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唐升元刘先生碑铭 中唐 · 冯宿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
维皇王能自得师。以臻至理。
维道德克辅于代。且非常名。
天启圣唐。运兴我
于赫肇祖。实惟元元。
高宗振其风于前。明皇张其教于后。
十有三叶天子曰敬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宏清静之旨。
以浸天下。阐无为之宗。
以凝海内。宝历二纪秋八月甲子
躬法服。御内殿。
北面执弟子之礼。受道于升元先生
大矣哉。斯所以贯三才。
笼八极。泽及中外。
仁加动植。播中和。
赞恭默。昌圣绪。
垂帝则而已。翌日
下明诏加先生之号检校光禄少卿。自内道场送归于元真之观居。
两街之缁黄。前马夹路。
以引以翼。万众荣观。
以为崆峒之请。瑶池之宴。
曾莫我若。先生姓刘氏
讳从政。生于河南缑氏
家世奉道。彰于前朝。
先生超然韪如。角立秀出。
志学之岁。辞亲就师。
视冠冕如桎梏。顾声名犹涕唾。
夫其洞达元解。知来藏往。
体于虚而观其妙。守其朴而反于机。
由是采气于三清。吸精于两曜。
和光于万有。委蜕于重元。
始事河内张君通元。次师中岳邢君归一。
二君之传授。真筌秘诀。
色授神与。而上至于东晋杨君。
凡十四世。其实皆关键之固。
钩锁之密。莫得而窥。
至是而悉归我焉。宜其当元门之尊。
以师道自处。先生栖于王屋
不啻一纪。其后受请迁居都下
又承诏至于京师。化随躬行。
名出心隐。故传法紫宸之后。
竟遂东还。今上端穆清之居。
缅汾水之想。将召旧德。
而咨要道。吾师知之。
私于门人韩贞漼曰。吾将解去。
先告之期。盖大和四年某月林钟其日癸亥
其春秋七十有八焉。呜呼。
兰薰膏明以自迫。鹤驾霓旌而难驻。
贞漼与东夏弟子若干人。及关中弟子叶守中等若干人。
以为吾师之不可攀援者。真气粹容。
至如章施纪述。追琢翠琬。
使将来瞻之仰之而不怠。宜在乎文。
凭文以导心。因心以成志。
谓宿尝奉几杖。熟游墙藩。
俾为铭而揭焉。且慰夫餐霞遁俗者之怀。
煌煌二都。各树其一。
其辞曰。内天外人。
保和啬神。道之宗兮。
乘飙驾欻。无象有物。
之功兮。我后敬皇
灼其耿光。慕崆峒兮。
吾师升元。法于自然。
系桥松兮。洪惟武文。
懿此正真。绍光风兮。
金关玉堂。灵符宝章。
中宫兮。出自幽谷。
宾于黄屋。翊九重兮。
开阳阖阴。忘形守心。
沃宸聪兮。出日入月。
腾淩灭没。靡不通兮。
脱俗遁代。并包覆载。
皆可容兮。控鹤辔龙。
倘佯高空。蹑前踪兮。
捐巧弃智。挈诚去伪。
顺至公兮。戴君奉亲。
后巳先人。福乃钟兮。
洛都应召。京邑承诏。
随西东兮。泊然泉渟。
油然云行。恣所从兮。
从之在勤。道将自亲。
滋益恭兮。为而不殆。
绩用斯倍。吉以逢兮。
法施经流。通明达幽。
播无穷兮。功满行圆解形默然。
示有终兮。谷神不死。
蝉脱而巳。何哀恫兮。
鸠血诚而图石刻者。伊贞漼与守中兮。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杜元颖也。太清宫玄元皇帝。)823年10月 中唐 · 韩愈
五言排律 押麻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太清宫
引用典故:代工 象帝
耒耜兴姬国丑伦切)(力追切)夏家
在功诚可尚,于道讵为华。
象帝威容大,仙宗宝历赊。
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
礼乐追尊盛,乾坤降福遐。
四真皆齿列天宝元年,亲享玄元皇帝于新庙。以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配享),二圣亦肩差(初太清宫成,命工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真像,南面。玄宗肃宗像侍立左右)
阳月时之首,阴泉气未牙。
殿阶铺水碧,庭炬金葩
紫极观忘倦,青词奏不哗。
(音铮)(音宏)宫夜辟,嘈囐(才曷切)鼓晨挝(陟瓜切)
亵味陈奚取,名香荐孔嘉
垂祥纷可录,俾寿浩无涯。
贵相山瞻峻,清文玉绝瑕
代工声问远,摄事敬恭加。
皎洁当天月,葳蕤捧日霞。
唱妍酬亦丽,俛仰但称嗟
回鹘事宜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右。自刘稹平后。
臣久欲奏闻。请降识事情中使
宣谕仲武。令早灭却残虏。
兼探仲武刘稹平后。有何言说。
两度缘延英论事校多。未及陈奏。
昨日奏事官论博言到。传仲武语与臣。
近稍得回鹘消息。人心颇有离异。
缘可汗欲得投安西。其部落百姓皆云。
骨肉尽在向南。愿投国家。
又云。与室韦已不得所。
据此时势。即合归降。
不然。自相破灭。
伏望因此机便。特降供奉官有才识者充使。
兼赐仲武诏。谕以刘稹已平。
天下无事。惟残虏未灭。
常系圣心。仲武犹带北面诏讨使。
合为国家了却残虏。成此功业。
令超于镇魏。朝廷酬报。
必极优崇。料仲武企羡两道立功。
皆加宠位。又知朝廷内无寇孽。
足得捍边。仲武是见机之人。
必思自效。令取岁内百计招降。
兼示以优待可汗。必令得所。
缘国家与回鹘久为敌国。结怨已深。
虽近方戢兵。终须早有经略
且令招诱。最为得宜。
臣谨密状闻奏。此状望留中不出。
元真子渔歌记823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德裕顷在内庭。
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元真子渔歌。
叹不能致。
余世与元真子有旧。
早闻其名。
又感明主赏异爱才。
见思如此。
每梦想遗迹。
今乃获之。
如遇良宝。
于戏。
渔父贤而名隐。
鸱夷而功高。
未若元真隐而名彰。
显而无事。
不穷不达。
严光之比欤。
处二子之间。
诚有裕矣。
长庆三年甲寅岁夏四月辛未日
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李德裕记。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垄坻长松。
必备明堂之制。
荆岑璞玉。
终为大国之宝。
士或起渔钓而遭时会。
亦有披荆赞王业。
求之古昔。
何代无贤。
太和六年
开府仪同三司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上柱国岐山公实封三百户扶风马公以侯印罢归。
至开成六年九月四日
薨于永嘉里第。
享年六十三。
诏赠扬州大都督
明年二月八日
以卤簿鼓吹葬于京兆灞陵之原。
马公即国之尽忠卫主之臣也。
公讳存亮。
字季明
大父瑾。
银青光禄大夫
考操。
朝议郎房州长史
公之先族赵奢
尝以百万劲兵。
号为马服
制秦吞魏。
因而氏马。
厥后文武派分。
英华不绝。
武则伸威百蛮。
铸铜而表海。
文则研道六经。
施帐而授业。
公继前业。
蔚为茂器。
终始一贯。
贞明六朝
德宗时弱冠筮仕。
风仪夙成。
帝欲分绮季之劳。
翼皇储之重。
于是暂离武帐。
出侍龙楼。
赞兰英结佩之馨。
桐叶剪圭之戏。
此则史册之保护也。
帝欲秩出纳之司。
纠梯航之贡。
于是副宏羊而实天库。
佐安国而裨水衡
此又孔仅方略也。
帝欲具饰车旗。
宣明衣服。
公于是典其寮寀。
重立规模。
叠烟霞以散王侯。
卷虹霓而给后。
卿霭施彰于五辂。
日华摇裔于九斿
此又叔孙通之文物也。
帝欲顺时巡以察风俗。
先品实以奉园陵。
公于是广灵囿以树农功。
頖宫以列珍馔。
后稷播种之道。
啬夫捷给之词。
此又卜式之理上林也。
帝欲昆夷即序。
士马无哗。
公于是秩视玉钤。
荣加金钮。
以奇谋而协上将
以忠恳而畅皇猷。
尺籍伍符之勤。
训马简士之要。
虽程功于卫霍。
终归美于程李。
此又许历之副赵奢也。
元和十三年
公自神策军副使诏受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左街功德使
公于是金汤天垒。
雷电皇威。
斥游惰于五营
取材能于七萃。
牙爪则数逾十万。
竭心膂则酬必九迁。
貔貅虎豹之师。
鹅鹳鱼丽之训。
文茵贝冑之盛。
羽葆灵旂之饰。
奉元会则雪霜委积于殿廷。
侍郊邱则锦绣施张于原野。
公圭璋挺器。
礼乐资身。
辇下无睚眦之徒。
辕门多温恭之士。
吕蒙于行阵。
重却縠于诗书。
晋代名卿。
咸授赵衰之举。
汉朝武略。
多由去病之门。
此又方召之佐宣王也。
敬宗时宫掖无虞。
蜂虿暴起。
尘惊玉座。
熊突彤闱。
良媛以罗袂当冲。
侍臣以药囊捍患。
宸虑未经于细柳。
天行俄及于窒皇。
何罗之衅始萌。
日磾之心已动。
公于是览羲皇之辔。
驻丰隆之驭。
关□璧而纳□日辟兽落而留六龙。
指挥殄寇之兵。
调停太官之膳。
偫凶既成于京观。
庶官方及于乘舆。
公乃率元甲而清紫微。
奉翠华而入黄道。
此又耿弇安君父清妖孽也。
于是真食井赋。
纪功旂常。
文锦玉带。
绸缪蕃锡。
公辞荣畏满。
名遂身退。
坐樽俎而监淮海。
卫瓘之忠勤也。
轺车而款天阙。
子牟之诚恋也。
捐宠绥而授松槚。
杨王孙之达命也。
归乡里而散金帛。
苏季子之行义也。
庆忌嫉邪之心。
万石周慎之志。
保贞廉而碎首。
恶谗慝而亡身。
思患睹漏河之初。
知机见履霜之渐。
士君子所以推公之明识也。
公始罢淮南监军使
诏除内飞龙使
荏苒一纪。
劬劳六闲。
朝习华骝。
暮巡栈皂。
无窃辔诡衔之患。
遂翘足交颈之安。
瘁精爽于北辰
播芳烈于来代。
旋以股肱近地。
河关要津。
爰辍信臣
再监戎旅。
绣衣昼行于阡陌。
金俎暮奠于松楸。
为子为臣。
忠孝备矣。
既而以疾告老。
乞还京师
累表抗辞。
留中未下。
天子眷怀耆旧。
注意贞良。
久而乃从。
不夺其志。
此又终始之大节。
古今之至人。
长庆初
某忝职内廷。
获睹公之仪表。
玉山峻岭。
琼树高柯。
霍子孟资性端庄。
进有常处。
张子孺小心畏忌。
每远权势。
御札盈几。
香满衣
骖八骏而幸元洲。
捧六钧而殪青兕。
勋名焯。
当代莫俦。
夫人岐国夫人王氏。
宝剑早沈于清渭。
珠光先閟于黄泉。
嗣子琼林使朝议大夫内侍省奚官局令上柱国扶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袭重封一百五十户赐紫金鱼袋元某。
夙禀英才。
早闻诗礼。
守公法度。
以绍家风。
次子幽州监军使朝议大夫内侍省内仆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元贯朝议大夫奚官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元偿儒林郎内侍省内府局丞上柱国元真等。
金貂相映。
朱紫交辉。
凤毛归美于一门。
骥足皆期于万里。
以某知公故事。
见托斯文。
刻石路隅。
庶纪佳绩。
俾后代知天子闻鼓鼙而忆名将。
鉴丹青而思老臣。
乃为铭曰。
明堂巍巍。
天驷前施。
木帝乘马。
是能星驰。
鸣噣□□车马是司。
同出。
后有□□马服生赵。
□□□□战国更霸。
迭相盛衰。
赵困长平。
始开基。
刘累远孙。
无遗。
刘即范氏。
乃龙师。
厥派绵绵。
寻源乃知。
贞元年中。
公侍丹墀。
一善及物。
知无不为。
进退谔谔。
行无越思。
明明六圣。
信任不疑。
赫赫贞臣。
颠危必持。
理身清净。
成国雍熙。
本兵柄。
左右皇威。
内训七萃。
七萃如貔。
外遏百蛮。
百蛮以绥。
有爱日。
人心所归。
疾风劲草。
舆论钦之。
始去禁卫。
万夫涕洟。
逮总天厩
六闲允釐。
尽瘁事国。
形神久疲。
监视诸侯。
琴书自怡。
金印组绶。
去之若遗。
陶径
优游在斯。
长庆六年。
诏树丰碑。
上将刻字。
文以好辞。
后十六年。
荩臣其萎。
原阡松槚兮霜露已滋。
苑池台榭兮可悲。
睹尘根兮空嗟蔓草。
篆贞珉兮攸愧色丝。
许越王贞元孙女元真请祔葬临淮公珍以下四丧于旧茔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三
越王事迹。国史著明。
枉陷非辜。寻以洗雪。
其子珍。他事配流。
数代漂零。不还京国。
元真弱女。孝节卓然。
启护四丧。绵历万里。
况是近族。必可加恩。
行路犹或嗟称。朝廷固须恤助。
宗正寺京兆府与访越王坟墓报知。如不是陪陵。
任祔茔次卜葬。其葬事仍令京兆府接措。
必使备礼。葬毕。
元真如愿往京城。便配咸宜观安置。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帝问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帝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帝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帝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帝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帝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帝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帝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诏帝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帝并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周庠员外助上元斋词二首 其一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五
伏闻斋敷九等。节启三元。
是万方祷福之辰。是众圣宣恩之日。
今属元元真化。玉局灵坛。
陈黄箓之仪。按元都之品。
九时奏御。三日焚修。
精助香灯。同申忏涤。
伏冀高尊锡祐。大道流慈。
采纳精诚。降颁洪福。
九祖遂超升之愿。六亲沾覆护之仁。
消厄滞于将来。解冤雠于既往。
罪咎原释。疾苦痊平
寿禄增延。凶灾除荡。
克叶发生之德。敢忘大道之恩。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五
臣闻上圣垂科。天真设教。
神功救物。无遗动植之中。
惠力宣恩。普及升沈之内。
粤自上古。逮于兹辰。
荷泽蒙慈。莫知纪极。
由是酆山北部。潜祛邪沴之尘。
斗极南昌。广布生成之煦。
必资虔洁。方获感通。
臣猥以凡微。叨荣道荫。
遭逢睿奖。践历官常。
入侍天阶。高陟九霄之上。
出持符竹。宠临千里之中。
或齐肃师徒。须行刑宪。
宁封部。须举威章。
虑乖折衷之宜。自掇过尤之目。
以兹兢灼。常寘肺怀
今则臣母窦氏。本命甲子某月日生。
灾运所躔。遂婴疾苦。
虽勤服饵。未获痊平。
恐是往债宿冤。尚为注讼。
前生今世。旋结罪名。
或星曜所临。或年辰所历。
凶灾淩挠。命禄衰微。
晓夕忧惶。罔知救护。
况臣主持王事。迢递道途。
不得躬奉庭闱。亲调药膳。
心驰万壑。目断千山。
惟凭大道之慈。冀集感通之效。
是用归依灵观。稽首华坛
修黄箓道场。告元真上圣。
愿回圣鉴。俯介福祥。
赐臣母氏易短促之龄。益遐长之祚。
蠲消厄会。荡涤灾衰。
使六气均调。百关康愈。
咎瑕除解。冤债和平。
克瞻日月之华。别降生成之福。
三途幽夜。六趣殊伦。
同享胜因。共臻善贶。
九元开度。五族安宁。
臣当奉二亲。得励旨甘之愿。
荣朝圣主。永勤忠赤之诚。
惟誓丹襟。上副元祐。
不任沥恳望恩虔祈之至。谨词。
谢恩北斗醮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七
臣以凡愚。叨依簪褐。
修持多阙。过咎易盈。
遣责所临。疾瘵斯搆。
羸形几丧。微喘偶全。
三洞法师杜宏广。情切本枝。
念深危疾。式披丹恳。
冥叩元真。果蒙降以殊休。
续其馀算。仰荷真灵之祐。
再窥日月之光。蝼蚁力微。
乾坤恩重。用申醮酌。
仰报生成。伏惟圣慈。
俯赐歆鉴。不任。
川主令公南斗醮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七
伏闻天覆地载。资大道以生成。
禀质孕灵。由至真而潜运。
用能弥纶不极。生化无穷。
真宰主张。元功统御。
虽太虚辽邈。劫历遐长。
庶品諠阗。九围旷荡。
刑政繁杂。分野幽深。
灾福攸司。安危是系。
臣遭逢圣运。尘忝恩荣。
授以节旄。委之辅相。
地雄巴蜀。境控羌蛮。
惭无绥抚之能。常切兢忧之恳。
况举善瘅恶。须用赏刑。
伐叛诛凶。仍施斧钺。
戎祀有牲牷之具。赋舆有徵督之劳。
有土有人。盖不得已。
实恐诠材不当。委任失宜。
因起怨咨。遂成灾沴。
今又土星行度。对照此方。
地一移宫。将离益部。
五鬼临于坤位。火曜躔于井宫。
又臣大运在冲破之乡。小运当命墓之岁。
木既薄弱。火亦衰微。
天符临于行年。游行逢于绝命。
土方对照。又在妻宫。
金火伏行。亦居滞位。
木星处愁。烦之宿。
暗曜出乖背之方。垂象至明。
阴阳有数。得无警惧。
以自励修。尚恐过咎易深。
尤违旋积。因其愆失
灾及生灵。省己抚心。
不遑宁息。窃闻正阳之月。
丙午之辰。是六星降鉴之期。
南斗定生之会。涤瑕介福。
宥罪覃恩。辄按明科。
愿申昭谢。诣元元真府。
玉局灵坛。精备信仪。
肃虔香火。普日月星辰之界。
遍山川海岳之司。咸罄丹心。
恭修大醮。伏冀回无私之鉴。
垂不测之神。降彼南宫。
盼兹下土。共流真贶。
俯察微诚。解地分之灾躔。
销天文之谪见。息三命五行之厄。
除九宫八卦之凶。静土星所照之方。
克承嘉祐。禳地一将移之数。
允锡休祯。黎元咸保于乂康
谷稼必期于丰衍。连营有泰。
四境无虞。疫毒不侵。
戈锋弭戢。上愿三光表瑞。
循黄道而福帝躬。五纬顺常
扶紫微而拱元极。龙图永固。
凤历攸昌。其有境土龙神。
山川祠庙。共延祥祉。
用拯幽明。至于地府阴关。
游魂苦爽。肖翘飞走。
水陆沈潜。仰承济护之恩。
永享安宁之祐。不任。
冉处俦还北斗愿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
伏以垂象上元。照临下土。
帝车运载。杓的指挥
罪福吉凶。咸归主宰。
臣等顷因衔命。远涉道途。
践历艰危。登临险阻。
每持丹恳。潜祝元真
果蒙鉴祐之恩。克获安宁之贶。
仰承灵泽。志切上酬。
敢因某日。之辰。
虔备焚修之礼。炷香答愿。
拜荷元恩。仰冀高真。
采纳微款。祛灾荡厄。
增禄延龄。来往坦夷。
公私贞吉。路歧无滞。
眷属咸安。常亲日月之光。
克奉休明之主。不任。
东院司徒郡夫人某氏醮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伏闻大道垂科。元真设教。
正一有祈恩之品。河图有谢过之文。
虔告尊灵。必赐昭鉴。
某氏以夙叨灵贶。擢质人寰。
恩庥。常深戒惧。
近者忽婴疾恙。未获痊平。
窃恐履行立身。措情属念。
有违误之过。有抵触之非。
或结衅流殃。有所延注。
或明星暗曜。有所照临。
搆此灾缠。未蒙消解。
旦夕忧惧。罔敢遑宁。
又以身宫之中。当土曜行度。
命当危迫。诚切告祈。
是敢遵按明科。虔修大醮。
伏惟三宝上圣。九曜尊神。
垂罔极之慈。降护持之力。
赐某氏解消灾厄。和释冤仇。
延续年龄。增加祚禄。
使百病痊愈。六气均调。
荡涤凶衰。蠲除罪咎。
永期修奉。上答元恩。
不任谢罪祈真虔诚请命激切之至。谨词。
东院司徒冀公醮天罗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臣闻赋禄禀形。
资于道化。
延生保命。
繄彼神功。
至有三命兴衰。
五行代谢。
星躔经历。
卦象吉凶。
苟逢厄会之期。
必示修禳之旨。
是则元真悯俗。
大道好生。
垂法济人。
有感斯应。
天正
宝章宣致福之仪。
太元河图。
醮品启移灾之旨。
古今遵奉。
拯护尤多。
臣叨灵休。
躬逢昭代。
恩荣隆异。
名分超逾。
拊己循怀。
每切器盈之戒。
誓心戮力。
常思福过之虞。
今则大运犹住戌乡。
小运仍当亥位。
今年之内。
并值天罗。
窃虑举念属心。
率成衅咎。
积生往世。
宿有愆瑕。
虽切秉修。
宁无违误。
又暗曜行于辰分。
火星在于身宫。
况宠极才微。
功轻位重。
恐贻灾滞。
深积兢忧。
是敢考按元经。
肃恭丹恳。
精修醮礼。
拜奏章文
谢过九天。
祈恩众圣。
伏冀真灵鉴省。
渥泽滂流。
诏天境地司。
敕阳官阴府。
赦罪尤于既往。
荡衰沴于将来。
消宿曜之灾。
解天罗之厄。
丰延禄祚。
增益年龄。
得虔忠孝之诚。
永赞圣明之化。
誓勤砥砺。
上副元慈。
不任归命之至。
汴州赦文 后晋 · 晋高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七
历代省方。盖观风而设教。
前王展义。皆利国以便民。
虽今古以有殊。在皇王而无异。
朕艰难创业。宵旰临朝。
每轸念于疮痍。敢自辞于癯瘠。
近以浚郊奥壤。梁苑名区。
乃舟车通会之都。实人物殷繁之地。
春秋租税。可赡给于兵师。
远近蒸民。免烦劳于馈运。
爰从清洛。遂整鸣銮。
六飞既议于按巡。四海渐期于开泰。
今则巳临汴水。宜顺薰风。
思覃涣汗之恩。特布如纶之命。
普安区宇。首念狴牢。
况当长养之时。曲示矜宽之泽。
天福二年四月五日昧爽巳前。诸道州府见禁囚徒。
大辟巳下。罪无轻重。
并从释放。凡关布泽。
务在及民。宜加轸悯之恩。
俾遂苏舒之望。天福元年巳前。
道州府应系残欠租税。并特除放。
诸道系徵诸色人欠负省司钱。宜令自伪主清泰元年终巳前所欠者。
据所通纳到物业外。并与除放。
或水旱为灾。虫螟作沴。
傥无轸恤。何致阜丰。
朕昨行至郑州荥阳县界。路旁见有虫食及旱损桑麦。
委所司差人覆。量与蠲免租税。
河阳管内酒户百姓。应欠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巳前不敷年额曲钱并放。
其诸处应经兵火者。亦与指挥
当罪即诛。式明常典。
既往可悯。宜示深仁。
伪主清泰中臣寮内。有从诛戮者。
并许收葬。要荒之内。
乡党之中。宜宏养老之规。
式表问年之道。天下百姓有年高八十巳上者。
与免一子差徭。仍令逐处置上佐官
荥阳而因思纪信。届夷门而尚想侯嬴
著高义者。犹足叹嘉。
蹈忠节者。固宜旌赏。
事资激劝。恩在褒扬。
梁故滑州节度王彦章。效命当时。
致身所事。凛千年之生气。
流百代之令名。宜令超太师
子孙量才叙录。亡命藏奸。
此自欃枪之际。好生恶杀。
宜宏旷荡之恩。应诸道州府管界内。
有自伪命抽点乡兵之时。多是结集劫盗。
因此畏惧刑章。藏隐山谷。
宜令逐处晓谕招携。各令复业。
今年四月五日巳前为非。一切不问。
如两月后不来归业者。即令所在长吏严加捕逐。
复罪如初。于戏。
抚俗安民。御宇式明于敏政。
行庆施惠。为君用显于推诚。
况潜跃之时。开创之始。
外则五侯九伯。协力裨助。
内则四辅三公。同心翼戴。
巳宁华夏。实赖忠良。
既光带砺之勋。无忘盘盂之诫。
凡百有位。更竭乃诚。
共致隆平。永辅寡昧。
布告遐迩。宜体朕怀。
洪州西山翠岩广化院故澄源禅师碑铭989年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徐公文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设教,贤者学之。
有能极深研几,剖疑析滞,不背本以矫激,不沿波而流宕,世人宗仰,时君褒异,斯可以为君子矣。
禅师名无殷姓吴氏连江人也。
泰伯获让,肇启南蕃,至德所及,流光百代,子孙蕃衍,吴越为多,至今为著姓焉。
累世隐德,乡曲推重,道气钟粹,而生禅师
幼异常童,不染俗态。
年七岁,从晋安雪峰真觉禅师出家。
二十,诣开元寺受度。
真觉之道,见重于时,禅师默识微言,尽得要旨。
而复博考往行,幽寻胜迹,江浙诸郡,靡不经游。
先达推称,后生请益,结辙连袂,虚往实归。
禅师以道贵冲用,性复虚静,所止之处,学徒俯千人,辄复舍去。
晚岁止庐陵禾山,其名益彰。
季唐先主召见之,特加礼遇,俾居广陵之祥光院。
嗣君践祚,优礼有加,赐号澄源禅师,命移处豫章上蓝西山之翠岩院。
是皆都邑之胜概,高人之游集,自非密行淳德,不能镇服群情,我迭居之,绰有馀裕。
虽身在岩谷,而恩注帷扆,存省问遗,使者相望。
享寿七十有七,建隆元年春二月五日终于翠岩院。
甘露被树,数日不晞;
皓鹤盘空,三周而去。
门弟子用西域之礼,葬于院之巽隅,封于其上。
恩旨褒饰,名其丘曰大医。
道俗孺慕,会其葬者万数。
铉也趋舍异术,声尘致睽。
于时释氏方盛,师门互启,尝侍嗣君宴语,从容上言曰:「古称千里一贤犹比肩也,今号长老者十数,无乃多乎」?
嗣君深以为善,因曰:「惟澄源禅师其殆庶矣」!
无几何,以家门情礼,请告至山,会师已没,瞻仰遗像,参迹行事,乃信名不虚得,亦表君之知臣。
今来京都,复与师弟子鉴琮相遇。
琮师志性端悫,修习精勤,肃奉成规,博总众艺,慈惠救物,时人称之。
明诏赐号慧觉大师,锡以紫服,朝恩浃于累世,实教门之荣观也。
于时禅师委顺三十年矣,琮也思广铭颂,庶永遗风,以铉尝学旧史,见求直笔。
若夫褒善称伐,翰墨攸先,载瞻西山,实寄松槚。
敢抽秘思,以告九原。
铭曰:
芁芁东越武夷之区。
时生异人,与古为徒。
禅师出焉,俊迈且都。
显显南楚西山作镇。
真灵所宅,教法斯振。
禅师居之,允矣令问。
道无不在,法非可名。
理超言象,俗仰风声。
丰碑载勒,胜气长生。
猗嗟来者,用此为程。
皇从侄蓬州刺史夫人仁和县潘氏墓志铭熙宁二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八、《司马公文集》卷七八
皇从侄右武卫大将军蓬州刺史令超之夫人,曰仁和县潘氏,故郑王美之曾孙,平州刺史熙之孙,閤门祗候仁矩之子。
生十六年,以选归于蓬州使君封仁和县君
熙宁二年八月己未疾以卒,享年二十有四。
生五子,男子翱,右内率府副率,次二男未名,二女早夭。
铭曰:
大勋之门,克生令孙。
归于帝族,禀命天昏。
款文幽石,以识茔园。
赠上蓝禅师 北宋 · 郭祥正
 押阳韵
泐潭月公晦,其禅妙诸方。
传之晋伯明,独步入豫章
一登上蓝座,日月迥辉光。
问法瞻丈室,方广不可量。
人人得甘露,灌顶心清凉。
又通世俗书,落笔皆文章。
众鸟难悉名,卓然唯凤凰。
羽仪下云霄,五色在山冈。
先帝昔临御,京城开宝坊。
明诏求法才,众老争低昂。
惟师不妄念,安之如太行
乃知北远师,驾幸不下床。
所传信匪讹,千载两相望。
篁竹架清风,乔松裛寒霜。
回心剃须发,永愿陪翱翔。
西峰开堂疏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七、《演山集》卷二九
迦叶拈花,世尊为之启齿;
寒山抚掌,拾得于焉点头。
不落言诠,自超正觉。
厥后支分派别,想变体殊;
坐断圣凡,犹滞半途之趣;
双行棒喝,亲获向上之机。
谓之宗风,名曰出世。
允能上人,谈锋颖悟,戒迹孤高。
印可世于芳公禅师,衣受度于圆照大士。
维长乐之精刹,矧西峰上蓝
实古道场,久虚法席。
众望所属,当仁勿辞。
即期象驾之进途,无虑螳螂之拒辙。
敷扬祖意,上报国恩。
题所书诗卷后与徐师川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九、《文献通考》卷二四五、《永乐大典》卷九○八
徐师川往时寄纸数轴,求予书。
公私多故,未能作报。
前日洪龟父师川上蓝庄诗来,词气甚壮,笔力绝不类年少书生,意其行己读书,皆当老成解事。
熟读数过,为之喜而不寐。
小舟遨兀,又箱箧中寻纸不得,辄书龟父此纸奉师川
老舅年衰才劣不足学,师川有意日新之功,当于古人中求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