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雜家類
類書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清代道教文獻
十二人同诣此山求道偕谒魏王值魏王祭仙祈雨湛)
(等献诗仙人甚喜乃遣何凤儿往天台山取仙籍回归/探视具载 魏王子骞
与张湛一行先于上筵饮酒过度)
(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方得换骨归天时/仙人既见此籍各有姓名因语 (第 5a 页)
田环绕即故城濠其中殿基犹存今土人犹呼)
(其地曰王殿/村曰城村)魏王城(在崇安县南武夷山南相传/仙人 魏王子骞
筑今人呼其)
(地为/王城)汉阳城(在浦城县北汉元封元年兵入东越/故粤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
( …… (第 21a 页)
  杨光巨妻魏氏(政和人夫亡守节同邑杨学慎妻/吴氏生员叶饮和妻张氏魏振韬)

(妻吴氏俱嘉/庆年间/旌)
 ︹仙释︺︹ 魏︺王子骞(访道入武夷继而张湛等亦以修鍊/来山推子骞为地主相与栖隐于此)
(其十二人张湛孙绰赵元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先生马鸣主胡氏季氏二鱼氏也)
︹唐︺行
  儒(景福初庵居山中有虎啮人乡人集众捕之行/儒骑虎出迎众惊异之因号伏虎禅师今中峰)
(寺 (第 48a 页)
  杨光巨妻魏氏(政和人夫亡守节同邑杨学慎妻/吴氏生员叶饮和妻张氏魏振韬)

(妻吴氏俱嘉/庆年间/旌)
 ︹仙释︺︹魏︺王子骞(访道入武夷继而张湛等亦以修鍊/来山推 子骞
为地主相与栖隐于此)
(其十二人张湛孙绰赵元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先生马鸣主胡氏季氏二鱼氏也)︹唐︺ (第 48a 页)
 五峰(在崇安县东八十里曰金鹅曰莲花曰清湖曰/石畬曰石廪凡五峰清湖峰腰石穴常有风出)
 (名风/门)大王峰(在武夷山中一名天柱峰旧志昔 魏王/子骞
于此得道有张湛等十二人谒之)
 (会天旱魏王置酒脯祭仙祈雨时控鹤仙/人浮空而下大霈雨泽湛等赋诗即此地 (第 7a 页)
 余访之能念阿弥陀佛号而已白乐天诗云人间四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必此寺也
  记游
武彝有大王峰峰极尊胜故名武彝君为 魏王子骞

 会群真于此奏人间可袁之曲
大田县有七岩临水山下皆平田秋气未深树彫叶落
 衰柳依依 (第 5a 页)
          兖州府知府郑方坤撰
 羽士 缁流
  张湛
控鹤仙人名属仁乃天台元虚老君华真仙师第七子
也尝驾鹤至武夷时 魏王子骞
与张湛等祷雨龙潭而
仙人适至骞等具恳遂获甘霖湛因献诗曰武夷山上 (第 1a 页)
武夷君白马垂鞭入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波上
雨纷纷属仁见 子骞
等丰骨异常访道精确乃遣何凤
儿往天台取仙籍检视具载 (第 1b 页)
子骞
与湛等先以饮酒过
度忤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仍得蜕骨仙化因
授以九品丹书(武夷/山志)
  徐登 (第 1b 页)
   升真观记
武夷山闽之镇也天下第十六名山是曰升真玄化洞

天按旧记厥初有神星降曰圣姥母子二人始居此山
又有神称武夷君者三代以前越在要服固荒远难证
太极气化其始也挺生一二至人以为一方生民祖形
化而后生类益众则其间有材德绝异者众皆臣服之
以长其地故谓之君上古以来如姜嫄之弃简狄之契
与夫蜀未通之先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载在传记皆其
类也又世传 魏王子骞
城潼川时有张湛刘景等及胡
李鱼氏四女子凡十二人实受地为氓后皆避弃而仙 (第 3b 页)
  武夷山记           黄仲昭
叙曰武夷山周回百馀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
六洞天相传常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子
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朱文公序云武夷之名著
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山有枯木查插石罅间以庋舟
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
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
为众所臣服而传以为神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
大王为号半顶有邱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有小溪缭绕群岫之
间凡九曲李左思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镇烟霞六六峰洪迈

诗一溪穿空舞澎湃九曲度尽方盘纡
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亦号仙蜕崖峰南
一隅棱层三出可编梯级而上旧志昔 魏王子骞
与张湛等十
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
李纲诗孤峰拔地与天通为问仙人羽化踪鸾鹤 (第 6p050b 页)
,同诣此山求道,偕谒魏王。值魏王祭仙祈雨,湛等献诗,仙人甚喜,遣何凤儿往天台取仙籍,回归检视,具载: 魏王子骞
与张湛一行,先于上筵饮酒过度,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方得换骨归天。时仙人既见此籍,各有姓 ……,上有石室丈馀,徐仙坐解遗蜕在焉。转右磴合壁上,亦有石室丈馀,张仙坐解遗蜕在焉。峰之左为幔亭峰,魏王 子骞
与皇太姥武夷君架虹桥,设幔宴,曾孙之处。汉孝武遣使祷祀于峰下,其石盘陀方广数十丈,名汉祀台。旁为云龙 ……。大王峰在万年宫后,右高数千仞,矗立云表,上锐下敛,峭壁斗削,顶分二级。其阳纵裂一罅长数百丈,昔魏王 子骞
与张湛等十三人隐于此峰,登者自止,止庵后循小径踰飞翠亭,逶迤而上,直抵峰下石罅间。架梯上缘崖,径外东 ……石上,首微右顾,旧传张临化时其母呼之,因而回首右顾。室旁有石方正,石左竖长梯腾空而上,有砖卷城门,乃 子骞
辈所筑也。入门稍坦从梯而上,有升真观,宋时建,前为天鉴池,清冷莹澈,可照星斗,广微天师,书寒碧二字, ……,岁修祀事号同亭,今会真庙是也。
复古洞在大王峰前,之西有石室长十数丈,旧为修真坛,在禅岩之前,魏王 子骞
得道于此。有张湛等十二人偕谒魏王,会大旱,魏王置酒脯祭仙祈雨,时控鹤仙人乘紫云从空而下,大霈雨泽湛等 ……,白马垂鞭入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波上雨纷纷。仙人甚喜,乃遣何凤儿往天台山取,仙籍检视具载,魏王 子骞
与张湛一行,先于上筵饮酒过度,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方得换骨归天。仙人因语 子骞
等至八百年后,可斫取黄心木为函于小藏岩中,冲化迄今存焉。坛内有白玉蟾丹基。元金野庵继隐于此。虞集题扁 ……与风洞对峙。
小藏峰,在玉女峰西,高耸峻拔,峭壁间谺开一穴,中插木庋板,望之如栉,昔控鹤仙,人语魏王 子骞
辈曰:公等八百年后可藏蜕于此。今有黄心木函藏十三仙蜕骨其中,又半岩间一穴,内有二小船架于横木之上,岁 ……而下,蜕至醮坛祷雨,立至祷毕,其蜕自返。故处他日复取为孕妇所厌。今虽灵验不复飞上矣。冲佑宫历传有魏王 子骞,
仙颅道士盛以石函彩帕百袭观者,验其色红白枯润以卜休咎。嘉靖戊午,代巡樊公献科,命道士亦送于此峰洞中, ……坦方正,又有石如香炉,浑然天成也。又万年宫殿前,亦有拜章台。
天柱峰,在晚对峰右,峭拔特立。相传魏王 子骞
于此上升,然 子骞
颅骨尚存。岂上升者非 子骞
或非 子骞
颅骨耶。下有三敲庵,迎绿亭,今废。
更衣台,在天柱峰侧,平正如几。昔魏王 子骞
于此更衣,以登天柱峰,蓝润彩字,素先构有昆石山,房问渔亭。缘石磴从梯而上,入小门皆异卉奇花,茂林修竹 ……楼,在平川,元詹景仁建。今废。
静可书堂,在山之南,元詹琦字景韩建。今废。
王城庙,在山南十里,魏王 子骞
故城。旧志以为同原即其地。
聘君宅,在平川中。元杜本筑室于此。移家居之,遂构思学斋怀友轩为终隐计,今
之君。上古以来如姜嫄之弃,简狄之契,与夫蜀未通之先,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载在传记,皆其类也。又有世说 王子骞
城潼川时,有张湛刘景等,及胡李鱼氏四女子凡十二人,实受地为氓,后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 ……结,成朵可食。微类闽中者,但差小耳。又有仙柏树,古而青翠可赏。自馀异卉佳木,多不能名。《杂记》曰:昔 魏王子骞,
得道此山。遂叱开是石,与众仙居其中,别有天地。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与世无异,斯可信矣。
武夷书院铭  ……万山罗,立如丘垤飞鸟。皆视其背烟,芜云树濈濈,隐见建水东迤,蜿蜒如带浩。歌楚词声,应岸谷飘飘乎,若与 子骞,
张湛等接于物外。嗟亦奇哉,延安曰南峰之巅。更有洞厥口窄小,而深不可测,垂绠百馀丈,方及水以小石,投之 ……幔亭游序         释超全
武夷不特山水奇瑰,即仙灵胜迹,尤极神怪。旧志始皇二年武夷君驾虹桥,宴曾孙于幔亭峰,山杂记谓 魏王子骞,
遇张湛十三仙,修道大王峰叱,开山石中有天地。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与世无异儒者,多不之信考汉,祀坛始于武
故谓之君。上古以来,如姜嫄之弃、𥳑狄之契与巴蜀之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载在传记,皆其类也。又世传 魏王子骞
城潼川时,有张湛、刘景等十二人受地为氓,后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政之二年。按闽地至秦始列 ……五曲南,与大隐屏对,旧名紫石隐,又名小隐屏。因文公晚对亭向之,遂用其名。天柱峰在晚对峰右,峭拔特立, 子骞
更衣处也,相传于此坐化。峰侧有更衣台,峰后联属一线天。仙掌峰在六曲溪北,穹崖壁立,高广数千丈。崖半石
瞰逝川。 天柱在第一曲。或是幔亭之别名。 武夷有二天柱峰。此指在一曲者。高五千馀仞。峰之南可梯而上。 魏王子骞
于此得道云。幔亭峰。即武夷君建幔亭设䌽屋会乡人处。
晦庵诗句为君吟。 朱诗次林择之诗。妙处自应从我得 (第 7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