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