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 中唐 · 李吉甫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如来自灭度之后。以心印相付嘱。凡二十八祖至菩提达摩绍兴大教。指授后学。后之学者。始以南北为二宗。又自达摩三世传法于信禅师。信传牛头融禅师传鹤林马素禅师。素传于径山。山传国一禅师。二宗之外。又别门也。于戏。法不外来。本同一性。惟佛与佛。转相證知。其传也。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语如梦觉。得本自心。谁其语之。国一大师其人矣。大师讳法钦俗姓朱氏吴都昆山人也。身长六尺。色像第一。修眸莲敷。方口如丹。嶷焉若峻山清孤。泊焉若大风海上。故揖道德之器者。识天人之师焉。春秋二十有八。将就宾贡。途经丹阳。雅闻鹤林马素之名。往申款谒。还得超然自诣。如来密印。一念尽传。王子妙力。他人莫识。即日剃落。是真出家。因问以所从。素公曰。逢径则止。随汝心也。他日游方至馀杭西山。问于樵人。曰此天目山之上径。大师感鹤林逢径之言。知雪山成道之所。于是荫藉草。不立茅茨。无非道场。于是宴坐之久。邦人有搆室者。大师亦因而安处。心不住于三界。名自闻于十方。华阴学徒。来者成韨矣。天宝二祀。受具戒于龙泉崙和尚。虽不现身意。亦不舍外仪。于我性中。无非自在。大历初代宗武皇帝高其名而徵之。授以肩舆。迎于内殿。既而幡幢设列。龙象围绕。万乘有顺风之请。兆民渴洒露之仁。问我所行。终无少法。寻制于章敬寺安置。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诣者日有千人。司徒杨公绾。情游道枢。行出人表。大师一见于众。二三目之。过此默然。吾无示说。杨公亦退而叹曰。此方外高士也。固当顺之。不宜羁致。寻求归山。诏允其请。因赐策曰国一大师。仍以所居为径山寺焉。初大师宴居山林。人罕接礼。及召赴京邑。途经郡国。譬若优昙一现。师子声闻。晞光赴响者毂击肩摩。投衣布金者邱累陵聚。大师随而檀施皆散之。建中初。自径山徙居于龙兴寺馀杭者。为吴东藩。滨越西境。驰轺轩者数道。通滨驿者万里。故中朝衔命之士。于是往覆。外国占风之侣。尽此奔走。不践门阈。耻如瘖聋。而大师意绝将迎。礼无差别。我心既等。法亦同如。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无疾顺化。报龄七十九。僧腊五十。先是一日。诫门人令设六斋。其徒有未悟者。以日暮恐不克集事。大师曰。若过明日。则无所及。既而善缘普会。珍供丰盈。大师意若辞诀。体无患苦。逮中宵。跏趺示灭。本郡太守王公颜即时表闻。上为歔欷。以大师元慈默照。负荷众生。赐谥曰大觉禅师。海内服膺于道者。靡不承问叩心。怅惘号慕。明年二月八日。奉全身于院庭之内。遵遗命也。建塔安神。申门人之意也。呜呼。为人尊师。凡将五纪。居惟一床。衣止一衲。无纩氎。不絺绤。远近檀施。或一日累千金。悉命归于常住。为十方之奉。未尝受施。亦不施人。虽物外去来。而我心常寂。自象教之兴。数百年矣。人之信道者。方悕畏于罪垢。爱见于庄严。其馀小慧。则生灭为心。垢净为别。舍道由径。伤肌自疮。至人应化。医其病故。大师贞立迷妄。除其憃冥。破一切相。归无馀道。乳毒既去。正味常存。众生妄除。法亦如故。尝有设问于大师曰。今传舍有二使。邮吏为刲一羊。二使既闻。一人救。一人不救。罪福异之乎。大师曰。救者慈悲。不救者解脱。惟大师性和言。罕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时證了义。心依善根。未度者道岂远人。应度者吾无杂味。日行空界。尽欲昏痴。珠现镜中。自然明了。或居多灵异。或事符先觉。至若饮毒不害。遇疾不医。元鹤代闇。植柳为盖。此昭昭于视听者。不可备纪。于我法门。皆为妄见。今不书。尊上乘也。弟子实相。门人上首。传受秘藏。导扬真宗。甚乎有若似夫子之言。庚桑得老聃之道。以吉甫连蹇当代。归依释流。俾筌难名。强著无迹。其词曰。
水无动性,风止动灭。
镜非尘体,尘去镜澈。
众生自性,本同诸佛。
求法妄缠,坐禅心没。
如来灭后,谁證无生。
大士密授,真源湛明。
道离言说,法润根茎。
师心是法,无法修行。
我体本空,空非实性。
既除我相,亦遣空病。
誓如乳毒,毒去味正。
大师得之,斯为究竟。
何有涅槃,适去他方。
教无生灭,道有行藏。
不见舟筏,空流大江
苍苍遥山,成道之所。
至人应化,万物皆睹。
报尽形灭,人亡地古。
刻颂丰碑,永存涧户。
法藏禅师塔铭 唐 · 田休光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
世之业生灭若轮环者。则虽尘沙作数。草木为筹。了无遗纤哉。吁。不可知者。其惟流浪乎。夫木性生火。水中有月。以凡筌圣。从道场而至道场。通因及果。非前际而于后际。行之于彼。得之于此。禅师讳法藏。缘氏诸葛。苏州吴县人。昔偫雄角力。三方鼎峙。蜀光有龙。吴恃其虎。瑾之后裕。蝉联姑苏。曾祖𧦬。吴郡太守苏州刺史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国男。大父颖。随阆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父礼。皇唐少府监丞吴会旗棠。东南旖旎。洗墨而清夷落。衣锦而烛江乡。山海禁钱。蓬莱秘府。屡游清贯。历拜宠章。禅师苏州使君之曾孙。少府监丞之第二子也。年甫二六。其殆庶几。知微知章。克岐克嶷。此寺大德钦禅师。广世界津航。人非钻仰。禅师伏膺寂行。礼备师资。因诵经。至永徽中。颇以妙年经业优长。奉敕为濮王度。所谓天孙利益。禅门得人。禅师自少出家。即与众生作大善知识。道行第一。人天殊胜。开普门之幽钥。酌慈源之密波。由恐日月居诸。天地消息。每对天龙八部。昼夜六时。如救头然。曾未暂舍。非乞之食不以食。以至于头陀。非扫之衣不以衣。得之于兰若。禅师自少于老。驼骡象马。莫之闻乘也。以为镕金为象。非本也。裂素抄经。是末也。欲使贱末贵本。背伪归真。求诸如来。取诸佛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对面而不识。奈何修假以望真。且夫万行之宗。众相之本。生善之地。修善之境。禅师了了见之矣。夫钟鼓在庭。声出于外。如意元年。大圣天后闻禅师戒行精最。奉制请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年。又奉制请检校化度寺无尽藏。其年又奉制请为荐福寺大德。非禅师戒固居龙象之首。清净开人伦之目。不然。焉使天文屡降。和众相推。扬觉路之威仪。总禅庭之准的。护珠圆朗。智刃雄鸣。伏违顺之鬼魔。碎身心之株杌。废情属境。卑以自居。如谷王之流谦。百川委输。若周公之吐哺。天下归心。菩萨下人。名在众生之上。悲哉。三界即火宅之所。四大将岁时之速。既从道来。亦从道去。遂拂衣掩室。脱舄绳床。惟惚惟恍。不惊不怖。粤以开元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舍生于寺。报龄七十有八。门人若丧考妣。乃相谓曰。和上云亡。吾徒安放。乃抆血相视。仰天椎心。即以其年十二月廿□日。施身于终南山楩梓谷尸陁林。由是积以香薪。然诸花氎。收其舍利。建⿰(土窣)睹波于禅师塔右。自佛般入涅槃。于今千五百年矣。圣人不见。正法陵夷。即有善华月法师乐见离车菩萨悯兹绝纽。并演三阶。其教未行。咸遭弑戮。有随信行禅师与在世造舟为梁。大开普敬认恶之宗。将药破病之说。撰成数十馀卷。名曰三阶集录。禅师靡不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而勿失。作礼奉行。是故弟子将恐颓其风声。乃掇诸景行。记之于石。铭曰。
有若禅人凝棱。心不易兮。
身世澒洞。探讨真赜兮。
寂行冲融。涣其冰释兮。
轩裳蝉联。清晖相射兮。
奕裔不梁。乾乾衣锡兮。
萧洒諠哗。地自虚僻兮。
元关洞开。亡珠可索兮。
吾将斯人。免夫过隙兮。
魂兮何之。声流道格。
若使天地长久而可知。即相与摭实刊之于石兮。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会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