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梓州慧义寺碑铭 初唐 · 王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四
粤若三灵混极。惟神藏妙物之机。六气潜周。惟圣握财成之柄。考龟龙于百代。觉路先迷。徵象马于三川。元津晚辟。岂非君臣朴静。则上皇扶失道之危。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然后阶四禅而纵观。再造淳风。生三昧而端求。一匡浇俗。详穷秘躅。迥测冥机。观俗化之浮沈。考经纶之去就。则知理非徒寝。勋华秕天下之功。教不虚行。雪寰中之诮。遂能往来真极。表里睿图。谈慧日于昏衢。荫慈云于燬宅。由是妙音鸿渐。化迹龙飞。为法栋梁。作人父母。诸天竞写。金仙满目之容。异事争传。贝叶璿花之偈。慧义寺安昌寺之遗基。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新州剌史安昌公之所建也。公讳则。字孝规后魏景穆皇帝之元孙。司空安昌王之元子。雄才广度。身膺海岳之灵。华冕雕轩。地积王侯之气。晚参周运。位列虞宾。爰抚新州。来光旧蜀。江分石犀。犹连赤岸之山。路对金牛。尚疑青泥之磴。荣高牧刺。养隔晨昏。披厚褥以惊心。抚长筵而下泣。以为临川积慕。尚疏钟阜之岩。康乐追怀。竟凿庐峰之壁。傍稽胜托。俯植灵因。穷广汉之名山。得长平之绝岫。凭危列户。亘险乘甍。龛临明月之宫。塔对浮云之径。青莲湛目。下映香泉。赪果含唇。斜交宝树。重扃写翠。攀謺磴而烟周。复树回丹。委连冈而电属。真童入。山前桂树之坛。神客来游。水上芙蓉之殿。千楣凤矫。横鸟道而斜飞。万栱虬蟠。俯虹㽵而沓起。霞明春牖。即对谈鸡。露下秋亭。仍传唳鹤。松门不杂。禅清避俗之心。院长闲。响合游仙之梵。若夫招提净域。栋宇长存。精舍祇洹。规摹可袭。亦犹林光旧址。遂起甘泉之宫。露寝馀基。因立灵光之殿。自先后膺历。今圣乘时。尧曦将佛镜俱悬。轩车与法轮同转。眷香城而侧席。怀妙叶而旁施。爰加慧义之名。用徙安昌之号。镌镕间起。缔饰争飞。前司马苏良乂。首引甄操。前长史唐秀卿。继敦崇拓。乃立弥勒下生像一铺。诸佛新变相一龛。并对巘呈规。分崖合势。容华秀绝。相好端明。尽雕刻之奇摹。执丹青之有契。随峰写状。旌旗舍卫之兵。因石生姿。花叶祇园之树。山靡进晚。丽饰晨岩。涧户迎宵。神光夜烛。如来应化。上辞兜率之天。菩萨分身。下入须弥之座。时有就禅师者。俗姓冯氏。行遗生灭。思出尘劳。修定水之堤防。擢禅林之栋干。法忍以精求解脱。俯会无生。慧严以身證涅槃。坐观真谛。受踪故事。隔代同符。形骨犹存。英灵可视。岂若武担山下。惟传智士之名。蜀郡江前。别画文翁之像而已哉。又有庆法师者。俗姓王氏。贞机苦节。以般若为心谋。辅弼匡迷。以菩提为已任。遂使邑南偃化。争传廉恕之风。濮右驰情。竞起松篁之节。爰有庾子山者。文场之俊客也。自黄旗东扫。青盖西还。承有晋之衣缨。作大周之杞梓。嘉声内振。健笔傍流。翠碣高悬。丹书未缺。琼钟俯彻。犹参吐凤之音。石镜傍临。尚写回鸾之迹。朝请大夫长史河东裴爽。公侯映代。贞白承家。临九折以长驱。下双流而作镜。清通旧德。王休徵之不虚。领袖耆年。庞士元之获展。县令卫元。冰霜用足。江汉情多。传卫玠之清谈。兼卫恒之博识。牛刀屈锐。陵剑壁而裁风。凤轸鸣徽。望琴台而助化。寺主明法师俗姓淳于氏。盖齐上客之遗苗。汉廷尉之洪允。避地岷濮。代为豪酋。法师住持真教。栖息妙涂。临雁塔而虔诚。仰龙宫而绎思。禅居遁迹。严君平之出尘。梵肆延宾。杨季卿之好事。上沐皇王之泽。下承连宰之功。收里巷之讴谣。览江山之体势。咸以为安昌故迹。虽篆德于前闻。新野残书。未兼芳于后叶。爰求胜律。重勒奇踪。托勃以知已之宾。校勃以当仁之分。文通景纯之笔。何后何先。襄川岘岭之碑。为陵为谷。敢凭真眷。俯竭虚怀。披翰苑而长鸣。下辞庭而步。扬子云之继马。人远乎哉。蔡伯喈之嗣张。吾知之矣。敢作颂曰。
三千净土,八万名山。
银台海上,金阙云间
禅居不杂,觉路长闲。
鸾鹤栖举,风烟往还。
蜀门南望,岷波东泻。
川路黄牛,关城白马。
宝光仙镇,来清钜野
紫磴三危,丹峰四下。
显元安昌,俾侯江汉。
英威外发,妙谋内断。
慧则心机,孝为身干。
聿求胜迹,爰疏壮观。
跨崄垂甍,缘崖构极。
玉座交映,珍龛间饬。
磴道鱼鳞,山形凤翼。
露清轩冕,霞明篆刻。
重峦架崄,曲岫回廊。
岩扉侧启,涧户斜张。
松门石塔,竹院沙场。
斋庭合梵,讲肆浮香。
郁纡甍栋,参差林沼。
叶障奔禽,花岩度鸟。
地遥心旷,尘疏俗少。
鹤唳更秋,猿吟漏晓。
法门幽寂,禅宫寥夐。
树杳烟深,泉飞虹映。
实为妙域,傍滋道性。
屡延铭表,频流藻咏
铜梁上德,玉垒名师。
饰传觉照,颠闱文思。
千龄道术,万古风期。
重规謺矩,何代无之。
成公汝信碣铭 明 · 安鼎福
四言诗 出处:浮查先生文集卷之八
南冥曹先生倡道于东南。豪杰之士多出其门。公其一也。公讳汝信字公实姓成氏。其先昌宁人。远祖松国,汉弼。仕高丽。位宰相。赫世赞绂。八世至长兴副使祐。始居晋州。于公为高祖校理讳安重。赠户参讳日休。参奉赠右尹讳斗年。其三世也。俱以文学孝行称。妣草溪卞氏。忠顺卫元宗女以嘉靖丙午生公于州之代如村。生而岐嶷。仪容秀整。参判公曰。此儿必大吾门。稍长力学。十四。通经书外传。程文各体。无不能。人称神童。受业于南冥龟岩先生之门。二先生皆器重之。得闻敬义孝悌忠信之说。终身佩服。自治教人。必以此为本。尝做业于断俗寺。有僧休静者撰三家龟鉴。以儒家置之末而刊行。又造佛像。称四天王。形甚怪伟。公忿其书之不伦。命僧徒焚其板。毁佛像。南冥先生闻之曰。后生辈务为调适。未见其进就。夫子之取狂简者此也。时公年二十三。是岁。丁外艰。哀毁过礼。庐墓三年。唯食麰屑粥。号哭不绝声。服才阕。又丁内艰。执制一如前丧。乡里感叹。右尹公临殁。语以不废举业。公克遵先志。至老不懈。前后发解二十四。己酉。始中生进两试。因见世道昏乱。遂决长往之计。所居有江山之胜。尝筑浮查亭。自号浮查野老。与同志为鸡黍约。轮访觞咏。或蜡屐登山。或扁舟泛江。以为乐焉。龙蛇乱后。风俗偷薄。士不知学。公慨然。就所居里琴山。仿吕氏乡约,退溪洞约而行之。立养蒙,志学二斋。聚乡子弟教之。又复南冥所定婚丧之礼。于是而文风丕振。礼教兴行。公绝意外慕。优游养閒四十馀年。以寿朝廷授通政资。崇祯壬申十一月朔。卒。寿八十七。易箦前日。有微感。翌朝。梳洗谒庙如平日。退坐正寝。集子孙各有教。命正席就寝而逝。人皆异之。明年正月。葬于绀岩山午向。从治命也。公风仪秀伟。宇量深弘。平生无疾言遽色。门庭之内。怒骂不行。而阃政自肃。笃于人伦。事父母殚其孝。事伯仲尽其敬。尤谨祭祀。七戒三斋。一遵礼则。涤器具馔。躬自为之。尝戒诸子曰。祭以诚洁为主。不在丰薄。苟不诚洁。神必不享。日必冠带。谒家庙。退书室。拱手危坐。终日看书。寂若无人。公之诗文。豪健有理致。笔法遒劲。尤邃于性理之义。而务自韬晦。未尝夸衒于人。其所交游。尽一时之名胜。而金兰之契。终始不渝。见其有非理遭患者。痛若在己。金义将德龄之被诬。崔守愚永庆之冤死。郑桐溪蕴之得罪。皆抗章伸理。或得或不得。而其勇于为义如此。接人之际。圭角不露。而严于贤邪之分。仁弘之孙棱及李伟卿。邀公诸子同游。公曰。士不可与权门子弟游。且观棱也。貌恭而心狠。非吉人也。诸子不敢往。后闻凶谋定于是日云。人服其明见。仁弘即公同门也。,陜地近而不为其所染污。则其清操气节。益可见也。素有经济之志。尝以自比。观古人明良相遇。必掩卷感叹。虽处畎亩而伤时忧国之念。未尝已也。公之高才邃学。出可以有为。而中值废君乱政。及其日月重明而公又老矣。遂使幼学壮行之志。竟无所成。而殉身入地。岂不惜哉。公有遗集三卷。又撰晋阳志。后士林追慕。享子临川祠。配密阳朴氏。万户士信女。先公六年卒。葬州东松谷。生五男二女。长■。进士。有子瀚永,澥永,洛永,济永。次镛。有子洙永,泗永,汶永。次鐄。有子淐永,灏永。次錞。有子源永,治永。进士。次鎤。有子沂永,沄永,满永。婿李玧,崔渫。同知公耳孙东益师濂。驰书属鼎福请状。又请碣文。鼎福既撰其状。故不敢辞而谨序如右。铭曰。
于乎先生,圣世逸民。
早得贤师,耽乐道真。
学本乎心,敬义夹进。
行著于身,孝悌忠信。
化行乡里,教洽青衿。
长材伟器,迹屈山林。
时耶命耶,民无禄耶。
刻铭诏后,绀岳之麓。
按:时上之九年乙巳六月朔。后学前任世子翊卫司左翊赞汉山安鼎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