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吏曹判书玉溪先生卢公志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八
上之十一年。其冢宰卢公。公以道德文行为朝野望。上方倚以为相。其年公卒。上恸惜累日。公卿大夫相吊于朝。士相吊于野。其后礼部以公孝行闻。上嘉异之。益悼其亡。命刻公名竖其闾以旌之讳禛字某学者称为玉溪先生。其先丰川人。国子进士讳裕。倡业于前。自是称世有人。至讳叔仝。以文学显。英庙朝。累官至礼曹参判、艺文馆提学。生讳盼。再擢第。为艺文馆校理。实公祖考。以公推恩。赠礼曹参判。有三子。皆举进士。立名行。时人指为三珠。其仲最贤。好学守志。名其堂曰信古者。即公考也。讳友明慕斋金先生。荐闻于朝。除显陵参奉。后赠吏曹判书。娶安东权氏生员时敏之女。生公天岭之下。公胚胎前光。英悟夙成。自在孩提知读书。举止异凡。信古公奇爱之。手写朱子箴铭以教之。一见辄诵。欣然佩服。若有心会。信古公之卒。哭泣哀悲如成人。夫人泣谓曰。汝年幼。何能胜丧。宜食肉以全生。公泣曰。儿今六岁。及免丧则八岁。八岁之人。不服父丧可乎。夫人不能屈。遂秉礼终三年。稍长。能自课学。不烦提谕。文义日章。年二十。选入上庠。自是行益修。华闻益著。所与游皆当世名人。丙午。擢第选补院。再荐史局。皆不就讲。竟以博士例升典籍。盖其不喜荣进之志。已著释褐之初。惟以便丐为急。遂自南宫郎。出知知礼县。甚有治声。朝廷命拣莅官廉谨者。公与焉。特赐衣一袭以荣之。未几。徵为弘文馆修撰。升校理。尝入对敷奏明切。进止闲雅。宰相尹溉见谓人曰。真讲官也。转持平。复为修撰校理。俄选为天曹佐郎。戊午。自春坊弼善。迁校理。进副应教。明年。特拜掌令。荐授检详舍人。升执义典翰。遂为直提学。时权倖之与公连姻者。势焰倾朝。冠盖辏其门。公独嫉其为人。不直视。彼乃飞辞钓语以间染之。公终不应。庚申夏。特升刑曹参议。转入银台明年。以大夫人年踰七十。援法上章。沥陈归养之恳。。上命除傍近守令。仍赐豹褥以章其孝。遂自右副承旨。出为潭阳府使。又拜晋州牧使。皆以病径还。不久于治。而潭、晋之民。至今思之。丁卯。自吏曹参议观察湖西。辞还又拜全州府。其为政。以束吏抚民为急。以宽刑大惠为本。以兴学劝善为先务。于是豪势者屈而罢羸者逸。境以大治。庚午。秩满归家。拜副提学。未久。上章乞解官归觐。归乡再上章乞免。温谕再不许。公更上辞章。附以箴警之辞。言甚切直。圣旨嘉奖。谕以披忠陈戒。遂许递职。仍命其道官给养亲之需。辛未。除昆阳郡守。以公苦辞京官。专意荣养故也。明年。以大司谏召。仍拜吏曹参议。复有银台之召。未赴命。御笔升拜岭南伯。南藩地大且重。素号难治。公能以静理烦。纤细必亲。宿讼滞狱。迎刃缕解。时人愈服其材。未终政而病还。明年冬。拜大司宪。兼同知春秋馆事。赴召未月。三上章乃得归。又明年。亚西铨长薇垣。皆不赴。旋拜吏曹参判。仍兼艺文馆提学。又不赴。乙亥。进阶资宪。拜大宗伯。上疏苦辞。兼陈时政阙失。疏未达而移拜冢宰。又上章不赴。是年。大夫人卒。公年已五十八。自始病至属纩。未尝一刻解衣带。自始丧至外除。未尝一日脱衰绖。其葬与祭。一于礼不苟。竟至毁瘠不任而不少渝。服阕。遭国恤奔临。仍判臬司、工曹、大司宪。皆不出谢。又拜大司宪大司马。皆以病不久职。移拜吏曹判书。病转剧不能起。政院启言某素有德望。为士林所宗。居丧过礼。今病深苦。宜有问疾之礼。上念之。即遣内医。撤御药以问之。病革。言不及家私。但曰。吾不得毕命。殓尸于旅邸。实非平生之志。又曰。制终未踰岁而死。是犹死于丧。只此累于心耳。遂卒。春秋六十一。公为人庄重而和粹。简洁而详顺。乐易雍容。标望绝人。平居不为崖岸。而及其临事制行。一听于义。持官持身。内外斩斩。天性纯孝。承事大夫人。色养无方。其定省之职。怡愉之乐。自幼至老如一日。事伯兄如事父。和敬两至。其亡也。馆嫠畜孤。能别而恩。祠财祭具。悉出于己。而咸极其美。其奉先之礼。必遵古制。凡有祭。虽冬月必浴而后将事。勤饬农桑。以供宾祭。征役租赋。务先于人。礼遇郡宰。必加恭谨。未尝以私事有所嘱托。丧时所赙之物。必别贮而需用。有馀则以周人急。不私于家。乡邻族姻之贫乏者。咸取足焉。接引宾朋。诚意蔼然。虽疏不饰貌礼。虽昵不设惰容。以故于其所止。其来如归。而酬应不为疲。饬躬俭素。虽年高位显。自奉恒如少贱时。无田于野。无宅于京。翛然旅榻。坐客无毡。不喜进取。常有引退之志。筮仕三十载。在朝日月。不满三年。苟非召命沓至。则不强起也。每遇时和景明。携知旧带冠童。山庐溪舍。往来自适。熙然有浴沂之兴。或与从学之徒。讲说周公孔子。以至古今治乱得失。论议衎衎。精采弥露。早与李一斋大学。得其宗旨。常曰。为学不在多言。求之大学篇十六言。足矣。是以其学必以反身为上。告君必以三代为法。未尝为功利浅近之说。于文章初不屑意。而其雄浑正大之气。发为典雅赡畅之华。有非操觚弄墨者所可比拟。所著诗文若干卷行于世。呜呼。天之生此人。若将大有为于斯世。而年亏大耋。位厄元侯。天之报施。一何舛也。呜呼痛哉。夫人安氏。顺兴望族。以学行有名于己卯诸贤中。官至奉常判官讳处顺者。其父也。擩染家庭。夙有幽闲之德。择归归公。为妇而敬。为妻而顺。为母而慈。真君子之配也。先公十年。年戊辰。年若干终。与公同葬。有丈夫子七人。孝友以类。长曰士训。好学而文。举进士不第。荫补冰库别提。娶参奉赵堰之女。生一男一女。男胜。顺陵参奉。娶同知郑逑女。生男幼。女适幼学吕熙佐。生男幼。曰士诲。以才行卓异。选擢益山郡守。娶柳凝之女。生二男三女。男长𦛋。娶崔恒庆女。生男幼。次■幼。女适许𢜬。次适姜应璜。生男幼。次适李益彬。曰士䜣。娶赵完之女。生男脊。娶尹劼女。生女幼。曰士谔。曰士诠。曰士詹早亡。曰士谂。娶金孝思之女。生二男二女。皆幼。女二人。长曰柳起。无嗣而夭。次曰许成弼。生一男一女。男名寏。娶李弘元女。生女幼。内外诸孙二十馀人。积而未艾者。其在斯欤。公降于正德戊寅七月壬寅。逝于万历戊寅八月壬寅。窆于其年十一月甲寅。葬在咸阳治北酒谷里子坐午向之原。南中士子慕公之德。愈久而愈不能忘。则相与就公常所往来之地。立祠院俎豆之。以为庄修兴感之所。仁义之泽。不泯在人者。斯其信矣。郡守公撮公行迹。将请易名于朝。因以状授余。泣且言曰。我先公德烈靡不闻。然其详而信者。宜莫如子。子其图之。噫。廷龟门侄也。童年虽获参拜。常以未得亲炙于函丈为平生之恨。则乌敢以不文辞。乃拜以读状。序而铭曰。
天眷我国,笃生贤淑。
乃挺南服,惟世袭训。
济以学问,卓然天分。
孝实生知,忠乃孝移。
百行攸基,色庄气仁。
望之恂恂,瑞凤祥麟。
涵涵而停,积之于庭。
乃播其馨,翔于省郎
盛之玉堂,烨烨其章
为养作州,民获其庥。
厥绩以休,敷文艺苑。
擢都邦宪,载恢清论。
恩顾日渥,士望愈硕。
朝野手额,义与进退。
为道显晦,安危身佩。
擢以冢宰,将膺大拜。
虚位以待,斯人不禄。
天固难测,夺之何速。
其尚不亡,益绵以彰,百世之光。
郑寒冈神道碑铭 明 · 申钦
四言诗 出处:象村稿卷之二十六
宣祖大王即位之十七年。体远就贤。思致鸿豫庬硕之化。时则有寒冈郑先生出膺聘命。中外倾向。盖不啻㬌星庆云之瑞世也。顾先生不常仕。多在丘园。未能究其用。而逮废朝初载。夷灭同气。谋废慈殿。奸臣李尔瞻,郑造等纵臾之。举一世沦于禽兽之域。先生进封事。先后相继。言虽未售。而天彝人纪之已绝而复续者。实赖焉。未几而先生卒。越四年癸亥。惟我主上殿下应天顺人。拨乱世而反之正。首揭旷典。命礼官致祀。太师议赠。太常议谥。赠吏曹判书谥文穆公。崇儒重道之义。长第俱称。而先生之邃学敦行。见于言为。发于事业者。于是乎大彰明较著矣。先生之门人李学士润雨氏。持旅轩张公状。徼钦以神道之文。钦读而曰。是惇史也。是足以侔高状明矣。不佞如钦。虽未获齿于函丈之列。而景仰轨躅非一日之积也。则又安敢以短于觚墨。辞而不为之阐扬乎。按先生名逑字道可寒冈其号也。郑氏自出清州为大姓。有讳顗。事丽著勋烈。官至大将军先生十二世祖也。代有闻人。曾祖曰胤曾。铁山郡守。赠吏曹判书应祥。司宪府监察。赠承政院左承旨承旨公学于寒暄金先生。金先生爱其志行。归以女。承旨公遵寒暄型范。克树庭训。乃穮乃蓘。考曰思中。赠吏曹判书。妣曰李氏。赠贞夫人。星州望阀也。痞胎前光。贮开休祥。嘉靖癸卯。生先生于星之沙月里。判书公善星历。筮曰当为名贤。果有异质。英睿秀拔。见者称以神童。七八岁。受大学,论语。通大义。九岁。遭判书公忧。哀毁如成人。既孤而服判书公遗训益笃。委己于学。手摹宣尼画像于壁。日必瞻拜。以寓依归之意。稍长。执贽于吴德溪健。受易乾坤二卦。以类而通。无异夙惯。尝选乡解。不赴会举。遂弃科业。以古圣贤自期待。晨兴夜寐。讲读不辍。见世之礼教坏夷。冠婚丧祭。率不如式。慨然有复古之志。博考经传。抄定四仪。且稽深衣襕衫野服。笾豆篚爵古制。用之于家。乡闾从化。远近取法。往寻退陶,南冥,大谷先生之门。问业焉。三先生俱心许之。戊辰。丁外艰。执制踰礼。几危而起。移判书公宅兆。与李夫人同窆。创用小方床之规。取便丘陵。及营窀穸。诚慎毕至。会者悦服。服阕。恒处溪上精舍。为藏修地。学日进。万历癸酉。荐拜礼宾寺参奉元陵参奉。不就。戊寅。铨曹请叙六品。连授司圃署司圃宗簿主簿,三嘉,义兴,知礼县监。皆辞。庚辰。拜昌宁县监。始赴召。宣庙亲见。问曰。尔师李滉曹植乎。且问二人气象学问。先生对曰。李滉德器宏厚。践履笃实。曹植器局峻整。才气豪迈。因论大学工程。进言曰。三纲八条。无非修己治人之方。而天德王道在谨独。宣庙嘉纳之。下车。以正业兴学。仿家塾之制。四境设书斋置训长。日课教读。每以朔望行望阙礼。就乡校谒圣。坐明伦堂。引诸生。讨论春秋释奠。以至社稷城隍厉祭。无不躬莅。黉舍坛壝。哙然一新。行乡饮乡社养老礼。一邑风砺。吏畏民怀。治理流闻。观察使报政最。辛巳。以持平徵。人立生祀俎豆之。以为去后思。。拜宗亲府典簿仪宾府都事社稷署令。皆辞。壬午春。拜军资监判官。移疾而去。癸未。卜筑于渊。莳号百梅园。聚乡友门徒。为月朔讲会之禊。有约有仪。条列为帖。仍著文以启发之。皆读书修行之要。激劝奖进。成就者多。拜忠清江原两道都事。刑,工,户三曹正郎。皆辞。甲申。宣庙特授同福县监。咨以治道。敦谕遣之。其所施设如昌山乙酉。宣庙萃儒臣。勘校经传。名曰校正厅。先生与焉。拜工曹正郎掌乐佥正。旋拜工曹。先生再上章请解职归家。撰定上之。政院请留之。。竟解归。拜军资监佥正古阜郡守,庆尚都事。皆辞。丙戌。拜咸安郡。立教化而纲纪之。修往哲贞孝闾。视以效法。凡遇水旱必躬祷。靡不验应。昌宁有父子疑讼。推官货狱。不决者久。观察使先生治之。讼者严先生首服。父子乃定。戊子秋。即闲于百梅园。讲学自适者数年。辛卯冬。拜通川郡壬辰。倭寇犯京师。大驾西狩。先生仗义讨贼。传檄列郡。召集精锐。堵截贼路。关北土兵附倭煽乱。宣庙母兄河陵君阨于穷山中缢死。先生闻而痛之。设机捕贼。寻河陵尸。手自殓之。闻于行在所。宣庙深加伤感。命升通政。进拜江陵府使。造器械。广屯田。严训鍊。赈饥乏。虽丁抢攘。众务毕举。甲午。入为同副承旨。侍经筵。宣庙方讲易传。问朱晦庵遇遁焚稿曰侂胄擅权。赵汝愚被谪。朱子不能自默。乃具封事。此疏若入。宋其庶几。而反遇遁卦。占筮之道不可谓天下之至神。而朱子之必决于卜筮何也。先生对曰。若使宋宁。一见封事。便黜侂胄。则其筮必不遇遁。此占筮之所以至神也。宣庙复问程传本义何先。先生对曰。易之道。明乎消息盈虚之理。进退语默之机。不失乎时中也。占候。易之末也。程传宜先。历判决事承旨丙申。拜江原道观察使。筑鸰原山城。为关东保障。。递拜护军。转承旨刑曹参议,五卫将判决事丁酉夏。拜成川府使。。倭寇再逞。诸宫嫔王子咸聚于成。先生致敬尽礼。供接各有其道。戊寅冬。特升嘉善庚子瓜满。拜护军。懿仁王后薨。先生奔赴。除副总管。上疏论山陵事。拜刑曹参判观象监提调。递拜司直宁越郡。未赴郡。留为校正厅官。俄拜忠州牧使。又被召于校正。除护军先生仲氏西川公病𠫷。先生不离侧。亲剂药饵。及卒。自初终至卒哭。庶事必自经纪。不使少有亏憾。癸卯。退还故里。除海州光州洪州牧使。工曹参判。皆辞。与乡中子弟训诲切磨。从学者渐进。丙午冬。拜安东府使。引国典六十五岁不得为守令之法辞之。宣庙不许。至府。有一寺奴托权相家横恣。先生鞫治不挠。一境称贺。冬递。戊申春。宣庙升遐。光海践阼。闻先生名。特拜司宪府大司宪兼世子辅养官。先是宣庙寝疾经年。奸孽酿乱。倡俑飞钳。郑仁弘封疏继入。以临海君为注。大行在殡。逮捕株连。三司请置临海于法。先生连章救之。缕缕数百言。略曰。先王末命。耿耿在耳。殿下同气之中与之同胎者。秪有临海。先嫔早世。兄弟二人零丁同长。殿下至怀有所不忍。狱不必尽究。人不必尽问。罪不必尽核。法不必尽施。宁有不经之失。而临海蒙不死之贷。则文帝尺布斗粟。无复谣于今日矣。乞免者四。乃递礼部。以国丧仪节来问。先生朱子定论答之。。拜刑曹参判。会哭国葬。时人目先生为护逆。累辞乞罢。癸丑夏。朴竖应犀承奸臣风旨。上变起大狱。辞连永昌大君。上延慈殿。先生封疏极陈。举周㬌王时佞夫事。据春秋三传證之。以救大君。又曰。父子大恩。与天无极。母子至情。所当自尽。深思古圣人烝烝之义。谓天下无不是底。而无变于前日之所以事之者焉。何必异宫别处。有若不能无间者哉。言甚切直。疏将上。先生之子樟在都下。恐先生获罪。从中止之。先生闻之。更为封事。并进前疏。暨戊午。朝廷决废慈殿之议。先生复草疏。会闻光海有郑某首倡全恩。掠取美名之言。不果进。庚申正月寝疾。终于泗上之持敬斋。享年七十八。其前岁伽倻山崩。卒之朝。泗上木稼。人谓之徵。四月戊申。葬于星之南苍平山艮坐之原。先茔之东也。会葬者四百六十馀人。。州之士子请于观察使闻于朝。从祀川谷书院。川谷乃退溪所定享程朱者。而先生曾为院长。修白鹿洞规。与诸生讲诵所也。先生配曰光州李氏。考讳树。训鍊奉事。娶议政府舍人佑之女。生夫人。温惠淑慎。克内相。先先生十一年卒。生一男三女。男曰樟。文科。全罗都事。先先生殁。女长校理姜麟。次奉事卢胜。次府使洪澯。都事都事曹光益女。生三男一女。长惟熙。性孝。代执先生丧。过哀夭。次惟熟,惟焘。女适卢埈。姜有一男。曰有徵。生员。卢有一男曰亨遇。洪有一女。先生家世之传。出于寒暄。而早登退陶之门。闻渊源之学。且游于南冥,大谷间。淬砺其志气。知俗学之汩人才性。而必欲致极乎高明广大之域。制心律己。居家守官。事君临民。以晦庵退溪为模范。尝谓天叙天秩。在乎礼仪威仪之中古。人制行。俱存于方策。可考而行也。不然。何以有所立而持循乎哉。故教人必以礼为主。酷好心经。裒聚先儒之语。增益发挥。沈潜玩索。开导后进。亦必以是书。少丧所怙。事母夫人养志为孝。伯氏早卒。仲氏出继。权摄宗事。虔诚不怠。奉寡嫂于家。以事亲之礼事之。内外侄甥。无间己出。睦姻任恤。尽其情义。远方宾朋。乡闾党属。咸得其欢。皆出自然。不假勉强。当其盛年。抱负甚大。宇宙间事。无不以为己责。旁通曲畅。淹贯殆遍。算数兵阵。医药风水。俱晓源委。及乎晚年。一意讲述。为文章亦宗晦庵。不事浮华藻丽为也。雅好山水。遇会心处。有风雩咏归之兴。倘佯不去。或不时命驾。地主门徒之向往先生者。构舍以迎之。有康节行窝之风。郑仁弘初与先生同师南冥先生。其老也。诋訾先贤。反道败德。先生绝之。其门人乘其机。造不测语。谋陷先生而不得。乃后仁弘尔瞻同恶坐法诛。时人方服先生之见。先生蕴畜既宏。充养又深。庶几乎成已成物。挽回世道。而庶职州县。揭得以大施哉。戊申以后。晦塞极矣。免于辜幸矣。黄道重明。白日宣朗。至于今日。皆知先生之一疏。扶树纲常于千百载下。延国脉于无疆。若先生者。其亦关世运之盛衰者非耶。世之所谓儒者。高者偏于一节。下者沦于卑近。其克用力于全体大用。真知实践。能有卫道之功者。唯先生而已。后之人欲知退陶之学。其观于先生所就哉。先生所著。有心经发挥,冠仪婚仪葬仪禊仪。五先生礼说,羹墙录,圣贤风范,古今忠谟,洙泗言仁录,五服沿革图,深衣制度,武夷志,谷山洞庵志,卧龙志,历代纪年,古文会粹,㬌贤续录。藏于家。铭曰。
惟帝降衷,民受其中。
性无不善,圣凡攸同。
繄彼夸毗,欲昏利梏。
曰惟先生,挺生南服。
寒暄家世,退陶渊源。
明我明德,肥遁山樊。
旌帛厚招,异数便蕃。
延登前席,讨论天人。
出宰百里,化洽阳春。
卷而怀之,深潜理窟。
以礼为教,天叙天秩。
大带深衣,回琴点瑟。
浮云万变,其乐嚣嚣。
晚际时屯,尽言危朝。
岳立千仞,卓哉峣峣。
扶持人纪,日星冥途。
木稼山崩,吾道其孤。
圣作物睹,节惠崇终。
文不坠地,孰蹑高踪。
有来式之,若堂之封。
德峰院有感 清 · 权万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二
李畏斋先生与其兄子复斋公。游寒冈先生门。以道学名节见重。往在辛巳。乡人立祠于德岩山下。时伯父雪斋公以地主。劝成其事。设施规画。皆出于伯父。今来秖谒。旧迹俱在。俛仰徘徊。弥增怆慕。仍窃念两先生道学风猷。无愧疏李父子一庙联龛。并美齐徽。顾此不肖坠落家声。追记李密翁举似云龛叔侄勉戒之语。不胜愧惧。题诗志感。
山河不改旧烟岚,洗手焚香为礼参。
一庙并跻疏少傅,高名长仰李云龛
南康往事衿绅诵,茂宰遗徽父老谈。
文采即今无小谢,题诗东序谩怀惭。
读朴武肃公实记(并引) 晚清 · 吴宖默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丛琐册六固城郡
黄生鹤来以朴武肃公实记示余。余敬阅一通。公少从寒冈郑先生学。龙蛇之乱。以白衣倡义旅。屡立奇勋。及丙讧。公年老家居。闻变急赴行幸所。中道闻和议已成。遂痛哭还山。自是无当世之意。历用崇祯。史废元魏。蹈义自靖以终。事在尊周录。与郑文简并称。至若排众治丧。(白沙李先生。)不恤权奸之箭。飞书陈义。坐破逆魁之胆。(甲子适乱。)是其天禀之美。必有大过人者。而创卒受用。亦岂无所本而然哉。今上辛未。庙议齐发。特降节惠之恩。而跻享于皇坛。于其延谥也。本孙有志庆原韵。时之衿绅。皆和而贺之。其一时钦慕之盛又如此。于乎伟哉。谨玆步和。以寓高山景行之私云尔。
以一身当四难功,扶伦敌忾炳丹忠。
风泉追慕遗文在,云日跻陪庙议公。
百世河山垂铁卷,至今星斗照苍穹。
潜光閟迹终褒著,拚读双编庆贺同。
登埙篪堂。莲花政佳。庭院清净。宛在热境之外。纵笔遣兴(并引。) 晚清 · 吴宖默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丛琐册十二益山郡
余雅好古迹。所在各郡。辄采载日录。而所可修润者。必致意焉。如巴陵琴斋。别川郑寒冈遗迹。真安之玉流丹壁。李退陶先乡是也。及到玆郡。地虽金马古都。而文献无徵。惟埙篪一堂。岿然独立。即大老宋先生弟时焘氏知县时作。而壁揭大老记板。后有竹坞。前有莲池名澄碧。中筑二小岛。分植紫荆百日红之属。池之岸。有老松梧。皆佐堂颜者也。池旧有莲。而一任污塞。憔悴殆尽。命使浚涤。采取上池及长渊之根而种之。及秋而花亭亭为三数十柄。宛有湓江之趣。古人东亭。其亦类是欤。盖是堂也。间经黄李两侯相继修葺。今尚精致可堪。然至其窗牖及涂褙。往往有败坏污蔑处。亦皆改而新之。每一登栏。窃自有蹑清尘挹剩馥之喜。敬题一诗。
今之莲是古之莲,澄碧秋池看更怜。
寄语竹楼同志者,须知精彩所过贤。
榴园(并小序) 晚清 · 朴在馨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进溪文集卷之一
岁乙丑秋。陪李尚书晚归翁入渊院。谒寒冈郑先生。退而讲心经近思等书于百梅园。园即先生平日杖屦之所也。古查百本。依旧保太和春色。而髣髴闻香于百世之下也。心乎爱慕。乃以安石榴百本种之于所居堂前。扁之曰百榴园
园里新栽榴十十,草堂从此倍生光。
暖日轻风花影下,慇勤如嗅百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