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四書類
易類
孟子類
經解類
詩類
孝經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別史類
政書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洞神部
續道藏
 热是火之德也秋则清肃是金之德也冬则严凝是
 水之德也有此体象月令尽有美意未易可破柳子
 厚论亦未安若春行赏秋行刑止举大纲如此如云
  汤执中
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不可谓 (第 10b 页)
 霅川倪氏曰尧咨舜曰允执其中舜授禹曰允执厥

 中仲虺谓汤建中于民孟子曰 汤执中
文王演易以
 二五为中武王访箕子箕子陈洪范以皇极为中周
 礼以五礼坊民伪而教之中而未有言庸者孔子始 (第 10a 页)
 持过不及使民不得行而用其中使民行之也又问

 此执与 汤执中
如何曰执只是一个执舜执两端是
 执持而不用 (第 45a 页)
汤执中
而不失将以用之也若子莫 (第 45a 页)

 中
却是子莫见杨墨过不及二者之间执之却不知
 有当摩顶放踵利天下时当拔一毛利天下不为时
  (第 45a 页)
执中
而不变通与执一无异
 横渠张氏曰今人所以不及古人之因此非难悟设
 此语者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寖熟 …… (第 45a 页)
 执两端尔谓之允执厥中何也曰两端用中之准则

 也执两端乃圣人权轻重之微意乃所以用其中于
 民也 执中
贵知权 (第 54a 页)
执中
无权犹执一也中道之不行
 患在执一而不知变是以执两端执两端则变通不
 穷泛应曲当亦如仲尼之无可无不可 (第 54a 页)
 辅弼于尔有后亦欲其绳愆紏缪以成就其子孙之

 德也林子和曰敷者言求之非一方也孟子曰 汤执
 中
立贤无方亦此言也是惟敷求哲人则贤者各以
 其类进左右前后罔非正人朝夕纳诲于上以格其
 心之非如此则不 (第 38a 页)
  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
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辅氏曰恶
旨酒则物欲不行好善言则天理昭著)


   汤执中
立贤无方

  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贤
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辅氏曰执中则 (第 18b 页)
 同姑俟再定

禹恶旨酒章总旨 翼注曰道统之传在心不在事
禹恶旨酒节 张彦陵曰虞廷儆戒不过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几语恶旨酒遏绝之严是峻人心之堤防好
 善言延访之勤是开道心之扃钥 汤执中

文王视民如伤节 李衷一曰如伤或做如己伤之说
 看来还是常若有伤更形容得视民意出 四书脉
 曰如伤 (第 24a 页)
统之传自虞书始不有论语表出尧曰允执厥中则后世孰知舜之三言所以明尧之一言哉论
语执中字朱子无明释至孟子 汤执中
始释之曰守而不失意可见矣然毕竟谓之执者自后世论尧之圣不
可以贤者之固执例论自尧之心推之则圣不自圣只此 …… (第 79a 页)
人将视之如风如影无可捕诘矣然执之工夫只在精一上尧授舜曰允执厥中如夫子语曾子以一贯舜授
禹必由精一而后 执中
是犹曾子告门人必由忠恕而达于一贯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
知觉一而已矣(语录所以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 …… (第 79a 页)
心也若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则于理甚隐至为难知非贤哲莫能识之
○通曰心一而已而曰人心道心心岂有二哉尧曰 执中
是已发之中故舜明 (第 80a 页)
执中
之旨亦只就心之发处言
之本只是一个心自形气上发出则谓之人心自义理上发出则谓之道心朱子以前多便指人心为 …… (第 80a 页)
工夫所以朱子于此亦不复释执字也然朱子虽不以守字释此执字却曰一则守其本心之
正而不离于此下一守字最见得 执中
之功全在于惟一)夫尧舜禹天下之大 …… (第 81b 页)
则后世亦何所据哉○王氏曰世变日降道统在下故此以后叙孔门一𣲖道统○通曰未论六经之功有贤
于尧舜只如此 执中
一语夫子不于论语之终发之孰知其为尧之言不于尧曰 (第 82b 页)
执中
之后而继之汤武誓师
之意与其施于政事者又孰知夫尧舜之授受者此中而汤武之征伐者亦此中也哉姑即一节言之其 …… (第 82b 页)
之谓也(语录择善即惟精固执即惟一○通曰择善固执是论贤者之学精一是兼论圣贤之学)
曰君子时中则 执中
之谓也(语录时中是无过不及底中 (第 83b 页)
执中
亦然○通曰 (第 83b 页)
执中
二字尧言之时中二字至孔子始言之道不合乎中异端之道非尧舜之道中不合乎时子莫之 (第 83b 页)
执中
非尧舜 (第 83b 页)
执中)
世之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
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
且尽者也(通曰提 (第 83b 页)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恶好皆去声)

  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
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

  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贤
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饶氏曰未应事 (第 19b 页)
 矣按孟子之言几希即舜之危微曾子子思之独也
 人心邪正世道污隆皆从此出帝王之治圣贤之学
 此为大关宜致思焉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文王视 (第 20a 页)
  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
亡其国者遂疏(平声)仪狄而绝旨酒(事见魏卷二)书曰禹拜
昌言(见大禹谟)

   汤执中
立贤无方

  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贤 (第 12b 页)
进之禹是仪狄必又是一人非帝女矣 汤执中
立贤无方减三字)
执谓守而不失事事惟执其所谓中者而不失焉不敢过也不敢不及也必欲其恰好而后已其忧勤惕厉 …… (第 73a 页)
心何心也盖念天位之惟艰欲与天下之贤共理之惴惴焉惟恐失天下贤人之心也所谓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忧勤惕厉又何如 执中
以处事言立 (第 73a 页)
 (天下之贤事君一相得其人则天下之贤兼收并蓄/庶位皆得其人 陈氏大猷曰君莫大于务学以进)
 (德相莫大于为君以求贤观武夷熊氏曰尝读孟子/谓 汤执中
立贤无方者今 商书一则曰敷求哲人)
 (二则曰旁招俊乂伊尹莱朱巫贤傅说诸大臣非以/其亲以其贤也主于 (第 47a 页)
好善言(恶好皆去声○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
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
之名方犹类也立贤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 …… (第 9b 页)
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
所以不死也○程子曰孟子所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 执中
立贤汤却泄迩忘远也人谓各举其
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南轩曰于是四者而窥四圣人之心则可见其运而不息化而 (第 10a 页)
 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又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
 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文王视 (第 6b 页)
其/人 陈氏大猷曰君莫大于务学以进德相莫大于为)
(君以求贤立武夷熊氏曰尝读孟子至三王四事章所/谓 汤执中
贤无方者亦何取其义至于穷夜旦所思)
(而汲汲若是乎盖尝考之虞夏用人不过一二世族而/已八元八凯则高辛高 (第 69a 页)
三合然后生故云不得中不生)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孟子曰 汤执中
(第 23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传卷二十

  宋 张九成 撰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文
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 (第 1a 页)
疏得所既以此入必以此出入之者精出之则神禹恶
旨酒宜重于恶也然闻善言则拜其好乃于此而见
焉是不偏于恶也 汤执中
宜一于操也然旁求俊乂
其纵乃于此而见焉是不偏于操也文王视民如伤
宜急于救天下也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 (第 2b 页)
矣惟此四圣人者其圣各有发见
处故周公之思并合三王发处而施之夫其施之也
岂拘拘学禹之恶旨酒而好善言汤之 执中
而立贤 (第 3b 页)
 巳行而勉励其未至也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
已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
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
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

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昩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

 孟子曰 汤执中
立贤无方执者执其两端至于立贤
 无方则用其中矣此圣人之大德也盖方喜怒哀乐
 隐于未𤼵之前其所谓中孰 (第 10b 页)
 肖苟悟大中之道是吾固有存之以诚持之以久则
 无所往而不为中尧以惟精惟一之中傅之舜舜以
 命禹汤得此道于数百岁后故仲虺曰建中于民孟
 子亦曰 汤执中
又数百岁而傅之文武文武岂不知 (第 4b 页)
而已矣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
立贤无方文王视
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
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 (第 5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