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有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易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下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之四谛门。缘觉乘之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之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擅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之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之覃思。有长老之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贞观法师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买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者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以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
彻凡上人遗集后乙丑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白华绛柎阁诗辛
小云栖凡公与予为方外之友,所箸《募梅精舍诗集》,予为序之以行。己未,予入都,凡公赋三绝句送别,有云:「谈玄客去茅庵冷,窗外梅花共此心。」予皆和其均。又别有寄怀长句,未及写寄而越乱作,凡公遂怛化去。今归,重阅其集,后有续刻数篇,予所未见者也。穷子还家,化人度世。灵彻断金英之采,巳公无茅屋之留。睹此遗文,追寻昔契。烧猪煮,流连缁俗之间;调水买山,商略烟霞之表。松枝捉麈,鹊尾提炉。举胜缘,相期归老,而劫尘未灭,慧业先成。远公含笑卢循道安偿债于苻氏。桃花入度,桑下坐忘,篇偈犹新,风流永绝。问茶毗之塔,竹径烟芜;翻珠林之藏,经楼云懒。(凡公旧藏有宋刻《法苑珠林》一部,其祖师卐香和尚手校,为周氏兄弟强篡去。凡公常惋恨之。懒云楼,卐香诵经处。)木叉几坠,蜡印虚传。拟怨别于惠休,异吐咒之罗什。栴林火后,黯黯定云梅子圆时,明明爱月。爰题长句,以释恒情。
佛火蒲团世外身,讲台合眼了前尘。
到门钟磬谁相款,绕塔梅花尚自
别后诗篇多忆我,归来俯仰独伤神。
祗应梦里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
兵后西日溪行 唐 · 皎然
沈羲仙记》:「铜岘地肺,可以逃水。」又《圣桃源记》:「天地改,花源在。」即此地也。此一章,灵澈上人可以志之。
引用典故:不知有汉
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
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石梁丹灶意更奇石梁、丹灶、铜岘、仙人渚,灵迹有四所),春草不生多故辙。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路是武陵,人非秦代人。
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荆州画赞795年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中书令始兴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年后。元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覈稍怠。推纳寖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偫贤倚赖。天下仰息。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负乘。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久愤荒政。乐与偫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扶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歘耀而灭。又何难乎。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曰。
唐有栋臣,往矣其邈。
世传遗像,以觉后学。
德容恢异,天骨峻擢。
波澄东溟,日照太岳。
具瞻崇崇,起敬起忠。
貌与神会,凛然生风。
气蕴逆鳞,色形匪躬。
当时曲直,如在胸中。
鲲鳞初脱,激海以化。
羊角中颓,摩天而下。
无喜无愠,亦如此画。
呜呼为臣,儆尔夙夜
皎然影堂 唐 · 范传正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皎然名昼,以贞元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又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馀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一六九《僧部列传》引《高僧传》)
高僧 唐 · 无名氏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道标富阳人姓黎氏,一作秦氏。年七岁,有大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选,即日得度居南天竺寺。尝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称西岭和尚。经营之外,尤练诗章。当时吴兴清昼[皎然]、会稽灵澈,相与酬唱。谚云[见下]。又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推能归美为德,居閒趣寂为道标。」长庆三年卒,年八十四。(《高僧传》参《西湖高僧事略》)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之标,摩云霄雍正浙江通志》一九八《仙释传杭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