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大唐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和尚讳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闻于中夏。故不书。元宗烛知至道。特见高仰。讫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以元言德祥。开右至尊。代宗初。以特进大鸿胪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皆牢让不允。特锡法号曰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夏六月癸未灭度京师大兴善寺代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之时。复遣中谒者赍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词深切。嘉荐令芳。礼冠偫伦。举无与比。明年九月。以舍利起塔于旧居寺院。和尚性聪朗。博贯前佛万法要指。缁门独立。邈荡荡其无双。稽夫真言字义之宪度。灌顶升坛之轨迹。即时成佛之速。应声储祉之妙。天丽且弥。地普而深。固非末学所能详也。敢以概见。序其大归。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龙猛又数百岁。传于龙智阿阇黎。龙智传金刚智阿阇黎金刚智东来。传于和尚和尚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攉十八会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貤于和尚。凡六叶矣。每斋戒留中。导迎善气。登礼皆答。福应较然。温树不言。莫可记已。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视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吴鼓骇。
以定力对之。未移晷而海静无浪。
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烛之瑞。
其殁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异。
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饰供具。
坐道场。浴兰焚香。
入佛知见。五十馀年。
晨夜寒暑。未曾须臾有倾欹懈倦之色。
过人绝远。乃如是者。
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
沙门惠朗。受次补之记。
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
绍六为七。至矣哉。
于戏法子。永怀梁木。
将纪本行。托余勒崇。
昔承微言。今见几杖。
光容渺漠。坛宇清怆。
篹书昭铭。小子何让。
铭曰。呜呼大士。
右我三宗。道为帝师
秩为仪同。昔在广成
轩后顺风。岁逾三千。
复有肃公。瑜伽上乘。
真语密契。六叶授受。
传灯相继。述者牒之。
烂然有第。陆伏狂象。
水息天吴。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寂然感通。
其可测乎。两楹梦奠。
双树变色。司空宠终。
辩正旌德。天使祖祭。
宸衷悽恻。诏起宝塔。
旧庭之隅。下藏舍利。
上饰浮屠。迹殊生灭。
法离有无。刻石为偈。
传之大都。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已已建。
大兴善寺故大宏教大辩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
三藏者何。于心为戒定慧。于学为经律论。惟西域二大士。以正智法器为天人师。大宏教和尚本号金刚智。南印度人。出家于那陁寺。道成于迦毗罗卫国。事龙智阿堵。通总持灌顶之法。入师子国。登楞伽山。航海涉险。聿来中土。开元中。随銮辂于两都。大智大慧。皆抠衣请益。春秋七十三。腊五十。化灭于洛京。起塔于龙门。传法于大辩正和尚和尚法号不空师子国人。母氏方娠。梦佛光照顶。弱冠受具。通三密法。尝赍国信。往诣他方。讽真言而海风恬息。结秘印而狂象调伏。若岁大旱。实作霖雨。内出方袍之锡。犹命服焉。至德初宣皇受命于灵朔。译不动尊经以献。凡所以顺天心而导善气者。又何可胜言。自开元末大历中。三朝尊奉。以密行救世。代宗授以特进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既以众生病为病。于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大历九年夏六月既望。示灭于兴善寺。追命司空。不视朝三日。尊名曰大辩正。遣中谒者吊祠。报年减先师三岁。而休夏同数。初武皇帝崇大师以次公命卿也。先师有仪同之赠。宏教之谥。大师之弟子曰沙门含光昙贞觉超惠应于邻潜真惠觉等。或为肃宗灌顶阿堵清凉山功德使。或为内道场三教大德。或为僧录。皆伟然龙象。为法栋梁。而惠应惠觉。传授秘藏。永怀世道。乃于仁祠法堂。严事华饰。仪同在西。萧国在东。睟容德宇。瞻仰如在。应公又推本其教曰。昔毗卢遮那如来入不空王三昧。说瑜珈最上乘义。授于普贤。以平等性智而造妙觉。一印含万法。五部周四方。金刚之坚利。莲花之清静。悟入之速。可思议哉。普贤授龙猛。龙猛授龙智。凡千百载。而先大师授于大师。纂服六叶之教。绍明三摩之法。摄护成就。斯为妙门。大凡翻经七十七部一百卷。命书悯册。表章荅礼。传译之差次。弟子之号名。环周素壁。耸视生敬。净名会中。亦参世典。宏明集内。无匪佛乘。初先大师之灭也。吕工部向杜卫公鸿渐为之记。大师之云亡也。严京兆沙门飞锡为之碑。感缘行化。皆以详熟。今应公以二大师遗影之在此堂也。不可以不识。应公入大师之室。德舆应公之藩。以兹因缘。俾揭文字。铭曰。
法身遍照,六叶传妙。
惟二大师,三朝演教。
天竺西极,瑜珈度门。
莲开法界,月破重昏。
俨然象设,复获亲觐。
如闻软语,如结秘印。
一室之中,寂然感通。
道行无穷,法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