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海潮论 其一 论潮汐由来大略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夫元功美宰。神物混成。不可以智知。不可以情诘者。圣人皆置之度外。略而不论。而后之学者。独以不论海潮为阙事。多著文以穷之。今其遗文得见者三数家。山海经以海䲡出入穴而为潮。王充论衡以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而为潮。窦叔蒙海涛志以月水之宗。月有亏盈。水随消长而为潮。卢肇海潮赋以日出入于海。冲击而为潮。斯乃俱无据验。各以其意而为言也。然而潮之所生元矣。寻其源而不可究其极。睹其末而不可窥其端。苟或是非。无所勘会。唯其近理。则谓得之。今观诸家之说。咸尽乎善。不可备陈其短。辄以管见自立一家之言。名曰海潮论。其意以为水之性。祇能流湿润下。不能乍盈乍虚。静而思之。直以地有动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耳。乃立渔翁隐者更相答。凡四十问。分为十篇。成一卷。冀其穷理尽性。多言或中者也。又以析理之书。不宜染尚文字。但以理明义白为善也。故今之所论。直言其归趣而已。所贵精微朗畅。览读无烦者焉。
东海渔翁访于西山隐者曰。余生于海上。若风雨云霞雷电霜雪之自(自者所从来之谓也)。余皆略知宗旨矣。至于海潮之来。朝闻夕见。终莫晓其所由然也。遐观竹帛(古者未有纸或书于竹简或书缯帛故呼经史为竹帛)。博考古今。海经(夏禹治水之时记山川百物其书名山海经也)论衡之文(后汉王充著书考论物理其书名曰论衡)。窦氏(浙东处士窦叔蒙著海涛志)卢侯之说(袁州刺史卢肇著海潮赋)。虽多端指谕。咸于义未安。闻吾子志学能文。精智辩物。愿为余明白而陈之。西山隐者曰。仆岩居林处。遥海远江。安能知涛潮之所起乎。且天地广大。谁能睹其根源。请为子远取诸经。近取诸物以考之。虽其至广至大。亦不能逃于理矣。今按易称水流湿(周易乾卦之文)。书称水润下(尚书洪范之文)。俱不言水能盈缩。斯则圣人之情可见矣。水既不能盈缩。则海之潮汐(音夕潮之落也今人呼为泽)。不由于水。盖由于地也。地之所处。于大海之中。随气出入而上下(音暇后意同者皆仿此)。气出则地下。气入则地上。地下则沧海之水入于江河。地上则江河之水归于沧海。入于江河之谓潮。归于沧海之谓汐。此潮汐之大略备矣。问曰。古今言潮汐者多矣。皆以海水盈缩而为之。未有言由地之上下者也。子之独见。深得其源。然其必非海水之盈缩。从何理以知之。答曰。视百川则知之矣。百川亦水也。不能盈缩(此破窦氏言月为水之宗水随月盈缩者)。海岂独能盈缩乎。假令海异百川。独能盈缩。则海水既盈。地亦随盈而升。百川随地而上。彼此俱上。则无潮矣。海水既缩。则地亦随缩而降。百川亦随地而下。彼此俱下。则无汐矣。固以百川居地之上。地居海之上。地动而海静。动静相违。则潮汐生矣。以斯知非海水之盈缩也。
咏潮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三休官录
古人论潮者多矣。山海经所谓海䲡出入之度。浮屠书所谓神龙之变化者。皆是杜撰。水随月之盈亏者。窦叔蒙之说近矣。而本之则未也。日出于海。冲击而成者。卢肇之言。巧矣而盖凿也。王充以为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临安志云。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大空之中。地承水力以自持。且与元气升降。互为抑扬。而人不觉之。二说也。以理推之。而亦未之尽也。余尝妄加推究。恍然若有契悟者。虽不敢自以为是。且姑录之。以俟知者。余窃以为天地之气。无往而不复。惟水亦然。小而川流。大而河海。无不流通。互相来往。盖自逝者见之。则往者似无还复之理。而自其不穷者见之。则气脉相通。循环来往之理。灼然无疑矣。如使水无循环之理。则天地之生久矣。其势泛溢乎大陆。不但止于怀襄之患而已。以此益知其互相环复也必矣。东南倾则水之就固也。东海之有波声。盖以众水之相荡漾激而成之者也。水既盈满。则势不得不复而互相环复也。此潮汐之始也。其所以朔而小望而大者。亦有以焉。盖尝推之。天下之水。积十五日而毕会于东海。惟其满也。故望与晦则大。既满而还散。故朔与望后则杀。既散而复流。故随日渐盛。此必然之理也。此东海之所以无潮也。地载于水。下自相通。则宜乎人之不得见也。人之论潮者。徒求诸远且难者。而不求诸近且易者。故其说纷纭莫定。试思理之顺者。则愚见亦必有所取矣。然吾性拙。且不能口。不敢向人辨说。聊且信笔记之云尔。
天地阴阳运不穷,也知流水自相通。
试看潮汐来还往,总是循环一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