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春秋類
樂類
詩類
書類
小學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史評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載記類
傳記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譜錄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清代道教文獻
九域志单州有伏羲冢
路史葬山阳(注帝冢在山阳/高平襄阳之境)
文献通考葬宛丘(注在/陈州)
女娲氏
戴延之 西征记潼关直北隔河望层阜岿然独秀谓
之风陵此是女娲墓
柳芳唐历风陵天宝十三载五月失之乾元元年六 (第 1b 页)
路史葬山阳(注帝冢在山阳/高平襄阳之境)
文献通考葬宛丘(注在/陈州)
女娲氏
戴延之 西征记潼关直北隔河望层阜岿然独秀谓
之风陵此是女娲墓
柳芳唐历风陵天宝十三载五月失之乾元元年六 (第 1b 页)
(崖深高壁立如阙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在今河南河南府嵩县 阳城杜注在阳)
(城县东北今河南府登封县北三十八里俗名车/岭山是也 大室杜注在阳城县西南 戴延之 曰)
(嵩高三十六峰东曰大室西曰少室今嵩高山在/登封县北十里 荆山杜注在新城沶乡县南禹)
(第 27b 页)
(城县东北今河南府登封县北三十八里俗名车/岭山是也 大室杜注在阳城县西南 戴延之 曰)
(嵩高三十六峰东曰大室西曰少室今嵩高山在/登封县北十里 荆山杜注在新城沶乡县南禹)
(第 27b 页)
镈本小钟沈约等误以为大不考经传之过也冯元乐
论谓此镈钟乃官帑中所获者其柄内空扣之不得其
声岂沦翳土莽泉渍壤蚀失其真响邪至其小者差与
太常编大小相类云(许慎曰镈錞于之属所以应钟磬堵以二金乐则鼓镈以应之)
博山钟
戴延之 西征记曰钟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环纽作师
子头钟身彫镂龙虎文高二丈厚八尺大面广一丈二
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 (第 5b 页)
或作鸟兽周绕其外陆翙邺中
记其说亦然岂皆有所傅闻然邪
飞廉钟
赵将军张珍领郡邑民徙洛阳六钟猛虡九龙翁仲铜
驼飞廉钟一没盟津中 (戴延之 西征记曰陜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
涌起铜钟翁仲头发常出水上涨减常与水齐晋军当至发不复出唯见 (第 6a 页)
水中嗟嗟有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
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徒当西入关至此而没)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
前大钟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钟者聚百数长絙挽
之钟声震地自是莫敢复犯然则太极殿六钟岂邑民
所徙者邪 (戴延之 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广
古今五行记曰陜州黄河有铜钟在水水大小 (第 6b 页)
论谓此镈钟乃官帑中所获者其柄内空扣之不得其
声岂沦翳土莽泉渍壤蚀失其真响邪至其小者差与
太常编大小相类云(许慎曰镈錞于之属所以应钟磬堵以二金乐则鼓镈以应之)
博山钟
戴延之 西征记曰钟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环纽作师
子头钟身彫镂龙虎文高二丈厚八尺大面广一丈二
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 (第 5b 页)
或作鸟兽周绕其外陆翙邺中
记其说亦然岂皆有所傅闻然邪
飞廉钟
赵将军张珍领郡邑民徙洛阳六钟猛虡九龙翁仲铜
驼飞廉钟一没盟津中 (戴延之 西征记曰陜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
涌起铜钟翁仲头发常出水上涨减常与水齐晋军当至发不复出唯见 (第 6a 页)
水中嗟嗟有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
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徒当西入关至此而没)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
前大钟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钟者聚百数长絙挽
之钟声震地自是莫敢复犯然则太极殿六钟岂邑民
所徙者邪 (戴延之 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广
古今五行记曰陜州黄河有铜钟在水水大小 (第 6b 页)
(云踊跃用兵/谓兵器也)土土功也国国中也漕卫邑名(严氏粲/曰漕鄘)
(地也在河南○王氏应麟曰通典滑州白马县卫国/漕邑戴公庐于漕即此○胡氏绍曾曰漕邑 戴延之)
(
西征记为白马城案通典白马县在/滑州○皇舆表直隶大名府滑县)○卫人从军者
自言其所为因言卫国之民或役 (第 29a 页)
(地也在河南○王氏应麟曰通典滑州白马县卫国/漕邑戴公庐于漕即此○胡氏绍曾曰漕邑 戴延之)
(
自言其所为因言卫国之民或役 (第 29a 页)
国
说文云国邦也○礼记云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公侯
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
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县内凡九十三国名山
大泽不以朌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
之附庸不与○周礼大司徒诸公地方五百里其食者
半诸侯地方四百里食者三之一诸伯地方三百里食
者三之一诸子地方二百里食者四之一诸男地百里
食者四之一○左传云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
以衰○易曰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漕 戴延之 西征记云白马城故卫之曹邑○通典滑州白
马县卫国曹邑戴公庐于曹即此○孔氏曰漕地在鄘
而邶曰土国城漕国人 (第 5a 页)
说文云国邦也○礼记云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公侯
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
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县内凡九十三国名山
大泽不以朌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
之附庸不与○周礼大司徒诸公地方五百里其食者
半诸侯地方四百里食者三之一诸伯地方三百里食
者三之一诸子地方二百里食者四之一诸男地百里
食者四之一○左传云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
以衰○易曰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漕 戴延之 西征记云白马城故卫之曹邑○通典滑州白
马县卫国曹邑戴公庐于曹即此○孔氏曰漕地在鄘
而邶曰土国城漕国人 (第 5a 页)
首阳
朱传云首山之南也○孔氏云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
县南○马融云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十三州志云雷
首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水经注云雷首山临大
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注首山
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戴延之 西征记云洛东北去首
阳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齐祠或云饿死此山今河 (第 26a 页)
朱传云首山之南也○孔氏云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
县南○马融云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十三州志云雷
首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水经注云雷首山临大
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注首山
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戴延之 西征记云洛东北去首
阳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叔齐祠或云饿死此山今河 (第 26a 页)
州西南十里有安山镇即古安民亭齐乘云东平城西即安山闸闸下泥河)
(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遗址济汶合处) 戴延之 所谓清口也郭缘生
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
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 (第 26a 页)
(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遗址济汶合处) 戴延之 所谓清口也郭缘生
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
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 (第 26a 页)
南岳也注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
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 戴延之 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
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 (第 8b 页)
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 戴延之 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
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 (第 8b 页)
齐景公有马千驷章首阳注在河东蒲坂县华山之北
河曲之中○陆㙄经世骊珠曰水经注云在雷首山
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在陇
西首 戴延之 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
说文云在辽西庄子注云在岐阳西北只今清源县
山考夷齐义不食周粟避地饥饿 (第 16b 页)
河曲之中○陆㙄经世骊珠曰水经注云在雷首山
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在陇
西首 戴延之 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
说文云在辽西庄子注云在岐阳西北只今清源县
山考夷齐义不食周粟避地饥饿 (第 16b 页)
钜野泽泽北则清水(济渎南被孟猪北注钜野王莽/时枯竭故曰济枮渠注钜野济)
(水又北汶水注之 戴延之 所谓清口也自钜野/北出至四渎冿与河合流四渎津在高唐西南)钜野
今梁山泊也北出为清河古自寿张合汶水汶 (第 13a 页)
(水又北汶水注之 戴延之 所谓清口也自钜野/北出至四渎冿与河合流四渎津在高唐西南)钜野
今梁山泊也北出为清河古自寿张合汶水汶 (第 13a 页)
廿)䗂(蝇虎虫俗加虫)○坞(村岛亦壁垒说文曰小障也一曰庳城也)
(安古切十)坞(上同通俗文曰营居曰坞 戴延之 西征记曰蠡城川南有金门坞)邬(郡名又姓邬郡太守司马牟之)
(后因以为氏)瑦(石似玉也)䃖(小障也出埤 (第 26a 页)
(安古切十)坞(上同通俗文曰营居曰坞 戴延之 西征记曰蠡城川南有金门坞)邬(郡名又姓邬郡太守司马牟之)
(后因以为氏)瑦(石似玉也)䃖(小障也出埤 (第 26a 页)
导山
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六万四千五
十六里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
五千三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有九山海经华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广
千里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汉官仪泰山东上七十里
至天门五岳图云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
里周回三千里 戴延之 西征记嵩山东谓太室西谓少
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与太
室相等徐灵期南岳记禹刻石书名山 (第 34b 页)
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六万四千五
十六里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
五千三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有七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有九山海经华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广
千里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汉官仪泰山东上七十里
至天门五岳图云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
里周回三千里 戴延之 西征记嵩山东谓太室西谓少
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与太
室相等徐灵期南岳记禹刻石书名山 (第 34b 页)
古堆字枚乘七发曰踰岸出追李善曰追亦堆字今
为追古字假借之也说文云𠂤小阜也徐铉曰今俗
作堆河东风陵堆 戴延之 谓之风堆
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注云杀犹衰也系上曰古之聪明
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虞翻注云乾坤坎离反复不 (第 3b 页)
为追古字假借之也说文云𠂤小阜也徐铉曰今俗
作堆河东风陵堆 戴延之 谓之风堆
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注云杀犹衰也系上曰古之聪明
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虞翻注云乾坤坎离反复不 (第 3b 页)
黄巷西征赋又云发阌乡而警策愬黄巷以济潼黄巷
者盖谓潼关之外深道如巷以其土色正黄故谓之黄
巷尔过此长巷即至潼关此巷是古昔以来东西大道
年代经久车徒辐凑飞尘飘散所以极深隋帝恶其浚
险恐有变故始移大道去巷逐高更开平路耳今其故
迹犹存而说者不晓巷之意不知其处安在乃曰巷当
为卷音去权反解云今阌乡西黄天原是按郭缘生述
征记曰皇天坞在阌乡东南或云卫太子始奔挥涕仰
呼皇天百姓怜之因以为坞又 戴延之 西征记曰皇天
固去九泉十五里据此而言黄天原本以坞固得名自
有解释又在旧阌乡潘生自秦之东不得先发阌乡始 (第 3a 页)
者盖谓潼关之外深道如巷以其土色正黄故谓之黄
巷尔过此长巷即至潼关此巷是古昔以来东西大道
年代经久车徒辐凑飞尘飘散所以极深隋帝恶其浚
险恐有变故始移大道去巷逐高更开平路耳今其故
迹犹存而说者不晓巷之意不知其处安在乃曰巷当
为卷音去权反解云今阌乡西黄天原是按郭缘生述
征记曰皇天坞在阌乡东南或云卫太子始奔挥涕仰
呼皇天百姓怜之因以为坞又 戴延之 西征记曰皇天
固去九泉十五里据此而言黄天原本以坞固得名自
有解释又在旧阌乡潘生自秦之东不得先发阌乡始 (第 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