸孙及仕与未仕四十馀人,克绍家训。
有后之泽,其可量乎?
治平初度支判官,与公仪同曹共事,相好尤笃。
追纪平昔,怆然于怀。
系之以铭,言不逮意。
铭曰:
伯阳苗裔,飞将来云。
山东著姓,濮水名门。
相有遗直,庆贻后昆。
弟兄鸣玉,子侄輶轩。
藩朝互陟,霄鹤齐骞。
猗欤内阁,克承世芬!
声驰初仕,惠布黎元。
公卿交荐,州使宣勤。
梁沂罢歛,木汴通堙。
上嘉乃,诏锡褒言。
尹京主计制阃藩军。
中外更践,宠数便蕃。
再留持橐,恳丐乡枌。
玉符琳馆,汶水仙源
遂还印绶,退老丘园,公生鼎族,仕遘华勋。
寿弥七纪,家有曾孙。
归全新第,返葬先原。
始亨终吉,本固枝繁。
垂于永久,考以斯文(《苏魏公文集》卷六一。)
珣:库本作「令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