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類書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史傳部類
禪宗部類
 若徐顿胡沈居淮上流错居于鲁卫宋之区者若宋
 邻于郑与滕邾之近宋者此皆楚入中国要害之地
 故合而会之淮夷会则中国通 吴之道
绝宋郑诸国
 会则楚入中国之路开不必召鲁卫曹邾等国而实
 已掣其肘腋使不敢动矣此楚人之善计左氏之说 …… (第 16b 页)
 为也而可乎
 熊过氏曰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邾宋淮夷相率受
 命于方城之内而晋人听焉宋之盟为之也至是断
 吴通上国 之道
而晋亦不得通使南方矣以为未也
 于会而执徐子秋率七国伐吴则断吴之情见矣左
 氏祗以徐子吴出为见执之由 …… (第 17b 页)
 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
 入车轨尘马候蹄掩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
 能中过防弗逐不从奔 之道
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 (第 31a 页)
 恃众剽利无复伯讨则中国之礼义尽矣义又见庄
 十年齐灭谭○存耕赵氏曰会吴非矣灭偪阳何哉
 古之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悼公欲
 通 吴之道
而灭偪阳以乱易乱也莘老孙氏曰若晋
 者所谓因诸侯而为利名恤灾救患而实自封殖者
 也
公至自会
 义见 (第 3a 页)
 而楚不敢北图矣自会宋以来晋楚同好而楚无晋
 规于是遂自为主而大合其所与之诸侯于申焉淮
 夷向无预会而亦至者以其为东诸侯通 吴之道

 徐顿胡沈居淮上流亦要地也则斯会盖为拒吴计
 耳左氏以为楚子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恐未必然盖
 盟宋会 …… (第 11a 页)
 求诸侯而尽及近淮小国邪夫齐鲁曹卫诸国是时

 皆已通吴而其道由淮以往此楚之所急在淮也故
 特私与属国为谋以断吴通中国 之道
而晋自此亦
 不得通使于南方矣若其为会而用齐桓召陵之礼
 蛮夷妄自尊大以临其属国固宜有之矣 按会吴 (第 11b 页)
 季氏私考徐远齐之国也而齐侯亲将伐之何名哉
 盖齐欲通吴而道为所闭耳观齐景公涕出而女于
 吴则齐固与吴通者也申之会楚合淮夷执徐子所
 以断 吴之道
也淮夷既不可伐则伐徐而已矣虽勤
 兵远略非为 (第 1a 页)
之道
而姻邦使绝势亦有所不得已 (第 1a 页)
 (来非特吴子之抗亦有所疑于/诸侯而不敢深入诸侯之地也)
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
 (会吴而灭偪阳必非无故以为通 吴之道
者或当然/也左氏以为封向戍戍辞乃与宋公是既灭以后事)
 (亦当然矣夫开道强吴而灭中国小侯以封宋卿宜 …… (第 22a 页)
 (齐桓既卒宋襄召衅盟鹿上会盂延盗入室战败于/泓而天下震恐鲁则乞师以伐齐陈蔡郑许则从师)
 (以围宋长胜而骄轻敌者败晋文一出而楚不能当/城濮之战楚固有必败 之道
而晋文亦以为不战而) …… (第 28b 页)
 (耽虎视而已无何中国之礼义日敝而楚之威力日/强既不能服之又不能胜之即幸以服之而终不足)
 (以制之至于胜之而不可制则伯主攘楚 之道
穷矣/晋悼敝之之法岂得已哉盖鉴于鄢陵之战不能收)
 (城濮之功而不得不为此变计也故虽诸侯与楚同/敝而 …… (第 29a 页)
 (居/也)
十有三年
春公至自晋
夏取邿(邿公/作诗)

 (许氏以为晋始息民是以楚侵宋而不报鲁取邿而/不讨取无大乱而已夫灭国大乱 之道
非若楚侵宋)
 (之用师小而入境浅也齐桓不能存黄晋文不能存/江且以为讥今中国诸侯以大灭小置之不问春秋 …… (第 31b 页)
 (齐三伐鲁矣鲁告于晋又二年伐鲁至六而始围齐/晋固重于伐齐也鲁六受齐伐而犹仰鼻息于晋襄)
 (公弱不足责而当国者无修词引/义睦邻靖难 之道
亦难以为国矣)
十有七年
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
宋人伐陈 …… (第 38b 页)
 (不知其为谁矣突书入栎不再书归于郑故入栎时/不可不名卫侯入夷仪其后书复归于卫故于复归)
 (卫名而入夷仪时不必名也文定以为有世叔仪以/守有母弟鱄以出或抚其内或营其外有归 之道
于) …… (第 57b 页)
 (亦不免于远难/适仇之罪也)

邾子来朝
 (邾近于鲁不能尽以小事大 之道
忽起伐鲁之谋以/致君辱地削至于无可如何而仍朝于鲁则亦不得)
 (为谋国/之善矣)
秋八月大雩
仲孙羯 …… (第 67b 页)
 (不可伯仲夷齐皆以让国而去则国人之望绝而季/历中子受之而安季札有让之名有让之实而独不)
 (得其所以让 之道
使札于寿梦既卒诸樊甫立之日/托故以去遨游上国长往不返则兄弟迭为君致国) …… (第 72a 页)
 (独奈何不自为计哉即及身之变及后世之变虽贤/者亦有所不及料而札既贤而能让独奈何不酌处)
 (于所以让 之道
哉如札者能让国而不能去国不去/国而又不能定国圣人原无所取之也又子西季札) (第 72b 页)
 之与抗者晋所畏者惟吴今晋既已通好则思为拒

 吴之计而拒吴之计先于绝中国之通吴者淮夷居
 鲁之间淮夷合则中国通 吴之道
绝宋郑诸国合则
 楚入中国之路通(辨/义)王氏曰东迁之后天子受制于
 诸侯文公之后诸侯受制于大夫申之 (第 6a 页)
贤之意也施棘围以截遮是疑之贼奸徒党非所以示
忠直之节也试甲赋律诗是待之以雕虫微艺非所以
观人文化成 之道
也有司之不知其为弊若此臣恐贤
人君子远去不肖污辱为陛下用且指近陈之今四方 (第 58a 页)
  (其地南阻民居乃东辟为书院门门内稍虚其南/为垣途北折为门表曰南方精华言南方学肇吴)
  (公也门内为池树以棹楔表曰洙泗渊源言 吴公/之道
本洙泗也又进为学道堂揭示遗训俾士民)
  (知所兴也堂北为祠门中建祠宇旁翼以亭自非/瞻礼门不轻启明有 …… (第 8a 页)
  (或得沾时雨之教也既成以复温公且其图示余/俾余记之余浅陋何能为役然余有感焉自吴公)
  (兴起斯文俾吾滨海之民皆获与知夫子 之道
弦/诵之声与邹鲁并真有大造于学者吴公故有专) (第 8a 页)
  (祠然仅容俎豆而不足以聚生徒则崇教 之道
未/备也今书院之立奉祀有祠讲道有堂藏书有楼)
  (肄业有舍规制宏敞真足以报吴公之德而慰吾/人景行之 …… (第 8b 页)
  (朱阳明之说异而君子之讲学与讲学者相攻矣/呜呼不有君子其流弊抑又何所㡳也易曰殊途)
  (而同归为学者各有所得力之处要归于圣贤 之/道
而已是故弊有所必救则殷周损益虽圣人之)
  (制可以改其未善理有所合则诸子百家之言未/尝不可以发明圣 …… (第 13a 页)
   (也古人云不忘君谓之大臣不忘世不忘道谓之/大儒亦皆谓知之不容已也昔刘元臣登进士不)
   (即就选乃受学于司马温公后乃得存诚 之道
所/谓物物各具一实理人人各具一实心者即此良)
   (知是也惟实固良惟良必实耳皖城东旧有书院/是操府 …… (第 23a 页)
   (规制亦宏整乃沿习既久旷废不振予自下车以/来每恐不能体)
(朝廷兴贤育才之意爰于簿书之暇召集生徒月有课日/ 有讲告之七郡三州亦莫不举行亦既骎骎乎文)
   (会辅仁矣然衡文之际每励师儒以伦常 之道
切/实之义而推原于诚意正心以引发其良知爰更) …… (第 23a 页)
  (令养士日广视畴昔且仆倍之使必程督而后行/日不暇给及既释业而仕缓急将有赖马卒然试)

  (之所养或非所用何以故失养故也教之必因其/材居之必择其地善养者慎诸文公以经术明圣)
  (人 之道
若揭日月而行世儒斤斤犹或求多于训/诂要以笃行君子较然与古为徒故其遗书至今)
  (诵之弗绝当世以经术 …… (第 28b 页)
  龙眠书院在舒城县治东舒王祠西即宋李公麟
  龙眠山庄故址元至顺中知县燮理溥化建集师
  生为肄业之地(附/)元揭傒斯记(治民 之道
使民知/礼义而已使民知)
  (礼义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则知所向方哉/庐州舒城长燮理溥化用湖广举首 (第 37b 页)
曰洮水/带其表维等居其内今乘高丨丨临其项背不战必走钟会平蜀)
(奏臣敕咸闿等令分兵丨丨广张罗网南杜走 吴之道/
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度势(魏志/郭淮)
(传正始五年夏侯太初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 …… (第 12a 页)
 (次辟言后汉书公孙瓒傅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蛎唯有此中可丨)
 (丨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管子丨丨 之道
不可以进取庄/子就薮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丨丨之人) …… (第 28a 页)
 (因家沧/海隅)济世(易蹇之时用大矣哉疏能于蹇难之时建立其功用/以丨丨者非小人之所能魏志三少帝纪昔圣帝明)
 (王静乱丨丨保大定功文武殊涂勋烈同归晋书郑默传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丨丨 之道
唐书太宗纪方四岁冇书生见)
 (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丨丨安民高祖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又 …… (第 28b 页)
除之者盖丨丨)
(不同又刑罚世轻世重传刑罚丨丨轻重也颜氏家训学之兴废/丨丨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 之道
上明天时下该人事)
(用此致卿相者多矣徐陵劝进梁元帝表/加牢贬馆丨丨污隆瞻望乡关诚均休戚)殷世(易序 …… (第 35a 页)
(渎傅渎丨丨多聚书画颇有奇妙颜氏家训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若务先王 之道
绍丨丨之业藜羹缊褐我自欲之又或)
(因丨丨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谓为足何逊诗丨丨傅儒雅贞白仰/馀徽孟浩然诗 …… (第 42a 页)
(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枮槁赴渊者之所好也韩非/子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辨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 之道
言)
(者迂弘其行/身也丨丨)举世(庄子丨丨而誉之而不加劝丨丨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 …… (第 43b 页)
传夫艺冬至必/雕吾亦时矣诗云不自)
(我先不自我后/非遭丨丨者欤)赏世(韩诗外传孔子閒居子贡问为人下 之道
孔/子曰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 …… (第 44a 页)
躬力行之)
(秋而怨雠丛兴讥议丨丨盖/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也)耀世(崔骃达旨暴智丨丨因以干禄/非仲尼 之道
也王商与秦宓书)
(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衒玉以丨丨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又李白诗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 (第 46b 页)
贼陆梁终必丨丨北史贺若敦传尝从校)
(猎甘泉宫时圉人不齐兽多丨丨钟会平蜀奏分兵据𫝑广张罗/网南杜走 吴之道
西塞成都之路北绝丨丨之径四面云集首尾)
(并/进)野逸(晋书凉武昭王传华德是用来庭丨丨所以就鞅金史麻 (第 4a 页)
以有为凡物亦然裴氏新书曰虎
豹无事行步若不胜其躯鹰在众鸟之间若睡寐然盖
积怒而后全刚生焉此越人所以灭 吴之道

有称中兴野人和东坡念奴娇词题吴江桥上车驾巡师
江表过而睹之诏物色其人不复见矣炎精中否叹人才委
靡 …… (第 33a 页)
  昭德新编(晁迥/)
扬汤止沸不如彻薪制心息虑不如简缘
夫曲终而奏雅犹胜终不变其淫声年老而修善犹胜
终不改其前过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是知万物皆
有数也矣夫人以有涯之数而营无涯之事多见其不
知量也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愚因而展转别得新意而自言身

与心孰亲心与性孰亲
昔向子平读易盛称损益二卦愚初未详古人之意今
日读易至此而爱其损卦惩忿窒欲益卦迁善改过损
益之要其在兹乎
乐天知命故不忧穷理尽性故不疑少私寡欲故不贪
澄神定灵故不动四者备矣一以贯之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植福 之道
救人饥寒最为急务若使脱衣与人自忍严 (第 86b 页)
   平蜀奏
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趣遣
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
前参军爰𩇕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
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

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
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
张罗罔南杜走 吴之道
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
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
喻开示生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 (第 8b 页)
适赴贬所。借宿此寺。又值连雨寸步不行。未
免于浮图三宿桑下。不能无眷眷之情。因书此以效
法施云。 吴公之道
末弟时。常从有道衲子。扣激此事。既而
魁相天下。犹未忘夙习。是层台起于累土。寸心系
于一缘。故其机语 …… (第 0252c 页)
物者。有过而无功者。若纵之奢佚。则不济矣。实为利
害。尸其位者。切冀不倦悲愿。使进善之途开明。任众 之道
益大。庶几后生晚辈。不谋近习。各怀远图。岂不
为吾道之利济乎。

宋之有国公卿士夫。参叩宿德。或历三 (第 0253a 页)
名族生长富
贵慧根猛利提起金刚王剑斩郤尘缘现真实相得
度始依南岳山茨和尚有省七载后和尚示寂慕两
浙三 吴之道
望次第参讫随腰包蹑屩到龙池入室
无虚日遂复印可而屋北鹿溪西鸡又实證蜜授于
皮髓问矣即今化行大江南北皆 (第 0443a 页)
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网,南杜 走吴之
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群寇
意之中,合于精微之内,彼非可教则不轻教,此非真言则不轻授,是谓得正道之传者矣。
张志聪曰:此总结经脉 之道,
生于五脏,连于六腑,外合于五方五行。阴阳六气,表里循环,有顺有逆,善为脉者藏之心意,合于精神,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不可以言语相传,故曰非其真勿授,是谓得脉 之道
者也。盖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故非学道之人勿教,非真诚之人勿传,至真之言,犹藏之金匮,而庸人不易得也。
亦犹是也。
张志聪曰:天下者,谓人居天下,何以别阴阳,以应天之四时,合地之五行乎?合至道,谓人合天地 之道
也。人之阴阳,合天之四时水火,人之五脏,合地之五方五行,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如病伤五脏,则在外 ……精气且绝矣。惋惋,惊叹貌。殷,盛也。古者日中为市,人事正殷,至日暮阳尽而阴受气,则万民皆卧。盖言在天 之道,
阳气为阳,精水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在人 之道,
三阳为阳,精液为阴,昼出为阳,夜入为阴。盖以比天之阴阳,昼出夜卧,阴阳和平,可长保其天年。若能和于阴 ……调于四时,亦可寿敝天地。如有阳无阴,有阴无阳,且毙在旦夕,又焉能如天之长地之久乎?是以天下万民,应天 之道,
至阳尽而阴受气之时,惊叹其日暮,则从容不出,人事不殷。盖以天之阴阳,比类人之阴阳,绝者绝而生者生,在天 之道,
不过阴阳亢极,岂至于有阳无阴有昼无夜哉?
《示从容论篇七十六》〈从,音 ……〉张志聪曰:得天 之道,
出于自然,不待勉强。即孔氏之所谓从容中道,圣人也。故示以从容 之道,
因以名篇。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 ……上窍,而为涕唾哭泣。此人之津水所从行,亦如天之精水在泉而上通于天也。胆主藏津汁,通于廉泉玉英者,津液 之道
也。胞者,水之所由泄也。悲哀者,谓心悲志悲,故泣出也。此言肾液之上通于心,而出于上窍也。雷公止知经脉 之道,
而不知天之阴阳,故帝即于有形之脏腑形骸而问之,殊不知有形之中,有无形之气也。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 ……者也。夫三脏之经脉,外络于形身,上贯于心膈,故皆令人体重烦冤,然雷公止知经脉脏腑形骸,而不知人合于天 之道,
故责其年长而尚未知。子以余真问脏腑肠胃之有形,因以自谬耶?然吾问子者,窈冥也。窈冥者,天 之道
也。子何以经脉之上下篇以对耶?夫肝肾脾者,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脾虚浮似肺者,太阴之为开也。肾小浮似 ……。肝急沈散似肾,厥阴之为阖也。盖因气而见于脉,此皆工之所时乱而不能知其因也。然须从容得之。从容者,天 之道
也。天道者,阴阳 之道
也。五脏者,应地之五行也。此言天道而不论地之五行。若夫以五脏之五行,而土木水参居于下,此童子之所知, ……之气,合并于太阳者,天之阳也。是以三阴之气,合并于少阴,少阴者,在下之精水也。盖合而为一阴一阳者,天 之道
也。离则为三阴
三阳者,人 之道
也。人道通于天道,皆可分而可合者也。八风菀热,人之阳气行于上下四旁也。五脏消烁,传邪相受,谓五行之气 ……是以伤肺伤脾,形證悬别,譬天地之相远,如黑白之异象也。是,犹此也。言雷公于此见病疏者,是吾不告子比类 之道,
故自谓过也。若明引形證,比量类例,合从容之旨,轻微者亦不失矣。何哉?以从容 之道,
至妙者也。从容,上古经篇名。
马莳曰:此有證脉相似者,公以为伤肺,而帝则为伤脾,此真未得比类之义也。 ……泰也。上论脾气归于阳明,以致水随气而亦走于经脉,此言脾气不守,真脏坏决,致水邪直上,二者皆失天地自然 之道
也。无形者,气也。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乃无形之气,通会于中,有形之水,渗灌于内,犹地之有理路,水气 ……之色黑者,水之色也。吾以子知之,故不告子,子止以经脉之上下篇而论,是与黑白之理相去远矣。与吾所论窈冥 之道,
失之过矣。今明引比类从容,是谓至道,其于经脉之论宜轻,而重在天之大道,是以名曰诊轻。按以上二篇,论天地 之道,
合人之水火阴阳,以人之阴阳不和,复證天地 之道。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马莳曰:疏,陈也,内有五过,故名篇。
张志聪曰:五者在内五中之情,而外见于 ……病从内生,血脉虚减,故名曰脱营。富而从欲,贫夺丰财,内结忧煎,外悲过物,然则心从想慕,神随往计,荣卫 之道,
闭以迟留,气血不行,积并为病,故名曰失精。此病初由想恋所为,故未居脏腑,事因情念所起,故不变躯形,医 ……,则脾气伤矣。四支转筋,则胃气绝矣。夫脾胃者,五脏之生原,生气已绝,丧无日矣。即有良医,不明阴阳相乘 之道,
不问受病所发之因,止知阴阳坏而与之死期,此亦为粗工,盖不能审其因而施救治之法也。凡此五者,皆发于五中 ……之常,莫不各有当然之理,顺之则志意和调,逆之则苛疾暴起,此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致有五者之责。故诊脉 之道,
当外合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内通五脏六腑雌雄表里,或宜于灸刺砭石,或当用药石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审贵 ……情,察少长勇怯之理脉各有分部,病发有原始,候四时八正之气,明三部九候之理,诊道始备而必副矣。

治病 之道,
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熟, ……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王冰曰:凡治病 之道,
必在于形气之内求有过者,是为圣人之宝也。求之不得,则以脏腑之气阴阳表里而察之。守数,谓血气多少及刺深 ……用之,则不失穴俞之理矣。熟,热也。五脏积热,六腑受之阳热相薄,热之所过,则为痈矣。失常,谓失经常正用 之道
也。与经相明,谓前气内循求俞会之理也。上经言气之通天,下经言病之变化。此二经揆度阴阳之气,奇恒五中, ……终始者,谓审察五色囚王终而复始也。夫道循如是应用不穷,万举万当,故可以横行于世矣。
马莳曰:此言治病 之道,
以气为宝,又求之表里俞理经旨气色,可以横行天下矣。人身之中,唯气而已。宗气者,大气也。犹天地之有太极 ……枢·营卫生会篇》谓:营气化血,以奉生身,则营气始能化血,焉可以血为营耶?帝知此义乃总指而示之曰,治病 之道,
气内为宝,真万世医旨之格言
也。循求其理,即所论之义是也。或求之不得,则求之诸经表里之病脉,求之诸经 ……恒五中诸篇,无不悉知大义,又即明堂部位五色生尅休旺明之,则此医者可以横行天下矣。
张志聪曰:此论针刺 之道,
当以内气为宝,循求其脉理,求之不得,其病在表里之气分矣。《针经》曰: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盖针刺 之道,
取皮脉肉筋骨之病而刺之,故求之俞理不得,其过在表里之皮肉筋骨矣。守数,谓血气之多少及刺浅深之数也。《
此,皆不经也。孔氏以江,自彭蠡入震泽。此全不知东南地理者也。彭蠡之汇于江距震泽千里而遥,又大江古无通 吴之道。
彭蠡既汇于江,亦未尝分而为三,虞氏之失,与孔氏同。班固之言于经无所依承,而汎取北江充数,既不足㨿韦昭
阁庙门,有石如双凤皮龙,荣建亭于台下,张栻有记,永嘉木天骏来分教立先贤祠,开庆间兵火书籍焚失,景定间 教授吴之道
增置总管毛伯帖木儿,教授徐思敬始置乐器,殿前刱亭台,至正间殿堂颓圮,同知野先海涯教授黄雷孙绘塑圣贤像
紫霞岩赋        乐雷发
  象石铭           前人
  永州内谯楼外城记      吴之道
  层岩记          徐一鸣
  永州澹山岩奉安御书颂〈并序〉王顾
  群玉山记       ……《雷泽洞会真观记》白玉蟾
雷霆都会洞天,祈山枕其北,潇湘汇其南,石崖天齐相望,浯溪白鹤巍峨环其东,四望突兀撑其西,此洞天之所以据其地之胜也。洞阳李君日新字子温,崇道钦天之士,自幼为吏,两任莲幕,弃公不仕,励志慕冲虚法,参太极修炼,三五飞步 之道,
一日于县西七里冈,忽见岩洞玲珑可容人数十辈,苍崖峭壁,巉岩奇石,虎踞龙盘,鬼怪万状,右有一泉,水行地 ……子使相,彼岩阿济济多士,迈教笃学峻履实地,任重致远,伊国之器地,以人彰敢名岩址。
《永州内谯外城记》 吴之道
天子制地千里,以待诸侯,正为民也。非为诸侯也。以千里之民寄之,抚牧维藩维翰,苟得其人,非民社福乎。矧 ……命式,是南国有俶,其城皆申之功,诗人不独美其于蕃,盖美其能于宣也。申之心在乎蕃宣,岂有心,诗人之美哉 之道,
拱而进曰:宋有天下三百馀年,而后方有斯城况侯,又贤于城者,乌可无以记之,侯曰:纪实足矣,揄扬则不可 之道,
敬摭舆言之实,而寿于石庶来者可考云。
《层岩记》徐一鸣
地秉阴窍于山川岩,其山之窍乎,予于是作剧而环 ……《月岩图说》王会
元公故里西八里许,有山巍耸中为岩洞,东西两门,可通往来,望之若城阙,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又如月之望,随形进退,盈亏异状,俗以其形像月,故呼为月岩,好事者奇之,以为太极呈象,如河之图洛之书,会谓先生 之道,
未必因月岩而得,但此山不生于他,而生于先生之故里,则谓之太极洞也。亦宜因磨崖刻之,曰:太极洞,云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