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別史類
史鈔類
政書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總集類
阙谢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电告中外,有「遥奉正朔,永作屏籓」语,置内部、外部、军部以下各大臣。命 陈季同
介法人求各国承认,无应者。无何,日军攻基隆,分统李文忠败溃。景崧命黄义德顿八堵,遽驰归,诡言狮球岭已
  本书(一册八0面四八、000字)全一卷,原题为「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但凭所题,殊难断定李鹤田为「哀台湾」作者,抑为笺释者。至鹤田为何许人?亦无法查考。本书正文为一首古诗,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咏自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至台民抗日失败,悽怆感慨,充分宣达故国山河之沈痛。笺释之文,除引据旧籍以明诗中所用典故之外,并采取「中日战辑」及「中东战争始末」所记指陈事实。书末,今附录古今体诗七十一首,乃选自曲阜鲁阳生

(孔广德)编「普天忠愤集」。按甲午之役割地赔款,国内舆论愤激,对当事者颇多责难。孔编博采此类文字,次为章奏、论议、诗赋三门。选诗中「吊台湾四律」之作者 陈季同,
乃为当日「台湾民主国」从事抗日之外交主持者。
       第一0一种「新竹县制度考」

  本书( (第 50 页)
  调邵友濂署湖南巡抚,以唐景松署福建台湾巡抚.景松既署台抚,调刑部主事俞明震(事在甲午十一月) 副将陈季同(事在乙未二月)
先后至(东华录、让台记)(第 243 页)
  顷闻法使告总署:护台罢议,并请撤王使等语;不胜诧异。是否王为忌者所谗?抑倭知法有护台(同华按:此处疑脱一「意」字),以利饵法,故法变计?俱未可知。可一面托 陈季同
电询法廷确情;一面电奏,催总署与德使速商,以免两误。切切!号。
     唐抚台来电(四月二十一日戌 …… (第 196 页)
    奉旨:『唐景崧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唐景崧饬令陆续内渡』。此只言撤官、未言撤兵,语甚囫囵;或以此旨应付倭人,了中国公案耶?次日绅民闻知,又蜂拥毕集,万难离台。日内台民即立为民主国,只可随民去做,无可奈何矣!旨令李经方来台交割,李相电询 陈季同;
陈将台情据实电复,云切不宜来。次日,有「李请顾交」之说;乃顾得密电,未见旨也。崧在此则各官可行,崧一 …… (第 208 页)
以「与英无干」四字拒之等语。查光绪甲申,台之鸡笼曾为法踞;议和后退还,与英国于定海情事相同。此稿可发 陈副将季同
阅看,以备与法人商。东三。 (第 210 页)
  初二日,绅士邱逢甲率人民等公上大总统之章。景崧受之,建元永清,旗用蓝地黄虎。以兵部主事邱逢甲为义勇统领,礼部主事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刑部主事俞明震为内务大臣, 副将陈季同
为外务大臣,道员姚文栋为游说使,使诣北京,陈建国情形。设议院,集绅士为议员,众举林维源为议长,辞不就 (第 93 页)
下旨撤回官吏。五月,台人自立为民主国,举前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以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俞明震为内务大臣, 陈季同
为外务大臣,姚文栋为游说使,馀如旧。而府县多缄印去。已而大总统亦逃,遂至于亡。
     (第 143 页)
    一、总理衙门翻译福连赴上海供差川资银四十八两二钱四分八釐六毫。
    一、水师营务处绘图学生陈兴邦、甘联浩薪水银八十九两。
    一、知县魏瀚、 参将陈季同
回闽盘费银一百三十六两二分四釐。
    一、总理衙门调取绘图委员陈文祺,赴京供差薪水银一百十七两三 (第 556 页)
   寄伯行(四月二十七日巳刻)

  顷电 陈季同
云,经方奉旨赴台湾与日本桦山大员商办事件,约月初乘明义轮船到台、澎,望在台相候,探明趋晤。又电杨提督 …… (第 744 页)
  「公义」虽去,应候伊藤覆电到,料量一切,勿过焦急。计桦山抵澎,必带兵船,游弋台边观动静,或文询唐抚,不遽用武,汝稍缓行亦得。顾缉庭胆小,如唐未行,未敢

擅派船。 季同
尚无回电,福士达性急,难尽听。唐等因内渡,斯、驾两船须留应差矣。 …… (第 747 页)
  顷接伊藤本日午初覆电云,李中堂阁下,西历本月二十一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七日来电,业经收到,并将其中情节转电桦山,托其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日本政府已派水陆各军前赴台湾,中国特派大员谅必带有全权,日本特派大员业经奉有此等文凭。如中国特派大员先来长崎,带同日本国家船只前往,以资护卫,更为安稳。至该大员何日可以抵该处,务乞示知等语。应否加给全权文凭?可否先赴长崎会齐前往?已电总署请旨饬遵。




   寄伯行(四月二十九日辰刻)

   陈季同
急电,沁电敬悉。伯行星使到时,同如在台,自应趋晤。惟抵台以来,见台 (第 747 页)
民万亿同心,必欲竭力死守土地,屡请地方官主持,时集衙署,日以万计,绅富联谋,喧哗相接。本日有旨,令各官内渡,台民益甚张皇。绅民又蜂集,至今未散。似此情形,地方官恐难越雷池半步,使人到此,不特难于入境,且必血战无休。盖台民誓宁抗旨死,不事仇也。同意此事如可挽回万一,最妥。不然亦须暂缓倭来,另筹完善办法。至伯行星使,则千万勿来,或请收回成命,或请另派他人,切勿冒险。此 季同
目击实在情形,欲报感恩知己,惟中堂垂察云。另派已不能行,如此情形,必有大战。若倭竟不能得手,势必旷日 …… (第 748 页)
  奉旨,李鸿章电奏已悉。伊藤所称李经方先赴长崎会同前往,诸多窒碍,著李鸿章

覆以彼此约定在台湾海口会晤,以免周折。文凭即加全权字样,钦此。迂道长崎,易招物议。覆伊藤属订桦山,应于台湾海边何处会晤。但汝启行后,途中不得电信,无所适从,似须在沪略候,再定所向。福士达前谓经赴台湾,然如 陈季同
言,断难冒险进口登岸。又不便随日船进口,使人目为引日收地。在不离不即间较好,殊费斟酌。伊藤顷又来电, …… (第 749 页)
  顷电总署,以昨奉寄阅署台抚电,语多隔膜,实有不能已于言者。美国向例,不干

预外事,即美商肯估押,该国不能助兵,岂非空谈?俄、德、法与日廷言,不准日佔中国大地,大地犹言平地也。故只索辽东,而不及台岛。法初姑欲保台,因俄、德不从乃止。未定约之前,英且不肯押台,岂定约后,美肯越俎?台抚实不明洋情,凭虚臆造也。至李经方手无兵权,自不可冒险轻进,致失国体。台北人来谓,前次杀死中军,系兵变,非民变。哥老会弁兵欲乘机劫库耳。唐抚不遵旨内渡撤兵,横生异议,幸朝廷勿为所惑云。




   覆伯行(五月初二日巳刻)

  东戌电悉。枢廷为唐所惑,故以辰电醒之。信否听之。 季同
电,似唐授意,或不如此之甚。但桦山早晚当至淡水,沪、台电捷,当有确报。汝俟桦山到淡,再起程径往为妥。 (第 752 页)
  于是唐景崧重整规模,力谋防御。檄候补同知俞鸿为台北府,候补知县淩汝曾为淡水县。宏开幕府,广集英才。幕中有刑部主事俞明震、礼部主事李秉瑞、候补 副将陈季同
、候选姚文栋,此数人者,皆抚军礼而罗致之,或由电请、或以轮迎,到皆倒屣不遑,倚为命世之英。连既集, …… (第 6 页)
  时台地绅民见朝廷决意弃台,公乞英、法两国保护。延英领事至抚署与之熟商,拟将全台关税、五金矿产诸利悉以畀英,土地、人民仍归中国,誓不愿服倭人。领事拈髯微哂,作中国语曰:『台湾全岛,乃为红毛人开辟,后即为日本攘夺,郑氏夺之不久,乃归中国;今复与日本,是物还原主。诸君思托大国以求庇荫,重我英国,诚厚诚厚,姑俟电禀钦使酌核;然我英廷恐不爱此区区之利而遽为保护也』。以后竟无消息。诸绅民改而求诸法。适法水师提督有派军舰来台游历, 陈季同
躬迓其兵弁二人至抚署宴商之,亦无成议;但言候提督意旨,如肯作保山,兵舰亦即连樯而至。越数日,无只轮片 …… (第 6 页)
  至是绅民会商固守之策。众谓万国公法有「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之条,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馀里,自立有馀,公求抚军暂作民主,总统全台军国重务,先将其眷属护送内渡,以坚抚军之志。各将领亦愿竭力御敌,无一内渡者。五月初二日,绅民以鼓乐恭送民主印旗至抚署。印,银质,方阔长厚与巡抚关防等,文曰「民主国总统之章」。旂,蓝地黄虎。抚军感慨不胜,愧不敢当,三让而后受。饬中军官捧入,不敢升堂受贺。设内务衙门,以俞明震为内务大臣,凡用人行政诸务悉委之。设外务衙门,以 陈季同
为外务大臣,凡各国交涉诸务悉委之。设军务衙门,以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凡整军经旅悉委之。各刊木质关防,以 …… (第 7 页)
可暂摄台事,他日尚易于收场也』。
  越四日,李经芳偕倭头来台交割,停轮沪尾口外;海关税司驰书来告, 陈季同
与李有旧,急寓书劝勿登岸。李亦恐台民之怒己也,停舟两日,偕倭头桦山扬帆而去,而倭人攻台之舰来矣。初仅 …… (第 8 页)
  倭舰之来也,张兆连命营官曾喜照领土勇三营驻澳底。寇至,喜照既不能迎击,而全军皆溃散,甚至该军哨兵作敌人乡导。其时基、沪一带电线皆断报,至各携机器四遁。省垣益惶怖,连夜命黄翼得统粤勇乘火车赴援。及抵基隆,前敌悉败溃,遂乘原车返省,妄言基隆已失。省中立时哗溃,如水决风发,莫可遏抑。诸大臣若 陈季同
等挟赀宵遁,城门洞开,各相践出,达旦不休。抚军曹部一空,仅留抚军及其弟四子、一门丁而已。惟大稻埕洋街 (第 9 页)
是。倘与僚属动辄龃龉,遗误事机,恐该署抚不能当此重咎也)。景崧电调刑部主事俞明震(事在甲午十一月) 副将陈季同(事在乙未二月)
、礼部主事李秉瑞亦至台求自效(事在乙未三月),三人先后至。二十一年正月,景崧令副将黄义德督弁目吴国华 …… (第 46 页)
  方鸿章之东渡言款也,停战之约载明「北洋」,而「南洋」不与焉;意固专属台湾,亦旋有弃台湾之论。时台湾举人,方以会试在都,上书力争;留中不报。三月,弃台信益急,台人惶惧。主事邱逢甲首建自主议,登坛誓众;于是新竹出示告台民,遂议立民主国,开议院,制国旗。四月和议成,卒弃台湾;朝命率兵民内渡。台人乃有各国保护之议,电告政府;政府谕以『既能自立,无庸奏请』。十八日, 陈季同
介法国水师提督见景崧,议保护台湾;亦卒无成说。二十二日,景崧令台中官弁以五月初四日为断,欲去者听、留 (第 48 页)
  及割台议起,台湾举人以会试在都,上书力争;不报。割台信益急,主事邱逢甲建议自主,台民争赞之。乃议建民主国,开议院,制蓝地黄虎国旗,议戴景崧为总统。四月和议成,卒割台湾;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台民乃决自主,上「台湾民主国」总统印绶于景崧,鼓吹前导,绅民数千人诣抚署;景崧朝服出,望阙九叩首谢罪,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即抚署为总统府,电告自主,有『遥奉正朔,永作屏藩』语。命 陈季同
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设内部、外部、军部以下各大臣;省官不愿留者,听其内渡。提督杨岐珍等,归 (第 2 页)
    总署代奏后,奉旨拨百万;先由上海拨五十万交台湾转运局。台亡后,尚存二十万系洋行票子,维帅持交香师;其馀三十万,似尚未全行运赴台湾。惟闻交广东唐镜沅十万,赶办军火;其馀,赖耘芝处当有报销。内渡后,此类事余皆不与闻矣。广东事,李体乾为维帅画策;惟恐余知。时维帅住厦门电报局,余住厦门提督杨西园署中;维帅令 陈敬如
往来传话,而不告知伊等住处 (第 26 页)
十七日,闽县人道衔 陈季同
倡言立民主国之谋,同工部主事邱逢甲(台中人)、候补道林朝栋(台中人)、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台北人)推 …… (第 35 页)
,商结外援,以图善后。事起仓猝,迫不自由,已电奏并布告各国。能否持久,尚难预料,惟望悯而助之』!遂以 陈季同
为外务卿,以邱逢甲为内务卿,以陈儒林诸绅为议员。唐总统及绅民知台湾孤立,力请英国相助,而英国守局外之 (第 35 页)
  『将官欲诈千缗饷,丐子堪当一日兵』;此二语谑而有趣。余尝闻友人传诵,忘为谁氏所作。后读箴盘了庵杂录,始知乃其尊岳杨希修茂才(学周)乙未感事而作也。杂录有曰:『乙未割地议成,唐中丞幕友 陈季同
献改民主国之策,为独立自守计。时乡绅某招募民团数十营,皆乌合之众;一营兵数,报名五百,实不过半。遇统 (第 26 页)
  日月潭一名水社,湖中有小屿,风景甚佳。刘省三爵帅(铭传)尝设生番学堂于此,固台中著名之区也。栖霞翁(民政局长后藤新平之号)南巡时,尝往游焉;有诗云:『雨晴风歇碧云开,镜水屏山照眼来。俗虑忽消荣辱外,心随潭影共洄』。翁又有大肚

丘上所见云:『大肚丘头赏晓晴,秧铺陇亩碧毡平。玉山挺立群峰表,撑住青空照胆清』。玉山即今所谓新高山也,在于嘉义之间;西人呼为毛里顺山,高有一千二百八十五丈,居世界高山之六。



  闽人张幼亦(秉铨) 陈季同(敬如)
俱有哀台湾律诗,读之声泪俱下。张云:『无端劫海起波澜,绝好金瓯竟不完。阴雨谁为桑土计?忧天徒作杞人看 (第 55 页)
  日月潭一名水社,湖中有小屿,风景甚佳。刘省三爵帅(铭传)尝设生番学堂于此,固台中著名之区也。栖霞翁(民政局长后藤新平之号)南巡时,尝往游焉;有诗云:『雨晴风歇碧云开,镜水屏山照眼来。俗虑忽消荣辱外,心随潭影共洄』。翁又有大肚

丘上所见云:『大肚丘头赏晓晴,秧铺陇亩碧毡平。玉山挺立群峰表,撑住青空照胆清』。玉山即今所谓新高山也,在于嘉义之间;西人呼为毛里顺山,高有一千二百八十五丈,居世界高山之六。



  闽人张幼亦(秉铨)、陈季同 (敬如)
俱有哀台湾律诗,读之声泪俱下。张云:『无端劫海起波澜,绝好金瓯竟不完。阴雨谁为桑土计?忧天徒作杞人看 (第 55 页)
。皮如已失毛焉附?唇若先亡齿必寒。我是贾生真痛哭,三更拊枕泪阑干』!又句云:『海外情天难补恨,人间劫火忽成灰』;『太息群才皆竖子,何曾一个是男儿』?『河山风景伤无异,锁钥东南付与谁』?『真宰诉天应掩泣,哀魂动地尚呼冤』;『黄金不共辽东赎,枢部分明似寡恩』。陈亦云:『金钱卅兆买辽回,一岛如何付劫灰?强谓弹丸等瓯脱,却教锁钥委尘埃。伤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门因揖盗开。聚铁可怜真铸错,天时人事两难猜』。 季同
尝游历西洋,深悉外务;刘省三治台时,延为幕宾,凡与洋人交涉皆任之。乙未,台湾改立民主国,即 (第 55 页)
陈季同先生
所建议也。
  米刃山衣洲(逸),东京人也;性耽诗酒,为日本有名之汉学家。来台,督府延为上客,嘱主 (第 55 页)
  乙未之役,台湾自主,奉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以礼部主事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刑部主事俞明震为内务大臣、 副将陈季同
为外务大臣。 (第 227 页)
季同
字敬如,福建闽县人,曾学欧洲,为驻法参赞。刘壮肃抚台时,延为幕客,以功至副将。有吊台湾四首云:
   …… (第 227 页)
公。公乃立议院,檄在籍兵部主事邱逢甲为义勇统领、礼部主事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刑部主事俞明震为内务大臣、 副将陈季同
为外务大臣;道员姚文栋为游说使,诣京师当轴,沥陈建国情形)。露布已令神鬼泣(谓唐公所出告示及与泰西各 (第 237 页)
  迨戊午(十七日),而唐抚军有伯理玺天德事,称台湾大总统,建号民主国,立蓝地黄虎旗,有誓死不去意。百姓大欢,中南路又先发兵铲土匪劫掠者,百姓亦大定。全台各局复争拥总统固守地方。帮办大臣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自安平至旂后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然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则率军先归厦门。京师电至,谓台抗京危(乙酉弃安南,李鸿章电云越抗闽台危),而唐总统亦无守台意,外借以苟安

民心,内实冀有外国保护。频通信两江总督张之洞,谋于法兰西,而法方用兵争马达加斯戛岛,无暇他顾。以 陈季同
介法人,求各国承认民国,不报。聘俄公使王之春过巴黎,屡说以利,亦不行。总统乃失望。先是大总统事定,即 (第 3 页)
  台湾自主,设官分职,部署略定。省官不愿留者听其内渡。有留者,亦有去者。是时,日本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兵舰将大集。台中兵力薄弱,饷又不继,乃乞兵,乞饷于沿海各省督抚,无有应者。又命 陈季同
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景崧复不善治军,军中时有变志。军士多外省人,非土著;于台湾之得失,漠然 (第 377 页)
  十八日,得汪辛孜十二日信,言陈道台已请假,准委候补道赖(印鹤年)接署;安平县委忠若虚大令(满)接署;台南府朱亦准假。均俟代者到交卸,即内渡矣。作书复辛孜,又致高谓生、谭桂林。接江如点书;即复。又得汪玉农书;即复。闻十一日大甲溪电线被水冲断,故未知初九、初十、十一等日台北战事也。
  台北改布政使司为内政衙门。不设专员;以刑部主事俞明震为督办、礼部主事李秉瑞、 副将陈季同
为会办;善后总局隶之。其关防文曰:『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关防』。又设外务衙门。以 (第 263 页)
副将陈季同
为督办,主事俞明震、李秉瑞为会办。其关防文 (第 263 页)
曰:『台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防』。又改全台营务处为军务衙门。其关防曰:『台湾军务衙门关防』。以主事李秉瑞为督办,主事俞明震、 副将陈季同
为会办。所有应办事宜,即著该衙门悉心核议,呈请抚台核夺。其馀地方民事,仍由道、府、厅、县照旧办理。抚 (第 264 页)
  茧足返秦庭,台湾未解兵;潜师谋郑管,侵地劫齐盟。星火催和约,楼船息战声。如何闻越甲,不耻向君鸣。



    吊台湾四律   陈季同

  忆从海上访仙踪,今隔蓬山几万重;蜃市楼台随水逝,桃源天地付云封。怜他鳌戴偏无力,待到狼吞又取容。 (第 1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