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潘家山同章衡诸生饮次行令探得隐君子为章衡搜出故赋诗云 北宋 · 陈襄
押删韵
吾闻隐君子,大隐廛市间。
道义充诸中,测度非在颜。
尧帝神且智,知人亦孔艰。
勉哉二秘阁,贤行如高山(每用纸帖子,其一书司举,其二书秘阁,其三书隐君子,其馀书士。令在座默探之,得司举则司贡举,得秘阁则助司举搜寻隐君子,进于朝矣。搜不得,则司举并秘阁自受罚酒。后复增置新格,聘使、馆主各一员。若搜出隐君子,则要此二人伴饮。二人直候隐君子出,即时自陈,不待寻问;隐君子未出之前,即不得先言。违此二条,各倍罚酒。(自注:聘使盖赏其能聘贤之义,馆主兼取其馆伴之义。唐有昭文馆学士,人号为馆主。)一、秘阁虽同搜访隐君子,或司举不用其言,亦不得争权,或偶失之,即不得以司举不用己言而辞同罚也,然则倍罚。一、司举、秘阁既探得,即各明言之,不待人发问,如违,先罚一觞。一、司举、秘阁止得三搜,客满二十人,则五搜。一、馀人探得帖子并默然,若妄宣传,罚巨觞,别行令。)。
与章衡秀才书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古灵先生文集》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自别一得书,路远无便,未能有书相酬。迩来进道外安否?深山穷处,小人不志于利,君子不志于道,则不能出意以来,子平驱马至之,无山路险阻之难,而以相见为事。仆愚无所取,何幸子平终始之意,犹复记忆,远来相视也,至慰至喜。某尝谓子平年少才俊,有大人之具,今者,不获已,寄身无人之乡,恐其独居无朋,不能大有长益。虽然,子平之志,进而不已,吾未闻有不须友而成之者。《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又曰:「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皆成于朋友也。《蒙》之六四曰:「困蒙,吝」。既阴柔不明,又居于三阴之中,是以困而有吝。君子居斯时也,不可不动而迁焉。然仆亦有是患也,所以为子平谋者,莫若移来此,群居丛育,以求成就其志。舍弟寻常不令作文字,惟沈潜于书。子明亦非久入山,比有信至,皆有以相与也。诸生之不可舍,皆挈而同来此,子平意何如哉?若以为可,即先以书来,将俟缔构一室,可群诸生,然后往告焉,然后暂得閒暇。于此亦非久计,亟图之,余日望之也。春气尚寒,惟自爱。因陈秀才行,聊具此白。
送章衡秀才序(庆历四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一、《宋元学案》卷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予观天地人物,有可合之势。求合乎天下之方圆者,在知规矩;求合乎天下之轻重者,在知权衡。天地之道,难通也;神明,难明也;万物之理,难齐一也。圣人尽心而诚焉,罔不通,罔不明,罔有不齐一。圣人者,天地之合也。贤人者,求合乎圣人者也。然则圣人不世出,乌乎合?曰:存则合乎人,亡则合乎经。颜渊氏合乎人,孟、荀、扬、韩合乎经。其事则同: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如是而已。章衡子平,年弱冠,为予县学生,家居毗陵。祖母既老,一日挚书于门,告予归宁其亲。义不可留,惜乎章生,吾不得以圣人之经为吾子合也。孔子没,六经之道不明于世,诸儒驳杂之说,纶纷乖错,周环天下。借使章生有贤,知人之材质焉,往而质语,吾以是为章生惜。章生汲汲求一官以为父母荣耶,则四方有馀师,其涂其径,其术甚易。学将求合于圣人耶,则无近名,无躐学,无急于奔竞。发蒙乎四子,言行乎《诗》、《书》,性命乎《周易》,观法乎二《礼》,作事乎《春秋》。富贵合乎是,贫贱合乎是,死生荣辱合乎是而已也。或曰:「说经者多矣,焉攸从」?曰:「乌用彼穿凿也?诚至则经合,经至则圣人合,圣人至则天合矣」。或曰:「焉知子是而信之」?曰:「质诸经,辅以四子,何疑而不信哉」?章生求予言,予学徒也,不敢以教,重章生之材,往而无所合,姑以是为赠。
朝奉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章衡可知滁州制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二、《郧溪集》卷四
敕:某早以艺文,亟更华要,比酬劳久,登列禁严,而弗图其终,以坠厥服。浸更岁月,法应甄收。起于祠馆之间,锡以州符之重。往钦厥止,尚永无愆。可。
观音院饯送章子平出守郑州探得近字 北宋 · 刘挚
押词韵第六部
大梁三尺雪,冰泥变尘坌。
千驺国西门,俨若钟在簨。
使君御之行,往殿股肱郡。
玉符佩祥麟,车旟舞飞隼。
去国虽所怀,而在百里近。
朝方背象魏,暮已跨封畛。
荥阳介两京,左右事控引。
咽喉半天下,客车日交轸。
闭关非人情,饰传古所哂。
使君锦幖仙,才业苦清敏。
故人毁誉忘,要使仁义尽。
昔贤此为政,遗爱浃微隐。
国人赋缁衣,千载声亦泯。
二者在君兴,无嗟设施窘。
寄题蕲州涵辉阁呈太守章子平集贤 北宋 · 郭祥正
读君涵辉记,恍若登蓬莱。
天垂星斗数寻近,地卷云山千里来。
冰壶倒景露华洗,玉窦溶雪蟾光颓。
尘寰何处路歧绝,三十六洞森然开。
武夷真孙佩符印,选胜得此将金罍。
文章欲会造化手,藩屏暂屈岩廊材。
谢公寄意东山妓,严生把钓桐庐台。
功名谈笑出千古,长与泰华青崔嵬。
其馀龊龊何足数,百年易得成寒灰。
为君高吟岂知倦,十分美酒谁相陪。
我欲乘风一飞往,病翅零落秋霜摧。
涵辉阁,宁久游,重瞳法尧垂冕旒。
侧闻下诏十六相,真孙第一还瀛洲。
与章子平(一 以下俱杭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咫尺不时上问,特枉手书,愧汗不已。比日起居何如?某老病日增,殊厌繁剧,方艰食中,未敢乞闲郡,日俟谴逐尔。未由面言,临纸惘惘。千万为国自爱。不宣。
与章子平(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久阔,幸经过一见,殊慰瞻仰。违去未几,复深驰系。比日,伏惟起居佳胜。到官数月,公私衮衮,殆非衰病所堪。然湖山风物依然,足慰迟暮也。未由接奉,千万为国自重。不宣。
与章子平(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稍疏上问,伏惟台候万福。积雨不少害稼否?想极忧劳。杭虽多高原,已厌水矣。未缘瞻奉,惟剧思仰。毒暑,万万自重。挥汗,恕不谨。
与章子平(四)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杨同年至,出所教赐,且审比日起居佳胜,感慰兼极。某百凡如昨。秋暑向衰,官事亦渐简,差有可乐。湖山之胜,恨不与老兄共之也。金鱼池上,数寺亦洁雅,未宜嫌弃,馀非书所能究。
与章子平(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西天目山志》卷七、《东天目山昭明禅寺志》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再启:前日曲蒙厚待,感怍兼至,辄有小恳拜闻。本州于潜县柳豫,极有文行,近丁忧贫甚,食口至众,无所归,可代曾君管秀学否?闻曾君不久服阕入京,如未有人,幸留此阙也。此人词学甚富,而内行过人,诚可以表帅学者。率易干闻,必不深讶。可否略示谕。
与章子平(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少事试干闻。京口有陈辅之秀才,学行甚高,诗文皆过人,与王荆公最雅素。荆公用事,他绝不自通。及公退居金陵,日与之唱和,孤介寡合,不娶不仕,近古独行。然贫甚,薪水不给。窃恐贵郡未有学官,可请此人否,如何?乞示及。月给几何,度其可足,即当发书邀之。如已有人,或别有所碍,即已。哀其孤高穷苦,故谩为之一言。不罪不罪!
与章子平(七)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再启:叠蒙示谕,但得吾兄不见罪,幸矣,岂复有他哉!某自是平生坎坷动致烦言者,吾兄不复云尔,读之不觉绝倒也。舍弟孤拙,岂堪居此官,但力辞不得免尔。承谕及,感怍感怍!船子甚荷留念,已差人咨请,知之。
与章子平(八)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葑脔初无用,近以湖心叠出一路,长八百八十丈,阔五丈,颇消散此物。相次开路西葑田,想有馀可为田者,当如教揭榜示之。
与章子平(九)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疏拙多忤,吾兄知之旧矣。然中实无他,久亦自信。示谕别纸,读之甚惶恐。某接契末非一日,岂复以人上浮言为事,而况无有耶?此必告者过也。当路纷纷,易得瞋喜,愿彼此一切勿听而已。馀非面不究。令子辱访,不尽欸曲。悚息悚息!
与章子平(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公见劝开西湖,今已下手成伦理矣,想不惜见助。赃罚船子,告为尽数刬刷,多多益佳,约用四百只也。仍告差人驾来,本州诸般,全然阙兵也。至恳至恳!
与章子平(一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某启:昨日远烦从者,感愧之极。辱书,承起居佳胜。渡江非今晚即来晨,岂可再烦枉顾。贶鹅肉,极济所乏,遂与安国、几先同飨。乍远,千万保爱。不宣。
与章子平(一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启:久别,复此邂逅为喜。病疮,不果往见,只今解去,岂胜怅惘。子由寄今年赐茗,辄分一团,愧微少也。二陈恨不一见之,且为致区区。乍远,千万自爱。
送章子平诗叙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六○、《文章类选》卷六、光绪《浦城县志》卷三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观《进士登科录》,自天圣初讫于嘉祐之末,凡四千五百一十有七人。其贵且贤,以名闻于世者,盖不可胜数。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而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可谓盛矣。《诗》曰:「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我仁祖之于士也亦然。较之以声律,取之以糊名,而异人出焉。是何术哉!目之所阅,手之所历,口之所及,其人未有不硕大光明秀杰者也。此岂人力乎?天相之也。天之相人君,莫大于以人遗之。其在位之三十五年,进士盖十举矣,而得吾子平以为首。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此功名富贵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虽微举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踬而不信,十年于此矣。意者任重道远,必老而后大成欤?不然,我仁祖之明,而天相之,遗之人以任其事,而岂徒然哉!熙宁三年冬,子平自右司谏、直集贤院,出牧郑州。士大夫知其将用也,十一月丁未,会于观音之佛舍,相与赋诗以饯之。余于子平为同年友,众以为宜为此文也,故不得辞。
论章衡不当除集贤殿修撰知襄州奏 北宋 · 杨康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八、《宋史翼》卷六
窃闻朝散大夫章衡除集贤殿修撰、知襄州,士论喧然,皆为不当。谨按衡之为人,污行丑名,著闻天下。语其恶秽之迹,君父之前不敢缕陈。岂可以岁月叙迁,进兼清职?况郡守之寄,师表千里,民所取法。考衡素履,所至之郡,识者见之,莫不讶朝廷差任之失,谓衡安可以化民也。愚民见之则曰:「郡守尚尔,我何为而不可哉」!当见夫不夫,妇不妇,男不男,女不女矣。败坏陛下之美俗,无如衡之为甚也。直可屏之远方,与众不齿。陛下必欲包荒,未即遐弃,但可止令散宫庙,与禄赡家,窃年终身,不可复与民政。臣之区区,肝胆俱露,无他,实恐有辱圣朝治体。伏望陛下省察,早赐指挥,追寝新命,以清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