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严宪”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徐仆射领军述役僧言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泉亭光显寺释真观致书领军檀越:窃闻四依开士,匡正法于将颓;
十地高人,秉元文于已绝。
能使崛山遗迹,无亏冥坐之风;
祇树馀留,得肆经行之道。
伏见今者皇华,奉宣严宪
絓是僧尼之类,不书名籍者,并令损兹净戒,就此黎民,去彼伽蓝,归其里闬。
既普天下,莫非王臣。
正当黾勉恭承,鞠躬祗奉。
但愚情所谓,窃或疑焉。
自佛法肇兴,千有馀载,流传此地,数百年间,济济生徒,一何为盛!
虽复市朝亟改,风化顿移,慧炬常明,戒香恒馥。
其为福利,难可胜言。
所现灵祥,闻诸史传。
至如浮图和上,曜彩邺中,高坐法师,流芳巩洛
或复昆明池内,识劫烧之馀灰;
长沙寺里,感碎身之遗阴。
道开入境,仙人之星乃出;
法成去世,绀马之瑞爰浮。
乃有青目赤髭,黄眸白足连眉表称,大耳传芳,莫不定水渊澄,义峰山竖。
汪汪道望,类迦叶之高踪;
肃肃威仪,似额鞞之清行。
顷年讹替,乃日浇漓,而法正洪基,犹应未殄。
忽复违其本志,夺彼前心,莫不仰高殿而酸伤,辞旧房而凄楚。
依依法座,重反何期;
恋恋禅门,再还无日。
乃非歧路,而有分袂之悲。
虽异河梁,遂结言离之痛。
若以不继名籍,为其深罪,延兹咎累,亦可哀矜。
夫出俗之人,务应修道,许其方外之礼,不拘域中之节。
或有不贯名籍,无关簿领,并皆游方采听,随处利安。
望刹为居,临中告饭,或头陀林下,或兰若岩阿,如此之流,宁容继属?
若胜业不全,清禁多毁,宜应休道。
此事诚然,而持犯难知。
圣凡相滥,譬庵罗之果,生熟难分;
雪山之药,真伪难辩。
忽使昆峰之上,玉石同焚
大泽之中,龙蛇等毙,何期惜也!
吁可伤哉!
又其割爱辞亲,披缁剪发,既无仆使,永绝妻孥。
或老病之年,单贫之士,皆凭子弟,还相养卫。
如其一朝而散,溘死沟渠,遂有赴峻壑而投身,缢长绳而殒命。
虽复汨罗之痛,匹此犹轻;
荒谷之悲,方斯未重。
且复奇才绝学,并寄后生,听讲诵经,咸资晚秀,所以须陀得戒,犹是幼童,身子扬名,差非耆老。
如斯之类,若并翻缁,恐此法门,便无绍继,梵轮绝矣,精空舍焉。
若八陈未休,四郊多垒,前房所寄,后殿斯凭。
愚谓此人,殆诚无用。
若必有拔距投石之能,索铁伸钩之力,则并从军幕,久预长驱。
傥复尚服缁衣,犹居寺宇,则是习勇心薄,乐道情深。
若非卫玠清羸,便同孟昶之浮怯,既不便弓马,徒劳行陈。
虽复身披甲胄,还想法衣;
手执干戈,犹疑锡杖。
必当迩闻战鼓,色变心惊,远望军麾,魂飞气慑。
将恐有阻都护之威,无益二师之勇。
若谓不输王课,靡助国储,所以普使,收其赋敛。
但浮游之属,萍迸蓬飞,散诞之流,且贫终窭。
乡里既无田宅,京师又阙主人。
纳屦则两踵并穿,敛襟则护肘皆现。
观董生之百结,尚觉轻华;
颜子一箪,更疑丰饱
求朽壤以为药,宁识紫丸;
服粪埽而为衣,岂逢黄绢?
货财之礼,此而无从;
怀璧之愆,信哉应免!
若令其在道,犹可分卫自资,遂使还民,便是糇粮莫寄。
伏惟皇朝御历,齐圣钦明,继踵轩羲,比肩炎昊。
握镜之风弥远,垂衣之化方深。
兼复梁栋三宝,敷宏十善。
昔汉明灵感,止梦金人
晋武复修,才招玉像。
用今方古,彼有惭焉。
或深经是护,等仙预大王
宝塔斯成,类无忧国主
明扬仄陋,信巢父之清虚;
徵聘渔畋,许严君之高尚。
愚谓絓预今者,俯首僧尼,若已离法衣,无过道业。
或常居邸肆,恒处田园,并依民例,宜从策使,如其禅诵知解,蔬素清虚。
或宣唱有功,梵声可录。
或缮修塔庙,建造经书,救济在心,听习为务。
乃至羸老之属,贫病之流,幸于编户,无所堪用,并许停寺,仍上僧籍,必望十城之宝。
或出荆山,百步之中,时逢芳草。
于是寺断流俗之僧,众无餔糟之客。
六时翘请,常以国界为心;
三业精修,必用君王为本。
岂不幽明踊跃,人鬼欣欢,冥力护持,善缘扶助。
然后二仪交泰,六气调和,征马息鞍,军旗卷旆。
边荒入附,无待丹水之师;
玉制来朝,还想稽山之集。
何其乐矣,实可欣哉!
傥复疆场不虞,军资有阙,薄须费计,伏听徵求。
仰惟领军檀越,外则探赜典坟,内则钩深经论,才高帷幄,寄重盐梅,必愿降意刍荛,留心正法。
微惠研详,薄垂观监。
如其一毫可采,深希曲为矜论,无使兰艾同锄,薰莸俱剪。
庶得仙人苑里,更转法轮,长者园中,还铺讲席。
则匡维之德,比恒岱以齐高,拥护之功,似沧溟而共广。
横此忤烦,弥增悚惕(《释藏》轻九,《广弘明集》二十七)
请立皇太子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臣闻元储以贵。
立嫡之义尤彰。
罔敢同名。
正本之文逾显。
所以内崇宗庙。
外重郊社。
取鉴前王。
行之自久。
陛下宪章千古。
含育万邦。
爰立圣慈。
母仪天下。
继而皇后生子。
合处少阳。
出自涂山
是谓吾君之允。
夙娴胎教。
宜展问竖之心。
乃复为孽夺宗。
降居藩邸。
纵然养德。
犹韬甲馆之符。
未纂承华。
尚阻商山之道。
是使前星匿彩。
瑶岳韬峰。
臣以愚诚。
窃所未喻。
且今之守器。
素非皇嫡。
永徽爰始。
国本未生。
权引彗星。
越升明两。
近者元妃载诞。
正允降神。
重光有融。
爝晖宜息。
安可以滥兹皇统。
叨据温文。
国有诤臣。
孰逃其责。
谨按春秋左氏传云。
隐公元年春
不书即位。
摄也。
宋武公生仲子。
有文在其手。
曰为鲁夫人。
故仲子归于我。
桓公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自营菟裘
逊而归老。
孔子褒其让嫡。
旌于比事之书。
又东观汉史云
光武皇帝子彊居长。
建武之初
皇太子
皇后阴氏有子曰庄。
繇是不自宁。
固求逊位。
帝乃从之。
东海王
竟以庄为太子
是为孝明皇帝
窃惟息姑克让。
可以思齐。
刘彊守藩。
宜遵往轨。
追踪太伯
不亦休乎。
踵武延陵
固当安矣。
宁可反植枝干。
久易位于天庭。
倒袭裳衣。
使违方于震位。
蠢尔黎庶。
云谁系心。
垂裕后昆。
将何播美。
又且父子之际。
人所难言。
事或批鳞。
必婴严宪
臣窃为身计。
苟且随流。
尸禄偷荣。
故知无咎。
伏自思忖。
眄先朝。
引于陋巷之中。
申以后车之礼。
云台画象
十有八人。
三纪于兹。
唯臣仅在。
趋事陛下。
绵历二坊。
叨处调护之流。
滥齿正人之伍。
荫璇华于望苑
雕朽木以为容。
推銮毂于天衢。
偶鸡树而徒老。
常思勉力。
少报洪恩。
既属天步康宁。
效沈族而无所。
太阶平晏
须焚宗而靡由。
今兹冢嗣执圭。
下枝当璧。
孟侯沦屈。
大典未申。
臣既分职文昌。
典司嘉礼。
位陪宗伯
弗敢旷官。
效命之
宜在兹日。
所以思不出位。
轻叫帝阍。
冒严威。
干斧钺。
忘忌讳。
竭精诚。
天或弗违。
从其至理。
朝闻夕殒。
忭若登仙。
如塞谠言。
谴其刍瞽。
煎膏染鼎。
亦所甘心。
仍望奉见。
指陈彝典。
释医官韩宗召康仲殷宗族疏 隋末唐初 · 刘瞻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臣闻修短之期。
人之定分。
贤愚共一。
今古攸同。
乔松蕣花
禀气各异。
至如篯铿寿考。
不因有智而延龄。
颜子早亡。
不为不贤而促寿。
此皆含灵禀气。
修短自然之理也。
一昨同昌公主久婴危疾。
深轸圣慈。
医药无徵。
幽明遽隔。
陛下过钟宸爱。
痛切追思。
爰责医工
令从严宪
然韩宗召等。
因缘艺术。
宠荣。
想于诊候之时。
无不尽其方术。
亦欲病如沃雪。
药暂通神。
其奈祸福难移。
竟成差跌。
原其情状。
亦可哀矜。
而差误之愆。
死未塞责。
自陛下雷霆一怒。
朝野震惊。
囚九族于狴牢。
因两人之药误。
老幼械系。
三百馀人。
咸云宗召荷恩之日。
寸禄不沾。
进药之时。
人不同议。
此乃祸从天降。
罪匪已为。
物议沸腾。
道路嗟叹。
陛下以宽仁厚德。
御宇十年。
四海万邦。
咸歌圣政。
何事遽移前志。
顿易初心。
以达理知命之君。
涉肆暴不明之谤。
且殉宫女而违道。
囚平人而结冤。
此皆陛下安不思危。
忿不顾难者也。
陛下信崇释典。
留意生天。
大要不过喜舍慈悲。
方便布施。
不生恶念。
所谓福田。
则业累尽消。
往生忉利。
比居浊恶。
未可同年。
伏望陛下尽释系囚。
易怒为喜。
虔奉空王之教。
以资爱主之灵。
中外臣寮。
同深恳激。
流刘大器峰州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一
窥窬图谶。必以亡身灭族。
斯皆先贤设教。历代旧章。
今大器乃与妖人往还。虚占祸福。
矫托天命。包藏逆心。
非意自彰。巳归严宪
今屈法免死者。繇朕寡德所致故也。
去春遗爱等逆起于前。今冬大器祸彰于后。
一岁之内。再有此衅。
朕宵兴自思。非无深愧。
杜景佺司刑少卿698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鸾台
银青光禄大夫秋官尚书上柱国杜景佺
薄有吏能。
颇闲时务。
比加奖擢。
令典枢衡。
乃轻违宪章。
私树恩福。
罔怀缄慎。
屡有泄言。
朕情在含宏。
不忍寘之严宪
五曹显秩。
非可滥居。
九列通班。
冀当自效。
司刑少卿
勋如故。
主者施行。
令陇右河西备边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三
陇右河西
地接边寇。
虽令团练士卒。
终须常戒不虞。
如闻吐蕃尚聚青海
宜令萧嵩张志亮等。
审察事势。
倍加防禦
当须蓄锐。
以逸代劳。
其当贼路要害军县处。
须量加兵马。
任逐便通融处置。
仍拣择有干略人。
较明为探。
动静须知。
主将巳下。
若捉搦用心。
事无不理者。
当加重赏。
如废官慢盗。
式遏乖所者。
必寘严宪
仍晓示使各勉职。
以副所委。
管城垒应筑未了者。
并早令毕功。
无致延缓。
阙于备守。
侍御士兄 盛唐 · 王昌龄
 押侵韵
天人俟明路,益稷分尧心。
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
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钓深(《格》云:“此第五句入作势。”)
诛韦氏制 初唐 · 襄王重茂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九
天未悔祸。王室多难。
大行皇帝升遐之际。事起仓卒。
朕以冲藐。嗣守丕图。
衔恤问故。遂穷凶党。
逆贼马秦客等。潜通宫禁。
敢行鸩毒。而宗楚客纪处讷武延秀赵履温韦播高嵩韦挺叶静能韦建杨均王哲等。
遂扇太后。干朕家事。
凡有处分。政繇韦氏。
楚客又妄说妖言。务欲劝进。
连结中外。将危宗社。
又顷者王庆之李㻀张嘉福麟游县杜无二越州长史宋之问潜行表状。请立武承嗣皇太子
则天皇后斩庆之一人。之问以附托三思获免。
之问李㻀又托楚客晋卿。与将作少匠李守质日夜潜图。
延秀起事。朕之微眇。
危若缀旒。安国相王镇国太平公主
朕之亲叔亲姑。同忧共戚。
楚客韦温等又附会安乐公主。妄欲剪除。
相王第三子临淄郡王隆基。家国情深。
君亲义切。乃与太平公主第二子薛崇及总监钟绍京同州朝邑县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太平公主典签王师虔尚衣奉御王崇东明道士冯处澄宝昌寺僧普润商州司马崔谔之山人刘承祖等。
佥符人望。考以时宜。
叶契谋。重安李氏。
兵戈不动。氛祲廓清。
瞬息之閒。还自屠灭。
朕以山陵未毕。变故相仍。
情绪荒迷。益深摧愤。
士庶等代承景化。累荷国恩。
今得宗社乂安。人祇交泰。
当同兹感悦。各效忠贞。
如更朋党比周。辄生异议。
朕当加严宪。必所不容。
即宜宣示。令知朕意。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四
右。
臣历览前代史书。
皆谓镇抚四夷。
宰相之任。
不揆闇劣。
屡敢上言。
诚以备边禦戎。
国家之重事
理兵足食。
备禦之大经。
兵不理则无可用之师。
食不足则无可固之地。
理兵在制置得所。
足食在敛导有方。
陛下幸听愚言。
先务积谷。
人无加赋。
官不费财。
坐致边储。
数逾百万。
诸镇收籴。
今已向终。
分贮军城
用防艰急。
纵有寇戎之患。
必无乏绝之忧。
守此成规。
以为永制。
恒收冗费。
益赡边农。
则更经二年。
可积十万人三岁之粮矣。
足食之原粗立。
理兵之术未精。
敢试筹量。
庶备采择。
伏以戎狄为患。
自古有之。
其于制禦之方。
得失之理。
备存史籍。
可得而言。
大抵尊即叙者则曰。
非德无以化要荒。
曾莫知威不立。
则德不能驯也。
武威者则曰。
非兵无以服凶犷
曾莫知德不修。
则兵不可恃也。
务和亲者则曰。
要结可以睦邻好。
曾莫知我结之。
而彼复解之也。
美长城者则曰。
设险可以固邦国而捍寇雠。
曾莫知力不足而人不堪。
则险之不能恃。
城之不能有也。
尚薄伐者则曰。
驱遏可以禁侵暴而省征徭。
曾莫知兵不锐。
垒不完。
则遏之不能胜。
驱之不能去也。
议边之要。
略尽于斯。
虽互相讥评。
然各有偏驳。
听一家之说。
则理例可徵。
考历代所行。
则成败异效。
是由执常理以御其不常之势。
徇所见而昧于所遇之时。
中夏有盛衰。
夷狄有强弱。
事机有利害。
措置有安危。
故无必定之规。
亦无长胜之法。
夏后以叙戎而圣化茂。
古公以避狄而王业兴。
周城朔方而猃狁攘。
秦筑临洮而宗社覆。
汉武匈奴而贻悔。
太宗突厥而致安。
文景约和亲而不能弭患于当年。
元宏抚纳而足以保宁于累叶。
盖以中夏之盛衰异势。
夷狄之强弱异时。
事机之利害异情。
措置之安危异便。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
形变不同。
胡可专一。
夫以中国强盛。
夷狄衰微。
而能屈膝称臣。
归心受制。
拒之则阻其向化。
灭之则类于杀降。
安得不存而抚之。
即而叙之也。
又如中国强盛。
夷狄衰微。
而尚弃信忤盟。
蔑恩肆毒。
谕之不变。
责之不惩。
安得不取乱推亡。
息人固境也。
其有遇中国丧乱之弊。
当夷狄强盛之时。
图之则彼衅未萌。
禦之则我力不足。
安得不卑词降礼。
约好通和。
啖之以利以引其欢心。
结之以亲以纾其交祸。
纵不必信。
且无大侵。
虽非御戎之善经。
盖时事亦有不得已而然也。
傥或夷夏之势。
强弱适同。
抚之不宁。
威之不靖。
力足以自保。
势不足以出攻。
安得不设险以固军。
训师以待寇。
来则薄伐以遏其深入。
去则攘斥而戒于远追。
虽非安边之令图。
盖势力亦有不得已而然也。
故夏之即叙。
周之于攘。
太宗之剪乱。
皆乘其时而善用其势者也。
古公之避狄。
文景之和亲。
神尧之降礼。
皆顺其时而不失其称者也。
秦皇之长城。
汉武之穷讨。
皆知其事而不度其时者也。
向若遇孔炽之势。
行即叙之方。
则见侮而不从矣。
乘可取之资。
怀畏避之志。
则失机而养寇矣。
攘却之力。
用和亲之谋。
则示弱而劳费矣。
当降屈之时。
务剪伐之略。
则召祸而危殆矣。
故曰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
是无必定之规。
亦无长胜之法。
得失著效。
不其然欤。
至于察安危之大情。
计成败之大数。
百代之不变易者。
盖有之矣。
其要在于失人肆欲则必蹶。
任人从众则必全。
此乃古今所同。
而物理之所壹也。
国家自禄山构乱。
肃宗中兴。
撤边备以靖中邦。
借外威以宁内难。
于是吐蕃乘衅。
吞噬无厌。
回纥矜功。
冯陵亦甚。
中国不遑振旅。
四十馀年。
使伤耗遗氓。
竭力蚕织。
西输贿币。
北偿马资
尚不足塞其烦言。
满其骄志。
复又远徵士马。
列戍疆陲。
犹不能遏其奔冲。
止其侵侮。
小入则驱略黎庶。
深入则震惊邦畿。
时有议安边之策者。
多务于所难。
而忽于所易。
勉于所短。
而略于所长。
遂使所易所长者。
行之而其要不精。
所难所短者。
图之而其功靡就。
忧患未弭。
职斯之由。
夫制敌行师。
必量事势。
势有难易。
事有后先。
力大而敌脆。
则先其所难。
是谓夺人之心。
暂劳而久逸者也。
力寡而敌坚。
则先其所易。
是为固国之本。
观衅而后动者也。
顷属多故。
人劳未瘳。
而欲广发师徒。
深践寇境。
复其侵地。
攻其坚城。
前有胜负未必之虞。
后有馈粮不继之患。
傥或挠败。
适所以启戎心而挫国威。
以此为安边之谋。
可谓不量事势而务于所难矣。
天之授者。
有分事。
无全功。
地之产者。
有物宜。
无兼利。
是以五方之俗。
长短各殊。
长者不可踰。
短者不可企。
勉所短而校其所长必殆。
用所长而乘其所短必安。
强者乃逐水草为邑居。
以射猎供饮茹。
多马而尤便驰突。
轻生而不耻败亡。
此戎狄之所长也。
戎狄之所长。
乃中国之所短。
而欲益兵蒐乘。
角力争驱。
交锋原野之间。
决命寻常之内。
以此为禦寇之术。
可谓勉所短而校其所长矣。
务所难。
勉所短。
劳费百倍。
终于无成。
虽果成之。
不挫则废。
岂不以越天授而违地产。
亏时势以反物宜者哉。
将欲去危就安。
息费从省。
在其慎守所易。
精用所长而已。
若乃择将吏以抚宁众庶。
修纪律以训齐师徒。
耀德以佐威。
能迩以柔远。
禁侵掠之暴以彰吾信。
抑攻取之议以安戎心。
彼求和则善待而勿与结盟。
彼为寇则严备而不务报复。
此当今之所易也。
贱力而贵智。
恶杀而好生。
轻利而重人。
忍小以全大。
安其居而后动。
俟其时而后行。
是以修封疆。
守要害。
堑蹊隧。
垒军营。
谨禁防。
明斥候。
务农以足食。
练卒以蓄威。
非万全不谋。
非百尅不斗。
寇小至则张声势以遏其入。
寇大至则谋其大(三字疑)以邀其归。
据险以乘之。
多方以误之。
使其勇无所加。
众无所用。
掠则靡获。
攻则不能。
进有腹背受敌之虞。
退有首尾难救之患。
所谓乘其弊。
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中国之所长也。
我之所长。
乃戎狄之所短。
我之所易。
乃戎狄之所难。
以长制短。
则用力寡而见功多。
以易敌难。
则财不匮而事速就。
舍此不务。
而反为所乘。
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今则皆务之矣。
然犹封守未固。
寇戎未惩者。
其病在于谋无定用。
众无适从。
所任不必才。
才者不必任。
所闻不必实。
实者不必闻。
所信不必诚。
诚者不必信。
所行不必当。
当者未必行。
故令措置乖方。
课责亏度。
财匮于兵众。
力分于将多。
怨生于不均。
机失于遥制。
臣请为陛下粗陈六者之失。
惟明主慎听而熟察之。
臣闻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武欲胜其敌。
必先练其兵。
练兵之中。
所用复异。
用之于救急。
则权以纾难。
用之于暂敌。
则缓以应机。
故事有便宜。
而不拘常制。
谋有奇诡。
而不徇众情。
进退死生。
唯将所命。
此所谓攻讨之兵也。
用之于屯戍。
则事资可久。
势异从权。
非物理所惬不宁。
非人情所欲不固。
夫人情者。
利焉则劝。
习焉则安。
保亲戚则乐生。
顾家业则忘死。
故可以理术驭。
不可以法制驱。
此所谓镇守之兵也。
夫欲备封疆。
禦戎狄。
非一朝一夕之事。
固当选镇守之兵以置焉。
古之善选置者。
必量其性习。
辨其土宜。
察其技能。
知其欲恶。
用其力而不违其性。
齐其俗而不易其宜。
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
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
而又类其部伍。
安其室家。
然后能使之乐其居。
定其志。
奋其气势。
结其恩情。
抚之以惠。
则感而不骄。
临之以威。
则肃而不怨。
靡督课而人自为用。
弛禁防而众自不携。
故出则足兵。
居则足食。
守则固。
战则强。
其术无他。
便于人情而已矣。
今者散徵士卒。
分戍边陲。
更代往来。
以为守备。
是则不量性习。
不辨土宜。
邀其所不能。
强其所不欲。
求广其数。
而不考其用。
将致其力。
而不察其情。
斯可以为羽卫之仪。
而无益于备禦之实也。
何者。
穷边之地。
千里萧条。
寒风裂肤。
惊沙惨目。
与豺狼为邻伍。
以战斗为嬉游。
昼则戈而耕。
夜则倚烽而觇。
日有剽害之虑。
永无休暇之娱。
地恶人勤。
于斯为甚。
自非生于其域。
习于其风。
幼而睹焉。
长而安焉。
不见乐土而不迁焉。
则罕能宁其居而狎其敌也。
关东之壤。
百物阜殷。
从军之徒。
尤被优养。
惯于温饱。
狎于欢康。
比诸边隅。
若异天地。
闻绝塞荒陬之苦。
则辛酸动容。
聆强蕃劲虏之名。
则慑骇夺气。
而乃使之去亲族。
舍园庐。
甘其所辛酸。
抗其所慑骇。
将冀为用。
不亦疏乎。
矧又有休代之期。
统帅之驭。
资奉若骄子。
姑息如倩人
进不邀之以成功。
退不处之以严宪
其来也。
咸负德色。
其止也。
莫有固心。
屈指计归。
张颐待饲。
侥倖者犹患还期之赊缓。
恒念戎丑之充斥。
王师挫伤
则将乘其乱离。
布路东溃。
情志且尔。
得之奚为。
平居则殚耗资储。
以奉浮冗之众。
临难则投弃城镇。
以摇远近之心。
其弊岂唯无益哉。
固亦将有所挠也。
复有抵犯刑禁。
谪徙军城
意欲增户实边。
兼令展效自赎。
既是无良之类。
且加怀土之情。
思乱幸灾。
又甚戍卒。
适足烦于防卫。
谅无望于功庸。
虽前代时或行之。
固非良算之可遵者也。
复有拥旄之帅。
身不临边。
但分偏师
俾守疆场。
大抵军中壮锐。
元戎例选自随。
委其疲羸。
乃配诸镇。
节将既居内地。
精兵祗备纪纲。
遂令守要禦冲。
恒在寡弱之卒。
寇戎每至。
力势不支。
入垒者才足闭关。
在野者悉遭劫执。
恣其芟蹂。
尽其搜驱。
比及都府闻知。
虏已尅获旋返。
且安边之本。
所切在兵。
理兵若斯。
可谓措置乖方矣。
夫赏以存劝。
罚以示惩。
劝以懋有庸。
惩以威不恪。
故赏罚之于驭众也。
犹绳墨之于曲直。
权衡之于重轻。
輗軏之所以行车。
衔勒之所以服马也。
驭众而不用赏罚。
则善恶相混。
而能否莫殊。
用之而不当功过。
则奸妄宠荣。
而忠实摈抑。
夫如是。
若聪明可衒。
律度无章。
则用与不用。
其弊一也。
自顷权移于下。
柄失于朝。
将之号令。
既鲜克行之于军。
国之典常。
又不能施之于将。
务相遵养。
苟度岁时。
欲赏一有功。
翻虑无功者反侧。
欲罚一有罪。
复虑同恶者忧虞。
罪以隐忍而不彰。
功以嫌疑而不赏。
姑息之道。
乃至于斯。
故使亡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
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
偾军蹙国者不怀于愧畏。
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
褒贬既阙而不行。
称毁复纷然相乱。
人虽欲善。
谁为言之。
况又公忠者直已而不求于人。
反罹困厄。
败挠者行私而苟媚于众。
例获优崇。
此义士所以痛心。
勇夫所以解体也。
又有遇敌而所守不固。
陈谋而其效靡成。
将帅则以资粮不足为词。
有司复以供给无阙为解。
既相执證。
理合辨明。
朝廷每为含糊。
未尝穷究曲直。
措理者含声而靡诉。
诬善者罔上而不惭。
驭将若斯。
可谓课责亏度矣。
课责亏度。
措置乖方。
将不得竭其才。
卒不得尽其力。
屯集虽众。
战阵莫前。
虏每越境横行。
若涉无人之地。
递相推倚。
无敢谁何。
虚张贼势上闻。
则曰兵少不敌。
朝廷莫之省察。
唯务徵发益师。
无裨备禦之功。
重增供亿之弊。
闾井日耗。
徵求日繁。
以编户倾家破产之资。
兼有司榷盐税酒之利。
总其所入。
半以事边。
制用若斯。
可谓财匮于兵众矣。
今四夷之最强盛为中国甚患者。
莫大于吐蕃
举国胜兵之徒。
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
其于内虞外备。
亦与中国不殊。
所能寇边。
数则盖寡。
且又器非犀利。
甲不坚完。
识迷韬钤。
艺乏趫敏
动则中国惧其众而不敢抗。
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
厥理何哉。
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
蕃丑之统帅专一故也。
统帅专一。
则人心不分。
人心不分。
则号令不贰。
号令不贰。
则进退可齐。
进退可齐。
则疾徐如意。
疾徐如意。
则机会靡愆。
机会靡愆。
则气势自壮。
斯乃以少为众。
以弱为强。
变化翕辟。
在于反掌之内。
是犹臂之使指。
心之制形。
若所任得人
则何敌之有。
夫节制多门。
则人心不一。
人心不一。
则号令不行。
号令不行。
则进退难必。
进退难必。
则疾徐失宜。
疾徐失宜。
则机会不及。
机会不及。
则气势自衰。
斯乃勇废为尪。
众散为弱。
逗挠离析。
兆乎战阵之前。
是犹一国三公
十羊九牧。
欲令齐肃。
其可得乎。
开元天宝之间
控禦西北两蕃。
唯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而已。
犹虑权分势散。
或使兼而领之。
中兴已来。
未遑外讨。
侨隶四镇于安定
权附陇右于扶风
所当西北两蕃。
亦朔方泾原陇右河东节度而已。
关东戍卒。
至则属焉。
虽委任未尽得人
而措置尚存典制
自顷逆泚诱泾原之众。
怀光污朔方之军。
割裂诛锄。
所馀无几。
而又分朔方之地。
建牙拥节者凡三使焉。
其馀镇军。
数且四十。
皆承特诏委寄。
各降中贵监临。
人得抗衡。
莫相禀属。
每俟边书告急。
方令计会用兵。
既无军法下临。
唯以客礼相待。
是乃从容拯溺。
揖让救焚。
冀无阽危。
固亦难矣。
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
气聚则盛。
散则消。
势合则威。
析则弱。
今之边备。
势弱气消。
建军若斯。
可谓力分于将多矣。
理戎之要。
最在均齐。
故军法无贵贱之差。
军实无多少之异。
是将所以同其志而尽其力也。
如或诱其志意。
勉其艺能。
则当阅其材。
程其勇。
校其劳逸。
度其安危。
明申练覈优劣之科。
以为衣食等级之制。
使能者企及。
否者息心。
虽有薄厚之殊。
而无觖望之衅。
盖所谓日省月试。
饩廪称事。
如权量之无情于物。
万人莫不安其分而服其平也。
今者穷边之地。
长镇之兵。
皆百战伤夷之馀。
终年勤苦之剧。
角其所能则练习。
度其所处则孤危。
考其服役则劳。
察其临敌则勇。
然衣粮所给。
唯止当身。
例为妻子所分。
常有冻馁之色。
而关东戍卒。
岁月践更。
不安危城。
不习戎备。
怯于应敌。
懈于服劳。
然衣粮所颁。
厚踰数等。
继以茶药之馈。
益以蔬酱之资。
丰约相形。
县绝斯甚。
又有素非禁旅。
本是边军。
将校诡为媚词。
因请遥隶神策。
不离旧所。
唯改虚名。
其于廪赐之饶。
遂有三倍之益。
此则俦类所以忿恨。
忠良所以忧嗟。
疲人所以流亡。
经费所以褊匮。
夫事业未异。
而给养有殊。
人情不能甘也。
况乎矫佞行而廪赐厚。
绩艺劣而衣食优。
苟未忘怀。
孰能无愠。
不为戎首。
则已可嘉。
而欲使其协力同心。
以攘寇难。
虽有孙吴之将。
臣知其必不能焉。
养士若斯。
可谓怨生于不均矣。
凡欲选任将帅
必先考察行能。
然后指以所授之方。
语以所委之事。
令其自揣可否。
自陈规模。
须某色甲兵。
藉某人参佐
要若干士马。
用若干资粮。
某处置营。
某时成绩。
始终要领。
悉俾经纶。
于是观其计谋。
校其声实。
若谓材无足取。
言不可行。
则当退之于初。
不宜贻虑于其后也。
若谓志气足任。
方略可施。
当要之于终。
不宜掣肘于其间也。
夫如是。
则疑者不使。
使者不疑。
劳神于选才。
端拱于委任。
既委其事。
既足其求。
然后可以覈其否臧。
行其赏罚。
受其赏者不以为滥。
当其罚者无得而辞。
付授之柄既专。
苟且之心自息。
是以古之遣将帅者。
君亲推毂而命之曰。
自阃以外。
将军裁之。
又赐鈇钺。
示令专断。
故军容不入国。
国容不入军。
将在军。
君命有所不受。
诚谓机宜不可以远决。
号令不可以两从。
未有委任不专。
而望其尅敌成功者也。
自顷边军去就。
裁断多出宸衷。
选置戎臣。
先求易制。
多其部以分其力。
轻其任以弱其心。
虽有所惩。
亦有所失。
遂令分阃责成之义废。
死绥任咎之志衰。
一则听命。
二亦听命。
爽于军情亦听命。
乖于事宜亦听命。
若所置将帅
必取于承顺无违。
则如斯可矣。
若有意乎平凶靖难。
则不可也。
夫两疆相接。
两军相持。
事机之来。
间不容息。
蓄谋而俟。
犹恐失之。
临时始谋。
固已疏矣。
况乎千里之远。
九重之深。
陈述之难明。
听览之不一。
欲其事无遗策。
虽圣者亦有所不能焉。
设使谋虑能周。
其如权变无及。
戎虏驰突。
迅如风飙。
驿书上闻。
旬月方报。
守土者以兵寡不敢抗敌。
分镇者以无诏不肯出师。
逗留之间。
寇已奔逼。
托于救援未至。
各且闭垒自全。
牧马屯牛。
鞠为椎剽。
啬夫樵妇。
罄作俘囚。
虽诏诸镇发兵。
唯以虚声应援。
互相瞻顾。
莫敢遮邀
贼既纵掠退归。
此乃陈功告捷。
其败丧则减百而为一。
捃获则张百而成千。
将帅既幸于总制在朝。
不忧罪累。
陛下又以为大权由已。
不究事情。
用师若斯。
可谓机失于遥制矣。
理兵而措置乖方。
驭将而赏罚亏度。
制用而财匮。
建军而力分。
养士而怨生。
用师而机失。
此六者。
疆场之蟊贼。
军旅之膏肓也。
蟊贼不除。
而但滋之以粪溉。
膏肓不疗。
而苟啖之以滑甘。
适足以养其害。
速其灾。
欲求稼穑丰登。
肤革充美。
固不可得也。
臣愚谓宜罢诸道将士番替防秋之制。
率因旧数而三分之。
其一分委本道节度使募少壮愿住边城者以徙焉。
其一分则本道但供衣粮。
委关内河东诸军州募蕃汉子弟愿傅边军者以给焉。
又一分亦令本道但出衣粮。
加给应募之人。
以资新徙之业。
又令度支散于诸道和市耕牛。
雇召工人。
就诸军城缮造器具。
募人至者。
每家给耕牛一头。
又给田农水火之器。
皆令充备。
初到之岁。
与家口二人粮。
并赐种子。
劝之播植。
待经一稔。
俾自给家。
若有馀粮。
官为收籴。
各酬倍价。
务奖营田
既息践更徵发之烦。
且无幸灾苟免之弊。
寇至则人自为战。
时至则家自力农。
是乃兵不得不强。
食不得不足。
与夫倏来忽往。
其可同等而论哉。
臣又谓宜择文武能臣一人为陇右元帅
应泾陇凤翔长武城山南西道节度管内兵马。
悉以属焉。
又择一人为朔方元帅
应鄜坊邠宁灵节度管内兵马。
悉以属焉。
又择一人为河东元帅
河东振武节度管内兵马。
悉以属焉。
三帅各选临边要会之州以为理所。
见置节度有非要者。
随所便近而并之。
元帅得置统军
馀并停罢。
三帅部内太原凤翔等府。
及诸郡户口稍多者。
慎简良吏。
以为尹守。
外奉师律。
内课农桑。
俾为军粮。
以壮戎府。
理兵之宜既得。
选帅之道既明。
然后减奸滥虚浮之费以丰财。
定衣粮等级之制以和众
宏委任之道以宣其用。
县赏罚之典以考其成。
而又慎守中国之所长。
谨行当今之所易。
则八利可致。
六失可除。
如是而戎狄不畏怀。
疆场不宁谧者。
未之有也。
诸侯轨道。
庶类服从。
如是而教令不行。
天下不理者。
亦未之有也。
以陛下之英圣。
人心之思安
四方之小休。
两寇之方静。
加以频年丰稔。
所在积粮。
此皆天赞国家可以立制垂统之时也。
时不久居
事不常兼。
已过而追。
虽悔无及。
明主当不以言为罪。
不以人废言。
罄陈狂愚。
惟所省择。
谨奏。
奏议窦参等官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四
右。
希颜奉宣进止。
窦参结朕左右。
兼有阴谋。
皆有凭据。
事不暧昧。
只缘连及处多。
不可推按。
卿等更宜商量。
若谓恐事体不稳。
即且流贬向绝远恶处。
窦申窦荣李则之
首末同恶。
无所不至。
又并微细。
不比窦参
宜便商量处置。
窦参等所有朋党亲密。
并不可容在侧近。
宜便条疏。
尽发遣向僻远无兵马处。
先虽已经流贬。
更移向远恶处者。
伏以窦参罪犯。
诚合诛夷。
圣德含宏。
务全事体。
特宽严宪
俯贷馀生。
始终之恩。
实足感于庶品。
仁育之惠。
不独幸于斯人。
所议贬官。
谨具别状。
其窦荣窦申李则之等。
既皆同恶。
固亦难容。
然以得罪相因。
法有首从。
首当居重。
从合差轻。
既蒙恩矜全。
等亦宜减降。
又于党与之内。
亦有淑慝之殊。
稍示区分。
足彰劝励。
窦荣与参。
虽是近属。
亦甚相亲。
然于款密之中。
都无邪僻之事。
仍闻激愤。
屡有直言。
因此渐构猜嫌。
晚年颇见疏忌。
若论今者阴事。
则尚未究端由。
如据比来所行。
必应不至凶险。
恐须差异。
以表详明。
臣等商量。
窦荣更贬远官。
窦申则之并除名配流。
谨具别状进拟。
庶允从轻之典。
以洽好生之恩。
夫趋势附权。
时俗常态。
苟无高节出众。
何能特立不偫。
窦参久秉钧衡。
特承宠渥。
君之所任。
孰敢不从。
或游于门庭。
或结以中外。
或偏被接引。
或骤与荐延。
如此之徒。
十恒七八。
若听流议。
皆谓党私。
自非甚与交亲。
安可悉从贬累。
窦参罢黜。
迨欲周星。
应是私党近亲。
当时并已连坐。
人心久定。
不可复摇。
今者再责窦参
特缘别有结构。
陛下亲自寻究。
审得事情。
所与连谋。
固知定数。
今若普加谴斥。
则恐翻类沦胥。
罪无指名。
谁不疑惧。
中外汹汹。
殊非令猷。
臣等商量。
除同谋阴邪事状分明者。
其馀一切。
更无所问。
将为稳便。
未审可否。
礼部为百官上尊号第二表805年8月9日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等言。臣等再陈丹悃。
谨献鸿名。天心未从。
陨越无措。臣某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谨桉尧曰咨尔舜。舜曰格尔禹。
汤曰吾甚武。自号曰武王
。皆当时王者之号也。
考皇帝之故实。徵往圣之宪章。
允协礼经。焕乎图牒。
伏惟皇帝陛下允恭克让。约巳谦尊。
参天两地之功。为而不有。
安上理人之德。置而不论。
至哉王言。非偫下所能仰望也。
然臣等伏以为尊号者。所以类上帝。
飨祖宗。万人所称。
百蛮所仰。表圣德于率土。
播天声于无疆。臣下请之之谓礼。
帝王承之之谓孝。孝大于让。
礼先于谦。百王不刊之典。
安可得而废也。臣等又以春秋本于五始。
元者一岁之首。者四时之首。
王者受命之首。正月者政教之首。
郊天大礼者立极之首。今天地交泰。
俯临元辰。正始之美。
正当其运。陛下确违偫愿。
固守谦冲。此臣等所以兢惕失图。
恛惶无措。上冒严宪
敢逃厚责。伏乞俯垂天听。
察纳微诚。诏礼官议臣所请。
揆日推礼。虔奉鸿休。
尽敬于此。犹恐天光未照。
三献无徵。彷徨阙庭。
伏待斧锧。无任耸望之至。
谢赐时服表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
宠私。启处无地。
中谢。臣久忝朝行。
历职无效。荏苒星纪。
偷荣岁时。不能少益圣猷。
以副深寄。致使贼遗君父。
艰难未息。合处严宪
以正国章。伏以陛下恢天覆之恩。
广地载之厚。不循彝典。
俾同冕绂。重剧邱山。
捧戴以入闺门。空知夕惕。
裁缝而为衣服。固可昼行
内省疲驽。将何答效。
杨收端州司马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三
人臣之节。
莫重于忠良。
氏族所修。
无外于清顺。
二者不立。
何以正身。
况乎居常伯之崇。
应藩侯之寄。
虽顾初终之体。
当明惩劝之端。
宣歙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宣州刺史御史大夫杨收
始以文章。
选在宥密
才历二岁。
擢升台衡。
谓其发自寒门。
必有操守。
行孤贞之道报国。
用恭俭之理化时。
夙夜励精。
以酬恩遇。
而乃贪黩为业。
沟壑难盈。
逞其私怀。
盗我名器。
以官常为货利之径。
持僭侈为暴横之资。
田产遍于四海。
台榭拟于中禁。
而又结连奸党。
听任憸人。
险诈千端。
回邪万状。
欺罔弥甚。
顾虑蔑闻。
谓日月之照临。
或所隐漏。
意天地之奸慝。
可以包容。
殊不知过既不悛。
孽无以逭。
去岁验其事迹。
未忍揭扬。
委以察廉。
冀塞愆咎。
时闻缙绅之内。
物论喧然。
班列之中。
怨讼未息。
朕以宽恕驭下。
仁闵为心。
中外臣寮。
悉明此志。
负我既甚。
其法何如。
窜于遐陬。
式示严宪
尔惟自弃。
无或尤人。
可守端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仍驰驿发遣。
崔昭纬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一
朕猥以眇身。
恭临大宝。
修前王之法度。
奉列圣之纪纲。
未尝以喜怒之心行其赏罚。
唯务以诚信之道示于寰区。
有功有劳。
既不吝于爵禄。
负恩负法。
宁可贷其诛夷。
是谓至公。
庶臻理道。
左降官崔昭纬
顷居内署
粗著微劳。
擢于侍从之司。
委以燮调之任。
不能忠贞报国。
端慎处身。
潜交结于奸臣。
致漏泄于机事。
星霜累换。
匡辅蔑闻。
其罪一也。
又快其私仇。
辄恣阴谋。
托崔鋋之险巇。
行瑜之计画。
遂至称兵向阙。
怙众胁君。
宰臣韦昭度李溪
并以无辜见害。
几危宗社。
显辱君亲。
其罪二也。
行瑜败灭。
京国甫安。
而乃自惧欺诬。
别谋托附。
又于藩阃
潜请荐论。
不唯苟免罪愆。
兼亦再希任用。
贪荣冒宠。
僭滥无厌。
败俗伤风。
贤愚共鄙。
其罪三也。
又将厚赂。
欲结诸王
轻侮我宪章。
玷渎我骨肉。
货财之数。
文字具存。
赖诸王作朕腹心。
嫉其蠹害。
尽将昭纬情款
兼其亲吏姓名。
直具奏闻。
拒其求托。
昭纬曾居宰辅。
久历清崇
但欲逞其回邪。
都不顾其事体。
观其识见。
实骇听闻。
其罪四也。
自奸邪既露。
情状难容。
尚示宽恩。
未行严宪
投于荒裔。
冀其自新。
而不能退省过尤。
恭承制命。
速赴贬所。
用守常规。
而犹自务宴安。
寻闻所在留驻。
搅扰藩镇。
侮慢朝章。
曾无懔畏之心。
可验包藏之计。
罔知愆咎。
唯谤朝廷。
其罪五也。
朕以恩泽者帝王之雨露。
刑法者邦国之雷霆。
无雨露则庶物不荣。
无雷霆则万邦不肃。
体天道以化育。
王度以澄清。
罪既昭彰。
理难含垢。
凡百多士。
宜体予怀。
崔昭纬差使往所在赐自尽。
论彗星奏端拱二年八月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皇朝文鉴》卷四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八
臣伏睹御批劄子云,所为妖星谪见,引證古今,莫知所措,自旦及暮,莫敢遑宁。
臣等伏捧真踪,同承圣旨,兢惶战惧,各不胜任。
其间老臣最负深过。
三十年之重任,但愧叨尘;
一千载之明君,将何辅弼?
忝列三台之首,惭无一日之长。
自知政术疏遗,宁免妖星谪见。
被苦者无由披诉,偷安者不敢指陈。
虽众议以明知,皇情而莫恻。
隐蔽之咎,惟臣最多,甘俟严诛,仰期待罪。
今则人心颇郁,上象自差,起狂夫思乱之谋,生丑虏犯边之计。
天时人事,不比寻常,唯有今年,倍须保护。
伏审陛下初知妖异,亲谕德音,便欲遍与恩泽,优加赏赐。
既发一言之善,须增百福之祥;
令由惠物之心,必有变灾之望。
才经旬朔,似有改移。
窃闻司天台内,妄陈邪佞之言,深惑圣明之听,惟云妖异,合灭契丹
臣窃虑俱是谄谀,未明真伪,乞加询问,须见实情。
乞问司天台内所有前件奏,未委按何经典。
臣今将所按经典逐件进呈,伏望陛下亲赐看详,便知可否。
臣闻五星二十八宿,与五岳四渎,皆在中国,不在四夷。
而又《尚书·尧典》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岂可契丹封疆,不属万方之数!
臣今老迈,岂会阴阳,惟将正理参详,以前书證验,三坟五典,必可依凭。
今录到故事五件,谨分析如后。
一、按《汉书·天文志》及诸书云,岁星辰见东方,行疾则不见,不见则变为妖星。
石氏云:「搀枪为天棓(音棒。)」。
又曰:「彗星所为扫也。
其本类星,其末类彗也,小者数寸,长或竟天。
彗状如箕,亦为孛孛然如粉絮,形状虽异,其殃一也。
皆是逆乱凶悖,非常恶气之所生也。
见则为兵为患、除旧布新之状,不有大乱,必有大兵。
天下合谋,暗闇不明。
破军流血,死人如麻,哭声遍天下,干戈并出,四夷来侵。
馀灾不尽,下为水旱饥疾,凶恶之事,不可具载」。
又云:「凡关天象变异,下方必有灾殃。
如人脏腑有疾,亦先行于面色。
象不虚发,惟圣德可以消除」。
一、按《左传》云:齐有彗星(只出齐之分野,诸国不见。),齐侯使禳之(禳,以术禳除之。)
晏子曰:「无益也,祗取诬焉(诬,欺也。)
天道不谄(谄,疑也。),不二其命,若之何?
且天下之有彗,以除秽也;
君无秽也,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无益也。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大义》:翼翼,共也。聿,述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焉。)』。
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
《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
用乱之政,民卒流亡(逸《诗》也。追监商之亡皆以乱政。)』。
若德回政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
公说,乃止。
其后,齐国果有田氏篡夺之祸(国有秽恶,慧星不可禳也,唯有圣德可以禳也。)
一、按《晋书·天文志》:魏文帝黄初六年五月壬戌,荧惑入太白
一、按《蜀记》:魏明帝黄权曰:「天下三分鼎立,何地为正」?
对曰:「当验天文,即可知也。
往昔荧惑守心,而文帝崩矣,吴蜀无事,此其验也(时魏文帝居中国,蜀先主西川。)」。
一、按《梁书》:武帝大通元年,荧惑犯南斗,梁武帝跣足下殿走以厌之。
是年,后魏孝明帝崩,武帝叹曰:「索虏亦应天道(时后魏孝明帝居中国,梁武帝江南。)」。
一、按《唐书》云:高宗总章元年四月,有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令内外五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许敬宗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请御正殿,复常膳」。
高宗不从。
敬宗又曰:「星孛而东北,王师问罪,此高丽将灭之徵」。
上曰:「我为万国之主,岂得推过于小蕃哉」!
二十日而星灭(其许敬宗者,本谄佞人也,乃是希高宗旨,赞成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并杀长孙无忌者,不由正道。因此作宰相,身死之后,定谥为「谬」。)
右具如前。
今检寻故事,闻达宸聪,冀将师古之文,聊證顺情之说。
伏况陛下勤求理道,独出前王,虽然慧星呈妖,自有皇天辅德。
臣所愿者,除旧布新之事,专乞陛下亲行;
变灾为福之祥,乃为陛下已有。
如此,则商高宗之桑谷,遂至中兴;
周武王之资财,须行大赉
伏望陛下恭承天戒,大慰物情,明施旷荡之恩,更保延长之祚。
盖缘凡关世事,否泰相逐,倚伏盈虚,岂能常定?
圣朝开国三十年,国富兵强,近古无比。
诸方僭伪,并受驱除,无一国不亡,无一人敢敌,可谓鞭挞宇宙,震慑华夷。
若非圣德神功,终恐兆民未泰,战争劳役,宁有了期。
虽哲后修仁,本意固无于亏阙;
而群生造业,随缘有近于感招。
傥时运以相逢,于圣贤而不免,尧水汤旱,乃是明徵。
臣又窃闻陛下自睹星文,深劳帝念,转积动天之德,思覃及物之恩。
则知多难兴王,传闻于往昔;
殷忧启圣,实见于当今。
可谓何福不生,何灾不灭!
臣今诚恳,思达冕旒,仍须面具数呈,不敢形于翰墨。
伏恨言词蹇涩,气力衰羸,步履犹难,未任拜跪。
自从发动,多有风涎,如或一息不来,便忧一词难措。
以兹情抱,实有感伤。
乞于闲暇之时,伏望略赐宣唤,贵将微细,皆具奏闻。
兼缘臣久负过愆,因此合专陈首。
伏以臣谬将鄙拙,虚受恩荣,既不能致主安民,又不能除奸殄寇,叨据秉钧之任,忽招如彗之妖,方抱耻于朝廷,实难安于禄位。
伏况前代,每逢灾变,必先册免三公
今遇盛时,乞行严宪,明加黜责,用激忠良。
臣无任负愧怀悚、战惧兢惶待罪之至。
王侁刘文裕除名配金登州雍熙三年八月辛亥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宋大诏令集》卷九四
西上閤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等,早膺任使,久侍轩墀,昨出师徒,俾其监护。
固合明宣纪律,动协机宜,而乃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
违众任情,彼前我却,失吾骁将,陷此生民。
合塞群情,抵于严宪
特从宽宥,止隶方州
可除名配金州文裕可除名配登州
禁销金诏大中祥符八年五月壬午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九、《燕翼诒谋录》卷二、《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
惟彼兼金,是名至宝。
邦家所尚,本以备乎威仪;
民俗相因,由是成于奢僭。
销镕浸广,耗蠹实多。
向者继下制书,禁兹侈服,申严未一,抵冒尚繁。
增将表正苍黔,共还朴素,冀群情之率俾,在眇质之躬行。
自非大礼之采章,并命攸司而简省。
上从中禁,下暨庶邦,靡限等差,同其条约。
必行之令,在率土以咸周;
可复之言,示至公而斯在。
其乘舆法物,除大礼各有旧制外,内庭自中宫以下,并不得销金、贴金、镂金、间金、戗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金、影金、栏金、盘金、织三金线等,但系装著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
其外庭臣庶之家,悉皆禁断;
三京、诸路臣民旧有者,限一月许回易为尊像前供养物。
应寺观自今装功得所用金箔,须具殿位尊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司陈状勘会诣实闻奏,方得给公凭,诣三司收买。
其明金装、假果、花版、乐身之类,应用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馀悉皆禁止。
如敢有违,本犯人及工匠干连人并当重断。
陈族诸亲大臣等,固宜奉诏,率乃舆民,苟或有踰,必行严宪
仍令御史台、陈城、左右衔司常切觉察;
如不切纠举,致别处彰露,并寘其罪。
其合告人,赏钱百贯,以犯事人家财充,不足者以系省钱支给。
仍令诸路转运司遍牒管内,揭榜告示。
许甄叙上佐文学参军等诏天禧元年七月十四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八(第五册四○九九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朕缵承大宝,在宥中区
念失职之人,自罹于严宪
举涤瑕之典,用广于深仁。
勉务矜脩,式期甄叙。
上佐文学参军等,如因累降授后,能改过不扰州县,经十年以上无过犯者,所在保明申奏,当议裁度叙用;
若年七十以上及久疾者,亦具析以闻,当令从便;
内有强恶不悛,须至羁管者,亦具名闻。
乞立皇子劄子熙宁九年1076年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乐全集》卷二五、《宋名臣奏议》卷三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臣闻王者大居正,谓王者君国,当先正其统本也。
三代远矣,汉唐之盛,君即位,太后太子多同时建立,立太子不以长幼,其缓者不过二三年,不然则必有故,史策具存矣。
本朝太祖开国,知天命属于太宗,故不与子,然以储位寓于京尹太宗京尹践祚,真宗京尹登储位。
仁宗未尝出閤,即登储位,先帝入纂天统,寻登尊位,尹京故事盖未。
陛下即位,及今九年,受天之祜,早有前星之庆,正统大本谓宜时定,上以尊宗庙,下以系天下之心。
国之大事,僭议罪也,然陛下特以恩意留臣在朝,愚虑所及,敢有不尽?
故不避严宪,辄陈忠悃。
候进止。
辞免第三状1060年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七、《乐全集》卷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右,臣昨蒙圣恩,除工部尚书、知秦州,以父老患脚膝,难以迎侍远行,再具奏陈,乞满今任。
今月二十六日复奉诏敕,不许辞免,令依前命疾速赴任。
臣已具表称谢外,窃惟愚诚,有所未尽,上烦聪听,遂至再三干黩天威,分当严宪,朝廷不以臣才下,付之方面,加宠而行。
齿发尚壮,稍任剧使,奚事顾惮,妄为避免?
但以父年高末弱,不堪乘骑,须至远冒炎暑,舆而就道,风气有隙,或以愆和,由臣贪冒恩荣,亏玷风教。
圣仁孝治,及人之老,区区危悃,敢祈矜亮。
今月二十五日,赵槩已到本府交割公事管勾
徐、济州并系京东,去南京不远,迎侍便近,伏望圣慈就移一郡,少安孤拙。
臣见在本府祗听朝旨。
君命至重,诏敕再降,臣不即祗受,自速典刑,不任战越待罪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