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新編部類
經集部類
本緣部類
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是慎到田骈也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
辩甚察而不 惠辩
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
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
施邓折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第 2b 页)
坐如对严宾见之者莫不改
容正色沛国刘瓛深加器异尝表称之齐建武二年始
徵为安北参军事不赴天监九年县令管 惠辩
上言义 (第 17a 页)
归于
正而去其邪夫物无邪心则五福自顺五福自顺谅可
以赞皇猷辅神用期宝历于无疆也有大德神捍者玄
学海蓄 惠辩
云涌智足以守正明足以闲邪扬乎德音
不在于是爰命统缁张司宝坊俾像法之中复弘正见
铭曰 (第 13b 页)
衲。一见师大喜。授以话头。
师励精咨决。因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处。恍然彻悟。自是 惠辩
无碍。上至君王宰
辅。下至三教俊英。莫不倾诚问道。所著书及语录若
干卷。弟子则天如遍集。奏入大藏。追 (第 0123b 页)
。颂者。毛诗云。美盛德之形容也。溢者满也。
道。路也。祖师之德。嘉声美誉满于道路矣。】

「于时长干 惠辩
延入定熙。」

【长干寺在剔州。辩师先住。即止观寺僧诠弟子。当
时有誉。人谓之长干领语辩是也。言定熙 …… (第 0662b 页)
众于
灵耀。开释论于太极。又讲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
在右。陈主亲筵听法。僧正惠暅.僧都惠旷.长干 惠辩

皆奉敕击扬难。似冬冰峨峨共结解。犹夏日赫赫能
消。天子欣然。百僚尽敬。」

【五等。公.侯.伯.子. (第 0668a 页)
理明。众所推服。丙辰。奉 命访补陀。于江南诸名山。
踪迹殆遍。甲子春。与其徒 惠辩
等。奉使西域。过独木
绳桥。至尼巴辣梵天竺国。宣传 圣化。巳而谒麻曷
菩提上师。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 (第 0372c 页)
 来放桐华最上峰」
#+END_VERSE


** 贤瑜珈  海华严

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寺有慈氏
石丈六。贤常旋绕。像亦随贤转面。贤 惠辩

敏。决择了然。大抵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
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
识幽难破。因明 (第 1009c 页)
火于戏。师之道德。圣主贤臣。推重隆厚。
恩宠异常。除先住瑞光净慈慧林三会道场。有语
录。印行于世外。 惠辩
今追念
先师绪馀。慧林及灵嵓。有未镂板。上堂偈颂。集成
后录。假将仕郎朱勤。命工雕印。贵不失坠。时大 (第 0090b 页)
卷,判为疑伪经。其后失传。
现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一号,首尾齐全,收藏在中国天津艺术博物
馆。

本经有 惠辩
撰注疏一种。 (第 0251a 页)
惠辩,
僧史失载,身世不详。该注
疏仅注了《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前半部分,没有全部完成。
注疏本亦名《佛 (第 0251a 页)
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但首尾经名下均增加「卷
上」二字。大约 惠辩
曾计划把注疏本分为上下两卷,但最后因故
未能完成,故首尾经名亦未能作最后的修定。该注疏本历代经
录无 …… (第 0251a 页)
粟特文,大英图书馆收藏有该粟特文
译本的残本。本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曾对该粟特文残本进
行过研究。 惠辩
注疏的行文相当随意自由,反映出当时中国僧
人盛行的「六经注我」的学风。

由于注疏本已全文引用原经经 …… (第 0251a 页)
〔录文〕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五阴山空寺 惠辩禅师



若夫至道圆明,虚无湛极。慈悲普摄,济生死之深河。浮大
宝舟,广度四生之难。恩沾大道,迥拔三界 …… (第 0253a 页)
了。该号首题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
经》卷上」,实际是一个注疏本。首题下有注疏者署名「五阴山室
惠辩禅师
注」。接著是注疏者的总释,用大字抄写。然后是逐 …… (第 0320a 页)
有注疏,首尾题却没有提及注
疏,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但首题下又有注者署名
「五阴山空寺 惠辩禅师
注」。虽然首尾题均称「卷上」,但从经文
内容看,本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具足,所抄实际是一部 …… (第 0323a 页)
述情况,我认为抄录者所依据的底本实际是 惠辩禅师
注疏的一
个未完成本;也可能由于种种原 (第 0324a 页)
惠辩禅师
本来就未能将该注
疏完成。该卷的抄写方式虽与斯2474号相同,但从行文特徵
看,本号与斯2474号、 …… (第 0324a 页)
逸经论章疏并古
写经目录.所藏者未详敦煌古写经目录》中还著录有「佛为王菩
萨说报陀经卷上(五阴山空寺 惠辩禅师
注一卷)」一号,显然是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的误写。从「空寺」这一名称看,它属
于甲系统。但它究 …… (第 0325a 页)
该经本文已经具
足,该经之白文本原为一卷本,应无可疑。

至于诸注疏本首题之所谓「卷上」,我认为应是 惠辩
所加。
(第 0325a 页)
惠辩
考虑到注疏后,该经篇幅会大量增加,因此曾计划改勒 …… (第 0325a 页)
,冢间树下,系念思惟」的观点相违甚大。因此,本经是否弘
忍门下所撰似乎可以再作研究。

至于注疏作者 惠辩,
僧史无载,生平不详。首题下他自称居
住于「五阴山」、「空寺」。所谓「五阴山」的意义,即注疏中所谓
「 …… (第 0327a 页)

惠辩
的注疏,行文自由,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僧人的「六经
注我」的学风。伊吹敦先生指出该注疏与敦煌遗书中 (第 0328a 页)
南无具足佛
* 南无雄惠王佛
* 南无多力无过佛
* 南无吉良佛
* 南无 惠辩

* 南无乐大妙音佛
* 南无日光远佛
* 南无月光佛
* 南无栴檀佛
* 南 (第 0255b 页)
所梦问共人讲论道义破其异五百人即便受屈求为弟子于善惠所深生恭敬各以银钱一枚而以上之复有五百外道既见善 惠辩
才聪明亦生随
喜时诸外道自共议言今普光如来出于世善惠仙便与外道分别而去外道问言师何所趣荅言我今欲往普 (第 0476a 页)
舍一区,旁临冶水,疏林朗樾,含吐馀清,水色波光,摇拽榱栋,真销夏妙境。
尊圣讲寺 在县西北,宋咸通间 僧惠辩
开建,燬于兵。明洪武元年僧可宗重建,后嘉靖间僧能敬重修。
大圣寺 明成化中僧惠崇建,嘉靖元年僧宗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