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徐锡祉” 相关资源
古籍库
  刘元陛 镶白旗汉军嵩年佐领下举人.光绪五年署.
  李郁阶 广东大埔县人,监生.光绪五年代.
  施锡卫 江苏嘉定县人,进士.光绪六年署.
   徐锡祉
 浙江仁和县人,进士.光绪七年任.
  周志侃 浙江钱塘县人,监生.光绪九年代.
  朱承烈 浙江会 (第 186 页)
稽县人,进士.光绪九年代.

   徐锡祉
 见上.光绪十年回任.
  彭达孙 江苏长洲县人,荫生.光绪十年署.
  方祖荫 安徽桐城县人.现任 (第 187 页)
  施锡卫,字莲,江苏嘉定人.乙丑进士.光绪六年四月署.

   徐锡祉,
字筱斋,浙江仁和人.丙子恩科进士.光绪七年九月任.
  周志侃,字仲行,浙江钱塘人.监生.光绪九年六 (第 281 页)
月代理.
  朱承烈,字伟轩,浙江会稽人.庚辰进士.光绪九年十一月代理.
   徐锡祉,
见上.光绪十年三月回任.
  彭达孙,字心壶,江苏长洲人.荫生.光绪十年十二月摄理.
  方祖荫,字 (第 281 页)
  林雪方伯,新竹巨室也。乡闾称孝,且笃于世谊交情,慷慨任侠,有东汉八厨风。又闻其雅抱尚而多才思,彝鼎琴尊,珍怪罗列,书画、丝竹、骑射诸艺,亦色色精绝。著有潜园琴馀草八卷。其诗于中晚宋人为近。游览写怀,直从性真流出,空所依傍,自成一家;而其惓惓爱国之诚,自不能已,所谓处江湖之远,不忘其君者欤?陆少海(翰芬)读其诗集,有题词云:『何必争追唐与宋?能言情性即诗人。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卿云未出欣先,定有灵山香火因』。余喜其措词清功,缀所闻于此,以补志乘之不及。

   徐小斋(锡祉)
,仁和进士,来宰吾邑。公馀之暇,辄招名下士入署,问俗论文。因病晋省就医,留别绅民云:『未有棠风能励俗 (第 47 页)
  林雪方伯,新竹巨室也。乡闾称孝,且笃于世谊交情,慷慨任侠,有东汉八厨风。又闻其雅抱尚而多才思,彝鼎琴尊,珍怪罗列,书画、丝竹、骑射诸艺,亦色色精绝。著有潜园琴馀草八卷。其诗于中晚宋人为近。游览写怀,直从性真流出,空所依傍,自成一家;而其惓惓爱国之诚,自不能已,所谓处江湖之远,不忘其君者欤?陆少海(翰芬)读其诗集,有题词云:『何必争追唐与宋?能言情性即诗人。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卿云未出欣先,定有灵山香火因』。余喜其措词清功,缀所闻于此,以补志乘之不及。

  徐小斋 (锡祉)
,仁和进士,来宰吾邑。公馀之暇,辄招名下士入署,问俗论文。因病晋省就医,留别绅民云:『未有棠风能励俗 (第 47 页)
  后南门外桥 在后溪,距县西南四十一里;为后往通霄之所.桥长□丈、宽□尺.道、咸年间创建.光绪辛巳(七)年福建巡抚部院岑毓英巡台,饬新竹县 徐锡祉
协同各绅修造.近圮.
  崩嵌脚溪桥 在苗栗堡崩嵌脚溪,距县南四十二里;为新港社往苗栗通衢.桥长八 (第 33 页)
  刘元升:满洲人,翻译解元.光绪五年闰三月到任.在任丁艰.
  李郁阶:广东大埔人,监生.六年署.
  施锡卫:江苏人,乙丑进士.七年署.
   徐锡祉:
浙江仁和人,进士.八年署.
  周志侃:浙江钱塘人,监生.九年署.
  朱承然:□□□□人,进士.九 (第 139 页)
年调.

   徐锡祉:
十年再署.
  彭达孙:苏州人,荫生.十年署.
  方祖荫:浙江人,监生.十一年摄理.
  张廷干: (第 140 页)
    监盘淡水知县朱、新任新竹知县徐及代理新竹知县周,将交代会算定摺
    ,详送台北知府陈

   副 详 印(淡水县印)

  新任新竹县 知县徐锡祉
、代理新竹县知县周志侃、监盘淡水县知县朱承烈 为详请
事。窃照卑职 (第 310 页)
锡祉

宪调补新竹县缺,自光绪柒年玖月初肆日到任,本年肆月间,因病请假;蒙委卑职志侃
代理,于陆月初陆日 (第 310 页)
,交卸接代,业将任内经手仓库各款,造册移送。卑职志侃抵任已
逾月,奉
宪台饬催,接收交代;并委卑职承烈监盘,经即检查,案据逐款稽核,开具覆摺分送。
内有支给制换玖年分驿站衣旂银参拾肆两一款,历年均系陆月开支。卑职 锡祉
照章制换 …… (第 310 页)
篆后,前项衣旂,亦有制换,移
请补交。现经监盘,卑职承烈查明,新竹县玖年分,驿站衣旂银参拾肆两,卑职 锡祉

卸,已届应换之期,卑职志侃亦有发给。公议:归前后任各半开支,以昭公允,庶盘案
得以速清,不致藉口 (第 311 页)
稽延。所有卑职 锡祉
应销玖年分一半衣旂银壹拾柒两,仍请抵完应
解捌年分馀谷贰拾捌石参斗参升参合参勺参抄。卑职志侃应销玖年 …… (第 311 页)
    借印 钤记(台北府新竹县典史钤记)

             知县徐锡祉
  光绪玖年拾壹月初十日知县朱承烈
            知县周志侃
    印(淡水县印)
   (第 3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