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应制为宫嫔咏(《太平广记》云:“武宗尝怒一宫嫔,久之,既而复召。谓公权曰:‘朕怪此人,若得学士一篇,当释然矣。’公权略不伫思而成一绝。上大悦,赐锦䌽二百疋,命宫人上前拜谢之。”) 唐 · 柳公权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引用典故:长门
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武宗改名告天地文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缵承丕绪。励翼七年。不敢怠荒。以思无逸。北制强虏。东剪叛徒。享此鸿名。实由元造。尝欲述帝尧之典。钦若昊天。修周武之法。建用皇极。成于王道。以黜异端。释氏之教。兴于戎狄。悖君臣之礼。废父子之亲。耗蠹蒸人。殚竭物命。宣尼垂训。不语怪神。因而渐除。咸一于正。袭前圣之业。灿而光明。臣之本心。谅在于此。伏以书载五行。当被水土。名有五义。不以山川。后之称名。稍违古典。今则循汉宣之故事。禀皇祖之贻谋。采用离明。以符一德。又臣近因微恙。已及二时。感此阳和。物皆畅茂。未逢勿药之喜。独有向隅之忧。如臣政教不明。宜有阴谴。刑罚不中。未合天心。伏愿舍臣咎愆。许臣改悔。永保宗庙。以安邦家。所疾日瘳。平复如旧。五星度理。百福来臻。敢不克已厉精。祗事上帝。洗心斋戒。严奉神祇。恳陈至诚。仰望照鉴。
武宗挽歌词二首 其一 唐 · 顾非熊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茅山
引用典故:龙髯
睿略皇威远,英风帝业开。
竹林方受位,薤露忽兴哀。
静塞妖星落,和戎贵主回。
龙髯不可附,空见望仙台。
武宗挽歌词二首 其二 唐 · 顾非熊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茅山
苍生期渐泰,皇道欲中兴。
国用销灵像,农功复冗僧。
冕旒辞北阙,歌舞怨西陵。
惟有金茎石,长宵对玉绳。
百丈山(《庚溪诗话》:“帝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多晦迹为方外游,至百丈山作诗云。”) 唐 · 李忱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 其一 唐 · 李商隐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九县怀雄武,三灵仰睿文。
周王传叔父,汉后重神君。
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
笳箫凄欲断,无复咏横汾。
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 其二 唐 · 李商隐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玉塞惊宵柝,金桥罢举烽。
始巢阿阁凤,旋驾鼎湖龙。
门咽通神鼓,楼凝警夜钟。
小臣观吉从,犹误欲东封。
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 其三 唐 · 李商隐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象鸟
莫验昭华琯(一作管),虚传甲帐神。
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
桂寝青云断,松扉白露新。
万方同象鸟,举恸满(一作净)秋尘。
绣龟形诗(揆为边将,防戎,十馀年不归。侯为回文诗,绣作龟形。诣阙上之,武宗览诗,敕揆还乡,并赐侯绢三百疋。) 唐 · 侯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尺素
暌离已是十秋(一作年)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武宗祔庙议 唐 · 郑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会昌六年五月。礼仪使奏。武宗昭肃皇帝祔庙。并合祧迁者。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兄弟相及。已历三朝。昭穆之位。与承前不同。所可疑者。其事有四。一者兄弟昭穆同位。不相为后。二者已祧之主。复入旧庙。三者庙数有限。无后之主。则宜出置别庙。四者兄弟既不相为后。昭为父道。穆为子道。则昭穆同班。不合异位。据春秋。文公二年跻僖公。何休云。跻升也。谓西上也。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与闵僖。当同北面西上。孔颖达亦引此义释经文。贺循云。殷之盘庚。不序阳甲。汉之光武。上继元帝。晋元帝文皆用此义。盖以昭穆位同。不可兼毁二庙故也。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且殷家兄弟相及。有至四帝不及祖祢。何容更言七代。于理无疑矣。二者今以兄弟相及。同为一代。矫前之失。则合复祔代宗神宗于太庙。或疑已祧之主。不合更入太庙者。案晋代元明之时。已迁豫章颍川矣。及文即位。乃元帝之子。故复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至开元四年。乃出置别庙。至十年置九庙。而中宗神主复祔太庙。则巳迁复入。亦可无疑。三者庙有定数。无后之主。出置别庙者。按魏晋之初多同庙。盖取上古清庙一宫。尊远神祗之义。自后晋武所立之庙。虽有七主。而实六代。盖景文同庙故也。又按鲁立姜嫄文王之庙。不计昭穆。以尊尚功德也。晋元帝上继武帝。而惠怀悯三帝。时贺循等诸儒议。以别为主庙。亲远义疏。都邑迁异。于理无嫌也。今以文宗弃代才六七年。武宗甫尔复土。遽移别庙。不齿宗祖。在于有司。非所宜议。四者添置庙之室。案礼论。晋太常贺循云。庙以容主为限。无拘常数。故晋武帝时。庙有七主六代。至元帝明帝。庙皆十室。及康穆二帝。皆至十一室。自后虽迁故祔新。大抵以七代为准。而不限室数。伏以江左名儒。通赜睹奥。事有明据。固可施行。今若不行是议。更以迭毁为制。则当上不及高曾未尽之亲。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今备讨古今。参校经史。上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以存高曾之亲。下以敬宗文宗武宗同为一代。于太庙东閒置两室。定为九代十一室之制。以全臣子恩敬之义。庶协大顺之宜。得变礼之正。折古今之纷互。立偫疑之杓指。因心广孝。永烛于皇明。昭德事神。无亏于圣代。
武宗祔庙合祧迁议 唐 · 郑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夫礼经垂则。莫重于严配。必参损益之道。则合典礼之文。况有明徵。是资折衷。伏自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嗣位皆以兄弟。考之前代。理有显据。今谨详礼院所奏。并上稽古文。旁摭史氏。协于通变。允谓得宜。臣等商议。请依礼官所议。
论唐武宗灭佛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九二
夫仁义之道,大中至正之道也,天下之福也。古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能修仁义之道,故皆受仁义之福。何以验之?《书》曰:尧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一十七岁。舜在位五十载,享年一百一十二岁。禹传于子,继位一十七君,有国四百年。汤传于子,继位二十七君,有国七百年。周亦传于子,继位三十三君,有国八百年。此其验也。后世人君仁义不修,而湎淫怠荒,穷奢极欲,竭天下之力,疲天下之力,聚銂生灵之膏血,以信奉佛,而望福报,不亦妖言乎!且帝王以生灵为本,使天下无一夫饥,无一夫寒,无一夫不遂其生,无一夫不得其所,此帝王之福也。天下生民冻馁,转死沟壑,而不给一尺帛,赐一石粟,使其饱且暖,而乃辇金载货,填于寺门,以奉群髡,将以为万民求福,何其迂也!且僧徒皆游惰之民人,庸人尔,使之斋,与之钱,不知何由能作福也?若曰奉佛,佛死已千有馀年也,其骨已臭朽腐烂也,其魂已殄灭消散也。以数片金薄涂于面首,用三门高屋覆其身躯,其使能降福于人,臣不信也!臣不信也!王缙之徒以谓国祚流长,皆佛之福报所资。又以为禄山、思明毒乱方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将乱而死;西戎犯阙,未击而退,实由佛之福力,何厚诬也!高祖、太宗以仁义革乱,提四海之民出涂炭之中,置于富寿之域,登于太平之乐,德化深厚,恩惠及远,积仁累义,垂庆子孙。不能嗣袭其善,中原屡扰,社稷几覆。高祖、太宗之德未尽,人神协赞,宗庙皊助,逆兵勤而且死,神器危而复安,延至于三百年,益高祖、太宗之灵,天地神人之赞,而乃推于佛,何厚诬也!呜呼!自佛入中国,蠹坏至于今矣。今髡徒左衽异端之人半中国,古之所谓四民者,流入于佛、老十有六七,天下谷帛货贝归于佛、老者亦十有六七。今以天下奉佛、老,佛、老益盛,中国益匮,生民益耗。生民耗,中国匮,虽有天下国家,何以为国也?佛、老之患也,大矣深矣,非有英睿之君,神圣威武如禹、汤、文、武者,谁能除此弊也?在有唐时,宪宗迎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切谏。至于武宗皇帝,遂拆天下寺,尽去天下僧尼,尽毁天下佛像。武皇帝英威如此,谥之曰「武」,宜哉!古之帝王,以干戈而定天下,而人服,则有周武王;以征伐而威四夷,以来朝,则有汉武帝;以睿智英断、聪明正直而去佛教,以殄灭,则有唐武宗。臣尝论三武之功,以谓纣虐无厌,武王凭后稷、公刘、王季、文王之德,乘天下厌乱之心,一戎衣,服天下;汉祖志怯戎狄,轻北易走,武帝驱天下之兵,利天下之甲,以抗一隅,而匈奴臣,其功皆易。至于佛者,深根固蒂七八百年,为天下大患。如唐太宗之圣神,明皇之仁勇,宪宗之英睿,皆不能除之。而武宗皇帝奋于百王之下,断自宸智,挺然不疑,一旦尽除去之,其功过于周武王、汉武帝远甚矣。
武宗 宋 · 孔平仲
武宗惟雄俊,有臣委用专。
德裕才略大,感恩罄所宣。
是时岩廊上,六合气可吞。
论兵决胜负,万里在目前。
一平回鹘凶,再洗上党昏。
杨弁不知时,乃敢盗太原。
岂信明光甲,遣人斩其元。
廷谋昧知几,唯有君相然。
成立三大功,慷慨在一言。
风霆运不测,日月朗高悬。
李唐势已去,至此岌复缠。
外内已息兵,崇卑定乾坤。
遂令河北师(豫章本作帅),弭耳如孤豚。
事书史册上,读之快心魂。
千载若信宿,凛凛风烈存。
世人多说剑,不见斫伐痕。
玩弄反自伤,何用饰玙璠。
迂哉贾生饵,果尔房琯奔。
施为贵寔效,讵主(豫章本作止)衒空文。
跋李炎子诗卷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后村题跋》卷一一
看人文字必推本其家世,尚论其师友。《史记》、杜诗固高妙,然子长世掌太史,如董相、东方先生皆同时相颉颃;子美自谓吾祖诗冠古人,又与子昂、太白、岑参、高适诸诗人倡和,故能洗空万古,自成一家。余少走四方,于当世胜流多所款接,识果斋伊、洛之醇,识斛峰萧、汲之直,识径畈龚、鲍之洁。今三君子仅存其一,余亦耄老,孤陋寡闻甚矣。樵士李君云仲示诗三帙,读而异之。问其谱系,果斋其诸父也;观其赋咏,斛峰、径畈其师也。卷中格律若未离唐体,然其意度脱换《骚》、《选》,包含理致,大而道德性命,小而草木虫鱼,自昔经生学士、词人墨客,智所未及、笔力所未能发者,皆长言而永歌之。盖其濡染于家庭、熏炙于师友者深矣。然士生叔季,有科举之累,以程文为本经,以诗、古文为外学,惟才高能并工。贾浪仙有诗名,入试乃问原夫辈乞一联。扬补之妙辞翰,礼闱作赋,至第七韵思不属,求助于同人。同人戏之曰:「何不画梅一枝足之」?余虑君之本经为外学所掩也,既诵其美,因以箴之。君父师皆以其学魁天下,诗文特其绪馀耳。
恭挽德宗景皇帝用李商隐昭肃皇帝挽诗韵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曾寿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恭默殷高后,开明魏孝文。
殷忧从没世,多难启吾君。
待蓄三年艾,旋停八表云。
茹哀占复始,傥见鼎来汾。
恭挽德宗景皇帝用李商隐昭肃皇帝挽诗韵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曾寿
五言律诗 押冬韵
万国归心久,苍皇一举烽。
秦山愁驻马,辽海喜归龙。
欲待悲风木,翻成应洛钟。
天家殉慈孝,辛苦启双封。
恭挽德宗景皇帝用李商隐昭肃皇帝挽诗韵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陈曾寿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汉社英灵在,宸谋运斡神。
执枢真有托,移彗竟无人。
九译哀何切,千秋恨尚新。
小臣无以报,空湿景山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