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国清寺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观夫密教将开。必有其地。灵岳将应。必降其人。是以兆发真僧。功成宏愿。以一如正受之力。致三朝大事之因。故得帝王宅心。王公摄念。国祥备至。家宝荐臻。玉宇悬空。金谷飞月。婆若之海尘不能淄。安明之山风不能振。莫与京者。其在兹乎。国清寺者。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之所建也。大师强植之根。已于千万佛所。本性之照。岂于一百年间。是以相眉雪光。慈目水净。入不住地。得无上缘。五部律仪。具分金界。三昧定力。更立宝山。始入天台。居于佛陇。则知冥符事现。元感名徵。搆室者不立于空。托迹者必兴于物。是寺本题天台。先是大师尝梦定光禅师教曰。寺若成。国必清。大业元年僧智璪启其禅以为号。炀帝从而改焉至义宁之初。寺宇方就。事属皇运。言符圣僧。粤若右赤城。左沧海。艮背曾阜。襟开平原。宝势雄侈于古今。奇表严净于江汉。建置崇丽。虑矩恢殊。广殿磴于重严。周廊庑于绝巘。峰台纳景于下视。雁塔排云于中休。八部来思。不孤其德。三身在此。有睟其容。亦犹妙胜之乡。乾竺之里。若即见佛。岂与登仙。曷云菩提树间。必能七日成道。忉利天上。可以三月安居而巳哉。借天仙往还。神秀表里。静漠漠而山远。密微微而谷深。自然罗浮迁移。既因风雨。育王制造。载役鬼神。落落然列星陈于九天。昭昭然飞霞夹于二曜。松间豁达。祥云飞和雅之音。桥路逶迤。德水照澄清之色。伫立者神夺。散心者目明。所以信士永言。至人驰想。不远万里。有以一临。离垢道场。遇之即是。去结法意。愿之便成。净水宝珠。见者无染。高山甘露。受者有知。起念事功。顿超十劫之地。坐入位證。遥比千眼之天。别有放生溪源。通流朝信。鳞介千族。压海而随波。网罟万艘。因利而兴簺。昆崙之水。天地罕经通之极。恒沙之命。溪壑无醉饱之期。大师悯其杀因。示其宿世。父母妻子。俱是轮回。山石地方。尽归报复。百味欢喜之药。愿乐法王。五指慈悲之根。降伏师子。由是渔父易节。鲜食向风。释纶解徽。停筤去笱。畅拨刺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乘佛之威。入佛之境。不恐不惧。且安且怀。矧过去之罔穷。固未来之靡尽。福德轻重。等须弥之斤两。济度广大。同法界之范围。所以钦若九重。煜耀万国。赞者五主。襟绝者数朝。仪凤二年三月十日制曰。台州国清寺。迥超尘俗。年代或异。妙相真容。累呈感应之迹。或净居仙宇。函有徵祥之效。大启良缘。实寄兹所。宜今寺内各造七级浮图一所。度僧七七人。自今有阙。随即补。故其智印接武。草系传薪。千叶莲华。了无异色。五䌽缯盖。休有圆光。莫不清凉之泉。沃兹劫烧。定慧之力。刜彼魔幢。罗汉之身。时可去矣。如来之室。岁岂留乎。昔有顗禅师者。即大师之复次也。戒珠圆明。德芽俊茂。以精进大力。运自在他心。每指堂东因如厕。奄忽泉涌。须臾石开。虽炎赫旷时。而清冷弥载。又堵波岁久。根据势危。首亚西南。趾留东北。一遇瀑雨。稍浸广庭。护法阴骘而扶持。信力潜运而平正。宜其女子不宿。荤血不臻。镇之以法似。守之以山神。永怀水月。高谢风尘。此又奇也。于时明牧敬公名咸。忠贤相门。德礼邦镇。宣慈被物。遗直在人。邑宰李公名安之。不忮不求。有为有守。惠爱恤下。贞固干时。大德行续上座神轨寺主道翘都维那那法师法忍等。三归法空。一处心净。景式诸子。大济偫生。皆赏叹幽奇。明徵相事。虽裴回纵目。而髣髴画屏。岂曲尽于笔端。固悬天深造。以为孙公之赋。未究三仙。郭璞之经。罕知十地。是存刻石。以广披文。其词曰。
兆出名山。功加贤位。
倏甫和令。兹焉感致。
佛陇通明。国清发瑞。
徵名立榜。应运题寺。
法寺神丽。像殿崇严。
九成台阁。百丈松杉。
瞰瀛列座。倚巘飞檐。
风庭肃爽。雾谷沈潜。
想像梵宫。超遥仙宇。
目有书传。耳无浪语。
不知从来。相去几许。
施物及僧。唯吾与汝。
外物莫际。密教自传。
心净色净。有边无边。
持剑岂失。喻筏能捐。
若遇诸佛。巳超四禅。
闻者斯来。见者斯悦。
果果法似。因因地岊。
心境始开。知印皆发。
求仁得仁。即说非说。
沙弥救蚁。菩萨放生。
溪流昼夜。潮水虚盈。
鳞介万族。湿化千名。
福河不绝。佛土常宁
郡邑才良。纪纲禅律。
恭惟令始。雅尚休毕。
保绥地灵。光照佛日。
将播美于永代。愧当仁于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