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代郑公回张侍中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宋景文集拾遗》卷二○
光膺帝制,出冠侯藩,伏惟庆慰。
恭以某官道格允元,业宣寅亮。
绸缪二后,师长百僚。
封誓著于河山,至诚开于金石。
人专枢近,备罄谟明。
阿尹之勤劳王家,庭坚之迈种民德。
功成釐绩,礼重均劳。
果倡牧于多方,爰就封于近甸。
符佥论,忽枉书辞。
承敦牢让之风,尚郁畴庸之典。
冀遵朝旨,时奉宠灵。
钦祝感藏,并萃清府。
苏氏族谱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皇朝文鉴》卷八八、《崇古文诀》卷二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名世文宗》卷二五、《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卷一○二
苏氏之谱,谱苏氏之族也。
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
唐神龙初长史味道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而谱不及焉者,亲尽也。
亲尽则曷为不及?
谱为亲作也。
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
以著代也。
自吾之父以及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何也?
详吾之所自出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
尊吾之所自出也。
《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
《谱》,吾作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
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
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也。
吾之所以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
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
其意曰: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
势,吾无如之何也已。
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系之以诗曰:「吾父之子,今为吾兄。
吾疾在身,兄呻不宁。
数世之后,不知何人。
彼死而生,不为戚欣。
兄弟之亲,如足于手,其能几何?
彼不相能,彼独何心」!
苏氏讳釿(不仕,娶黄氏,享年若干,七月二十六日卒。)//子祈/无嗣/子福/子宗夐/子昭凤/子惟赞/子垂象/子垂正/子垂范/子惟善/子垂则/子昭庆/子惟德/子宝/子昭文/子渭/子瑗/子沆/子浩/子渐/子洙/子宗艺/无嗣/子宗琼/无嗣/子礼/子晫/子昭翰/子文质/子士元/子文圭/子士能/子士良/子士宁/子士嘉/子士宗/子晙/子昭遇/无嗣/子昭远/无嗣/子昭逸/无嗣/子昭建/无嗣/子暕/无嗣/子祐/子宗霭/子昭玘/子文实/子惟忠/子惟恭/子文宝/无嗣/子昭现/子文采/子士祥/子宗著/子德谦/子永/子讳祜/(不仕,娶李氏。享年五十四,七月三十日卒。)/子宗善/子昭图/子惟益/子允元/子允滋/子惟吉/无嗣/子昭越/无嗣/子宗晏/子昭/)((阙)无嗣/子宗昪/子德荣/子哲/子珵/子瑜/子德升/子淳/子舟/子德元/子汶/子讳杲,
/(不仕,娶宋氏,享年五十一,六月八日卒。)子讳序,
/(仕至大理评事,娶史氏,享年七十五,五月十一日卒)子澹/子位/子佾/子涣/子洵/子宗晁/无嗣/子德/子子勋/子慎言/子庆昌/子复圭/子澄/
按:《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又见《苏氏族谱》(《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七一)。
族谱后录上篇1055年9月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卷一○二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
重黎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
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昆吾
次曰惠连,为参胡;
次曰篯,为彭祖
次曰求言,为会人;
次曰安,为曹姓
季曰季连,为芈姓
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数姓。
昆吾姓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
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
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
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六国之际,秦及代、厉,其苗裔也。
汉兴,而苏氏始徙入秦。
或曰: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而苏氏迁焉。
其后曰建,家于长安杜陵
武帝时为将,以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
其后世遂家于其封。
建生三子:长曰嘉,次曰武,次曰贤。
嘉为奉车都尉
其六世孙纯,为南阳太守
生子曰章,当顺帝时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其人,其子孙遂家于赵郡
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
味道,圣历初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
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
自是眉始有苏氏。
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
赵郡之苏,皆宗并州刺史章;
扶风之苏,皆宗平陵侯建
河南、河内之苏,皆宗司寇忿生
而凡苏氏皆宗昆吾樊;
昆吾樊宗祝融吴回
盖自昆吾樊至司寇忿生,自司寇忿生平陵侯建,自平陵侯建并州刺史章,自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而洵始为《族谱》以纪其族属。
《谱》之所记,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
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
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
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
高祖之子孙,家授一《谱》而藏之。
其法曰: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而迁其高祖之父,世世存其先人之谱,无废也。
而其不及高祖者,自其得为谱者之父始,而存其所宗之谱,皆以吾《谱》冠焉。
其说曰:此古之小宗也。
古者有大宗,有小宗
传曰:「别子为,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别子者,公子及士之始为大夫者也。
别子不得祢其父,而自使其嫡子后之,则为大宗,故曰:「继别为宗」。
族人宗之,虽百世,而大宗死,则为之齐衰三月,其母妻亡亦然。
死而无子,则支子以其昭穆后之,此所谓百世不迁之宗也。
别子之庶子又不得祢别子,而自使其嫡子为后,则为小宗,故曰:「继祢者为小宗」。
小宗五世之外,则易宗。
其继祢者,亲兄弟宗之;
其继者,从兄弟宗之;
其继曾祖者,再从兄弟宗之;
其继高祖者,三从兄弟宗之;
死而无子,则支子亦以其昭穆后之。
此所谓五世则迁之宗也。
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馀则否。
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
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
凡吾之宗,其继高祖者。
高祖之嫡子祈。
祈死无子,天下之宗法不立,族人莫克以其子为之后,是以继高祖之宗亡而虚存焉。
其继曾祖者,曾祖之嫡子宗善,宗善之嫡子昭图昭图之嫡子惟益,惟益之嫡子允元
其继者,祖之嫡子讳序,序之嫡子澹,澹之嫡子位。
其继祢者,祢之嫡子澹,澹之嫡子位。
曰:呜呼,始可以详之矣。
百世之后,凡吾高祖之子孙,得其家之《谱》而观之,则为小宗
得吾高祖之子孙之《谱》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
是为谱之志云尔。
进华戎鲁卫信录表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七、《苏魏公文集》卷四四
臣某言:臣闻先王抚邦,弼成六服;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大禹之即叙西戎,周人之惠绥中国,由声明之及远,致华裔以同风。
《诗》《书》所称,古今一揆。
臣某中谢
窃以国家规恢亿载之策,方制万里之区。
憬彼边陲,初擅权于八部;
属在唐季,遂窃据于一隅。
太祖皇帝首命帅臣,经营其略;
太宗皇帝载驰使指,问遗有加。
虽服叛之靡常,亦羁縻而不绝。
爰逮文明之世,亲巡澶、魏之师。
因一介之请和,赐敕书而示好。
仁宗再更信誓,益以金缯之资;
英宗尝敕边州,宽其鱼苇之禁。
以继好息民之义,为长辔远驭之图。
相承百年,共由一道。
伏惟皇帝陛下德县天覆,乾刚日新,绍烈圣之成谟,总君人之大略。
谓彼方之荒忽,狃我泽之涵濡。
岁讲聘仪,虽戢鹰扬之气;
间窥边隙,稍萌蚕食之心。
上靡察渊,俯为全度。
科征暂起,则戒彼创生;
疆域交侵,则许其分画。
长幼咸蒙于煦育,凭陵悉为之含容。
宜其革心,永以内面。
窃寻在昔禦戎之论,前书载笔之传,或厚赂和亲,汉才得其下策;
或偿功与地,唐亦信而不疑。
事出权宜,情非固结。
由至诚之不著,终后悔之莫追。
是以匈奴未入于长城,而马邑之谋已露;
结赞始盟于渭水,而平凉之变遽闻。
乱之由生,兵乃弗戢。
岂若我朝之绥远,率令异域之归忠。
偃革有年,旷古无并。
而圣虑犹虞其越轶,遂诏书思所以持循。
乃属下臣,讨求故实。
科平日尝行之务。
著一朝永久之规。
将欲付之有司,使知所守;
又以待其来者,无得而踰。
极远见识微之明,得禦侮折冲之要。
臣谬持铅摘,躬服纶函,采輶轩绝代之言,纪象胥行人之职。
撮其纲目,删彼繁芜。
发例求端,首述讲修之始;
分门布序,次标书币之仪。
轺车别常泛之名,陛见异燕辞之目。
至于劳宾迓挚,厚往薄来,朝廷之匪颁,州郡之迎饯。
皇华四牡,山川有险易之涂;
关市交通,货贿有贸迁之利。
内则群臣之策虑,外则旁境之文移,诸蕃之土俗风宜,近塞之沟封亭隧,有资援据,悉用条陈。
或见闻于异辞,或图上于方略
推原本末,则大事小事而俱收;
补阙遗,则中书外书而杂取。
岁时荐易,签帙甫终。
解成周《王会》之篇,因为宪令
湘东贡职之事,匪独形容。
方属稿之上闻,赐名之下贲。
恭览天题之命,仰探圣赜之渊。
华戎所以示南北之情通,曰鲁、卫所以表亲邻之意厚。
信者久而不易,录者尽而不污。
兼三义以名篇,掩二中之善志,谦抑冠百王之表,威怀尽四海之欢。
是谓信书,焕乎国策。
臣荒孱有素,䌷绎无功。
识谢营平,罔通知于边事;
学惭伯始,幸纂续于《汉仪》。
固多疏牾之尤,莫尽圣神之蕴。
将尘乙览,预集汗颜。
冒渎冕旒,臣无任。
巡抚谢公画像记熙宁四年五月1071年5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净德集》卷一四、《成都文类》卷四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真宗景德三年夏四月,西南方有大星,占者谓应在蜀分。
上恻然动心,以为蜀去朝廷远,民之疾苦尤难知,天有异象,可畏不可忽,其择廷臣之贤而通世务者,往绥元元。
于是公以屯田员外郎巡抚利、益,又诏同九河张公咏议鼓铸利害。
乃考铁价,制钱币,重轻适均,物估用平,众甚便之。
时方寇乱之馀,百弊滋起,土俗凋困,惟九河公洎公相与谋议,作为宪令,安全舒息,极尽统要,俾其世世子孙,恃之以生。
故张公之治蜀,为天下最,实公有以助之也。
既而举部吏数十,执政以多为疑,公请连坐,冀其必用。
自尔奉使,举吏皆连坐,而公之举者,大半有立于时矣。
蜀土旧风,凡奉使来者,绘像天庆之仙游阁,公之后六十有四年,其孙司封郎中景初师厚按刑之命至,故亦绘公之像于壁,所以推崇先烈,而永蜀人之瞻也。
恭惟真宗皇帝承天下熙盛之极,恩隆泽厚,及民骨髓;
跂行喙息,罔不欣戴。
然而星变一出,则恐惧警戒,以蜀为忧,分命良臣,审究时病,岂非奉天爱民之心乎!
惟公纯诚大略,深体上意,施设有原,期底静安,岂非推己济物之义乎!
奉天爱民,圣君之令德;
推己济物,贤臣之能事。
王道之起,莫先于此。
而君臣两得,惠加远方,固可以著示后世,率为大范也。
公讳涛,字济之,为太子宾客陈留伯,薨,以子绛知制诰,赠礼部尚书
若乃出处之本末,勋烈之始终,则范文正公之碑、欧阳公之志、尹师鲁之行状,悉得而载,此特治蜀之一端尔。
师厚儒者,知治体风槩,落落有援世之意。
时方改作,以福斯民,而或忘义利之辨,师厚累疏列其不可,无愧于祖构云。
熙宁四年五月二十日
中书舍人梅执礼神霄宫进书转一官制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襄陵文集》卷一
朕定摹神霄,宏贲珍馆,著为宪令,祗若神休。
郁彼琅书,陈于几阁。
某官才高文富,学优识明。
顷在宰司,实与次之,逮兹奏御,不废畴庸。
往服明恩,益图远业。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