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东山 魏晋 · 无名氏
 押寘韵
高僧传曰:于法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辨。开尝使威出都。经过山阴支遁正讲小品。往复多番。遂屈。故东山谚云。
深量深思。林谈识记(○高僧传四于法开传。)
头陀寺碑文 南梁 · 王屮
四言诗 出处:黄鹄山志卷五
盖闻挹朝夕之池(朝夕之池:大海。朝夕,潮汐。)者无以测其浅深,仰苍苍之色(苍苍之色:指天。)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是以掩室摩竭(摩竭:指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为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邪(毗邪:亦作“毗耶”。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地名。),以通得意之路。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九畴: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谈阴阳者,亦研几于六位(六位:即《易》卦之六爻。)。是故三才既辨,识妙物之功;万象已陈,悟太极之致。言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然爻系所荃,穷于此域,则称谓所绝,形乎彼岸矣。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四流:佛教语,流谓流而不返,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四流又名四暴河。一见流,二欲流,三有流,四无明流。);推之于无,则俯宏六度(六度: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名言不得其性相(性相: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随迎不见其终始。不可以学地(学地:佛家认为是断除欲界思惑的境界。)知,不可以意生(意生: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的菩萨境界。)及,其涅槃之蕴也。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洪钟虚受,无来不应。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冥立:佛家认为法无定性,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起,所以无定性,所以叫冥立。),一音称物,宫商潜运。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八正:佛教谓修习圣道的八种基本法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门,大庇交丧。于是玄关幽键(玄关幽键:比喻深邃的佛法。),感而遂通;遥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后拂衣双树(双树: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处。),脱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不尽之灵无歇:意思是佛的涅槃不过是方便说法,佛性本无生无灭,无迁无变,真如常在。)。大矣哉!正法(正法: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既没,象教(象教:象,似。释迦牟尼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好像佛在世,有教有行,一如正法时。)陵夷。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顺非辩伪者,比微言于目论。于是马鸣(马鸣:实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学者,弘扬大乘佛法。)幽赞,龙树(龙树:实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学者,继马鸣之后弘扬大乘佛法。)虚求,并振颓纲,俱维绝纽。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故能使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佛教正规修行的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有樽俎之师,七十六种(七十六种:“七”当作“九”,罗什《维摩经》注曰:“摩诃,秦言大,亦言胜,亦言多。于一切众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胜九十六种论议,故言胜。”此处意指邪说分崩,无藩篱以自固。无藩篱之固。)既而方广(方广:大乘经典、教义的通称。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东被,教肄南移。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然后移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澄什:指竺佛图澄(232—348)鸠摩罗什(344—413)二高僧。)结辙于西山,林远(林远:林指支遁(314—366)号道林。远指慧远(334—416)晋代二高僧。)肩随乎江左矣。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薄;西眺城邑,百雉纡馀;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也。宗法师行洁圭璧,拥锡来游。以为宅生(宅生:犹言寄托生命。)者缘,业(业:佛教谓业由身、口、意三处发动,分别称身业、口业、意业。业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一般偏指恶业,孽。它决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轮回。)空则缘废;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遂欲舍百龄于中身,殉肌肤于猛鸷,班荆者久之。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后军长史江夏内史会稽孔府君讳觊,为之薙草开林,置经行之室。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江安济阳蔡使君讳兴宗,复为崇基表刹,立禅诵之堂焉。以法师景行大迦叶(大迦叶:摩诃迦叶。释迦牟尼涅槃后,他传播正眼法藏,为佛教长老。禅宗尊他为西土二十八祖的始祖。),故以头陀为称首(称首:第一。这是说大迦叶为称举头陀的首位,所以用来作为寺名。)。后有僧勤法师贞节苦心,求仁养志,纂修堂宇未就而没。高轨难追,藏舟易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搆,可为长太息矣。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格天:君主自称受命于天,施政行为,感通上天就叫格天。)光表之功,宏启复兴,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步中《雅》《颂》,骤合《韶濩》,炎区九译(炎区九译:炎区即炎洲,指极地区。炎洲是神话中的地名。九译谓多次翻译。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沙场一候(沙场一候:意即设官镇守南北边疆。)。粤在于建武焉,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篱,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方城春秋时楚北的长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邓县,为古九塞之一。以此指代楚国。),酌龟、蒙龟、蒙鲁国境内的龟山蒙山,指代鲁国。)之故实,政肃刑清,于是乎在。宁远将军长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道胜(道胜:语本《三藏法数》:“道胜谓菩萨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己,复能度脱一切众生。”)之韵,虚往实归。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于是民悦来,工以心竞。亘邱被陵,因高就。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夕露为珠纲,朝霞为丹雘。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崖谷共清,风泉相涣。金姿宝相,永藉閒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法师释昙珍,业行淳修,理怀渊远,今屈知事任,永奉神居。夫民劳事功,既镂文于钟鼎;言皆称伐,亦树碑于宗庙。世弥积而功宣,身愈而名劭。敢寓言于雕篆,庶髣髴乎众妙。其辞(辞:碑文前面的散文叫叙,后面的韵体赞词叫铭,此辞即赞词。)曰:
质判玄黄,气分清浊。
涉器千名,含灵万族。
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皇矣能仁,抚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来迦卫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亦既成德,妙尽无为。
帝献方石,天开渌池。
祥河辍水,宝树低枝。
通庄九折,安步三危。
川静波澄,龙翔云起。
耆山广运,给园(给园: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以黄金向祗陀太子购得园地,为释迦牟尼修建祗园洹精舍,此精舍称给孤独园。)多士。
金粟来仪金粟:即维摩诘大士。来仪:现出容仪,出现。),文殊戾止(文殊戾止:文殊菩萨来到佛的身边。戾止:至;到。)
应乾动寂,顺民终始。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象正虽阑,希夷(希夷:虚寂玄妙。)未缺。
于昭(于:音乌,叹词。)有齐,式扬洪烈。
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惟此名区,禅慧攸托。
倚据崇岩,临倪通壑。
沟池湘汉,堆阜衡霍
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媚兹邦后,洪流是挹。
气茂三明(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情超六入(六入:佛教理论,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丹刻翚飞,轮奂离立。
象设既辟,睟容已安。
深冬燠,疏夏寒。
神足游息,灵心往还。
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按:《昭明文选》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盛唐 · 李白
五言绝句 押微韵
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按:录自影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七
续𢅸(一作《老铁梅花梦》)二十首(并序。录八。) 其一 学书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陶元亮赋《閒情》,出𥊍御之辞,不害其为处士节也。予赋韩偓续奁,亦作娟丽语,又何损吾铁石心也哉!法云道人劝鲁直勿作艳歌小辞,鲁直曰:空中语耳,不致坐此堕落恶道。予于续奁,亦曰空中语耳,不料为万口播传。兵火之后,龙洲生尚能口记,又付市肆梓而行之,因书此以识吾过。时道林法师在座,予合十曰:若堕恶道,请师忏悔。梅花杨维桢自叙。
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
新词未上鸳鸯扇(一作记),醉墨先污蛱蝶裙(一作群)
题鹤林春社(有引) 明 · 董其昌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家有独鹤忽迷所如人失人得巳类楚弓自去自来莫期梁燕矣乃于君公之堪复蹑羽人之迹整翮返驾引吭长鸣似深惜别之情都作思归之曲呜呼雀罗阒若鸥盟渺然顾此仙禽真吾德友惊蓬超忽仍联支遁之交珠树玲珑不逐浮丘之路虽云合有冥数亦繇去无遐心自此可以暂游万里等狎鸡群驯养千年无虞鸟散者矣欲致黄庭之报遂写青田之真载缀短章用存嘉话
便欲冲霄去,能无恋主情。
梦中愁失路,客里得同声君公家有二鹤)
巢树经春长,归轩一水盈。
今宵不成寐,重听九皋鸣。
登正阳寺歇性楼望一万二千峰辛卯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十枫岳录
寺之殿宇。二层阁也。曾火于己巳。重建于癸酉。东禅堂新建而未完。地藏峰在寺之东。峰下有地藏庵。南有长庆庵。外水岾在长安东南二十里许。东有十王百川洞。洞有灵源庵。灵源之西五里许。有现佛庵而无僧。现佛之下。有水月庵弥陀寺遗址。自弥陀踰一岭而有安养庵。安养东北有三日庵。自三日踰一麓。有云墀庵。云墀之下有鸣潭。去长安五里许也。二十四日朝后。自长安到鸣潭。一线石径。傍潭缘崖。崖断处木栈横跨。有瀑卧流盘石上。长可数丈馀。下有深潭。盘石之上。有大石对峙如门。有岩如裳。过裳岩。北望三佛岩。岩势甚峻。如佛躯卓立。其岩面刻三佛像。背刻五十三佛云。行二里许。有白华庵。北有西山浮屠碑铭。即月沙相公所撰。东阳尉书之。西北有鞭羊彦机浮屠。其碑乃白洲之文。而义昌君书之。白华之东五里许。有大松萝,小松萝庵而无僧。即新罗太子麻衣草食之所。松萝之下有古城石筑。松萝之东有望高台。攀铁锁而上则有上云岾小庵。而今只有遗基。由上云又攀铁锁而上则即望高台也。望高东北有穴望峰。白华之西南有青莲庵。西有神林寺而无僧。神林之西有天衬庵。由天衬而西有圆觉庵。由白华而北数里许。有表训寺。路出松桧川石之间。寺之正堂。名以般若。曹公友仁所书云。堂上佛座向西。安小金佛于木作窟形之中。东僧堂名曰寂照。西禅堂曰静虑者。即韩石峰之笔迹云。南有门楼。般若堂后有一小堂。在层阶上。昙无竭金佛一躯。合掌而坐。长可一丈。左右罗罗汉。东别堂。挂支公西山,松云,鞭羊堂影子。望高台在其东五里许。台下有顿道庵。顿道之东北有隐寂庵。庵下有利岩窟。五贤峰在其北。峰下有五贤窟。寺之北有奇奇庵。西有修善庵故基。修善之西有三藏庵。由表训上二里许。即正阳寺也。去长安寺十里馀。寺在放光台下。正南向殿前。有六面药师殿。安石佛一躯。壁上六面有画。僧辈说称吴道子画。其言无可徵也。其笔画金碧。宛然如新。佛殿前庭。有五层浮屠。佛殿后壁。挂懒翁影子。又有懒翁舍利一颗,锦袈裟一,葛布袈裟一,水精柄拂子等物。百袭藏之。东南有天逸台。俯临万瀑洞。北有开心台。台下有天德庵。正阳东禅堂之东有小楼。名曰歇性。正阳乃金刚之正脉。而此楼又正阳快阁也。诸寺所对之群峰。咸萃于此楼之前。真万二千峰之一大都会处也。其表表可记者。毗卢峰在其东北。其次永郎岾也。熊虎峰在永郎之西。毗卢,永郎之间。有众香城列立。峰势相连。东则穴望峰,望高台,五贤峰。望高之南则僧床峰。其东南则马峰,天灯国望也。白峰之内。苍翠磅礴者。释迦,弥陀也。与国望比肩而稍前。列于东南者。十王也。毗卢之下。众香之西南。苍峰对立者。大香炉,小香炉峰也。或高或低。或尖或大。如白雪新洒。如冰纨高挂。凛凛如鲁连之玉貌。倜傥特立。欲蹈东海者。皎皎如商颜之叟。须眉皓白。披云卧雪者。又如涂山会朝。万国执玉者。又如赤帝奋义。三军缟素者。有若陈荀诸公抱儿孙者。有若韩白登坛森剑戟者。有若峨冠拥笏揖让于明庭之上者。奇形异状。清淑之态。难以遍举。凡在人间世。目所可睹者。无足以比。况天上事则不敢知也。而倘或有玉女仙娥。云鬟雾鬓。瑶簪珠珥。羽衣霓裳。千群万队。鹤立鸾耸。翩跹飞舞于白玉楼,广寒殿之上者。则庶几可方。而非下界之所可测知者。诚难强拟也。余初登此楼。不觉眼豁而神爽。已而夕阳横照。山色益明。又不可以言语形容也。谩吟一绝曰。
天上仙娥万二千,霓裳舞罢广寒前。
白玉高簪慵不整,长风吹落海云边。
邵编修嗣宗张编修坦寓斋题董文敏公鹤林春社图丁丑 清 · 钱载
 押庚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十七
文敏自题云:「家有独鹤,忽迷所如。人得人失,已类楚弓;自去自来,莫期梁燕矣。乃于君公之墙,复蹑羽人之迹。整翮返驾,引吭长鸣。似深惜别之情,都作思归之曲。呜呼,雀罗阒若,鸥盟渺然,顾此仙禽,真吾德友。惊蓬超忽,仍联支遁之交;珠树玲珑,不逐浮邱之路。虽云合有冥数,亦由去无遐心。自此可以暂游万里,等狎鸡群;守养千龄,无虞鸟散者矣。欲志黄庭之报,遂写青田之真。缀短章,用存嘉话:便欲冲霄去,能无恋主情。梦中愁失路,客里得同声。巢树经春长,归轩一水盈。今宵不成寐,重听九皋鸣。」
寻茗事同年生,壁间画引哦诗声。
数枝叶树散青霭,一角山色开晚晴。
淡赭皴坡立亭短,破脂点萼临流明。
于中长身出孤鹤,其上骈语牵遥情。
鹤之主人失所养,邻有隐士为重迎。
旧巢将投识松格,新水未浴怜苔英。
循阶素羽玩且舞,入夜员吭喜复鸣。
报章傥准白环例,发兴已博黄庭成。
鹤之左右无竹石,亭之前后无窗楹。
近山碧深远山浅,大树阴重小树轻。
沙头暖欲唼乳鸭,烟际湿定抛金莺。
墨痕况照春社字,酒香如踏江村行。
鸡鹜鸾凰漫区别,云霄洲屿随合并。
华亭许我续嘉话,此日绝胜来鸥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