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玄宗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玄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玄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西陲。遗命以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玄宗矣。又博览群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玄宗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元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于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宏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沙弥。十七正度为比邱。隶安国寺。具威仪于西明寺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大旨于福林寺法师。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圣人。其教有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元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摽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槃唯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邱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大达。塔曰元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门弟子比邱比邱尼约千馀辈。或讲论元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呜呼。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惧徽猷有时堙没。而閤门使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出经破尘。
教网高张,孰辩孰分。
大法师,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戒定慧学。
深浅同源,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孰正孰駮。
大法师,为作霜雹。
趣真则滞,涉伪则流。
象狂猿轻,钩槛莫收。
柅制刀断,尚生疮疣。
大法师,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大雄垂教。
千载冥符,三乘迭耀。
宠重恩顾,显阐赞导。
大法师,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张懋封有引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封曾作《王明君十咏》,见赏于周太史,兼善怀素书,自闽来枉顾,有赠,用韵答之。
春花满地照披筵,谈麈何人接半毡
有客诗情元自畅,临池墨妙更堪怜。
邺中词藻谁争丽,稷下风流尔最贤。
莫拟琵琶悲怨曲,抚军将觅孝廉
寄彦冲二首 其一 癸卯 清 · 江湜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伏敔堂诗录卷二
六月六日,由临清转入卫河。值久睛水涸,不任浮送,舟行若凝漆,篙工皆谐声并力,数里尽气。而此水自辉县苏门山东北来,凡千有六百里,计非大雨,当不可倖。每昼间屯云相望,窗外日光正赤,舟左转则日右入,右转则左入,歊蒸烦溽,若入沸甑。始闻蝉声嘒嘒,因念前岁之彦冲时过余城南寓斋,以诗相往复。尝有诗曰:「林蝉关白暑将至,知了一声风递来。见访幸无褦襶子,新诗好为故人开。」既感昔诗,且思予与彦冲非有语默殊势者。而彼独履贞怀素,戛然有以自远,虽萧索空宇,其志趣固莫之或少也。偶续二诗志感,并为彦冲一笑尔。
无复清谈拓诗界,徒看赤日傍行船。
闻蝉不是昔年意,以之兴怀良慨然。
新居漏雨乙酉 当代 · 程滨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诗大雅抑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疏曰:“屋漏,室内处所之名。可以施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隅也。”盖屋之西北角上有天窗,日光漏入,故称屋漏。又陆羽僧怀素传论草书笔法有屋漏痕之名。杜牧忆游朱坡四韵曰:“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混迹三千界,栖身不二门
此心真不愧,大雨顿销魂。
莫道家徒壁,平添屋漏痕。
闻雷皆失箸,急戴望天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