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詩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史評類
編年類
政書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密教部類
洞真部
太子宜臼立) 辛未平王元年(三年鲁惠/公弗涅元)
(年五年蔡哀侯元年六年秦文公宋武公司空元元七 燕郑侯
元 八 楚熊坎元 十年蔡共侯兴)
(十二年蔡戴侯曹穆公武元元十四年楚熊珣卫庄公/扬元 十五年 (第 29a 页)
 (馀祭/弟) 王僚(夷昧/子) 阖庐(诸樊子/名光) 夫差(阖庐/子)

 燕国世次
 缪侯 (郑侯/
子) 宣侯(缪侯/子) 桓侯(宣侯/子) 庄公(桓侯/子)
 襄公(庄公/子) 桓公 宣公 昭公 武 (第 69a 页)
   共公
   平公       惠公
   献公
    缪侯(谥法名与/实爽曰缪)
      (郑侯
子立七年鲁隐元年/至桓元年卒在位十八年)
    宣侯(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缪侯子桓元 (第 2a 页)
 也乘玉路而先之以象路次之以革路木路而金路
 缀于玉路之后观书先路在左塾之前而居西次路
 在右塾之前而居东春秋之时 郑侯
以先路三命之 (第 7b 页)
 召公(九世/至)惠侯  釐侯 顷侯  哀侯

  郑侯
  缪侯  宣侯  桓侯  庄公
 襄公  宣公  昭公  武公  文公
 懿公  惠公  悼公   (第 42b 页)
 势耳盖当时周德虽衰而东迁未几王灵不歇桓王
 虽无拨乱反正之才然非孱主也即其在位二十三
 年行事参之恶 郑侯
而不礼右虢公而畀政两置翼
 侯一伐曲沃宋公不王蔡卫郕不会王命即令齐郑 (第 12b 页)
  郕(伯爵姬姓文王之子所/封国在齐州任城县南)
  北燕(伯爵姬姓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九世惠/侯僖侯顷侯哀侯 郑侯
穆侯七年当鲁隐元)
   (年在位十八年宣侯十三年桓侯七年庄公三/十三年襄公四十年桓公十六年宣公十五 (第 10b 页)
 向(见上杜注轵县西有地名向上轵水经注天浆水/出轵睪向城北阚骃十三州志 县南山西曲有)
  (故向城竹书曰 郑侯
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括地志)
  (高平故城在河阳县西北四十里今 (第 12b 页)
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
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二年卒子 郑侯
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缪
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 (第 27a 页)
  也乘玉路而先之以象路次之以革路木路而金
  路缀于玉路之后观书先路在左塾之前而居西
  次路在右塾之前而居东春秋之时 郑侯
以先路
  三命之服赐子展以次路再命之服赐子产鲁以 (第 8b 页)
姓姬氏文王武王之时自陕以西
召公主之既克商乃封召公于北燕自召公以下九世
至惠侯傅 釐侯 顷侯 哀侯  郑侯 
缪侯 宣
侯 桓侯 庄公 襄公 桓公 宣公 昭公 武 (第 2b 页)
  梁敬王子侯者十四人
贳乡侯平元帝时封病狂自杀
乐侯义元帝时封坐罪免

中乡侯延年元帝时封 郑侯
罢军元帝时封 骏 良
黄侯顺元帝时封 申亡后
平乐侯迁元帝时封 宝
菑乡侯就元帝时封 逢喜
东乡侯方 (第 24b 页)
 统
乐进阳平卫国人太祖时为军司马以征伐功封广昌
亭侯增邑至千二百户谥威侯子綝嗣 肇
于禁泰山钜平人太祖时以征伐功封益寿亭侯增邑
至千二百户后御关羽于樊军败降羽文帝时自吴还
卒谥厉侯子圭嗣

张合河间人太祖时以征伐功封 郑侯
后增邑至四千
三百户卒谥壮侯子雄嗣 明帝以合功分其邑封合
四子列侯
徐晃河东杨人太祖时征伐有功文帝即 (第 17a 页)
  (子猷嗜酒与俗殊爱竹不可一日无又不见太白/清狂世绝伦举杯邀月独相亲风流二子去已远)
  (尘埃那复闻高人 郑侯
未遇身更閒躬耕自得园/圃间开轩容膝日寄傲坐对嶕峣崒嵂之西山西)
  (山苍翠如堆玉松奏竽簧云作屋澄鲜 (第 16a 页)
爽气日月/佳不学世情易翻覆田文唾面真小儿翟公署门)
  (良可悲悠悠权利亦何极乐哉此友谁能知 郑侯/
与我论心久年少相从今白首对山勿著绝交书)
  (要须著我/成三友)
 望西亭 东阳山水记金华县北鹿田 (第 16a 页)
  记(镇江府之有学自宋历元在府治之南国朝景/泰间知府张侯以其地势卑隘始东迁之至今)
  (五十年矣而颓坏已甚未有能修之者今兹 郑侯/
杰自大理寺丞来好文重士始谋以修学事移于)
  (巡抚都御史四明朱公公曰吾奉天子命以养民/财固所当惜然 (第 15b 页)
  桥以龙池名志地也以广济名志人也志地者何因置
邮而得名也志人者何因一真而得名也一真者明庄
皇朝戒上人也先是邑南通广昌驿铺曰龙池其下水
声潺湲溯流而上星石云叠一望匹练淜湃汇东流溪
者凡三四悉从闽隘发源自南梗白茆百丈木瓜湍激

纡折数十里而入旴穆庙壬申岁大水桥圮维时遂昌
苍濂 郑侯
来莅兹邑甫至均虚粮撤客兵兴学礼士洞
悉民隐百废具举命僧一真题疏缮旧邑人知僧拮据
勤瘁而不知桥之再兴侯 (第 58b 页)
实董成焉丁亥岁复大水加
以频年兵燹向所云广济者复圮焉余悲 郑侯
之绩恐
都人士久而遂忘也托衲子再募修之盖 (第 58b 页)
郑侯
莅丰多
惠政因以广济名其心存乎爱人非若浮屠说有如是
作如是受想也嗟乎世有苍濂在又何患无一真其人 (第 58b 页)
   燕(姬姓伯爵召公封于燕九世至惠侯/春秋时国小僻远至简公始见经传)
史记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
共和之时惠侯䘚子釐侯立三十六年釐侯䘚子顷侯

立二十四年顷侯䘚子哀侯立哀侯二年䘚子 郑侯

郑侯三十六年䘚子缪侯立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

   宋(子姓公爵微子启封于啇丘弟/微仲嗣传至穆 (第 6a 页)
对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
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魏王乃止(○此郑/亦谓韩)
(也釐纪年十七年 郑 侯
来朝中阳) 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
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君
与大不听魏焉能与 (第 4b 页)
  重建东山灵威庙碑记     林大春

有唐忠臣张许二公死节事在睢阳睢阳祠之旧矣潮
阳非二公故所经历地也而必祠之者按旧志宋熙宁
间军校钟英以郡遣入贡京师道出睢阳祷于双庙其
夜梦神告以遗像处命之归祀于东山英心异之及抵
京竣事还过庙如神指探寝殿笥中果得十二铜像二
铜辊以归置于东山之东岳祠时有玄旌见其上旁寺
惊怪不安请移避之有司因立庙焉事闻封二公王爵
赐庙额曰灵威潮之有庙盖自兹始其后二百馀六十

九年元之大德十一年也县尹袁天汉始与前进士赵
嗣助倡义鼎新之说具刘山长应雄碑记又二百六十
年为明嘉靖癸亥庙燬于兵越二年而潮州节推 郑侯
良璧者来署邑事复捐俸重建焉其年邑人林子适自
睢阳至因考睢阳庙祀位次自张许二公而下祔以雷
南姚贾凡六人 …… (第 107b 页)
不及民也庙庭从以钟赵及生祠 郑侯
者不忘其初从
民欲也而记则林子为之乡先生志也林子曰余曩尝
守睢阳亲吊二公百战之处低徊而不能去至询及二 …… (第 108a 页)
犹能显其灵异以保我海邦如此也则
夫今日庙貌之重新亦岂偶然之故哉初潮之被围也
兵火相接者弥月遂及于庙及 郑侯
至首谒行祠而有 (第 109b 页)
           镶白旗汉军李锴撰
燕世家(始武王十三年终秦始皇二十/五年凡九百一年传四十三世)
  惠侯 僖侯 顷侯 哀侯  郑侯
燕之先召公奭与周同姓武王灭纣封于北燕自召公
以下九世至惠侯
 索隐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僖侯二宣侯二桓 …… (第 1a 页)
 索隐谥法无郑郑或是名
郑侯三十六年薨(史记/世家)

  穆侯(七年入/春秋) 宣侯 桓侯 庄公 襄公 桓
  公 宣公 昭公 武公 文公 懿公
穆侯 郑侯
之子穆侯七年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桓元/年)
穆侯薨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桓十/四年)薨子桓侯即位
( (第 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