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意马 明 · 林悌
出处:林白湖集卷之四
某粗豪人耳。早岁失学。颇事侠游。娼楼酒肆。浪迹将遍。年垂二十。始志于学。而其所学亦不过雕章绘句。务为程文。眩有司之目。而图当世之名矣。其后屡屈科场。无适俗之调。忽起远游之志。在庚午秋。为千里之鱼。而得一拜于床下。从容函丈。便有不忍舍去之意。而势难久住。怅然而辞。辛未丧母。持服南归。癸酉冬。又一历拜。虽为人事所拘。奔走风埃。而向慕之心。岂尝一日离于床下乎。今法寺于钟谷。只隔数重山。虽未能朝夕执弟子之礼。而屡次承颜。顽质几化。昔公明宣游曾子之门。三年不读书。而亦未尝不学焉。何也。其言动接物之际。自有做出人处。据此言之则文字。外也。义既如此。身得依归。情欲结茅于山中。买数顷石田。陪杖屦以送百年。而有累之身。何可必也。拜辞在迩。不胜怆恨。永叹之馀。偶成一赋。赋六十七句。凡七百二十馀言。命之曰意马。犹禅家者曰心猿。词曰。
爰有一物,参天地者。主宰方寸,乃神明舍。动而无形,假像曰马。不毛不鬣,何以四蹄为哉。放之则横驰千里,收之则立脚灵台。非造父之所驭,岂穆王之可骑。项负拔山之力,只制乌骓。布有使戟之雄,赤兔徒羁。悠悠兮今古,几失驭而颠踬。曩吾人之肉走,信马行而纵恣。日周道之荒芜,径缤纷其东西。杨朱之泪空洒,阮籍之途长迷。或危而高,或仄而低。平地波澜,暗谷魑魅。奔走不一,大概有四。其一则长安雨歇,五陵春融。金鞍醉月,玉勒嘶风。当貂裘于酒肆,狎胡姬于红楼。重然诺兮一寸心,报知己兮双吴钩。其一则幽燕健儿,秦垄壮士。奇韬龙虎,按阵天地。饮铁马于渤海,驻大旆于王庭。归明光兮谒天子,焕麟阁之丹青。其一则青琐列班,金门通籍。鸣坷赤墀,跃马紫陌。唤风霜于一语,树桃李于千门。水榭春兮杨柳暗,舞筵香兮罗绮翻。其一则饭颗戴笠,灞桥骑驴。瘦生语苦,耸肩吟孤。传闲情于月露,写清思于云烟。得一句兮三年,或潭底兮水边。呜呼,谈兵者近于乐祸。好侠则无奈贼义,雕虫之小技徒工。赵孟之富贵可愧,去此以往。安适而可,释老以清虚诱我。申韩以刑名啖我,非我思之所存。来违弃而改求,岁忽忽其不淹。结兰佩而周流。若有大人先生闷余伥伥曰:去尔之伎俩,遵汝马于大方。夫大方者,非高非远。约而在腔子里,散而为万化本。受之于天,物我同得。罔于圣丰,罔于愚啬。未发则一片止水,既发而几分善恶。不离道曰涵养,谨其独曰省察。守不失兮应无差,乃吾身一太极。在天者日月风霆,在人者喜怒哀乐。鸢飞鱼跃,上下察也。阴阳代序,鬼神迹也。此之谓天人合德,非蒙学之所能识。故知道者,道之所在,无适无莫。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千驷万钟,何加于己。箪食瓢饮,乐亦在中。有何一点浮云,敢查滓于太空。然则斯道也达而尧舜周公。穷而孔孟颜渊。万古同符,千圣相传。余闻之,初似茫昧,致曲而明。革去旧服,知至而诚。调六辔兮如琴,忽乎吾将行。嘐嘐然曰:古之人,况亲炙之功程。遂浩歌曰:我思硕人,山前水北。白屋萧然,南阮之宅。琴中岁月,静处乾坤。看意思之庭草,铸唐虞于一樽。哀末路不可为也,深闭柴扉。愿从游兮考槃,复驾言兮焉归。
忆闽中旧游有序 明 · 张元凯
丙辰岁,不肖甫弱冠,先昭毅携之薄宦郧中。郧,楚地。连秦蜀,山谷崔嵬,幕阃岑寂,不耐操觚,颇事侠游,与二三年少,击鲜射飞,斗酒慰劳,煦煦乐也。戊午岁,昭毅量移闽海,海正扬波,戈船下濑,羽檄纷纭,历三时而始戢。闽多佳山水,珍草木,得以遍游恣采,惟日不及。庚申岁,昭毅乃抱采薪而解阃矣。归甫七年,不幸捐馆。重以予之落魄无成,不堪日夕忧也。不肖尚能履后土,而戴皇天哉。有腼不死,荏苒十年,冥顽如瞽,载蹈奇祸,鬓毛半秃,肝胆尽灰,假使昭毅生存,何忍见之,扪心酸鼻,所谓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爰动悽吟,为忆旧游诗。
忆昔海波乍飞扬,长鲸吐雾白日黄。
家君作镇闽之疆,手提三尺擒其王。
幕中尽举万年觞,铙歌凯曲何铿锵。
从军未许称王粲,草檄无烦借孔璋。
曰余小子不好武,当筵漫学赋鹦鹉。
细柳营前羽戟閒,芙蓉幔里蛾眉妩。
玉勒骄嘶踏落花,银筝缓调鸣朱户。
枚皋诙笑类俳优,束晰嫚戏能消愁。
斗鸡蹴鞠沉里巷,射麋罝兔空山丘。
喜为豪士岸白帻,曾见胞人傅绿鞲。
贵游造请刺磨灭,博徒之辈聊延结。
大道相逢脱佩钩,交欢岂必归金埒。
青州从事玉液香,红绡荔子冰肌洁。
垆头且醉郑樱桃,一曲新声夜月高。
怀中自有明珠卖,座客何须绿绮挑。
少年行乐常如此,宁知花谢秋风起。
拂衣长揖武夷君,扁舟直指吴江水。
归来寂寞夫差城,年华屡傍五柳更。
蓼莪再读涕泗盈,于今白发有几茎。
怀谗抱谮日不平,我思旧游歌且行。
匣中夜夜双龙鸣,犹堪报国图峥嵘。
西湖春游曲(有引) 其一 明 · 区大相
押虞韵
湖山具美,标江左之奇。风俗好游,沿南朝之陋。弦歌呈野,绮縠如云。山扉水榭,出入烟霞。画舫金堤,留连岁月。作者但纪华丽之风,不及侠游之事。维时春也,以春命篇。
青萍照绿芜,细柳漾新蒲。
翡翠金堤并,鸳鸯玉水俱。
时逢湘浦驾,来弄汉皋珠。
置西汉定陶鼎于焦山媵之以诗 清 · 阮元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研经室四集诗卷五
西汉陶陵鼎以汉虑俿尺度之高七寸三分身高四寸二分盖高一寸六分盖上有三环名高一寸二分两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铜质五色斑驳腹有棱纯素盖凿隶书铭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厨铜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器凿隶书铭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斤小字十六曰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两第廿一案汉书地理志隃麋汧二县属右扶风后汉书耿弇传建武四年封耿况为隃麋侯续汉书郡国志作渝麋误也又续汉志定陶在济阴郡本曹国后汉属兖州刺史部郭璞曰城中有陶邱史记云穰侯出之陶即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八年自山阳徙封汉书丁太后传建平二年上曰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遣大司马骠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共王传哀帝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帝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又东北径定陶共王陵此器云陶陵是定陶共王陵也隃麋汧二邑共此器故日共厨铜鼎钟鼎款识汉好畤鼎铭云今好畤共厨金一斗鼎汾阴宫鼎铭云汾阴共官铜鼎上林鼎铭云上林共官铜鼎汉器体制如是汉陵庙皆有厨三辅黄图昭帝平陵为小厨裁足祠祝款识汉孝成鼎铭云长安厨孝成庙铜三斗鼎是也此鼎盖与器铭辞不相应者因有二鼎盖与器互错也器铭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一两云器重八斤一两则盖当重一斤十五两矣今除盖以库平法马称之重五十三两七钱二分铭云容一斗以今官仓斗较之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有周鼎若以汉鼎配之经史引徵可增诗事爰以官牍达之镇江府丹徒县付焦山寺僧永守之并加册于椟绘图拓款钤印备录诸诗时嘉庆七年季秋月
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开云歊。
古文十行照江水,百家咏释穷秋毫。
千年古篆变为隶,西汉款识多凿雕。
我有汉鼎五十字,隃麋汧铸供定陶。
斗斤兼记古权量,汾阴好畤同禋祧。
济水东流帝陵起,臣莽掘厨金不销。
斋中拭刷出古泽,鼎虽转徙犹坚牢。
烟云过眼莫浪掷,送尔安隐栖松寥(焦山阁名)。
卣钘觯爵共相饯,雁镫剪烛吟清宵。
壬戌之秋木叶脱,海门风起江飞涛。
蛟鼍踏浪避金景,苍然古意生单椒。
此时此鼎入山去,江天宝气腾轻艘。
海云堂中多古木,两鼎扃耳初相遭。
周仪可补觐礼阙(周鼎呼史册命之仪可补礼文之不足诸家诗考未言及此),汉事志传徵班曹。
仓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
一波一磔湛水石,同隐有似由与巢。
胎禽仙去亦偶耳,华阳铭尚镌嶕峣。
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诗媵鼎各订交。
他时得暇或相访,云帆一片横金焦。
注:考杜佑通典京口有谯山戌太平寰宇记亦以谯山为戌海口之山余家藏嘉定镇江志云江淹焦山诗旧本作谯山是北宋以前尚名谯山北宋以后始以焦孝然事傅会之孝然避兵娶妇于扬州见三国志注尔时孝然年尚幼似无隐谯山三诏之事且孝然为魏以后人蔡伯喈卒于汉末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赞当别有一焦君似无为孝然作赞之事又焦山古鼎王西樵始据韩吏部如石言为京口某公家物严分宜夺之康熙间人竞以为诗歌故实然自嘉靖以后明人书集鲜及此说天水冰山录于分宜家物无所不载古铜器款中祗有古铜鼎二个共重一百一十四斤且有盖并未言及款字此鼎一鼎之重巳不止百馀斤矣朱竹垞翁覃溪二君深于考古者其焦山鼎诗中皆不言此事为其无据也故余谓焦孝然严分宜二事等诸无稽勿听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