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悉昙颂 其一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八首 唐 · 释寰中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大乘楞伽悉谈章。悉谈章者。昔大慧在楞伽山。因得菩提达摩和尚。元嘉元年从南天竺国将楞伽经来至东都。跋陀三藏法师奉诏翻译。其经总有五卷。合成一部。文字浩瀚。意义难知。达摩和尚慈悲。广济群品。通经问道。识揽玄宗。穷达本原。皆蒙指受。又嵩山会善沙门定惠翻出悉谈章。广开禅门。不妨慧学。不着文字。并合秦音。亦以鸠摩罗什法师通韵鲁留卢楼为首。
颇逻堕。颇逻堕。
第一舍缘清净坐。万事不起真无我。
直进菩提离因果。心心寂灭无殃祸。
念念无念当印可。可底利摩。
鲁留卢楼颇罗堕。诸佛弟子莫懒惰。
自劝课。爱河苦海须渡过。
忆食不餐常被饿。木头不钻不出火。
那逻逻。端坐。
娑诃耶。莫卧。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六八)
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 唐 · 李宏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按吏部李侍郎乂碣文。法师以皇唐永淳元年仲冬壬寅日。卒于慈恩寺翻译院。有生五十一岁也。后十日。陪葬于樊川元奘法师塔。亦起塔焉。塔有院。太和二年二月五日。异时门人安国寺三教大德赐紫法师义林。见先师旧塔摧。遂唱其首。率东西街僧之右者。奏发旧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会其徒千人。尽出常所服玩。洎向来箕敛金帛。命高足僧令检。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三日。令检奉行师言。启其故塔得全躯。依西国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赍行状请宏庆撰其铭。予熟闻师之本末。不能牢让。师姓尉迟。讳基。字宏道。其先朔州人。累世以功名致爵禄。先考宗。松州都督。伯父鄂国公。国初有大勋力。宏道身长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属文。尤善于句读。凡经史皆一览无遗。三藏法师元奘者。多闻第一。见宏道颇加竦敬。曰。若得斯人传授释教。则流行不竭矣。因请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报天子许之。时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几而冰寒于水矣。以师先有儒学词藻。诏讲译佛经论卅馀部。草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谓之慈恩疏。其馀崇饰佛像。日持经戒。瑞光感应者。不可胜数。嗟乎宏道。其家世在朔漠。宜以茹毛饮血斗争煞戮背义妄信为事。今慕浮屠教苦节。希圣深入其奥。与夫鄂公佐圣立国。功成身退。出于其类。为一代贤人。实禀间气。习俗不能染也明矣。退为铭曰。
佳城之南兮面南山。元奘法师兮葬其间。基公既殁兮陪其后。甲子一百兮四十九。碣文移入兮本寺中。昙景取信兮田舍翁。义林高足兮曰令检。亲承师言兮精诚感。试具畚锸兮发元堂。全身不朽兮满异香。铭志分明兮是宏道。齿白骨鲜兮无销耗。瑞云甘雨兮昼濛濛。神祇悉窣兮罗寿宫。依教茶毗兮得舍利。金瓶盛之兮埋厚地。建塔其上兮高巍巍。铭勒贞石兮无愧辞。深谷为岸兮田为瀛。此道寂然兮感则灵。
游月华寺(并纪) 明 · 李之世
押词韵第三部
按《曹溪志》:梁天监初,西域智药三藏禅师航海而来,登五羊法性寺,以所携菩提树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三藏所建戒坛侧,谶曰:吾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大乘,度人无量。及至韶,闻溪水香,掬而饮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无异,源上必有胜地。乃溯流入曹溪,四顾山水,叹曰:宛如西天宝林也。因谓居民可建梵刹,百六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时韶州牧侯敬中表建寺宇,额曰宝林,即今之南华寺基也。盖自大鉴祖师授法黄梅,驻锡曹溪而宗教大振。然揆天监至龙朔,适符所谶,则智药禅师实为开山法祖,顾可忘其所自乎?师肉身在濛(水衷)之月华寺,其来旧矣,曾经火灾,莲座煨烬,金骨岿然,至万历间始重新之。予舟次濛(水衷),访药禅师遗迹。瞻礼之馀,篝灯展视,见其跏趺端坐,须眉面目,俨然如生,两胫作铁石色,以手扪摩,胸坎似箨,砉然有声,亦可异也。询之主僧及居人,俱不能详师履历之由与本寺兴废之故,即志所云备载周公刻石者,今亦刊落。因借笔题诗,并述其大略以告之。余既出寺门,徘徊瞻眺,尚不忍去。忽于林下逢一老僧诃余曰:前山有虎,可早回舟。余始惊悟,行数武,复却顾,僧亦不见矣。时己未二月初四日也。
跋陀坛边悬表志,留下菩提真种子。
百七十年似弹指,袈裟罩却坟前垒。
谁将一滴遍河沙,二叶依然结五蕊。
至今人饮曹溪沚,尽是吾师功德水。
石龛閟骨一千祀,劫火烧空永不燬。
有口无言坐堆堆,落叶归恨水见底。
瓦澄如漆绛罗委,行人瞻拜泪㳽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