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法周”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定明堂规制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三
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
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
殷人阳馆。青圭备礼。
姬氏元堂。彤璋合献。
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
至于立天中。建皇极。
轨物施教。其归一揆。
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
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
属炎精坠驾。璿宫毁籥。
四海沦于沸鼎。九土陷于涂原。
高祖大武皇帝仗钺唐郊。收钤雍野。
祥符于苍水。受灵命于丕山。
飞沈泳沫。动植游源。
太宗文皇帝盟津光誓。协降火而登坛。
丰谷断蛇。应屯云而鞠旅。
封金岱岭。昭累圣之鸿勋。
勒石九都。成文考之先志。
固可以作化明堂。显庸太室。
傍罗八柱。周建四门。
木工不琢。土事无文。
丰约折衷。经始勿亟。
阙文斯备。大礼聿修
其明堂院。每面三百六十步。
当中置堂。按周易。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
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
当中置堂。处二仪之中。
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
临此万方。自降院每面三门
同为一宇。徘徊五閒。
尚书。一期有四时。
故四面各一所开门。每时有三月
故每一所开三门。一期十有二月
故周回总十二门。所以面别一门。
应兹四序。既一时而统三月
故于一舍而置三门。又周易。
三为阳数。二为阴数。
合而为五。所以每门舍五閒院。
四隅各置重楼。其四墉各依本方色。
按淮南子。地有四维。
故四楼。又按月令。
水火金木土。五方各异色。
故其墙各依本方之色。基八面。
象八方。按周礼。
黄琮礼地。郑元注。
琮者八方之玉。以象地形。
故以祀地。则知地形八方。
又按汉书。武帝立八觚坛以祀地。
祭地之坛形象地。故今为八方之基。
以象地形。基高一丈二尺。
径二百八十尺。按汉书。
阳为六律。阴为六吕。
阳与阴合。故高一丈二尺。
又按周易。三为阳数。
八为阴数。三八相乘得二百四十丈。
按汉书。九会之数有四十。
合为二百八十。所以基径二百八十尺。
故以交通天地之和。错综阴阳之数。
明阳不独运。资阴和以助成。
阴不孤行。待阳唱而方应。
阴阳两顺。天地咸亨。
则百宝斯兴。九畴攸序。
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
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
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
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
又按文子。从凡至圣。
有二十五等。故每阶二十五级。
所以应符星而设阶。法台耀以疏陛。
上拟霄汉之仪。下则地辰之数。
又列兹重级。用准圣凡。
象皇极之高居。俯庶类而临耀。
基之上为一堂。其宇上圆。
按道德经。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又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按汉书。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曰。天子以四海为家。
故置一堂。以象元气。
并取四海为家之义。又按周礼。
苍璧礼天。郑元注。
璧圆以象天。故为宇上圆。
堂每面九閒。各广一丈九尺。
尚书。地有九州。
故立九閒。又按周易。
阴数十。故閒别一丈九尺。
所以规模厚地。准则阴阳。
法二气以通基。置九州于一宇。
堂周回十二门。每门高一丈七尺。
阔一丈三尺。按礼记。
一岁有十二月。所以置十二门。
又按周易。阴数十。
阳数七。故高一丈七尺。
又曰。阳数五。
阴数八。故阔一丈三尺。
所以调兹玉烛。应彼金辉。
叶二气以循环。逐四序而迎节。
堂周回二十四窗。高一丈三尺。
阔一丈一尺。二十三棂。
二十四明。按史记。
天有二十四气。故置二十四窗。
又按书。一年十二月
并象闰。故高一丈三尺。
又按周易。天数一。
地数十。故阔一丈一尺。
又天数九。地数十。
并四时。成二十三。
故二十三棂。又按周易。
八纯卦之本体。合二十四爻。
故有二十四明。列牖疏。
象风候气。远周天地之数。
曲准阴阳之和。堂心八柱。
各长五十五尺。按河图。
八柱承天。故置八柱。
又按周易。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故长五十五尺。耸兹八柱。
承彼九閒。数该大衍之规。
形符立极之制。且柱为阴数。
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
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
乃天地之相承。堂心之外。
置四柱为四辅。按汉书。
天有四辅星。故置四柱。
以象四星。内以八柱承天。
外象四辅明化。上交下泰。
表里相成。叶台耀以分辉。
契编珠而拱极。八柱四辅外。
第一重二十柱。按周易。
天数五。地数十。
并五行之数。合而为二十。
故置二十柱。体二仪而立数。
叶五位以裁规。式符立极之功。
允应刚柔之道。八柱四辅外。
第二重二十八柱。按史记。
天有二十八宿。故有二十八柱。
所以仰则乾图上符景宿。
考编珠而纪度。观列宿以迎时。
八柱四辅外。第三重三十二柱。
按汉书。有八节八政八风八音。
四八三十二柱。调风御节。
万物资以化成。布政流音。
九区仰而贻则。外面周回三十六柱。
按汉书。一期三十六旬。
故法之以置三十六柱。所以象岁时而致用。
顺寒暑以通微。璿玑之度无愆。
玉历之期永契。八柱之外。
修短总有三等。按周易。
天地人为三才。故置柱长短三等。
所以拟三才以定位。高下相形。
体万物以资生。长短兼运。
八柱之外。都合一百二十柱。
按礼记。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合为一百二十。是以置一百二十柱。
分职设官。翊化资于多士。
开物成务。搆厦藉于偫材。
其上槛周回二百四柱。按周易。
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又汉书。
九会之数有六十。故置二百四柱。
所以采坤策之元妙。法甲乙之精微。
环回契辰象之规。结搆准阴阳之数。
又基以象地。故叶策于坤元。
柱各依方。复规模于甲子。
重楣二百一十六条。按周易。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故置二百一十六条。
所以规模易象。拟法乾元。
应大衍之深元。叶神策之至数。
大小节及栱总六千三百四十五。按汉书。
会月之数六千三百四十五。故置六千三百四十五枚。
所以远采三统之文。傍符会月之数。
契金仪而调节。偶璇历以和时。
重干四百八十九枚。按汉书。
章月二百三十五。闰月周回二百五十四。
总成四百八十九。故置四百八十九枚。
所以法履端之奥义。象举正之芳猷。
规模历象。发明章闰。
下枊七十二枚。按易纬。
有七十二。故置七十二枚。
所以式模芳节。取规贞。
契至和于昌历。偶神数于休期。
上枊八十四枚。按汉书。
九会之数有七十八。又按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司马彪注。天地四方为六合
总成八十四。故置八十四枚。
所以模范二仪。包罗六合。
准会阴阳之数。周通气之源。
枅六十枚。按汉书。
推太岁之法有六十。故置六十枚。
所以兼该历数。包括阴阳。
采甲乙之精微。穷辰子之元奥。
连栱三百六十枚。按周易。
当期之日三百有六十。故置三百六十枚。
所以叶周天之度。准当期之日。
顺平分而成岁。应晷运以循环。
小梁六十枚。按汉书。
有六十甲子。故置六十枚。
构此虹梁。遐规凤历。
傍竦四宇之制。遥符六甲之源。
㯠二百二十八枚。按汉书。
章中二百二十八。故置二百二十八枚。
所以应长历之规。象中月之度。
广综阴阳之数。傍通寒暑之和。
方衡一十五重。按尚书
五行生数一十有五。故置十五重。
结栋分閒。法五行而演秘。
疏楹叠构。叶生数以成规。
南北大梁二根。按周易。
太极生两仪。故置二大梁。
轨范乾坤。模拟天地。
象元黄之合德。表覆载以生成。
阳马三十六道。按易纬。
有三十六节。故置三十六道。
所以显兹嘉节。契此贞辰。
分六气以燮阴阳。环四象而调风雨。
椽二千九百九十根。按汉书。
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通法五百九十八。
共成二千九百九十。所以偶推步之规。
合通法之数。是知疏椽构宇。
则大壮之架斯隆。积月成年。
则会历之规无爽。大梠两重。
重别三十六条。总七十二。
按淮南子。太平之时。
五日一风。一年有七十二风。
故置七十二条。所以通规瑞历。
叶数祥风。遥符淳俗之源。
远则休徵之契。飞檐椽九百二十九枚。
按汉书。从子至午。
其数九百二十九。所以采辰象之宏模。
法周天之至数。且午为阴本。
子实阳源。子午分时。
则生成之道自著。阴阳合德。
则覆载之义兹隆。堂檐径二百八十八尺。
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六。
易纬云。年有七十二。
合为二百八十八。故径二百八十八尺。
所以仰叶乾策。远承贞。
顺和气而调序。拟圆盖以照临。
堂上栋去基上面九十尺。按周易。
天数九。地数十。
以九乘十。数当九十。
故去基上面九十尺。所以上法圆清。
下仪方载。契阴阳之至数。
叶交泰之贞符。又以兹天九乘于地十。
象阳倡而阴和。法乾施而坤成。
檐去地五十五尺。按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故去地五十五尺。
所以拟大易之嘉数。通惟神之至赜。
道合万象。理贯三才。
上以清阳玉叶覆之。按淮南子。
清阳为天。合以清阳之色。
郊丘明堂等严配议 初唐 · 元万顷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伏惟高祖神尧皇帝凿乾构象。辟宇开基。
太宗文武圣皇帝绍统披元。循机阐极。
高宗天皇大帝宏祖宗之大业。廓文武之宏规。
三圣重光。千年接旦。
神功睿德。罄图牒而难称。
盛烈鸿猷。超古今而莫拟。
岂徒锱铢。糠秕殷周而已哉。
谨按见行礼。昊天上帝等祠五所。
咸奉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兼配。今议者引祭法周易孝经之文。
虽近稽古之辞。殊失因心之旨。
但子之事父。臣之事君。
孝以承志。忠而顺美。
窃惟兼配之礼。特禀先圣之怀。
爰取训于通规。遂申情于大孝。
诗云。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易曰。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敬寻厥旨。本合斯义。
今若远摭遗文。近乖成典。
拘常不变。守滞莫通。
便是臣黜于君。遽易郊丘之位。
下非于上。靡遵弓剑之心。
岂所以申太后哀感之诚。徇皇帝孝思之德。
慎终追远。良谓非宜。
严父配天。宁当若是。
伏据见行礼。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今既先配五祠。
理当依旧无改。高宗天皇大帝齐尊耀魄。
等邃含枢。阐三叶之宏谟。
开万代之鸿业。重规叠矩。
在功烈而无差。享地郊天。
岂祀配之有别。请奉高宗天皇大帝历配五祠。
以申典礼。谨议。
蒲津桥赞724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蒲津桥
易曰利涉大川
济乎难也。
诗曰造舟为梁。
通乎险也。
域中有四渎。
黄河是其长。
河上有三桥。
蒲津是其一。
隔秦称塞。
临晋名关。
关西之要冲。
河东之辐凑。
必由是也。
其旧制。
横絙百丈。
连舰十艘。
辫修笮以维之。
系围木以距之。
亦云固矣。
然每冬冰未合。
冱初解。
流澌峥嵘。
塞川而下。
如础如臼。
如堆如阜。
或摐或掍。
或磨或切。
绠断航破。
无岁不有。
虽残渭南
陇坻
败辄更之。
罄不供费。
津吏成罪。
县徒告劳。
以为常矣。
开元十有二载(一作九年十二月
皇帝闻之曰。
嘻。
我其虑哉。
乃思索其极。
敷祐于下。
通其变。
使人不倦。
相其宜。
授彼有司。
俾铁代竹。
取坚易脆。
图其始而可久。
纾其终而就逸。
受无疆惟休。
亦无疆惟恤。
于是大匠蒇事。
百工献艺
晋国之一鼓。
法周官之六齐。
飞廉煽炭。
祝融理炉。
是炼是烹。
亦错亦锻。
结而为连锁。
镕而为伏牛。
偶立于两岸。
襟束于中潬。
锁以持航。
牛以絷缆。
亦将厌水物。
浮梁
又疏其舟閒。
画其鹢首。
必使奔澌不突。
积凌不溢。
新法既成。
永代作则。
原夫天意。
有四旨焉。
济人仁也。
利物义也。
顺事礼也。
远智也。
仁以平心。
义以和气。
礼以成政。
智以节财。
心平则应。
谐百神矣。
气和则感。
生万物矣。
政成则乂。
文之经矣。
财节则丰。
武之德矣。
故天将储其祯。
地将阜其用。
人将盈其力。
圣皇之道。
乾乾翼翼
观艺而无穷。
咏功而无极。
请迁高宗神主于西夹室议 中唐 · 杜黄裳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汉魏已降。沿革不同。
古者祖有功。宗有德。
皆不毁之名也。自东汉魏晋。
迄于陈隋。渐违经意。
子孙以推美为先。光武已下。
皆有祖宗之号。故至于迭毁。
亲尽礼亦迭迁。国家九庙之尊。
法周制。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
始封元本。德同周之后稷也。
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
德同周之文王也。太宗文皇帝应天靖乱。
垂统立极。德同周之武王也。
人郊后稷而祖文王武王。圣唐郊景皇帝高祖宗太宗
皆在不迁之典。高宗皇帝今在三昭三穆之外。
谓之亲尽。新主入庙。
礼合迭迁。藏于从西第一夹室。
每至禘祫之月。合食如常。
五色土赋(以皇子毕封依色建社为韵) 唐 · 卢士开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七
尊彼国常。乃立人极。
依大社以封土。命诸侯以方色。
木官复位。东极于焉必书。
火正是司。南方由之可识。
西同白帝之象。北察元武之职。
配中黄而立名。覆四方而作式。
于是端扆穆穆。授策皇皇。
贤戚封建。君臣乐康
既载人之尔厚。亦植物而惟良。
可以载八纮。包大荒。
岂离逖于我邑。尽东南于我疆。
昔神黩无厌。闻革故于有魏。
天祚明德。遂惟新于圣唐。
祝融与蓐收。臣元冥与勾芒。
知合之以济代。故贡之以来王。
守于尔位。亦有宠子。
剪桐而是立。故分茅以共理。
所以维城。所以抚封。
爰作稼穑。锡之附庸。
立五色以相备。和八音以相从。
色能惟正。音乃叶雅。
将察之以报功。故封之以立社。
惟人是恤。选贤以建。
仰夏正之攸敦。法周官之大宪
胙之而氏可命。相之而宅可依。
五德聿修。万方知归。
即之也真彩煌煌。望之也灵坛巍巍。
足以表正方夏。发扬德辉。
等乎圭瑞。叶以元吉。
建树侯家。藩屏王室。
分之惟五。行之惟一。
实邦家之永固。与天壤而齐毕。
善师不阵赋(以圣朝威服远人为韵) 唐 · 独孤授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明明天子。
五帝可六。
政不严而诸夏以清。
师不陈而远人咸服。
于是旋大旆。
罢长毂。
剑无顿锋。
矢无血镞。
万方悦。
四境肃。
同夏后之舞羽舞干。
𥬒周王之白狼白鹿。
边鄙以之不耸。
神祇于焉介福。
至矣哉。
善师不阵之功。
烈烈而郁郁者也。
伊昔汉武
黩兵于邻。
殚天下之赋。
悉域中之人。
南浮瘴海。
北历胡尘。
然后戎虏稽服。
瓯闽入臣。
孰与乎兵不交而枹不鼓。
遂奔走而来宾。
我师孔闲。
我后齐圣。
顺鲁史之武有七德。
法周书之农用八政。
不讨远而远者自怀。
不耀兵而兵威克盛。
信八王之楷范。
为百代之龟镜者也。
自太朴之既散。
俗易弊而难威。
蜂虿或恣其毒螫。
鸱枭乃纵其翻飞。
是以有征无战。
有守无围。
家以文事革武事。
士以儒衣易铁衣。
王者之兵也。
有征而无战。
北方之彊也。
不召而来归。
旋师以出。
振旅而返。
示牛马而弗服。
在干戈而载偃。
鄙楚子之灭弦。
小文王之侵阮。
百僚兮率职济济。
偫士兮直言謇謇。
声教所被。
则莫我敢遗。
日月所临。
于是乎无远。
荡荡昭昭。
不讳之朝。
忝陶唐之比屋。
敢颂美于帝尧
奉送崔二十三丈谕德承恩致仕东归旧山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一
大易之言君子也。有出处语默之异。
或有猷有为。以宣事功。
或不营不忮。以顺天理。
则陈力庙廊之上。洁身岩石之下。
皆其所也。至于振风声以助时化。
无乃处者裕乎。丈人燕居积四十年。
而天爵人爵合发。至京师周月而解巾
致政之诏再下。岂徒然哉。
初躬耕于延州三茅山之趾。安仁食力。
声利不入。心虚旷而体胖。
道义富而家肥。闺门淑行。
流于乡党。泊然与白云鸥鸟。
同其无事。去年春。
鹤书下江南江南守臣多方以起之。
至止之日。褐衣召见。
未受命而被以章绶。既受命而侍于宫朝。
循性蹈道。不迁于物。
抗章乞身。词直而明。
凡五上而后得请之诏下。宠秩优礼。
周行耸视。上以为天下之本至重。
必资贤人以奉三善。故命职命官。
皆在于是。及不得已而赐告也。
犹以审谕道德处之。不然者。
岂无他丰禄耶。盖尊元良以贞万国。
圣人之心也。嚱夫。
士能自审出处之宜而不惑者鲜矣。或图于利欲。
四顾满志。或没于党类。
不能自还。向非强志峻节。
皦然清厉。大圭不琢。
独鹤无侣。难乎哉。
追思曩岁一践岩径。盖二十年矣。
徐话旧故。有悲有欢。
唯冥冥翰飞。不可及已。
轻装喜束。心与道胜。
软轮徐驱。故山有辉。
想夫草堂环合。乔松千馀本。
交柯翳景。吟泫风露。
幅巾长谣。偃放其閒。
一气不耗。四支交畅。
清时外臣。其乐如何。
非仁圣不能全不夺之操。非坚明不能果独往之志。
惇史古风。复行于今。
偫公惜别。飞盖拥道。
如汉廷祖二疏故事。而类之以歌诗。
德舆溯其心源也熟。故斯言不怍。
请迁元宗824年5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礼仪使奏。
谨按周礼。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而七。
尚书咸有一德亦曰。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荀卿子曰。
有天下者祭七代。
有一国者祭五代
则知天子上祭七庙。
典籍通规
祖功宗德
不在其数。
国朝九庙之制
法周之文。
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
肇基天命
义同周之后稷
高祖神尧皇帝创业经始。
化隋为唐。
义同周之文王
太宗文皇帝神武应期。
造有区夏。
义同周之武王
其下三昭三穆。
谓之亲庙
太祖而七。
四时常享。
自如礼文。
伏以今年宗庙递迁
元宗明皇帝在三昭三穆之外。
是亲尽之祖。
虽有功德。
新主入庙。
礼合祧藏太庙中第一夹室。
每至禘祫之岁。
合食如常。
谨议。
设险议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易称王公设险。
以守其国。
夫为国之卫。
恃于山川邱陵郛郭沟池。
自古而然也。
左氏传。
司马侯对晋主以九州之险。
而不以一姓恃险为殆。
此欲其夕惕战慄而进德也。
说者不知言左氏与大易相反。
而曰非设险。
或曰。
孟子称地利不如人和。
夫和不设险。
以为周备也。
何以言之。
昔周室肇基后稷
业隆昌发。
玉璜佐命。
而宝龟卜七百之祀。
师逾孟津
诸侯不谋而至。
遂雷呴风飑。
殷墟圮裂。
乃定鼎郏鄏。
迁都洛食。
聿修祖宗之业。
德也。
而无险阻以自固。
遂使晋文作霸。
召天子于河阳
楚庄问鼎之失。
足以为镜矣。
向使周设秦之险。
法周之德。
则七百之期。
可以保强大。
万叶之制。
可以无栋挠也。
且譬之御者焉(阙二十一字)
今犹任商周之德业。
商周之仁义。
然后阻江汉以险。
使夷狄宾。
因岳镇以险。
使诸侯顺。
凭关梁以险。
使近甸安。
张四维以险。
使百官众。
断刑罚以险。
使盗贼止。
求明察以险。
使奸伪白。
险之时用大矣哉。
斯所以来远镇迩。
戢兵解甲。
而守终胶固也。
谨议。
1120年7月6日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五、《嵩山文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东坡先生南海,自庐山遇门下士玉涧道人崔闲者,命酒献酬,淋漓之馀,堕案上,自然成根柢轮囷之状,取笔墨絪缊之,偃然海上之也。
复作海二字于其下,萧散不饰,实与画称。
其后举以遗京师周侯,高鲁王孙世则从周侯得之,乃惧夫观者非所觏也,属嵩山晁说之识之。
说之伏念九州之中,山川草木皆出先生之文章,先生晚于禹迹之外,海峤之上所得者又如此,恨不能从吾先生游于斯时也,今日可胜叹哉!
宣和二年庚子七月六日甲辰说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