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琴女歌 先秦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八部
燕丹子曰:荆轲刺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琴女奏曲云云。王从其计。轲不解。故及于难。
罗縠单衣。可裂而绝。
三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类聚》作伏。○燕丹子下。《类聚》八十五。《史记》刺客列传正义引燕太子篇。意林二。《御览》三百四十四。《御览》五百七十七引《史记》。《诗纪前集》四。又《书钞》百二十八引绝一韵。又《御览》七百一引三秦记引三尺罗衣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越二句。与本辞异。)。
荆轲歌(《诗纪》作渡易水歌。注。一曰荆轲歌。) 战国末卫国 · 荆轲
押删韵
《史记》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云云。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下。《文选》二十八。《书钞》百六。《类聚》四十三。《初学记》一、十五。《御览》六十四、五百七十二。《诗纪前集》二。)。
赠刘琨诗(二十章○并书) 其一 西晋 · 卢谌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故吏人事中郎卢谌死罪死罪。谌禀性短弱。当世罕任。因其自然。用安静退。在木阙不材之资。处雁乏善鸣之分。卷异蘧子。愚殊宁生。匠者时眄。不免馔宾。尝自思惟。因缘运会。得蒙接事。自奉清尘。于今五稔。谟明之效不著。候人之讥已彰。大雅含弘。量包山薮。加以待接弥优。款眷逾昵。与运筹之谋。厕燕私之欢。绸缪之旨。有同骨肉。其为知己。古人冈喻。昔聂政殉严遂之顾。荆轲慕燕丹之义。意气之间。糜躯不悔。虽微达节谓之可庶。然苟曰有情。孰能不怀。故委身之日。夷险已之。事与愿违。当忝外役。遂去左右。收迹府朝。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始素终玄。墨翟垂涕。分乖之际。咸可欢慨。致感之途。或迫于兹。亦奚必临路而后长号。睹丝而后歔欷哉。是以仰惟先情。俯览今遇。感存念亡。触物增眷《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书非尽言之器。言非尽意之具矣。况言有不得至于尽意。书有不得至于尽言邪。不胜猬懑。谨贡诗一篇。抑不足以揄扬弘美。亦以摅其所抱而已。若公肆大惠。遂其厚恩。锡以咳唾之音。慰其违离之意。则所谓咸池酬于北里。夜光报于鱼目。谌之愿也。非所敢望也。谌死罪死罪。
浚哲惟皇,绍熙有晋。
振厥弛维,光阐远韵。
有来斯雍,至止伊顺。
三台摛朗,四岳增峻。
铜剑赞 南梁 · 江淹
四言诗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九
永明初,始造旧官,凿东北之地,皆平网迤陇,尤多古冢墓,有人得铜剑,长尺五寸,余既借看,叹其古异。客有谓余曰:「古时乃以铜为兵乎?其可得而闻不?」余笑而应曰:「此证据甚多,殆不俟言。卿既欲知,辄具言之。余案《山海经》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曰:「此山出金如火,以之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越绝书曰:「赤瑾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欧冶铸以为纯钩之剑。」又汲冢中得一铜剑,长三尺五,及今所记干将者,亦皆非铁,明古者以铜锡为兵器也。《周书》称,「穆王时征犬戎,得昆吾之之剑、火浣布,长尺有咫。又有练铜赤刀,割玉如泥焉。」又《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赐之金,既而悔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杜预注云,「楚金利故也。」古者以铜为兵,故《禹贡》云,「荆扬贡金三品。」余以为古者语质而难解,今者语文而易了,独诗云,「元龟象齿。」其实象牙也。书云,「厥包橘柚。」乃黄柑也。金品,上则黄,中则赤,下则黑,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黄金可为宝,赤金可为兵,黑金可为器。《韩子》称:「昔智伯繇之伐赵襄子。初,晋阳襄子金将尽,问于张孟谈,孟谈对曰:『吾闻董安于治晋阳也,公室悉以铜为柱质,君可发而用之。』于是发之,有馀金矣。」谓此据盖可知焉。又昔夏后氏使九牧贡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搀之地,图其山川奇怪,以形于鼎,使民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舁而自藏,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每人主休明,鼎虽小而重,其奸回昏乱,虽大而轻。及周显王三十二年,姬德大衰,乃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二十七年,始皇东游,大发徒出之,而不能得焉。后汉武帝宾礼百神于汾阴,得大鼎,时人以为九鼎,其详不可得而审也。且荆轲刺秦王之日,匕首击铜柱,铜柱火出,则古者非直以铜为匕首,亦以为殿柱也。且始皇之世,长狄十二,见于临洮,身长三丈,足迹六尺,于是始皇敛天下之兵,铸而象之。故西京赋云,「高门有闶,列坐金狄」是也。又造阿房之宫,其门悉用磁石,磁石噏铁,以防外兵之入焉。以此推之,明知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遂成风俗,所以铁工比肩,而铜工稍绝,二汉之世,逾见其微,及汉建安二十四年,魏文帝为太子时,铸三宝刀,二匕首,天下百炼之精利,而悉是铸铁,不能复铸铜矣。按张华《博物志》亦称,「铸铜之工,不复可得,唯蜀地羌中,时有解者。」由此言之,斯妙久绝。余谓不复能铸铜者,正当不能使利如霜雪,光如云霞,陆斩犀兕,水断蛟龙,岂复不能铸铜炉碗灯耶?然今太极殿前两大铜镜,即周景王铸也。制作精巧,独绝晚世,今之作必不及古,犹今镜不及古镜,今钟不及古钟矣。昔余为吴兴令,凿池,又获铜箭镝数十枚。时有人复于彼山中伐木,得铜斧一口。古铜铸为兵,岂为一据?故备言其详,以发子之蒙矣。古贵铜贱铁,非独此事,按《皇览·帝王冢墓记》,称吴王阖闾冢,铜椁三重,汞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盘郢鱼肠之剑在焉。秦始皇冢,亦以铜椁水银为江河,关东贼发之,至铜椁而取铜,深大不可多得,因此穴墓。汉思王冢,时奢侈,皆生葬,取爱幸奴婢,蓄谷,为铜窗,以通殉葬者气息,兼以水火,守冢给呼召,数十年乃不复闻声矣。晚世之葬,无复此例,然犹自大奢大富大盛,或倾一国之财,或竭一家之宝,或争为宏丽,或竞相高尚,前汉奢于后汉,魏时富于晋世,中原既夷,至于江左,时天下凋丧,制度日衰,富贵之家,犹或厚葬,然论古论曩,亦减损千万倍矣。世愈贫狭,哀礼愈薄。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秤,两头大而中央小,仍凿棺际而安之,因普漆其外,一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大略如此,亦可谓至巧矣。其法既绝,亦有铜钉,铜钉之体,皆如今柘钉形也。铜钉既滑,多被发掘,自义熙以来,乃以柘代铜,爰及明器之属,亦多减省,必不得已,乃用乌牙焉,相与皆用素棺,不得施漆,及自棺之外,一无所设,既由贫富之悬,兼以避患之及耳,故为此赞,以明古今铜铁之兵刃,葬送之事焉,乃成赞曰。
悠悠开辟,或圣或贤。
蚩尤铸铜,为兵几年。
天生五才,实此为先。
既古既曩,谁测谁传。
纷纶百代,事无不异。
况乃金铁,国之利器。
风胡专精,欧冶妙思。
于昔则出,于今则秘。
闻之释经,万物澹薄。
在古必厚,在今必恶。
徒侈徒异,徒铲徒削。
聊举一概,以明鸿略(《本集》。)。
前陈散骑侍郎刘府君墓铭并序(据简又文《刘猛进碑考》,此碑铭撰于隋炀帝大业五年(六○九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出土于广州王圣堂。)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君讳猛进,字威□。彭城绥舆里人。汉楚元王交之后也。肇□源于陶唐显著姓,以季高十尺八采之德,指草屈荚之瑞,大小盈缩之祥,虹胎虬孕之□,岁□之灾,天福所持,岂有□门之难,斯为玄祐之徵,非嚣夫能测□□之妙理也。祖晓,少集经学,七籍俱□,内□发□,册府永辩,出乎情□仁德。虞翻未并孝悌,□□岂俦志性。恬□淡□寂□,穷搜五典,抱持十教。守兹虚静,毕愿生年。不尚世荣,垢□禄位。遂以先基景业,罕得自潜;三辟六征,□□亡请。乃以梁天监二年癸未七月廿五日除通直散骑常侍、宁远将军、桂阳太守。莅抚三稔,兽知报泽,禽识人恩。霍显之谋,不行于杯杓;荆轲之变,帷幄□兴。害虿亡踪,乌□潜影。木自连理,畎秀嘉禾。巷出葳蕤,衢舒紫□。欢讴溢陌,□诵盈阡。佥间□征,如从海运。耆少辙寝,氓吏路眠。棘甚丧亲,悲深逝子。长幼提携,俱趋象魏。请以永留,长为众父。天从民欲,□守桂□,遂经九载。乃值辰□□并六三祸集,薨于桂阳之任。庶民斩绖,悲痛丧亲。父仕□,以太清元年丁卯七月十六日,除邵陵王常侍、宣远将军、□阶县令。承圣三年甲戌八月十七日,除洪烈将军、始昌县令。永定二年戊寅十月廿五日,除武毅将军、归善县令。是乃业运所钟,值龙潜凤隐,九五之应未宁,七旬之末犹变。□迁去本,无道上升。纲维绵绝,人伦失统,选司废注,天府辍征。辟简既沦,皇符罢记,遂爵杪位,微绝生平之念。牛衣不被,衮黼陈罕。缄守桂符,息丹墀之践。金刚虽缺,不愧鱼肠;龙渊见庇,犹堪剖骐。逮□侍郎,龀逢梁季,孩遇分崩。锋刃为仁,戈矛以□。手持干盾,身带鞬弓。甘心旗旆之先,慕志旌麾之首。望□取吸,嗤关羽□人;□□□□,哂贺齐不勇。龄方二九,壮气始隆。乃属陈祚,龙兴神州。金屋偃甲息戈,仪秦之志;便潜脱胄解韬,周鲁之权。仍没韩功樊爵,罢冀匪希,王李深劳。永焉亡觖,去武归文,而参清绪。以陈太建四年壬辰十月廿七日,除散骑侍郎。非解□之□,□□之刃,用□□□,甲士屈躬相从,丙□一生。林□掩气,蓬闾决□。家园不欣冠冕。大隋启业,天庭□夐。闾路邈遐,弥沦所觊。大荒之岁,建酉之月,瘐瘵忽增,奄从殡椟,春秋五十有五。文武之气,既穷仁知之行,仍□即以其年建子之月三日丙寅,穸乎南海郡西北朝亭东一里半。坟向艮宫,厥名甲寅之墓。山则盘藤宛引,回首坎乡。左右相携,前迎后送。平陵坦荡,来凉吹而进温风。明树萧条,凯栗□䫻。慈儿万恸,魂随雾而不归;悌子亿悲,魄同云而永去。哀兮伤兮,乃为铭曰:
羡乎元族,厥裔彭徐。
膺灵启业,秉玺神书。
传符永代,独擅邦除。
先根氓主,末叶斯□。
可伤黔□,□愧皇墟。
古今乃异,盈长空无。
瑞□上纪,凡挟嚣愚。
昔食九土,昔食九士。
令□□□,所莅唯守。
所宰唯令,五等相仍,无期九命。
钦咨散骑,水洁璆辉。
州里崇仁,朝敦君子。
德俦菹溺,行侪□李。
文秀长卿,武该樊杞。
献秩孔臧,林茅悊士。
天禄阡沦,归□窀里。
岁月久长,靡言回纪(清梁鼎芬、卢维庆修民国二十年刊《番禺县续志》卷三三《金石志一》)。
正议大夫使持节易州诸军事守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公德政之碑 唐 · 徐安贞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
闻之经国济理。长物生人者。则必委成郡邑。而择其良吏。然守文则溺于牵俗。更法则弊于专任。宽恕则失于容奸。强毅则陷于伤善。建用皇极。难乎其人。若夫刚不为虐。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者。见于田易州焉。公名琬。字正勤。其先敬仲适齐。因陈为族。周齐声近。遂氏于田。五代其昌。罢秦人之西帝。七雄方斗。朝泗上之诸侯。自国灭淄上。族迁关右。武安以戚属为丞相。司农以建议封阳城。吾能言之。公其后也。不殄厥问。幽而复光。曾祖君纾。隋甘州刺史。祖越。西州长史。父思成州同谷尉。名虽必闻。官不求达。累济纯嘏。克生忠良。公应天景星。含道元气。和五味以正性。备百行以资身。况言谈者仁之文。孝悌者德之本。取与者事之会。恬淡者道之符。弱冠游太学。寻师授韩诗曲礼。以为小雅伤于怨刺。大戴失于奢侈。功业宜先于济理。章句非急于适时。因读孙吴兵法卫霍别传。遂仗剑从军。以功授合黎府别将。历果毅。转折冲。累拜郎将中郎将。寻除安北都护。稍迁威卫将军。每拜命。必衔一官。兼一使。非其干理。畴克保釐。由是所向皆通。众善咸集。户部尚书王晙。国之桢干。人之具瞻。太子太师萧嵩。惟岳出云。生甫翊圣。王之总管朔方也。帐下之画。一以询公。萧之节度河□也。阃外之事。不裁于已。公貌无矜色。口无伐辞。出则推美于人。入则尽虑于事。议者以为王能信善。萧能任贤。居二者之间。非周才孰可。寻以将军兼灵州刺史朔方军节度副使押浑部落仍检校丰安定远及十将兵马使。会遭家艰。奔丧州里。扶杖未起。粥嗌不入。古之纯孝。何以尚兹。明年。林胡寇边。天子震怒。起公除易州刺史。镇北边也。公闻命惊殒。以死让请。情既难夺。恩为中停。廿四年礼终。复除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此邦之人。旧称勇悍。凛然尚荆卿之风。慕燕丹之义。其俗易使也。其人可用也。而地接边鄙。郡参军镇。嗟哉。杼轴空矣。征役勤矣。用非所养。力尽犹求。摧节义之明心。就逋逃之下请。公深悲其故。大返其源。阜其财求。致其忠爱。居者既逸。去者知归。星岁未周。襁负咸至。岂非宽明以恕。恩结其心者欤。时出桑野。奄观铚刈。责其惰者。则为之怛戚。如遇其败子焉。勉其勤者。则喜形颜色。若遇其良子焉。故人感而怀之。莫敢暇逸。沾体涂足。唯农是务。所以家粟流衍。而馀粮栖亩。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则公之德政信然也。岁或大旱。忧心如熏。如惔如焚。如焚其身。曾是勤人。达于鬼神。及有事山川。宜乎冢土。祝始告而云合。俎未彻而雨降。气有并隔。灾变为蝗。自西徂东。风至雨集。其高也蔽日。其下也被地。遂能辨其疆界。犬牙不入。非神鉴其德。有所底之。其孰能与于此。夫市者。利之所聚。人之所争。强或肆夺。不忌于上。吏取于人。谓为官市。交易不得其所。朝夕为之皆虚。公抚御多方。非止扑罚。家僮门客。莫出城寺。通商服贾。日以填凑。更为一都之会也。公之下车。将大变其俗。其有酣歌剑舞者。弹弦跕屐者。慑其雄而息其竞。疏其秽而复于礼。以为不积其德。无以服人也。不正其身。无以出令也。故视无旋。听无耸。其动也可效。其静也可法。四邻以是嘉其致而归其高。百姓以是服其德而乐其行。故自郡邑至乎乡鄙。莫不竞者让。暴者仁。毅者温。懦者立。其惟不言而化。已过半矣。于是询耆旧。察人俗。入而静谋。出而周视。高者抑之。弛者张之。人之所恶者去之。人之所欲者济之。老有归。幼有长。至于疾苦。莫不躬亲。为之一年。而下无艰急。而亦无殄病矣。比及三年。则有成也。尽知方也。洎农隙巡抚。煦愉温颜。易水变其寒风。燕谷增其暖气。由是刑罚不用。而君亦□之。使无讼乎。见于今日矣。故化行乎近郡。而誉达乎京师。公夙昭武烈。而善于文史。将以汉主忧边。故投其笔砚。晋侯择帅。更悦其诗书。不然。何有执繁弱之弓。杖雍狐之戟。而能缘饰吏事。擿发如神。穷物之理。尽人之性。若此之至也。廿七年。公次会计。朝于京师。廿八年春二月。制摄御史中丞。迁安西都护。诏书至郡。郡之人吏。若有所亡。或号门衢。或悲里室。曰。自我公至。吾党其苏。今我公往。吾党其痡。诣阙陈情。则长安地远。邀道攀恋。而西域路绝。既借寇不可。则令名宜存。词曰。
卓尔有立。时惟田侯。清标远映。高月垂秋。其武也刚。其文则柔。孰是师旅。能牧于州。靡不夙夜。思皇厥中。绸缪庶政。亦以训戎。天子曰俞。爰嘉尔功。俾守易土。而和其风。北燕之南。全赵之北。岁有军事。人用不足。从而摇之。是谓苛慝。惟君莅止。高明柔克。柔克伊何。抚如婴孩。蝗不入境。旱不为灾。既庶能富。逋亡归来。非德之致。其谁有哉。水积则流。德积则扬。化自下国。声驰遐方。允矣君子。如圭如璋。刻石颂之。令问不忘。
义士姜侯歌 元 · 王恽
出处:秋涧集卷八
岁辛亥秋燕留守府参谋刘坐事就死属其孤于友人姜君诺焉既籍没姜为伸理其子达官怒其僭张弓射之姜不少惧即裸胸以逆遂义而从其请自是姜君义烈闻燕赵间后折节从赵云梦学非其义一介不取诸人丞相史公贤之以宾客礼焉至元丙子冬同张彦鲁入燕闻姜云亡追念往事为欷歔者久之渡易水之悲风荆卿已去念朱家之长者今复何人爰作歌诗庶几绍击筑之遗音云姜讳迪禄世燕人子尚其子也
参军属孤出鬼幽,姜侯诺之无滞留。
一朝赤手编虎须,义气凛凛横霜秋。
命轻义重泰山比,白羽迎射身熊侯。
孤儿挈归免孥戮,姜子拂衣无所欲。
朱家素擅长者风,睚眦椎埋真碌碌。
鱼纹三尺澹秋波,千丈声华光辇毂。
至今燕市人叹羡,五百年来未之见。
张卿说似予作歌,庶激清风代君传。
易水歌(并引 一作荆卿失匕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儒门五尺童羞谈荆卿以其刺客之靡也然予观魏王沈事未尝不废卷三太息沈之忍亡其主也然后知卿之矢死报知己较然为古义侠不可少也故君子追论燕俗之长急人之义本于卿之遗风古今词人多拙卿而予犹以是取卿云
风潇潇,易水波,高冠送客白峨峨。
马嘶燕都夜生角,壮士悲歌刀拔削(叶朔)。
百金买匕尺八铦,函中目光射匕尖(樊于期首)。
先生老悖不足与,灰面小儿年十三。
事大谬,无必取,先机一发中铜柱。
后客不来知奈何,狗屠之交谁比数。
太傅言议谋中奇,奇谋拙速宁工迟。
可怜矐目旧时客,击筑又死高渐离。
镐池君,璧在水,龙腥忽逐鱼风起。
沧海君犹祖遗筴,孰与千金买方士。
乌乎荆卿荆卿虽侠才,侠节之死心无猜。
君不见文籍先生卖君者,桐宫一泄曹作马。
注:已上凡二十六首或述古乐府旧事或补古乐府所缺上至精卫之古愤下及刺客之悲歌而美刺存焉劝戒彰焉读者有所感发则事父事君而天伦无不厚矣复识
哭周岳父追忆前事 其一 明 · 林士元
押词韵第十一部
予家有田在山头,将熟,恐为马所侵,先封君命元守马。元携《孟子》读之,偶遇公过,因问姓名。亲揭《明堂》章,使予背诵毕,复命讲解,尽得书义。公因大叹赏。寻与先封君约为婚姻,时予八岁,荆叔甫二岁,是为弘治乙卯年也。
我本樗栎姿,供奉冰玉清。
言念八岁时,与公未识荆。
高声读孟子,防马践田滕。
公来予起揖,作意问姓名。
手揭明堂章,询我王政行。
予既诵之遍,讲义亦粗明。
公大为叹息,兴宗良后生。
荆钗甫二岁,已属桃夭情。
先君重交谊,即此订昏盟。
山头亦红叶,他年故事增。
轵深井里门行有叙 明 · 王世贞
余读太史公所著刺客传意独取聂政谓养母而不以身许人孝也母死而后捐七尺以殉所知烈也弁髦百镒之金而却之廉也取万乘之君若相于夹铍之中若承蜩勇也死而皮面决眼使不可识以全其姊弟也其姊盖深知之故捐脰以伸其名于后世虽然政非特欲全姊也意实欲全严仲子于何知之其言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之言也所以皮面决眼使不可识者此也嗟乎使豫让之捷若政必能快意于襄子以下报智伯荆卿之谋果若政必能轻身以刺祖龙而匿燕丹之遣惜哉前乎此而未有政也后乎此而政不作也据史刺侠累因并韩哀侯传误
韩国嬖大夫,轵深里中客。
车马委巷过,贵贱不相敌。
长跪觞母前,别致金百镒。
为母隐狗屠,未敢轻七尺。
惟有径寸丹,耿耿桂其臆。
母死服已除,慨焉欲有伸。
大夫不共天,侠累相且亲。
偻行至韩国,仗剑入其闉。
长戟五百队,戢戢若鱼鳞。
傍睨陛楯间,眇若无一人。
挺刃不三挥,立斮其君臣。
所当悉糜碎,愤血射青旻。
皮面屠出肠,顷刻捐其身。
法当购主名,千金尸诸市。
亲友皆避匿,乃独惊其姊。
抚尸独呼天,是轵深井里。
聂姓以政名,心借严仲子。
捐躯为其友,毁形为其姊。
弟昔从母生,姊今从弟死。
仲子愿已酬,株累亦可矣。
安能顾区区,千秋掩贤弟。
我欲竟此曲,一曲酒百卮。
宁如豫与荆,身殁有余悲。
阅战国策有感而言十首 其一 荆轲入秦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真韵
柯之盟,桓庄登坛,曹子手剑而从,请汶阳之田。已盟,标剑而去。以君有桓公,佐有夷吾也。嬴政何人,乃欲踵劫盟之举?惜夫其未讲于刺客之术也。识者曰:“轲之刺,宜为聂,不宜为曹。”聂者何?轵深井里聂政也。为严仲子报雠,伏剑至韩,刺杀韩傀兼中烈侯,左右大乱,所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屠肠以死。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育、贲///高成荆矣。轲而政也,以政当政,政安能自引而起,环柱而走?且东孟之会,持兵戟而侍卫者甚众,而秦法群臣侍殿上不得持尺寸之兵,徐匕何物?乃不足以当共搏之手,侍医之囊。左股既断,卒前斩于左右也。悲夫!
荆卿辞易水,徐匕入西秦。
误作登坛侣,惭他皮面人。
阅战国策有感而言十首 其二 荆轲二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阳韵
荆既废,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柱,既被八创,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王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太子遁于辽东,燕王喜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献之秦。嗟夫!杀丹于后,由轲事之不成也。刭光于前,欲荆事之必成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生政自生轲,犹有生之心也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羽声者何人,为壮士者复何人?
短匕当长剑,中柱不中王。
八创酬太子,一笑谢田光。
阅战国策有感而言十首 其三 荆轲三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阳韵
轲之未发也,有所待,欲与俱。太子迟之,请遣秦武阳,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至易水,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冲冠,遂就车而去。既至秦,奉使咸阳宫,以次进至陛。舞阳色变,振恐不能持图以前,左把右揕,果不获竖子之助也。秦既兼天下,而渐离乃能以筑击始皇,不中而死。此真轲之副矣。当日所待,复何客哉!厥后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徂击,误中副车。要之,皆天也。天不可问而可问也。长城未筑,匈奴未震,祖龙之死,尚有待也。荆之匕,高之筑,张之椎,犹夫东郡之石,不足以先滈池之璧耳。沙丘已秘,骊之徒,鹿之将,狐之王,何纷纷乎!素车白马,乃卒归斩蛇之帝焉。亡秦者胡。胡也乎哉?亥也!亥也乎哉?天也!天不可问而可问也。
击筑人何在,持图令舞阳。
非关徐氏匕,不及夏医囊。
哀长城赋。送尹学士德辉(得和)奉使燕中 清 · 南有容
出处:䨓渊集卷之一
自我邦用城下之权也。岁一修聘。又重以咨请吊贺之使。而皮币走虏庭者。冠盖相属。及兹殆百年矣。余观先辈多为燕行别诗。而其时去丙丁未远。环东土数千里。悲愤不平。畜嘿莫敢泄者。必藉是一奋。故其发乎辞者。未尝不反复乎礼乐文物盛衰之际。俯仰乎华夷消长兴亡之迹。而读之如闻高渐离之击筑而荆轲和以歌羽声。使人忼忾嘘唏不能已。此非天理民彝之所在。而不期然而然者欤。挽近以来。皇明之泽日益斩。东土之遗老尽。讴吟之声日益衰。而其言语一有及于沧桑之故。则为陈腐为雷同。既不足激厉人。顾反见嗤。嗟乎。吾何言以赠德辉。兹者德辉之使也。实唁胡皇后之丧也。吊哀恤患。夫子之所义。而其礼季孙行父。其文春秋。德辉之雅所诵习也。今之之彼。他国使自四方来者。其必徵礼于三韩之价。而拭目于德辉。德辉侃然慎其威仪娴其辞令。必有以服其心也。嗟乎。德辉又奚待余言。然则余将持何说以塞德辉之求。今德辉浮鸭江出我界。风餐星宿几百里。穿辽阳。览杨忠壮殉节之墟。略巫闾过大凌河。驰车走几日。见长城额额当马首。则蒙恬之所筑而秦皇帝之所以防胡者也。然是城也卒不能防胡。顾为胡捍蔽。自司马氏之季汔于今。中国强半。为虏人所盗据。而长城未有以抗。徒雄殿万里。无功以称于天下。此长城之所宜愧耻也。然或由天时之不常人谋之不臧。则又恶可专罪长城也。余有哀长城一篇。欲以遗德辉。德辉至城下。慨然顾视关河。欲哭欲泣。而皆不可。则出吾文一酹之。吾之赠德辉以此而已。赋曰。
哀长城,长城㳽迤以东骛兮。首临洮兮趾辽海,划崇墉兮刳腹关。殷谯橹兮厉睥睨,包九州兮壮函夏。翼长云兮来迢递,昔秦皇以天下之力事一城兮。重又守之以坚锐,盖将设险而巩圉兮。万祀一姓兮千祀一世,孰虑夫后数百年。犬羊之窃据兮反噬,中国之人兮莫之敢抵。粤陶唐有此冀方兮,瞝夏商文武兮华夏以乂。当其时未有长城兮,又未闻夷狄之为害。自秦之筑是城兮,夷狄阴觎而横猘。冒郅之桀汉兮,良将劲兵尽于长城之裔。刘石之灭晋兮,夷狄遂内而华夏遂外。心腹之既蠹兮,陵夷五胡兮为痈为瘵。元一大乱,今又一大乱兮。彝伦悖兮礼乐坏,哀长城。长城实负中国之人兮,胡乃为夷狄捍蔽。长城徒能为夸夫之观美兮,曾不为天下捍卫。志士之所腐心兮,勇夫之所扼腕以掬涕。咸欲坏汝刬汝夷汝为平原兮,复三王之故兮而后快。兹固长城之謑辱兮,穷左海之流兮不可洒。然人谋有不臧兮,夫岂独长城之罪。余观上世之重文德兮,垂拱揖让兮臣推髻。后人之不若兮,曾不能守一长城兮寇来以赖。矧长城以卷石之多兮,能抗桀虏之豕突而狼噬。哀长城,长城不能自强而强之者人兮。人又不能自强,乃以罪长城。而长城不能自解,长城下兮古道。黄沙白草兮无际,征车动兮边马鸣。闻子行兮从此逝,凭文章兮吊千古,丐一杯兮为余酹。
寒风送别图送张太守凤枝南归 其一 清 · 洪亮吉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黔中持节集、黔中持节集(癸丑甲寅)
甲寅新正十二日,太守遭外艰去任,将于春杪奔丧南归。同人欲作《黔山折柳图》赠行,余意有未安,易为《寒风送别》,盖仿燕丹时白衣冠送荆卿之例。考白衣冠本吊服,非执丧者所衣,吾辈与太守交厚,于其行,故当素车白马送之,情事方称。爰赋三诗,即邀诸君同作。
名山人日记勾留,乘兴聊同麋鹿游。
一度巷门重问讯,麻衣如雪感蜉蝣。
颠长老六十初度剃须乞诗 其一 清 · 王昙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烟霞万古楼诗集卷三
剃须有说乎?予日:子贡灭须,则衣妇人之衣;(见王充《论衡》。)子思借须,则却文侯之鬣。(见《孔丛子》。)古称长须者奴,无须者圣。吾夫子无须,要知杨朱之所不拔,宜乎释尊之所悉剃也已。余交南屏颠老十七年矣。饮醇有口,酒来则苏则须张;说法无心,我到则荆卿发上。本来面目,相相皆空,纵不于䰄,鬑鬑颇有。乃者重到西湖,闻其于沉沦曲糵之时,为堕落须眉之举,盖腊年已六十也。迎门一笑,张仪之舌尚存;缓颊而谈,参军之髯尽落。岂果梵天大塔,有人向如来乞髭;亦或灵运尊髯,竟送与闺人斗草耶?抑余闻之,桓司马双腮反猬,貌似宣王;崔季圭四尺长须,俨然曹操。须已何助于人哉?某青春已去,张元之潞涿空伤;白发未生,刘备之诸毛已绕。于此过马鸣刀下,已惭皮尽毛存;有日付周官薙人,亦许我还童返老乎?赠君四偈,龙髯莫攀;读吾三玄,虎须再捋。
林公须发最神明(道林须发神明。见《世说》。),何事删除不教生。
毕竟修罗才杀退,梵天刀下傲人情(佛须六十四茎。剃后,梵天立刀塔,以两茎须与修罗助战,大胜。见《大藏》。)。
法源寺留春会宴集二首 其一 清末民国初 · 王闿运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湘绮楼诗弟十八卷补遗
法源寺者,故唐闵忠寺也。余以己未赁庑过夏,居及两年。其时夷患初兴,朝议和战,尹杏农主战,郭筠仙主和,而俱为清流。肃裕庭依违和战之间,兼善尹、郭,而号为权臣。余为裕庭知赏,亦兼善尹、郭,而号为肃党。然清议权谋,皆必有集,则多以法源为归。长夏宴游,悲歌薄醉,虽不同荆卿之饮燕市,要不同魏其之睨两宫。盖其时湘军方盛,曾、胡犄角,天子忧勤,大臣补苴,犹喜金瓯之无缺也。俄而大沽失机,苏、杭并陷,余同郭还湘,肃从西幸。京师被寇,龙髯莫攀,顾命八臣俱从诛贬。自此东南渐定,号为中兴。余则息影山阿,不闻治乱,中间虽两至辇下,率无久留。垂暮之年,忽有游兴,越以甲寅三月,重谒金台。京国同人既皆失职,其有事者又异昔时,怀刺不知所投,认启不知所问。乃访旧迹,犹识寺门,遂请导师,代通鄙志,约以春尽之日会于寺寮。丁香盛开,净筵斯启,群英跫至,喜不遐遗。感往欣今,斐然有作,列其佳什,庶继兰亭。亦述所怀,以和友声云尔。诗曰:
京国多良会,春游及盛时。
宁知垂老日,重作五噫词。
尊酒人心醉,繁花鸟语悲。
且留残照影,同照鬓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