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张教授嘉兴(有引) 明 · 顾清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前进士蕲水张君容之程太史正之高弟也自归安华亭士庆得师而君亦乐其风土方卜居焉而嘉兴之命至得邻之喜惜别之怀交战于中而言固有不能尽也
乐平门下久知名,湖学东来重有情。
楩梓旋应充国器,枌榆看已入乡盟。
无端作恶缘新命,便可相期是耦耕。
最喜家书十分便,春波一夕到珠泾。
医士叶子新维扬 明 · 湛若水
 押阳韵
叶子子新鼎者,姑苏人也。少游于江湖之间,以访医道,得师朱进卿氏,又得杨介诚氏,及遇蒋卿实氏,舍其学而求闻正学焉。或曰:“夫正学,求仁也;医学,仁术也。子以正学为体,以医学为用,不可乎?”生之言曰:“夫元气完全,何用于补,去其害元气者尔。”甘泉子闻之,曰:“甚矣,生之言,似吾合一之学也。天理完全,何用于益,去其害天理者尔。”乙未仲冬杪,予陡病痰厥,几危,亟以苏合丸下之,然火时作,时医治之罔效,剧。秋官高子公敬闻之,以叶生自扬来视疾,加药三服,痰下数升,疾乃渐愈,于其还也,赠以是诗。
叶生自蒋氏,作用出岐黄。
手持百药匕,捷下回真阳
造物小儿,令我病张皇。
痰火炎昆崙,面赭手足僵。
二陈与四物,时医执其常。
之子自扬来,视脉为剂量。
如彼大将谋,应变无定方。
多谢瓜蒌子,洗我腥血肠。
邪涎下数升,正气乃一张。
浃旬水火济,冷焰发辉光。
因兹悟神理,报之合一章。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 其一 唐尧帝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翰林院编修孙承恩谨奏为鉴往古以图惟治道事臣以庸愚备员近侍恭遇皇上德由天纵学造日新考索理义之原览观治乱之迹顷颁手敕俯命儒臣欲于尚书之中摘取善恶之事编为韵语悉用常言庶便绎思以为法戒臣惟自古帝王靡不各有所尚而鲜或不骛于私纵有能寓意于斯文亦不过肆情于逸乐固未有留神政治致力身心如我皇上者也夫人臣孰无效忠之念而患无其阶亦或有进言之阶而又无其会今幸获圣明之遇而况忝职分之司则此区区岂容自默臣窃惟君道莫先于稽古鉴往要在于得师非欲为博物洽闻之资将以为图治修身之则常观世之或治或乱未有不系乎君身故君之一动一行悉皆有关乎世道是以必有汤文而后致雍熙之化亦必有唐宗汉祖而后收治平之功其或闇主暴君率致丧亡国事虽往矣史则昭然然于典籍浩瀚之难穷固当有纲领径捷之易见而况播之于篇什敷之于永言即其讽诵之间益见启发之易知慕致惧内省思齐盖有惕然不能以自安油然不能以自己是为君道之助诚莫有切于斯肆惟皇上特发睿思有此盛举顾兹神识之超诣益见圣性之高明臣是以仰体渊衷勉摅薄识披历代之史籍究往古之是非上该唐虞下逮唐宋君之贤否善恶时之治乱安危或可以为师或可以为戒就其事迹之丛委摘其得失之显明人不必多而但举其尤事不必该而惟存其大悉加檃括俾可咏歌事皆即实言率径情若夫上古非无圣哲之君而纪载阔疏无所称述其他末世亦有善恶可纪而事迹猥琐不容槩详故兹所陈仅止于此然而臧否之兼具庶几法戒之并存苟能实措诸心则亦可以为准其有资于激劝岂惟比乎弦韦臣愚职号论思义存献纳每惭尸素莫展报私幸及见闻乃尔僣越第愧臣识见闇昧问学荒芜或是非之弗彰或诠次之无叙或去取之失当或抑扬之不伦或意不足以尽人或辞不足以达意凡此数者俱不能无况其为体虽不必于工奇而亦愧夫太拙虽赖陛下言不必于忌讳而亦惧夫太疏以此抱疑无以自解顾惟恃朴忠之有在兼自信告诫之当然辄用录成随本进上伏愿陛下燕閒之际俯赐览观取其意而略其辞怜其志而恕其僣苟有可采幸不弃捐时自披吟用以儆励朝夕翘想梦寐劳怀则于身心政治之间不无毫发涓埃之益臣蝼蚁微忱冒渎天听无任恐惧愿望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帝莫陶唐盛,巍巍冠百王。
德于天并运,道合地无疆。
圣学传千古,钦明照万方。
有生穷宇宙,孰不戴休光。
按:臣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自古继天抚世若二帝三王皆圣人也而独尧为盛卓冠首出诚所谓高明配天博厚配地者矣执中一语开百圣心学之源至言其德则敬之一字实其统宗立本之地休光伟烈衣被宇宙千万世下仰而戴之与天壤俱敝可也
琴操三首 其一 玄云操 明 · 黄佐
予尚友于乡之古我者,得师资焉。于汉一人曰董正伯和,家于番禺,通《毛诗》、《春秋》,明经,为儒名士。车遂自中原与居,送遂丧还,义动州闾。党锢祸萌,徵不就公车。清白之操,始终不渝,为之赋《玄云》。于唐一人曰张九龄子寿,产韶曲江,丧亲致孝感,能为文章,拜翰林学士,遂相明皇,知安禄山终必叛。唐帝任李林甫,日悯于色荒,贬九龄于荆,卒。可永伤,为之赋《荆山》。于宋一人曰崔与之正子,为增城人,起家参军,在在称循,登城谕叛卒,宵惧而奔。官广南安抚,泽于乡民。史弥远废立,辞俸不行。理宗命相,疏十三,陈秋菊寒泉,娱老海滨,为之赋《菊泉》。夫贵富亡常,贫贱斯安,苟利国家,一身遑恤。乡人之古我者如此。于戏,我犹未免为乡人也,其可不自敕哉!是用安歌命弦,俟审音者采焉。
油油玄云,蔽日之光。
有昏者椓,持天之纲。
禺原膴膴,可耕以
驷马高车,无我囊三木。
若虞设罗,色斯駴而。
彼巢于幕,于嗟殆而。
忠翊府都事承政院左承旨尹公墓碣铭 明 · 李廷龟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六
儒城之普文山。有双阡屹然。皇朝诏使翰林学士金陵朱之蕃。题其石曰。忠翊府都事三休子尹宽祔恭人崔氏之墓。按尹公者。南原人。字栗翁。三休其号。少从静庵先生学。与奇服斋遵申灵川潜安竹窗珽。为道义交。嗜善力学。华问藉甚。屡中贡解。虽无所成。而人以远大期之。及己卯朋侪尽罹祸。公适居忧获免。自是谢科业。杜门以自晦。壬午。荫补昭格署参奉。转庆基殿、礼宾寺。例迁汉城参军司酝、平市署直长乙卯。升宗簿主簿。俄自监察。出拜牙山县监。瓜满。复拜殿中。辛丑通判江陵。三年罢还。又叙安东判官戊申。拜忠翊府都事军、资监判官庚戌。遭母夫人丧。其年病谻遂卒。得年六十一。六代祖讳璜。丽门下评理。生讳德生。入我朝。判书云观事。高祖讳瑊右军中郎将。曾祖讳馧。高山县监。祖讳匡殷。武仕显陵朝。雅善金宗瑞。坐其祸谪杆城。九载乃宥。屏居儒城。遂为儒城人。考讳就。亦业武。官至碧团佥使。娶宗室枰城君纬之女。生公弘治庚戌。配恭人崔氏。考礼曹参判讳命昌。以学识行谊。重己卯诸贤中。学者称为松石先生恭人生长法门。动止自矩。承事公无违德。奉先祀惠养幼孤。皆有礼训。生于弘治甲寅。后公十五年甲子卒。年七十一。有二男一女。男长曰骥。先公亡。次曰虎。生员赠吏曹参判。女适前左议政金贵荣。骥娶判官崔斯立女。生一女。适许溉。参判先娶引仪金地女。后娶沃川望族睦明臣女。生男一女一。男曰喜孙。赠领议政带城府院君。议政生一男。曰孝全。乙巳文科。录翼社勋。秩资宪。封带原君。今为公洪道观察使。公生于武家。能自奋折节读书。早得师友依归。操身砥行。居平恒以礼法自持。尝著自警、警咎、讼心三箴。揭之座右。人多传诵。事母至孝。至老如一日。奉祭居丧。情礼俱尽。抚爱宗族。其贫不能祀者。奉其主家享之。莅官必束吏而宽民。故常有去后思。公雅自负。谓功业可立致。及见党祸。乃绝意荣进。为养捧檄混迹庶僚。遂得全身危世。折腰斗粟。非其志也。既大夫人老厌板舆。公益无仕宦心。搆三休精舍于双溪洞。以为庄(一作藏)修终老之计。亡何。大夫人卒。公亦过毁而卒。悲夫。公卒之六十五年。观察公谓其游延城李廷龟曰。我先祖有至行懿德。不幸赍志以殁。祖及考亦不幸皆早世。不肖孙重惧久益泯无传。曾倩朱学士笔书于石。顾未能列其状。今不肖幸窃位于朝。得推恩赠先祖考左承旨先祖妣淑夫人。至渥又荣。愿得子一言以不朽。不佞亦双溪洞人。闻公之风素矣。敬为之序而铭曰。
双溪之谷邃而逶迤,硕人之所栖迟。
有郁而不施者,兹非硕人之志欤。
双溪之水清且涟,渟为渊兮流为川。
有源者必长,宜其后之昌。
大司宪醒翁金公墓志铭 清 · 赵持谦
四言诗 出处:迂斋集卷之八
开城留守金公禹锡以书来曰。先祖考忠贞公之卒。今五十年。墓隧之碑若表。业已具。而惟是竁无识。昔子先王考文孝公实撰状。考文简公请赐谥。窀穸之事得备矣。子必有闻于家庭者。今以是属。子其克绍大父父之意。呜呼。小子无似。其何敢秉公幽堂之笔。以承我前徽。又何足以阐扬盛烈。以永公于不朽。而窃尝闻先人称公。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及读祖父书。景仰之诚。愈久愈深。每恨生后。未及与通家儿孙之列。一瞻君子之仪。盖公始终大节。至今举国妇孺靡不闻。而然慕之笃知之审。如小子者少矣。留守公不以固陋而辱命之者。盖亦由此。故屡谢而不敢终辞。谨拜手以受而述焉。公讳德諴字景和号醒翁。其先商山人。远祖高丽甫尹需。其后有曰镒。赞成事。禄左代言。代言有三子。长政堂文学上洛君得培。讨平红巾贼。弟商山君得齐,洛城君先致。俱以儒将有功。世称三元帅。墓在尚州开元洞。洛城护军承富。其配柳氏既孀。从一子迁海西之白川居焉。仍世不振。至公叔父泽。首抗章请雪乙巳诸贤冤。直声震一世。登科被选玉堂。官止殿中。公兄弟继之以大。赠曾祖讳衡左通礼,祖讳长琇左承旨,考讳洪吏曹参判参判延安李氏参奉胤公之女。以嘉靖壬戌七月五日生公幼学于殿中公。文艺日就。甫成童。淹贯经史。丁亥。举发解三场。一居第一。戊子覆试。中上舍选高等。其冬。又魁东堂试。明年擢第。补成均馆学谕白沙李文忠公有鉴识。见而深重之。壬辰之乱。奉大夫人。避兵于海西。闻延安士民谋城守。无可将者。时李公廷馣白川。公驰见为陈大义。遂与俱之延。延人果推以为帅。公为从事主兵餫。会闻大夫人遘疠。奔救未及还。城已围不得入。而使李公成破贼之功者。实公计也。转赴行朝。为郎礼工二曹。兼备局郎。甲午。为军功都厅。当大乱之后。大小战功无算。请诉填咽。公一一详核。高下得宜。一时称其公平。转礼曹正郎。拜宣川郡守寻罢。丁酉。为户曹正郎。倭寇再动。天兵大举南下。朝廷议遣度支堂郎于江华。管漕转。相臣金公应南知公才可独办。请以委之。军兴无乏。踰年竣还。由直讲出守清风。无何自免。进礼宾军器寺正癸卯春。拜成川府使。先是守令过春分之任者。不许挈家。有母亦不得将。公以大夫人年高。不忍久离。言于诸大臣。请奉往。诸大臣许之。后人以为式。坐微事罢。复由诸寺正。除长湍府使。绣衣以清苦闻。赐表里。后拜直讲。迁司艺。素性高淡。于名利若浼。故当路无推挽者。光海初。时议颇收才望。屡拟台省。而除命终不及。李文忠公为体察使。以安州重镇役巨民饥。启言公公廉勤敏。举朝无比。请令往治之。绣衣又褒启。拟诸伯夷。盖公莅任。苦体砥廉。一尘不染。因革徐缓有序。静而理。养老劝学。抚疲残。有古良吏风。所至皆立碑以颂之。居二年。中水土疾。解官归。壬子秋大夫人下世。制才除。斥补输城察访。人见澌瘠甚多。劝以勿赴。公曰。亲在。幸蒙恩屡专城。备尽荣养。今以地远恶而规免不可。遂行至诚抚摩。邮卒大苏。顷之病转增。弃归家食者三年。时盛治宫室。士夫家多令僮指趋役以取直。或有闷公贫。以是告者。公曰。宁饿死不忍为也。丁巳秋。叙拜军资正。移正军器寺。是冬。光海将废母妃。贼臣怂恿。驱百僚议。公引经草数百言。将献。见李文忠公及行司直公弘翼议。叹曰。吾所欲言者。二公已先之。吾又何加。即书曰。臣一片爱君之心。与李恒福郑弘翼一也。议上。万口一时传诵。遂与二公同窜。公始栫棘于南海。凶党密请移北塞。托以疑与岛夷通也。初配明川。以其稍近内。改稳城。到南海七日金吾郎先文飞传。人皆谓将以处公。公亦自料必不免。令僮仆具粥以进。为书诀伯氏。神色怡然如常。及至。乃移配也。行过北青。见文忠。语及此事。文忠笑曰。吾侪罪大。死固甘心。至于粥饮待之。吾所不能。君可谓冥顽矣。戊午。建兵起。凶党又言将通虏。徙之泗川。一岁中跋涉七千馀里。饕风虐雪瘴烟备尝之。而气益坚悍。事与刘元城绝相类焉。夫人自京随往。公曰。此中即圜墙也。令处于远村。越六年癸亥仁祖大王改玉。首拜公司宪府执义。自篱中召还。时悉释守正诸臣而收用之。李忠定公贵亚铨曹。于公为姻家。而事异常式故也。公入城引嫌递。明日。上特命还拜。俄升授刑曹参议。转礼曹。。中朝遣推官。将问废置曲折。特简公往傧于关西。明春归。其间拜同副承旨。递移工曹兵曹。迁右副承旨。上御庆德宫。公进戒曰。此乃生民膏血。光海之所以覆亡者也。上为之动容。有命以二百间材瓦。赐长公主家。增其第。公论过制。封还银台。覆逆之规。自公复始。已而递而复为。上因祭仁嫔庙。命复金公谅官资。公谅者曾在宣庙朝。开幽径结宵人。为搢绅厉阶。院中嘿然欲奉行。公独执不可。手草启封还。有曰公谅事源流深远。故不穷其本。而今以其姓名出于圣教。则远近必惊公谅之尚在此世也。上盛怒。遂辞递。自是拟清要。上皆不用。郑忠肃公烨遗表言公事曰。孤忠直节。一言见忤云。后拜国子长。以作新为己任。修明轮讲通读。激励勤至。朔望焚香。必率僚寀宿馆下。养士之需。旧所隐没。一皆收整。儒巾曾附丽凶论者。稍稍见解。公疏论之。诸生陈章谢罪。上答曰。大司成金某。立节昏朝。扶植纲常。游心坟典。博通古今。予自谓能得师儒。今后一遵教诲。勉修学业。仍遣中使宣酝。饮诸生以罚杯。丁卯奴寇至。为海西号召使。还历司谏院司谏吏曹参议弘文馆副提学。常兼副提调。间出为骊州川。其在骊也。监司请以待华使之礼待奴差。文移至州。公回牒极言其非。有蹈海之语。投印归。乙亥春。元庙追崇将祔。而穆惠两陵坏。廷臣以妨祔礼。多为掩讳。公疏言忧庆同时。有慊幽明孝思。请退以俟修陵完。不从。丙子夏。奴僭号。遣使来胁。公疏言天王未命之号。邻国称之。则春秋讨之。今我书称彼国号。已犯春秋之法矣。蠢玆蛇豕。食我皇土。黄屋左纛。不可共一天也。绝则为。不绝则为宣祖大王定志养气。畏天事大。及其塞乎天地。则中国如一家。四境如一身。终至天兵奏凯。愿殿下立至刚至大之表。为百官万民倡。又言饬帅臣申军律。示之以必死。为捍御计。上不能。大臣承命选廉谨吏。仅五人而已。而公与焉。升嘉善阶。公于四五年间。喉司,经幄,泮宫,薇垣。出入迭居。而为六曹参议殆遍。上以著节老臣。特示优礼。而由鲠直寡合。位不加进。至是拜大司宪。寻辞递。复由国子玉堂。还长宪府。递为大护军。考终于新门外侨居之第。是年十二月十日也。公于前后国哀。丧食至卒哭乃已。仁烈王后丧。年已七十四。而犹不变。因成末疾。将革。东首命夫人出。欲草遗疏而未就。独语谆谆曰。国事已无可为。壬辰恢复。赖天朝之灵。而今无复得力。奈何奈何。既没四日。虏骑遽傅西郊。家人奉柩藁葬于西江时极寒冰冻。仓卒掩土。而贼大阵㳽漫左右数月。远近累累冢。发掘无数。独公殡得免。人以为忠义之报。乱定。权窆于广州月川里。庚子冬。改葬于积城群芳谷午向之原。公天姿刚直。志操清苦。性至孝。十二而孤。庐墓守制。如成人。事大夫人。顺志为养。家贫甚。菽水尽欢。居官。未尝以亲故烦民曰。是非吾亲意也。大夫人享年九十三岁。公寝不离侧。衣不解带。躬执婢使之事。一夜或十起者数年。比丧。号绝者屡。葬后虽依礼反哭。而与伯氏替守丘墓。毁几不全。祭祀视牲省器。皆亲之。忌日悲哀如处丧。友爱甚笃。少丧姊。食素以讫服。伯氏老。抚之如婴儿。其没。公亦踰稀。而朝夕哭殡次。姊妹嫠居。竭诚救恤。取育孤甥堂侄。恩若己出。月俸岁馈。悉分亲戚。以及邻里。平生自奉。人所不堪。而不以介意。夫人告乏。则笑应曰。若至饿死之域。天有生活之道。每罢官归。橐如洗。人或为言。则怒责曰。备甘毳以养亲。且供妻孥。而又复营私。是乃大盗也。终身僦居。不蔽风雨。一狗裘三十年不易。贵且老。疏粝菜羹。如少贱时。易箦。无衣服以敛。常曰。人若留心于衣食。馀无足观。闻人家侈靡之事。必曰。此亡家之道也。至于花卉图画。亦无所好。而惟专心经籍及宋诸贤书。尤喜看名臣言行录曰。吾于此自少至老。多有得力处。每论为学之要。以居敬为主。凝尘满室。亦不扫曰。身心上尘尚未祛。何暇外乎。少尝舟次通津。风雨暴作。船荡几覆。篙工颠仆号哭。渰死者三人。而正襟危坐。默诵程先生存诚敬之语。盖其定力有素。故能临大节。确然不挠。始为军器正。以从幸宿阙外闾家。夜深。主家有美女子开户入曰。浑家往祷松岳。一婢熟睡。更无知者。公以礼责而退之。不欺暗室。又如此。贞介绝俗。清芬映世。而晚节自励曰。凡人少壮。或能饬躬以正。及血气既衰。迫于饥寒。溺于妻子。前后若两人者多。吾所以益加警畏者也。又曰。人以微细事而忽之。则终至败身而不自觉也。平居言行。皆可为世则。临没。遗令子弟曰。吾平生未尝害一物。虽至微之物。生生之理。与人也。尔等其念之。始讣闻。边报急。赙祭不及行。后上闻之悼甚。命追赐如仪。以子从勋。赠吏曹判书。孝庙朝。先人陈公及郑公弘翼忠节。宜并加易名之典。孝庙嘉叹久之。命下太常议。夫人庆州李氏。别提元诚女。贤而安贫。在家佐公孝友。从官佐简洁。以成公家法之美。后公十年卒。祔于墓左。生二男。长卨文科寺正。次向正郎。正有一男。即留守。三女适士人安斗极,牧使李曾礼,持平沈思泓。向有二男。圭锡夭。命锡参奉。二女适士人郑洛,成重五留守有三男。濡进士,演承文正字,浣进士。命锡有四男。泳生员。馀幼。呜呼。当金墉之变。凶焰爇天。彝伦坠地。公独奋发。刀锯鼎镬之中。特立为大冬。斯已卓绝矣。自丁卯以后。坚守谠议。至丙子虏氛将逼。朝野震恐。无不丧气者。尺疏扶义。精诚激烈。直与日月争光。忧伤慨慷。至死而不已。非生禀至刚之气而能之乎。噫嘻悲夫。纩息才绝。乾坤翻覆。百六运钟。迄于今焉。吾知公之气必郁结于九泉之下。凛凛乎上射穹苍也已。遂感涕而系以铭曰。
于维我公,天实挺生。
既孝既悌,行通神明。
含贞履洁,玉雪其姿。
低徊外内,一视险夷。
时丁罔极,人纪斁绝。
公奋直辞,辞约以切。
一片丹心,同我白沙
彼昏莫谅,淫威乃加。
环棘囚之,北塞南溟。
星霜七阅,天日复明。
脱公徽缠,冠以峨冠。
万人争睹,如凤如鸾。
圣君曰咨,是予贞臣。
公进昌言,不避婴鳞
惓惓忧国,蹇蹇匪躬。
正色独立,清议之宗。
嗟天降乱,衅起西裔。
胁我以从,义当国毙。
一封肝血,万世天经。
于维我公,始终大名
古之遗直,今也则亡。
有丘睪如,正气攸藏。
作诗铭幽,以告无垠。
非我可徵,先祖有言。
麈公塔铭 清 · 朴趾源
 出处:燕岩集卷之二
释麈公示寂六日。茶毗于寂照庵东台温宿桧树下不十武。夜常有光。虫背之绿也。鱼鳞之白也柳木朽之玄也。大比邱玄朗。率众绕场。斋戒震悚。誓心功德。越四夜。乃得师脑珠三枚。将修浮图。俱书与币。请铭于余。余雅不解浮图语。既勤其请。乃尝试问之曰。我畴昔而病服地黄汤。漉汁注器。泡沫细张。金粟银星。鱼呷蜂房。印我肤发如瞳。栖佛各各现相。如如含性。热退泡止。吸尽器空。昔者惺惺。谁證尔公叩头曰。以我證我。无关彼相。余大笑曰。以心观心。心其有几。乃为系诗曰。
九月天雨霜,万树皆枯落。
瞥见上头枝,一果隐蠹叶。
上丹下黄青,核露螬半蚀。
群童仰面立,攒手争欲摘。
掷砾远难中,续竿高未及。
忽被风摇落,遍林索不得。
儿来绕树啼,空詈鸟与鹊。
我乃比诸儿,尔目应生木。
尔既失之仰,不知俯而拾。
果落必在地,脚底应践踏。
何必求诸空,实理犹存核。
谓核仁与子,为生生不息。
以心若传心,去證麈公塔(佛说譬喻品曲尽。种种物相。弥觉高妙。此文近之。而解脱六谛圆。證实相决。非大乘以下口气。)
赠族侄有极(并叙) 清 · 南汉纪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寄翁集卷之二
昔汝先祖无愁斋公。于我王考。为堂侄亲。公居乡而依于我。受学于王考。王考爱其才。教诲且勤。命游庠学。课制语有佳。举以称诸人。以此文苑先辈。亦有知其名。一日雪霁天朗。独鹤清唳。王考以西园鹤命题赋诗。公咏长篇几句。即被嘉奖曰。此措大当以诗鸣。余侍坐隅。惟记其批评。而失其藁。惜哉。公蚤孤。事母孝。志养无违。母病。常负行而扶卧之。以安起居。老婢使尚传以为言。公身长而貌癯。性淡无嗜好。遇事脱略不拘节。一见可知为善人。岁己巳遘疠疾。客殒吾家。年堇二十四。王考自西傧还。恸悼之甚。解衣以敛。具棺而于我殡焉。时奸党𥚁国。王考去朝。荒野栖屑。弗克送于乡。藁葬郭东门外数十里地。而诗以抒哀。家大人和韵以伤之。皆载家集中。翌年。归窆驹城之原。尚记余髫年。随往家大人坚城任所。公亦偕焉。余有古风诗。多稚语。公拈笔改之曰。今日汝必得文房之赏。请考如其言。余于其时。自以为得师。童心甚喜。至今六十年后。余年踰七耋。汝尊府茕孑自保。身干家事。亦已老白首矣。汝以公殁后晚生冢孙。自力为公车业。屡占解额。携笈担囊。从吾儿问字。食淡而攻苦。能有孤寒家奋励意。且汝天质端而恭。其恬疏有家行。克类乃祖。又居近寒泉讲书之宅。获沾文教之渐染。知以书卷为没身师。噫。汝其免为乡人。而汝家将有赖矣。前人遗后之报。庶其在斯耶。汝悲先迹无徵。愿闻故事。感其志。略书畴昔所睹记。尾系一诗。赠之尔。
乃祖仁无寿,寒门汝作孙。
儒风先代远,经卷古师存。
书帐浑煤色,饥餐但菜根。
壶堂三夜话,思旧意弥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