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樂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小學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正史類
法制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天文算法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后汉桓帝

    后汉灵帝
    三国魏明帝
    三国吴主皓
    晋悯帝
     晋元帝
    
齐明帝
    陈文帝宣帝
    北魏孝庄帝 (第 46a 页)
 挚虞传虞为光禄勋太常卿时怀帝亲郊自元康以
 来不亲郊祀礼仪弛废虞考正旧典法物灿然
宋书礼志悯帝都长安未及立郊庙而败
晋书礼志 元帝
渡江太兴二年始议立郊祀仪尚书令
刁协国子祭酒杜夷议宜须旋都洛邑乃修之司徒荀
组据汉献帝都许即便立郊自 (第 18b 页)
          右周郊礼
隋书礼仪志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国子祭酒辛彦
之议定祀典为圜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其
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
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再岁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
于其上以太祖武 元皇帝
配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内官
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众 …… (第 49b 页)
宁静海
内故锡兹嘉庆咸使安乐岂臣微诚所能上感虔心奉
谢敬荐玉帛牺齐粢盛庶品燔祀于昊天上帝皇考太
祖武 元皇帝
配神作主
大业十年冬至祀圜丘帝不斋于次诘朝备法驾至便 (第 55a 页)
太阳门外道西一里去宫十里坛高七尺广四尺孟春
上辛祀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以太祖武 元皇帝
配其
礼四圭有邸牲用骍犊二
高祖本纪开皇四年春正月辛未有事于南郊 十三
年春正月壬子亲祀感生帝
   (第 47b 页)
 为能说之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二年夏五月庚午大雩
礼志武帝咸宁二年春分久旱四月丁巳诏曰诸旱处
广加祈请五月庚午始祈雨于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
澍雨

太康三年四月大雩十年二月大雩其雨多则禜祭赤
帻朱衣闭诸阴索禜社伐朱鼓焉 元帝
本纪太兴元年六月旱帝亲雩
穆帝本纪永和八年秋七月大雩
通典穆帝永和时议制雩坛于国南郊之旁依郊坛近 (第 43b 页)
    蕙田案帝即天也孝经配天配上帝互文见
    义耳挚虞惑于六天之说取其君之善制而
    变之误孰大焉
宋书礼志 元帝
绍命中兴依汉氏故事宜享明堂宗祀
之礼江左不立明堂故阙焉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诏曰昔建太庙每事从 (第 15a 页)
          右周祭地
隋书礼仪志高祖受命议定祀典为方丘于宫城之北

十四里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夏
至之日祭皇地祗于其上以太祖配神州迎州冀州戎
州拾州柱州营州咸州扬州其九州山海川林泽丘陵
坟衍原隰并皆从祀地祗及配帝在坛上用黄犊二神
州九州神座于第二等八陛之间神州东南方迎州南
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营州北方
咸州东北方扬州东方各用方色犊一九州山海以下
各依方面八陛之间其冀州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于坛

之南少西加羊豕各九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以太祖
元皇帝
配牲用犊二
高祖本纪开皇三年夏五月辛酉有事于方泽
礼仪志炀帝大业元年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
文献通 (第 20b 页)
    是
武帝本纪太康十年六月庚子复置二社

礼志摰虞奏以为臣案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
自为立社曰王社周礼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又曰以
血祭祭社稷则太社也又曰封人掌设王之社壝又有
军旅宜乎社则王社也太社为群姓祈报祈报有时主
不可废故凡祓社衅鼓主奉以从是也此皆二社之明
文前代之所尊以尚书召诰社于新邑三牲各文诗称
乃立冢土无两社之文故废帝社惟立太社诗书所称
各指一事又皆在公旦制作之前未可以易周礼之明

典祭法之正义前改建庙社营一社之处朝议沸然执
古匡今世祖武皇帝躬发明诏定二社之义以为永制
宜定新礼从二社诏从之 元帝
本纪建武元年春三月立宗庙社稷于建康
礼志元帝建武元年又依洛京立二社一稷其太社之
祝曰地德普施惠存无疆 (第 10b 页)
    蕙田案同庙异室之制定于此矣
晋初仍魏无所损益至太康九年始建宗庙
武帝本纪太康十年夏四月太庙成乙巳迁神主于新
庙帝迎于道左遂祫祭大赦文武增位一等作庙者二


礼志太康十年改筑于宣阳门内穷极壮丽然坎位之
制犹如初耳庙成帝用挚虞议率百官迁神主于新庙
自征西以下车服导从皆如帝者之仪
 贺循传有司奏琅琊恭王宜称皇考循议云礼子不
 敢以已爵加父帝纳之 元帝
本纪太兴三年八月戊午尊敬王后虞氏为敬皇
后辛酉迁神主于太庙 …… (第 8b 页)
迁见位馀八非祀之常不得于七室之外假立一神位
 (庾蔚之谓尔时悯帝尚在关中元帝为 晋王
立庙犹/以悯帝为主故上至颍川为六代怀景二帝虽非昭)
 (穆之正数而庙不合/毁是以见位馀八也)
循又议 …… (第 17a 页)
 祖高帝而不绍元帝自帝其舂陵侯以下四亲而祠
 之于义亦未为大失者此也则成哀而下行既非尊
 属又已远姑不废其祀可矣至于 晋元帝
(第 21a 页)
琅琊王
 
而事惠怀悯简文以会稽王而事成帝以下诸君君
 臣之义非一日矣一旦入继大统即以汉世祖为比
 遽欲自尊而于 …… (第 21a 页)
    蕙田案马氏此说颇合情理
    观承案礼以得中为贵光武之于大宗盖过
    于厚者然与其过于薄也无宁过于厚观
    元帝
简文帝及明世宗兴献王事乃知前人
    恪守旧防必不肯破坏阡陌者盖非无谓
晋书礼志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 (第 21b 页)
宜令所司择日告迁
通志开元十年加置九庙移中宗神主就正庙仍创立
九室其后制献祖懿祖太祖世祖高祖太宗高宗 中宗

宗太庙九室也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五月乙丑复 (第 22b 页)
中宗
于太庙
八月戊申追号宣皇帝曰献祖光皇帝曰懿祖
礼乐志开元十一年诏宣皇帝复祔于正室谥为献祖
并谥光皇帝 (第 23a 页)
为懿祖又以 中宗
迁祔太庙于是太庙为
九室将亲祔之而遇雨不克行乃命有司行事(案礼乐/志一段)
(系十年事但与本纪/十一 (第 23a 页)
年事同故并列)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四月迁祔 中宗
祔主于 …… (第 23a 页)
德获
承禋祀不躬不亲曷展诚敬宜用八月十九日祗见九
室于是追尊宣皇帝为献祖复列于正室光皇帝为懿
祖并迁 中宗
神主于太庙及将亲祔会雨而止乃令所 …… (第 23b 页)
司行事其京师 中宗
旧庙便拆毁之东都旧庙始移孝
敬神主祔焉其从善里孝敬旧庙亦令拆毁
    蕙田案周制七庙兼文武两世室而 …… (第 24a 页)
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汉光武 晋元帝
是也自我失
之因人复之晋孝惠孝安是也 (第 41a 页)
中宗
与惠安二帝事
同即不可为不迁之主也有司又云五王有再安社稷
之功今若迁 (第 41a 页)
中宗
庙则五王永绝配享之例武曰凡配
享功臣每至禘祫年方合食太庙居常即无享礼今迁 (第 41a 页)
中宗
神主而禘祫之年毁庙之主并陈于太庙此则五
王配食与前时如一也有司不能答
元和十五年四月礼部侍郎李建奏上 …… (第 41a 页)
不宜称祖宜称宗从之其月礼部奏准贞
观故事迁庙之主藏于夹室西壁南北三间第一间代
祖室第二间高宗室第三间 中宗
室伏以山陵日近睿
宗皇帝祧迁有期夹室西壁三室外无置室处准江都 …… (第 41b 页)
    蕙田案德章之议详尽确实可谓深于礼矣

会昌六年五月礼仪使奏武宗昭肃皇帝祔庙并合祧
迁者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兄弟相及已历三朝昭穆
之位与承前不同所可疑者其事有四一曰兄弟昭穆
同位不相为后二者已祧之主复入旧庙三者庙数有
限无后之主则宜出置别庙四者兄弟既不相为后昭
为父道穆为子道则昭穆同班不合异位据春秋文公
二年跻僖公何休云跻升也谓西上也惠公与庄公当
同南西上隐桓与闵僖当同北西上孔颍达亦引此义

释经又贺循云殷之盘庚不序阳甲汉之光武上继
帝晋元帝
简文皆用此义毁之盖以昭穆位同不可兼
毁二庙故也尚书曰七代之庙可以观德且殷家兄弟
相及有至四帝不及祖祢 …… (第 60b 页)
矫前之失则合复祔代宗神主
于太庙或疑已祧之主不合更入太庙者案晋代元明
之时已迁豫章颍川矣及简文即位乃 元帝
之子故复
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又国 (第 60b 页)
中宗
已祔太庙至开元 …… (第 60b 页)
四年乃出置别庙至十年置九庙而 中宗
神主复祔太
庙则已迁复入亦可无疑三者庙有定数无后之主出
置别庙者案魏晋之初多同庙盖取上古清庙一宫尊 (第 61a 页)
远神祗之义自后晋武所立之庙虽云七主而实六代
景文
同庙故也又案鲁立姜嫄文王之庙不计昭穆
以尊尚功德也 (第 61a 页)
晋元帝
上继武帝而惠怀悯三帝时贺
循等诸儒议以为别立庙亲远义疏都邑迁异于理无
嫌也今以文宗弃代才六七年武宗甫 …… (第 61a 页)
恣之君亦有知礼讲学之士不闻加谥追
尊改主重题书之史册今议者唯引东晋重造郑太后
神主事为證伏以郑太后本 琅琊王
妃薨后已祔琅琊
邸庙其后母以子贵将升祔太庙贺循请重造新主改
题皇后之号傋礼告祔当时用之伏以诸侯庙主与 (第 65b 页)
 皇祖献王神室歌辞 盛才必达丕基增旧涉渭同
 符迁邠等构弘风迈德义高道富神鉴孔昭王猷克
 懋
 皇考太祖武 元皇帝
神室歌辞 深仁冥著至道潜
 敷皇矣太祖耀名天衢剪商隆祚奄宅隋区有命既 …… (第 3a 页)
彝/一牺樽二象樽二箸樽二山罍二在堂上皆)
(于神座之左献祖太祖高祖高宗樽彝在前楹间北向/懿祖代祖太宗 中宗睿
宗樽彝在户外南向其壶樽二)
(太樽二山罍四在堂下阶间北向/西上禘享则鸡彝鸟彝馀同祫享)设簋铏笾豆之位 …… (第 18a 页)
祖太祖景皇帝皇高祖高)
(祖神尧皇帝皇祖高宗天皇大帝座皆北厢南向皇七文武/代祖懿祖光皇帝皇五代祖代祖 元皇帝
皇曾祖太宗)
(圣皇帝皇伯考中宗孝和皇帝皇考睿宗大圣真皇帝/座于南厢北向每座皆设黼扆莞席纷纯藻席画纯 …… (第 18b 页)

告于太祖景皇帝祖妣景烈皇后梁氏馀如上仪次代
祖大成之舞作祝文曰孝曾孙开元神武皇帝讳敢昭
告于代祖 元皇帝
祖妣元贞皇后独孤氏献讫太常卿
引皇帝诣樽彝所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诣高
祖樽彝所如上仪大明之舞作祝 (第 26a 页)
    节不同之处录如左馀详时享门
陈设 祫享设尊彝于庙堂上下每座斝彝一黄彝一
牺樽二象樽二著樽二山罍二在堂上皆于神座之左
献祖太祖高祖高宗樽彝在前楹间北向懿祖代祖太
中宗睿
宗樽彝在户外南向其壶樽二太樽二山罍
四在堂下阶间北向西上禘享则鸡彝鸟彝馀同祫享 …… (第 34a 页)
 摄事簋簠豋铏与正数半之 享日未明五刻太庙
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于户外自西序以东皇八代祖
献祖宣皇帝皇六代祖太祖景皇帝皇高祖神尧皇帝皇
祖高宗天皇太帝座皆北厢南面皇七代祖懿祖光皇
帝皇五代祖代祖 元皇帝
皇曾祖太宗文武圣皇帝皇伯考
中宗孝和皇帝皇考睿宗大圣真皇帝座于南厢北向
每座皆设黼扆莞席纷纯藻席画纯 (第 34b 页)
    后也

 元敬虞皇后传帝为琅邪王纳后为妃无子永嘉六
 年薨帝为 晋王
追尊为王后有司奏请王后应别立
 庙令曰今宗庙未成不宜更兴作便修饰陵上屋以
 为庙太兴三年册曰皇帝咨前 (第 26b 页)
琅邪王
妃虞氏朕祗
 顺昊天成命用陟帝位悼妃夙徂徽音潜翳御于家
 邦靡所仪刑阴教有亏用伤于怀追号制谥先王之 …… (第 26b 页)
 太牢魂而有灵嘉兹宠荣乃祔于太庙葬建平陵

 通典 元帝
初为晋王妃虞氏先亡王导与贺循书论
 虞庙 (第 27a 页)
(元帝
(第 27a 页)
琅邪王
纳虞氏为妃永嘉中亡帝为 (第 27a 页)
晋/王
追谥为后而 (第 27a 页)
元帝
子明帝自有母时以此疑)
 (故比兄弟昭/穆之义也)云王所崇惜者体也未敢当正位入庙
 及毁废之所不知便 (第 27a 页)
可得尔不循答曰汉光武于属
 以 元帝
为父故于昭穆之叙便居成帝之位而迁成
 帝之主于长安高庙今圣上于惠帝为兄弟亦当居
 惠帝之位而上继武帝 …… (第 27a 页)
 于人情为未安
文献通考明帝生母豫章君荀氏成帝时薨赠豫章郡
君别立庙于京都

 豫章君传豫章君荀氏 元帝
宫人也初有宠生明帝
 及 (第 28a 页)
琅邪王
渐见疏薄明帝太宁元年迎还台内及成
 帝立尊重同于太后咸康元年薨诏曰朕少遭悯凶
 慈训无禀抚育之勤建安 …… (第 28a 页)
 京都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十九年夏六月壬子追尊会稽
王太妃郑氏为简文宣太后二十年春二月作宣太后


礼志太元十九年二月追尊简文母会稽太妃郑氏为
简文皇帝宣太后立庙太庙道西
 简文宣郑太后传建武元年纳为 琅邪王
夫人生琅
 邪悼王简文帝咸和元年薨简文帝徙封会稽王追
 号曰会稽太妃及简文帝即位未及追尊太元十九
  …… (第 28b 页)
 屈朕述遵先志常惕于心今仰奉遗旨依阳秋二汉
 孝怀皇帝故事上太妃尊号曰简文太后于是立庙
 于太庙路西陵曰嘉平时群臣希旨多谓郑太后应
 配食于 元帝
者帝以问太子前率徐邈邈曰臣案阳
 秋之义母以子贵鲁隐尊桓母别考仲子之宫而不
 配食于惠庙又平素之时不 …… (第 29a 页)
 后陵庙备典若乃祔葬配食则义所不可从之

 宋书臧焘传晋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
 谓宜配食 中宗
焘议曰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故仲子
 成风咸称夫人经云考仲子之宫若配食惠庙则宫
 无缘别筑前汉孝文帝昭帝太 …… (第 29b 页)
允著祔庙之礼宜备彝则母以子贵事炳
圣文孝武之祀既百代不毁则昭后之祔无缘有亏愚
谓神主应入章后庙又宜依 晋元皇帝
之于悯帝安帝
之于永安后祭祀之日不亲执觞爵使有司行事时太
宗宣太后已祔章太后庙长兼仪曹即虞和议以为春 (第 37a 页)
    条
晋书礼志延康元年文帝继王位七月追尊皇祖夫人
曰太王后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夫人吴氏

曰高皇后并在邺庙之所祠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受禅丁卯追尊宣王妃张
氏为宣穆皇后
武帝本纪泰始二年冬十一月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
为景怀皇后
文明王皇后传武帝受禅尊为皇太后宫曰崇化咸宁
四年崩将迁祔帝手疏后德行令史官为哀策
元帝本纪太兴三年八月戊午尊敬王后虞氏为敬皇

后辛酉迁神主于太庙
元敬虞皇后传永嘉六年薨帝为 晋王
追尊为王后太
兴三年遣使持节兼太尉万胜奉册赠皇后玺绶祔于
太庙
    蕙田案此帝在位而后先入庙之始 …… (第 37b 页)
    盖成宗元配未即位而先薨者

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十二月丙戌定谥太皇太后曰昭
献元圣遣太常院使多台以谥议告于太庙
至治三年三月戊申祔昭献元圣皇后于顺宗室 晋王
即皇帝位追尊皇考 (第 49a 页)
晋王
为皇帝庙号显宗皇妣
晋王妃为皇后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传泰定四年十一月崩升祔武宗

祭祀志泰定四年谥武 (第 49a 页)
 及帝临崩封少子道子为琅邪王道子后为会稽王

 更以恭帝为琅邪王帝既即位琅邪国除
          右 晋元帝
南齐书明帝本纪高宗明皇帝始安贞王道生子也隆
昌元年太后令废海陵王以上入纂太祖为第三子建
武元年冬十月 (第 28b 页)
 何孟春传先是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言
 前世帝王自旁支入奉大统推尊本生得失之迹具
 载史册宣帝不敢加号于史皇孙光武不敢加号于
 南顿君 晋元帝
不敢加号于恭王抑情守礼宋司马
 光所谓当时归美后世颂圣者也哀安桓灵乃追尊
 其父祖犯义侵礼司马光所谓 …… (第 27a 页)
    上承孝元重继统之义也若夫以叔父继兄
    子如唐宣宗之立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视
    前嗣立之法又变 晋元帝
诏曰吾虽上继世
    祖然于怀悯皇帝皆北面称臣今祠太庙不
    亲执觞酌而令有司行事于情理不安乃 (第 46b 页)
帝哀帝平帝和帝殇帝
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献帝魏明帝高贵乡公陈留王晋
惠帝怀帝悯帝西魏文帝东魏孝静帝唐高宗 中宗睿
宗德宗顺宗穆宗代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
梁少帝后唐末帝诸陵常禁樵采寻又禁河南府民耕
晋汉庙壖地 (第 22a 页)
亥帝耕于藉田
哀帝本纪兴定二年二月癸卯帝亲耕于藉田
舆服志金根车天下亲耕所乘也寘耒耜于轼上
礼志江左 元帝
将修耕藉尚书符问藉田至尊应躬祠
先农不贺循答汉仪无正有至尊亲自祭之文然周礼
王者祭四望则毳冕祭社稷五 (第 22b 页)
不御殿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雨雪不御殿 五年春正月壬辰
朔雨雪不御殿 六年春正月丙辰朔不御殿九月壬
申诏 晋王
光义班宰相上
礼志开宝六年九月诏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此先王 (第 14a 页)
    蕙田案临轩行事从魏制也
泰始十年南宫王承年十五依旧应冠有司奏议礼十
五成童国君十五而生子以明可冠之宜又汉魏遣使
冠诸王非古典于是制王十五而冠不复加使命王彪
之云礼传冠皆在庙案武帝既加元服车驾出拜于太
庙以告成也盖亦犹拟在庙之仪 礼醮辞曰令月吉

日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案鲁襄公冠以冬汉惠帝冠以
二月明无定月而后汉以来帝加元服咸以正月及咸
宁二年秋闰九月遣使冠汝南王柬此则必非岁首
惠帝本纪惠帝永平元年皇太子冠见于太庙
礼志冠礼于庙然武惠冠太子太子皆即庙见斯亦拟
在庙之仪也
 通典 晋王
堪冠礼仪永平元年正月戊子冠中外四
 孙立于步广里舍之阼阶设一席于东庙引冠者以 (第 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