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別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別集類
  李嵩龄妻张氏泰兴人

  监生 朱之瑜
妻封氏如皋人
  张玉灿妻李氏泰兴人
  陈孚修妻万氏泰兴人
  王玉树妻陈氏泰兴人
  马麟桢妻戴 (第 73a 页)
与侨

曹元方庄元辰王玉藻李长祥王正中董守谕

陆宇弟宇巇江汉方以智子中德等钱澄之

恽日初郭金台 朱之瑜
沈光文陈士京吴祖锡

太史公伯夷列传,忧愤悲叹,百世下犹想见其人。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既不能行其志, ……十五年,以疾卒于家,年六十有七。自题其墓曰「遗民郭某之墓」。著有石村诗文集,五经骈语,博物汇编。 朱之瑜,
字鲁兴,号舜水,馀姚人,寄籍松江。少有志概,九岁丧父,哀毁逾礼。及长,精研六经,特通毛诗。崇祯末,以诸生两奉徵辟,不就。福王建号江南,召授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监方国安军, 之瑜
力辞。台省劾偃蹇不奉诏,将逮捕,乃走避舟山,与经略王翊相缔结,密谋恢复。渡海至日本,思乞师。鲁王监国,累徵辟,皆不就。又赴安南,见国王,强令拜,不为屈,转敬礼之。

复至日本,时舟山既失, 之瑜
师友拥兵者,如朱永祐、吴钟峦等皆已死节,乃决蹈海全节之志,遂留寓长崎。日人安东守约等师事之,束脩敬养,始终不衰。日本水户侯源光国厚礼延聘,待以宾师, 之瑜
慨然赴焉。每引见谈论,依经守义,曲尽忠告善道之意。教授学者,循循不倦。

日人重 之瑜,
礼养备至,特于寿日设养老之礼,奉几杖以祝。又为制明室衣冠使服之,并欲为起居第, 之瑜
再辞曰:「吾藉上公眷顾,孤踪海外,得养志守节,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坟墓,久为发掘,每念及此,五内惨烈。若丰屋而安居,岂我志乎?」乃止。 之瑜
为日人作学宫图说,商榷古今,剖微索隐,使梓人依其图而以木模焉,栋梁枅椽,莫不悉备。而殿堂结构之法,梓 ……不厌烦数,卒成之。于是率儒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学者皆通其梗概。日人文教,为之彬彬焉。 之瑜
居日本二十馀年,年八十三卒,葬于日本长崎瑞龙山麓。日人谥曰文恭先生,立祠祀之,并护其墓,至今不衰。 之瑜
严毅刚直,动必以礼。平居不苟言笑,唯言及国难,常切齿流涕。鲁王敕书,奉持随身,未尝示人,殁后始出,人
。清师至宁波,名振弟名扬、吴钟峦等死之(明史、三藩纪事)。名振之厦门依成功;成功扶助,整顿军营。馀姚 朱之瑜,
崇祯十七年特徵不就,弘光元年复徵又不就;即授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监镇臣方国安军,复 (第 28 页)
不拜。台省论覈:偃蹇无人臣礼; 之瑜
逃避澥滨。此时在舟山,知时事不可为,豫避海外而窃图恢复,与名振等通信 (第 28 页)
(舜水
文集)(第 28 页)
门。初至礼待甚恭,既益懈;王积不能平,成功衔之。未几,王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而据舜水文集, 朱之瑜
有丁酉岁报鲁王书疏;丁酉,顺治十四年也。考之明史沈宸荃传曰:「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已而事破,宸荃弃 …… (第 36 页)
  三年丁酉(永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正月,永历驾在滇都(行在阳秋)。舟山之将陷也, 朱之瑜
豫来本邦;无几,又之安南。安南酋召见之, (第 39 页)
之瑜
长揖不拜;酋大怒欲杀之, (第 39 页)
之瑜
执礼不屈。酋知其伟人,欲臣之,亲贻书,期以太公、陈平佐周、汉之任; (第 39 页)
之瑜
固辞。酋又数咨询时务, (第 39 页)
之瑜
劝之以削平大憝,铭勋复辟在于指顾閒。国人始皆憎 (第 39 页)
之瑜,
欲乘机下石;后翕然敬爱焉。鲁王尝欲召还 (第 39 页)
之瑜;
监国九年三月敕谕玺书,是月附日本船而达安南。文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 (第 39 页)
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俟。恢复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 之瑜
谢表有言:「臣此时已促装,拟于廿一日往暹罗,亦辗转以求达也。因暹罗更在西南,诚恐主上未察臣苦心,疑为 …… (第 39 页)
,附船前去日本,复从日本方达思明。所以纡回其道者,臣之苦衷,「不便明言」 (舜水
文集)。三月,故镇海将军定西侯鸿逵病卒于浯州,成功回岛。寻遣将城福州峡江牛心塔,令陈斌、林铭、杜辉等 …… (第 40 页)
祀死事者,以辉为第一(郑成功传。明清斗记曰:「令甘辉、万礼长子继其家,其馀死事者皆安慰其家)。先是, 朱之瑜
数来往海外,备尝艰苦,窃图恢复。至是,成功将大举,故去岁招之而至厦门。而明末风俗颓败,蔑如礼法; (第 44 页)
之瑜
至,先见成功部下将吏、寄居荐绅率袭明末敝风,佻达自喜,屏斥礼仪以为古气、以为骨董。 (第 44 页)
之瑜
知大事难成,在其营中,与成功舳舻相接,避不相见。事败后寄书规成功云:「远近传闻,藩台不以推贤进士为务 …… (第 44 页)
宜之说。暂留旬月,约以明夏,复过长崎。不独羊裘钓鱼,无可相助为理,即画荻城合州,何能仰答余大将军也」 (舜水
文集。此书本集为寄安东守约书。而先辈考云,此书称「藩台」者,非称守约。据围瓜洲、降镇江、至南京而大败 (第 46 页)
及总督忠靖伯陈灿老等语,盖寄郑成功书也。今从先辈考定为与成功书。又按成功所贻 舜水
之书,世或传之,其大意谓恢复之事,不忘寝食;乞兵于日本,共期报效,勿背旧日之约。而其书真伪未审,故不 (第 46 页)
楚地,久与清师相持洞庭湖,不能进取,士气渐沮。清将遗书于三桂诱降,三桂不从(吴三桂传)。是岁,义公聘 朱之瑜,
待以宾师之礼(义公行实。按以万治二年 (第 67 页)
之瑜
寄成功书,约以「明夏复过长崎」之语考之,盖万治三年来长崎而不还也)
  六年戊午(清康熙十七年、伪 (第 67 页)
  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一七年壬子(一六一二年、明万历四0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一三年庚辰(一七00年、清康熙三九年)清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凡记八九年间郑氏四世之事。原书未载刊刻岁月,但从序跋之俱作于日本文政戊子(一八二八年、清道光八年),可知此书之杀青付梓当在一二0馀年前。至于本书与台湾割据志的异同:同者两书皆用编年体,皆注明资料之出处,又皆附以考异式之自注;异者则割据志以我国纪元为主、下附日本纪元,郑氏纪事改以日本纪元为主、下附我国纪元。此外,如割据志述及台湾风土与先住民习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贵之乱;而本书皆未见。再,割据志叙事芜杂之处,本书亦多去繁就简。至若 朱之瑜(舜水)
(第 77 页)
  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一七年壬子(一六一二年、明万历四0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一三年庚辰(一七00年、清康熙三九年)清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凡记八九年间郑氏四世之事。原书未载刊刻岁月,但从序跋之俱作于日本文政戊子(一八二八年、清道光八年),可知此书之杀青付梓当在一二0馀年前。至于本书与台湾割据志的异同:同者两书皆用编年体,皆注明资料之出处,又皆附以考异式之自注;异者则割据志以我国纪元为主、下附日本纪元,郑氏纪事改以日本纪元为主、下附我国纪元。此外,如割据志述及台湾风土与先住民习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贵之乱;而本书皆未见。再,割据志叙事芜杂之处,本书亦多去繁就简。至若朱之瑜 (舜水)
(第 77 页)
     淡水厅舆图纂要
       噶玛兰厅舆图纂要
       澎湖厅舆图纂要
第一八二种  朱舜水
文选 (第 18 页)
(朱之瑜)
     (附)
(第 18 页)
舜水先生
行实等六篇
第一八三种 圣安本纪(顾炎武)
       圣安本纪(二卷本)
       圣安本 (第 18 页)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00字)分上中下三卷,与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同为日人川口长孺撰。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十七年(明万历四十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凡记八十九年间郑氏四世之事。与「台湾割据志」较,同者皆用编年体,并注明资料出处,又皆附以考异式之自注。异者则「割据志」以中国纪元为主,下附日本纪元;「郑氏纪事」改以日本纪元为主,下附中国纪元。此外,如「割据志」述及台湾与先住民习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贵之变;而本书皆未见。再,「割据志」叙事芜杂之处,本书亦多去繁就简。至 朱之瑜(舜水)
事迹,「割据志」未详载而本书则增益之;而成功有弟曰田川七左卫门说,则见于本书而「割据志」未之及。又, (第 7 页)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00字)分上中下三卷,与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同为日人川口长孺撰。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十七年(明万历四十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凡记八十九年间郑氏四世之事。与「台湾割据志」较,同者皆用编年体,并注明资料出处,又皆附以考异式之自注。异者则「割据志」以中国纪元为主,下附日本纪元;「郑氏纪事」改以日本纪元为主,下附中国纪元。此外,如「割据志」述及台湾与先住民习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贵之变;而本书皆未见。再,「割据志」叙事芜杂之处,本书亦多去繁就简。至朱之瑜 (舜水)
事迹,「割据志」未详载而本书则增益之;而成功有弟曰田川七左卫门说,则见于本书而「割据志」未之及。又, …… (第 7 页)
  本书(一册一三一面七八六00字)凡十八卷,题翁洲老民手稿。书为纪传体,志南明鲁监国事。前有清光绪十年会稽孙德祖(彦清)序,略云:『自余与于「慈溪县志」之役之二年,昭文邹君文沅来摄县事,出其藏籍,得「海东逸史」;盖前此所未见也。为书凡十有八卷。首监国纪,则正名而犹与以帝系也;次家人传,传监国诸妃,用欧阳氏「五代史」例也;次列传、次忠义、次遗民,史体具焉。……署曰「翁洲老民」,计非行遁故臣,则亦山林有心浔灌者;而惜乎其不可考也。理庵杨检讨以词曹星使告养家居,方勤于乡邦文献,尤重忠孝大节;亟钞得副本,属王君子祥及其次公绳孙孝廉校正而刻之』。书中夹注,大都按诸各种稗乘之说,尤以引据「小腆纪年」为多。遗民董守谕、王正中、章正宸、 朱之瑜
四传,在书首目录下分注「原阙今补」、传尾分注「谨据某书某文补」字样。以上夹注与补传,显系后人所加,或 …… (第 49 页)
  本书(一册一二二面七三、二00字)凡四卷,邹漪撰。漪字流绮,明季常州无锡人。本书记明季流寇以及南明史事(止于永明四年),目录列:卷一北都,注「纪李贼倡乱本末(始辛未四月迄甲申三月)、皇清定鼎燕京之绩」;卷二南都(上),注「纪弘光南渡本末(始甲申五月迄九月)」;卷三南都(下),注「纪弘光南渡本末(始甲申十月迄乙酉五月)、皇清削平江浙之烈」;卷四福建、两广,注「纪隆武永历继立本末(始乙酉迄庚寅十二月),皇清底定闽广之盛」。此书于东林多有微词,尝为张缙彦、李明睿等出脱;全祖望深诽之。 朱之瑜
对此书则谓:『明季以道学之故与文学之士互相标榜,大概党同伐异。邹漪南直之常镇人,朋党之俗不能除;故其 (第 54 页)
毁誉,不足尽信。且其笔亦非史才,但取其时事以备采择耳』(见 「舜水
遗书」「答野节问」) 。
       第一一三种「重修台湾县志」

  本书(四册五六八面三四0、 …… (第 54 页)
戴案」与各国洋艘收入鸡笼口、远赴沪尾完税诸事,推究其纂辑时间当在同治年间。
       第一八二种 「朱舜水
文选」 (第 82 页)
  本书(一册一一四面六八、四00字)不分卷, 朱之瑜
撰。 (第 83 页)
之瑜
字楚玙,至海外复字 (第 83 页)
鲁玙,
又号舜水;浙江馀姚人。明崇祯十六年,举恩贡生。翌年,特徵不就。弘光元年复徵,又不就;即授江西按察使副 (第 83 页)
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监方国安军,复不拜。台省交章论劾,避于舟山。永历五年,知国事已去,转至日本。此后奔走安南、日本、舟山间,欲乞外援以图光复,竟不可得。十一年,遭安南供役之难,抗礼不屈(有「安南供役纪事」一卷)。十二年,至厦门。次年,朝鲁王于金门。是年夏秋,郑成功入长江,尝往来于马信、陈辉两军间;克瓜洲、下镇江,皆亲历行阵。事败,复去日本,淹留以老。学问赅博,日人安东守约、源光国等敬事之。卒后,源光国为编 「朱舜水
文集」二十八卷;晚近,稻叶岩吉复辑 (第 83 页)
「朱舜水
全集」。民初,国人马浮据各本釐为 (第 83 页)
「舜水
文集」二十五卷。本书即就马辑选录关系南明与郑氏文三十五篇、诗三首并附录 (第 83 页)
「舜水先生
行实」等六篇而成,就中以「上监国鲁王辞孝廉疏」、「上长崎镇揭」、「致定西侯张公」、「祭王侍郎文」、「 (第 83 页)
堂城守,城陷自杀。师进至宁波,名振弟名扬、吴钟峦等死(明史、三藩纪事);名振遂之厦门依成功。馀姚贡生 朱之瑜
尝居舟山,豫知舟山不守,避海外而窃谋恢复,与名振等通信 (第 35 页)
(舜水
文集)
  六年壬辰、鲁监国七年(清顺治九年、日本承应元年),正月,驾在安隆(明史稿、行在阳秋)。 …… (第 35 页)
  八年甲午、鲁监国九年(清顺治十一年、日本承应三年),正月,驾在安隆(行在阳秋)。先是,孙可望以钱谷供给行在,而以其终不可倚赖,窃谕李定国以兵来迎;可望知之,至是逼吴贞毓自尽,杀朝臣十四人(明史稿)。三月,名振率舟师侵崇明南沙嘴、寿兴沙等所,与清吴淞副将赵光祖等战,失利(三朝实录) 之瑜
在安南,鲁王赐玺书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俟 (第 40 页)
,恢复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 之瑜
欲还,不果。后至日本 (第 40 页)
(舜水
文集),水户义公招而馆之,待以宾师之礼 (第 40 页)
之瑜
遂止而不还(义公行实)。四月,李定国克复罗定、 …… (第 40 页)
奉王居金门。初至,礼待甚恭,既益懈;王积不能平,成功衔之。未几,王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而据 舜水
文集, (第 43 页)
朱之瑜
有丁酉岁报鲁王书疏;丁酉,顺治十四年也。考之明史沈宸荃传曰:「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已而事破,宸荃弃 …… (第 43 页)
鸠巢小说 日本室直清
两朝识小录 同
外国通信事略 日本源君美
菊泉集 同
采览异言 同
舜水文集  明朱之瑜
长崎夜话草 日本西川正休
西河合集 清毛奇龄
华夷通商考 日本西川如见
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顾炎武
(第 87 页)
  正月,李定国率兵讨孙可望,可望败降清(「明通鉴」、「东、西南纪事」)。四月,
成功使杨廷世至滇,请秦、晋二王修好(沈云「台湾郑氏本末」)
    (洙按:此时可望已降清,成功尚未之知,故有此使。)
  七月,先生弟凤彩卒。
  是年, 朱之瑜
在安南,安南要以臣礼,不屈;改赴日本。
    (洙按:日本源光国所刊 (第 43 页)
「朱舜水
文集」,后附「安南供役记事」一卷,所载丁酉二月间往谒之安南宰相,爵齿俱尊,如中国文潞公者,虽不言姓氏 (第 43 页)
,实即永历封为安南副国王,其国所称为清王秉国政之郑梉者也。 之瑜
在安南,因礼节不屈,其国初欲杀之,后知其贤,始听居住。惟郑梉见 (第 43 页)
之瑜
时,礼待尚优。 (第 43 页)
之瑜
旋去安南,之日本。初与长崎守将亦争礼节,久之而水户藩源光国氏乃优礼聘之,虚衷学问,惟日不足。同一 (第 43 页)
之瑜,
不见容于安南,而日本乃有缁衣好贤之风。两国强弱之判,此殆其一端欤?) …… (第 43 页)
    洙又按:龙门江在钦州南六十里,两山夹峙若门;钦州各水入猫尾海,出龙门,入大洋。龙门之西为交趾界、东为合浦县界,贴浪都在州西南三百五里,至分茅岭接交趾万宁州界(见「钦州志」)
    洙按:西定王姓郑名柞,即 朱之瑜
所见宰相,余定为该国清王郑梉之子者。梉卒于丁酉年四月,其子继秉政,封西定王。又先生「交行摘稿」有与安 (第 45 页)
南礼部尚书范公著、侍郎黎唱和诗。考之安南之「大越史记」,范公著时为礼部尚书,封宜郡公。黎虽本年不见于「越史记」,而后此数年中,「越史」称其以宰相芳桂侯罢职,则此时之为侍郎可知。先生与 朱舜水
两人于风气未开时,经涉异国,抗节不屈,而其纪载,三百年后披览异邦史乘,先生「交行稿」中唱和之人名与致 (第 45 页)
书之西定王,既一一符合,而 舜水
「安南供役纪事」中所谒之宰相,亦因以考證无疑。两贤之襟期磊落,皎如日星,无一毫粉饰于其间。即此一端, …… (第 45 页)
    按姜皋「先生神道碑」,谓辛丑入台湾。以洙管见,證以他书后此厦门破,先生为吴六奇所藏之言,盖此时郑经犹在厦门,先生殆往来于台、厦两地欤?时煌言屯南田,移军沙埕,有「得闇公书为之怅然」诗云:长看北阙望南阳,倾日依风总渺茫。愁过魏牢还恋阙,病同庄舄肯投荒?应怜牛酒迟江左,莫过鱼盐擅海王。倘去三山须问讯,君家大药在何方(洙按:此诗第六句似指成功得台湾,而又第七、八两句,盖讽先生与其渡台,无宁去之日本。然先生后此虽幸为吴氏所藏,而不追踪 舜水,
殆亦先生之失计也)
  是年,清廷奖安南银两缎匹(「皇朝文献通考」)。缅人送桂王于吴 …… (第 48 页)
 吴诗辑览          张苍水集及年谱
    徐俟斋集          鲒埼亭集
     朱舜水
集          皇明经世文编
    明诗综           松江诗钞
    续甬上耆旧 (第 57 页)
  时议遣平海将军周鹤芝乞师日本,黄斌卿止之,鹤芝怒而入闽。京第谓斌卿曰:「北都之变,东南如故,并使其东南而失之者,是诚吴三桂乞师之误。今我无可失之地

,比之前者为不伦矣」。斌卿乃使其弟孝卿同京第往。至长崎岛,其王不听登陆,京第日于舟中朝服拜哭不已。会东京撒斯玛王遣官行部如中国巡方御史,京第因致其血书。王闻长崎王之拒中国也,曰:「中国丧乱,我不遑恤,而使其使臣哭于吾国,吾国之耻也」!遂议发各岛罪人同孝卿往,而令京第先还,致洪武钱数十万;盖其国不能鼓铸,但用中国古钱。舟山之用洪武钱始此(按馀姚县志,京第乞师与 朱之瑜
偕,京第先归, (第 47 页)
之瑜
遂留。南疆绎史、鲒埼亭集诸书并不著 (第 47 页)
之瑜
名。日本人冈千仞来徵乞师事,则祗知 (第 47 页)
之瑜
、不知京第,盖 (第 47 页)
之瑜
留故也。事详补传)
  丁亥四月,同定西侯张名振率舟师北上;至崇明而海,舟覆,得脱归。己丑秋,擢 (第 47 页)
  福王立,召复故官。疏请函檄四镇,分渡河、淮与江北、山东,协力互为声援;且请缟素率师,驻跸淮上。时不能用。内传用张有誉为户部尚书,正宸以有誉虽有望,而中旨不宜出,抗疏力争。有誉卒以廷推用。魏国公徐宏基等公疏荐张捷,命下部议;并议前户部主事邹之麟、前御史张孙振、刘光斗起用。正宸分别论诸人,稍宽捷而力诋之麟、孙振、光斗。马士英不悦,拟谕诘责。回奏上,获免。寻以安远侯柳祚昌荐,起用阮大铖;正宸又力争,且曰:「朝廷如此举动,邸报流传,见臣姓名尚挂仕版,必相顾骇愕,谓负掖垣职掌,万死何辞!乞先放臣归里」。士英辈忌正宸居言路,遂用为大理寺丞。已见国事日非,请假归。鲁王监国,起吏部左侍郎,不受,仍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不知所之(谨据王鸿绪撰明史稿补)
   朱之瑜
字楚屿,至海外复字鲁屿,又号舜水,馀姚人。少伉爽有志概。有持谱献者,谓朱文公子为馀姚令,家于此,族人 (第 128 页)
欲附之。 之瑜
曰:「中有一世讹脱,即难徵信。且人贵自立,不必攀附紫阳也」。寄籍松江,成诸生。提学御史元某以才备文武 …… (第 128 页)
  明社既屋,福王建号江南,总兵方国安荐授江西按察副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监国安军。马士英方用事,遣私人周某偕同邑何进士东平招之。 之瑜
念方、马终误大计,力辞。台省劾偃蹇不奉诏,将逮捕,会南都亡,遂解。
  黄斌卿奉表闽中劝进,唐王加斌 (第 129 页)
卿肃卤伯,镇舟山; 之瑜
往依焉。于斌卿强悍不法,数有所救正。承制授昌国知县,又表授监察御史,管理屯田事务,聘军前赞画,均不应 (第 129 页)
。御史冯京第之自湖州军破也,间关入四明王职方翊军中。时内地单弱,欲藉海外之师为响应。京第劝斌卿乞师日本,斌卿因命弟孝卿副京第往, 之瑜
从之。撒斯玛王许发罪人三千及洪武钱数十万,京第先归, (第 129 页)
之瑜
留;而师不果出。
  己丑,鲁王驻舟山,安洋将军刘世勋疏荐监纪推官,吏部拟兵科给事中,改吏科;时礼部 (第 129 页)
尚书吴钟峦扈王,兼督学政,以开国第一人荐,将授翰林院官。先后力辞。王翊之朝王也,见 之瑜
恨晚,举孝廉,辞。
  辛卯,舟山陷,飘泊海岛,转徙日本、交阯、暹罗间。甲午徵还;敕书达交阯,焚香开 (第 129 页)
读,东望涕零。戊戌,赴厦门朝王,不果。己亥,朝王金门。时朱成功、张煌言会师入长江, 之瑜
主建威伯马信营。信,台州副将降于张名振者也。名振死,以兵属成功与忠靖伯陈辉, (第 129 页)
之瑜
常往来两军间。克瓜州、下镇江,皆亲历行阵。未几事败,益徬徨无所向,返日本。日本人安东守约周给之。 …… (第 129 页)
  丁未,水户藩侯源光国为筑第,驹笼别庄造膝访道。东国未有学,著学宫图说,依以创造,凡古升、古尺、簠豆笾铏之属咸备。又命俊秀子弟从受释奠礼。己酉,年七十,辞归,不听。飨之后乐园,以屏风为寿,绘东国及中华耆德六人,则武内宿祢、藤原在衡、藤原俊成、太公望、桓荣、文彦博也。己未,年八十,致祝如初。壬戌四月十七日卒,年八十三。光国遣世子纲条临丧,葬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谥曰「文恭」;构祠堂,驹笼别庄亲制文诔之。
   之瑜
生八岁而孤。伯兄启明,天启乙丑武进士,南京神武营总兵都督同知,以忤阉削职。特旨昭雪,授漕运总督,国变 (第 130 页)
未赴任,行由总兵劾归。国朝强起之,不可。后以老寿卒。仲兄之瑾,诸生,弱冠即夭。 之瑜
在日本,苦蚊,有劝幛以纱厨者。谢曰:「先世葬域,兵后恐遭蹂躏,辗转思维,不敢身处安逸耳」。凡中华人来 (第 130 页)
,必泣问伯兄近状。娶叶氏,生子元模、元楷;继娶陈氏,生女高,字柔端。元模屡省父交阯、厦门,辛丑殁于海外。元楷隐居教授,己酉卒。柔端六岁丧母,年十二遭世乱,即佩刃自防;字何东平子,郁郁未嫁而亡。
   之瑜
笃于友谊。初以诗受知于张国维,朝列相知者陈函辉、张肯堂,同县则邹元实、斗东叶大受、陈遵之族子锦,尤与 (第 130 页)
王翊、吴钟峦、朱永祐契。 之瑜
之返日本也,诸将留之,张煌言挽之尤力 (第 130 页)
之瑜
以海滨无田可耕,坐而縻饷,有负本志,遂行。 …… (第 130 页)
  初,交阯王檄取通晓中华文字者,被摄至,不拜;王怒,锢禁之。继知不可屈,遗书有「太公佐周而周王,陈平在汉而汉兴」语。答曰:「天祸明室,不佞逃遁贵邦,苟全性命。如欲委质他国,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倘异日者,瑜藉大王之灵,遄归桑梓,当举贵国携贰之端,昌言于朝,使圣主明见万里,贵国得世守藩维,岁贡终王,宁不贤于瑜之竭蹶贵邦哉」。乃纵之归。
   之瑜
问学赅博,少从业慈溪李契元,有诗数十篇,附刻姚江诗存。文集二十八卷,皆海外所作,日本正德二年源纲条刻 (第 131 页)
     [人物考略]

    陈灿珠:疑当是陈辉字。「海东逸史」 「朱之瑜
传」缺,「杨刻本」据「朱氏家传」补之。据传中称:『张名振死,以兵属郑成功与忠靖伯陈辉』云云;当即一人 (第 101 页)
  康熙十五年,以疾卒于家,年六十有七;自题其墓曰「遗民郭某之墓」.著有「石村诗文集」、「五经骈语」、「博物汇编」.    朱
之瑜 (第 965 页)

  
朱之瑜,字鲁玙,号舜水;馀姚人,寄籍松江.少,有志概.九岁,丧父,哀毁踰
礼.及长,精研「六经」,特 (第 965 页)
通「毛诗」.崇祯末,以诸生两奉徵辟,不就.
  福王建号江南,召授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监方国 安军;
之瑜力辞.台省劾偃蹇不奉诏,将逮捕;乃走避舟山.与经略王翊相缔结,密谋恢复;渡海至日本,思乞师.鲁王 (第 965 页)
监国,累徵辟,皆不就.又赴安南,见国王,强令拜,不为屈;转敬礼之.复至日本.
  时舟山 既失,
之瑜师友拥兵者如朱永祐、吴钟峦等皆已死节,乃决蹈海全节之志,遂留寓长崎.日人安东守约等师事之,束脩敬 (第 965 页)
养,始终不衰.日本水户侯源光国厚礼延

聘,待以 宾师;
之瑜慨然赴焉.每引见,谈论依经守义,曲尽忠告善道之意.教授学者,循循不倦. (第 966 页)
日人
重之瑜,礼养备至;特于寿日设养老之礼,奉几杖以祝.又为制明室衣冠,使服之.并欲为起 (第 966 页)
居第,
之瑜再辞曰:『吾藉上公眷顾,孤踪海外,得养志守节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坟墓,久为发掘;每念及 (第 966 页)
此,五内惨烈!若丰屋而安居,岂我志乎』! 乃止
.之瑜为日人作「学宫图说」,商榷古今、剖微索隐,使梓人依其图而以木模焉.栋梁枅椽,莫不悉备;而殿堂结 …… (第 966 页)
,不厌烦数;卒成之.于是,率儒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学者皆通其梗概:日人文教为之彬彬焉.
 
 之瑜居日本二十馀年;年八十三,卒,葬于日本长崎瑞龙山麓.日人 (第 966 页)
谥曰「文
恭先生」,立祠祀之;并护其墓,至今不衰. (第 966 页)

 
 之瑜严毅刚直,动必以礼.平居不苟言笑;唯言及国难,常切齿流涕.鲁王敕书,奉持随身,未尝示人;殁后, (第 966 页)
    弁 言

  这本 「朱舜水
文选」,选自民初马浮编 (第 1 页)
「舜水
遗书」,计收文三十五篇、诗三首并附录 (第 1 页)
「舜水先生
行实」等六篇。
   (第 1 页)
舜水先生
名之瑜,明末馀姚人;监国鲁王许以「矫矫不折」之士,而黄黎洲则目之为「异人」(黎洲记两异人,讳「朱」作 (第 1 页)
「诸」)。甲申国变以后,频年飘泊海外;卒乃淹留日本以老,长抱亡国之痛。综其生平,除昌明中国学术思想给与日本以深远的影响以外,并有两事极为治史者所注意;即一为 舜水
与郑成功的关系,一为 (第 1 页)
舜水
乞师日本之说。
  关于第一事,日人川口长孺著「台湾郑氏纪事」在己亥「郑成功南京之役」条后补叙云:『 (第 1 页)
先是, 朱之瑜
数来往海外,备尝艰苦,窃图恢复。至是,成功将大举,故去岁招之而至厦门。而明末风俗颓败,蔑如礼法; (第 1 页)
之瑜
至,先见成功部下将吏、寄居荐绅率袭明末敝风,佻达自喜,屏斥礼仪以为古气、为骨董。 (第 1 页)
之瑜
知大事难成,在其营中与成功舳舻相接,避不相见』。其下且录有所谓「与成功书」,书内并评述南京之役的情况 (第 1 页)
与得失。翁洲老民著「海东逸史」 「朱之瑜
传」并有云:『己亥,朝(鲁)王金门。时朱成功、张煌言会师入长江, (第 1 页)
之瑜
主建威伯马信营。信,台州副将降于张名振者也;名 (第 1 页)
振死,以兵属成功与忠靖伯陈辉, 之瑜
常往来两军间。克瓜洲,下镇江,皆亲历行阵』。这些记载,要皆本诸 (第 2 页)
舜水
己亥「与安东守约」书以及「中原阳九述略」等有关遗文(惟「名振死,以兵属成功与忠靖伯陈辉」一事,未悉何 (第 2 页)
据。盖名振遗言令所部归监军张煌言,悉以后事畀之;论者谓陶谦之让豫州不是过也。 舜水
遗文,并未涉及此事)。按「与安东守约」书,即川口长孺认系「与成功书」;川口并谓『成功亦有「贻 (第 2 页)
舜水
书」』(同见「台湾郑氏纪事」)。细究原书,知川口说实误。至川口所云成功「贻 (第 2 页)
舜水
书」,未见原文。兹考 (第 2 页)
舜水
有一「报国藩书」作于壬辰,时在南京之役前七年(见「送林道荣之东武序」。 (第 2 页)
舜水
遗文称成功为「国姓」、「国姓藩台」或「国藩」,「与安东守约」书称为「藩台」,并无一「郑成功」字样。又 (第 2 页)
有称「国主」者,系指鲁王);但原文亦未见。由此,可知 舜水
与郑成功间尝有往还;不过,也许由于唐、鲁旧嫌, (第 2 页)
舜水
对于郑氏不无微言。
  关于第二事,「海东逸史」同传有云:『御史冯京第之自湖州军破也,间关入四明王职 (第 2 页)
方翊军中。时内地单弱,欲藉海外之师为响应,京第劝(黄)斌卿乞师日本。斌卿因命弟孝卿副京第往, 之瑜
从之。撒斯玛王许发罪人三千及洪武钱数十万,京第先归, (第 2 页)
之瑜
留;而师不果出』。 (第 2 页)
舜水
从京第乞师之说,近人梁启超斥之为非(见「饮冰室文」「黄黎洲、 (第 2 页)
朱舜水
乞师日本辩」)(第 2 页)
舜水
门人今井弘济、安积觉合 (第 2 页)
「舜水先生

行实」却云:『盖先生所以屡至日本者,欲以王翊为主,将乡导而借援兵也。然在日本,未尝露情泄机』。据此, (第 2 页)
似亦事出有因。此外, 舜水
在「上监国鲁王谢恩疏」中有云:『臣数年澥外经营,谓可得当以报朝廷』。所谓「澥外经营」又属何指?凡此所 (第 3 页)
云,均堪玩味。
  为了求證这些史事,因有这本「文选」的编辑。
  按 「舜水
遗书」,凡「文集」二十五卷(内分诗、赋、疏、揭、策问、书、启、杂帖、答问、议、序、记、跋、论、辩、杂 (第 3 页)
说、赞、箴、铭、碑铭、祭文、杂著等诸体)、「改定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附录」一卷。所有遗文甚少附有著作年月,即书札亦未按序编列(例如「与(答)安东守约」各书,先后失次)。兹所选各篇,大多经加考定年次,加注于每题之下(间有一时未能推断者,从阙);并不分文体,酌依时间先后编次,以便研读。惟内有「答源光国先世缘由履历」一文,撰作时日尚待商榷。据文中「年六十三岁」语,应推定为清康熙元年(壬寅)作。另据 「舜水
行实」,甲辰(康熙三年)源光国始遣小宅生顺访 (第 3 页)
舜水
于长崎,询以东游意向;在此以前, (第 3 页)
舜水
均住长崎,尚未一见源光国,更无从「伏承面谕」而「谨将」先世缘由及本人履历具答。此文当作于翌年(乙巳) …… (第 3 页)
后,似无疑义。然遗文所记如彼,抑「六十三」之数有误欤?姑留待续考。由于稽考年月,并发见 「舜水先生
行实」所系监国鲁王年历亦有纰缪。即如监国鲁王五年系属永历四年(庚寅),误作永历六年(壬辰);馀类推。 (第 4 页)
再举实例而言,监国九年甲午特敕徵召 舜水
一事,「行实」入于丙申(永历十年、监国十一年)(第 4 页)
舜水
荐举孝廉时在永历四年、监国鲁王五年,「行实」又入于永历六年、监国七年。凡属「行实」所据鲁王纪年之资料 …… (第 4 页)
在读「行实」时,尚须加意及之。
  至原书之由来,马浮在「总目」后识之甚详;特为节录如下:『按日本椠 朱舜水先生
文集二十八卷,门人水户侯权中纳言从三位西山源光国编,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其子纲条刻于西京;彼 (第 4 页)
邦谓之「水户本」。先是,加贺侯文学五十川源刚伯尝从 舜水
受学,亦编录遗文为「朱徵君集」十卷;以贞享元年(康熙二十三年,后 (第 4 页)
舜水
殁六年; (第 4 页)
舜水
以康熙十七年卒,当日本延宝七年也)上之加贺侯;侯好之,欲因以校补,未竟而侯卒,传本罕见。至近年稻叶岩 (第 4 页)
吉始得「加贺本」,取以参校「水户本」互有出入,乃以二本合刊;其已见「水户本」者削之,但存其目。二本皆无诗,又取张廷枚「姚江诗存」所录「泊舟稿」附之,题曰 「朱舜水
全集」;是为「新本」。寻水户、加贺二本颠次陵躐,颇乏体要;「新本」晚出,裒录较完。而因仍旧贯,三本错 …… (第 4 页)
「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名在乙部,旧入「文集」不当,今悉别出;总为 「舜水
遗书」。……』(按 (第 5 页)
舜水
殁于康熙二十一年,上引所谓「十七年卒」者非)。又,原书精髓所在,在于传道解惑,昌明中国学术思想;「文 (第 5 页)

朱舜水
文选
   庚寅年陷难告天文(明永历四年、鲁监国五年庚寅三月初七日)

  帝载亦有何奇,祗此赫赫明 (第 1 页)
明,炤临下土;鬼神无所为德,要使愚夫愚妇,惕息严威。善恶之报反,则中人不劝;彭殇之权失,则天地不灵。
  大明南直隶松江府恩贡生 朱之瑜,
原籍浙江馀姚人;生无欺伪,念切痌瘝。自耻炎刘之多士,欣欣有新;宁为周室之顽民,皇皇雒邑。虽愧非才非艺 (第 1 页)
,实亦无罪无辜。乃者身陷大泽,进退皆触网罗;今日舟荡洪波,前后都无畔岸。吐吞鲸穴,玩弄虎牙。 之瑜
一身不足惜,深明于「生寄死归」;刘文高等七人其何辜,乃使之为善蒙祸!保残贼而弃忠良,歼信义以长奸宄; …… (第 1 页)
  李靖有言曰:『倘三问而不对,亦何神之有灵』!诚哉!是言也。三月初七日,焚香盥手,书附龙王水府诸神、值日功曹、符敕使者上达天听。倘 之瑜
获罪于天,伏乞立敕风雷倾舟破楫;船中无舵师、乏篙工,毋作此梦梦,罔有视听也! …… (第 1 页)
  伏以鹿鸣有咏,承筐用锡于周行;鹈咮不濡,称服贻讥于之子。祈重旁求之典,耑

隆光复之勋。臣 之瑜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窃惟处士戒乎怀宝,谊主职在兴贤。臣靡奏略于灌鄩,旅成匡夏;胥说涉川而舟楫,奋 (第 2 页)
伐胜周。孝友侯在中枢,武夫为宪万国。酂侯位居第一,汗马非功;忠武绩在分三,运牛多术。房、杜洵开国之彦,宣、邺亦兴复之才;自非其人,何取轻畀。兹盖伏遇主上,知勇天锡,文武学成;挺出孔子之乡,驻跸宋高之土。拊髀颇牧,熊罴未睹如云;侧席贤豪,薖轴犹艰就日:是岂印刓而莫予,抑缘竽滥而多觞!臣 之瑜
才惭折线,志慕请缨。祖父兄恩叨一品,必无臣虏之子;士农商业已三迁,岂犹康济之英!卧榻起戈矛,知人之哲 …… (第 2 页)
命,别简贤能!……(阙)吁俊尊上帝……(阙)。行将展敬园陵,庶扬眉于故国;恢宏志气,毋洒泣于新亭。臣 之瑜
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封原旨,随表缴进以闻。 …… (第 2 页)
  天际银幡立,鸱夷怒未消;定知千载上,江水不生潮。



   上长崎镇揭(明永历五年、鲁监国六年辛卯十月)

  辛卯岁十月日, 朱之瑜
谨揭。
  敝邑运当季世,奸贪无道,以致小民怨叛,天下丧于逆虏;使瑜蒙面丧心,取尊宫如拾芥耳。然而不 …… (第 3 页)
  今瑜归路绝矣!瑜之师友三人,或阖室自焚、或赋诗临刑,无一存者矣!故敢冒死上书,惟阁下裁择而转达之执政:或使瑜暂留长崎,编管何所,以取进止;或附船往东京、交趾,以听后命。瑜之祖宗坟墓、家之爱子女,皆在故国;远托异域,岂不深悲!祗欲自全忠义,不得已耳。幸阁下哀怜而赐教之!瑜虽亡国之士,不敢自居于非礼,亦不敢待阁下以非礼;故耑人书进上,非敢悖慢也。临椷可胜惶悚待命之至!



   致定西侯张公(明永历六年、鲁监国七年壬辰八月)

  去秋, 之瑜
幼子至,知舟山被陷,藩台奉主上阻于外,宫眷及阖府自焚;可胜惊悼!太夫人惠哲著闻,耄耄之年罹此奇厄,真 …… (第 5 页)
    (按王翊,字完勋;慈溪人,徙居馀姚。鲁王监国,翊与诸生王江同起兵海滨,应江上师。浙江不守,翊说黄斌卿攻宁波,不克。乃入四明山寨居之,有众万馀;再破上虞,略天台、徇奉化、拔新昌,卒为清师所执。是时浙东山寨相望,翊号最强,义声著于远近。翊为人有智略,黄黎洲撰「四明山寨记」,推服甚至。)
  维大明永历八年岁次甲午,八月戊午朔,越十有三日庚午,知友 朱之瑜
谨以羔羊酒醴之奠,致祭于明故忠烈知友经略直浙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前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职方 …… (第 7 页)
   监国鲁王敕

    监国鲁王敕谕贡生 朱之瑜:
昔宋相陈宜中托谕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讥之。盖时虽不可为,明圣贤大道者,当尽回天衡命之志;若 (第 10 页)
恝然远去,天下事伊谁任乎!予国家运丁阳九,线脉犹存,重光可待。况祖宗功德不泯人心,中兴局面应远过于晋、宋。且今陕、蜀、黔、楚悉入版图,西粤久尊正朔;即闽、粤、江、浙,亦正在纷纭举动间。非若景炎之代,势处其穷;故宜中不复,亦不闻有命往召其还也。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待。兹特耑敕召尔,可即言旋,前来佐予;恢兴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毋安幸免,濡滞他邦!钦哉。特敕。
    监国鲁九年三月□□日。

  奉敕特召恩贡生臣 朱之瑜
奏:为守礼殉节,谨陈始末缘由兼谢天恩事。
  臣于崇祯十七年,蒙恩特徵,不就。弘光元年复徵,又不就; (第 10 页)
即授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监镇臣方国安军,复不拜。后闻台省交章论劾,大指论臣偃蹇不奉朝命,无人臣礼;臣即星夜逃避澥滨。及臣在舟山,铨臣、按臣见臣不肯任事,又见臣誓不降虏,万生一生,举臣孝廉;臣止之而不及,即当按臣前草表恳辞。后辅臣不知,拟旨云: 『朱之瑜
果否的系贡生,该部确察具奏』!辅臣与臣同里闬,其弟张玉堂与臣同入泮宫,岂不知臣之详?意盖有为耳。臣见 …… (第 10 页)
  监国鲁丁酉年二月十七日,恩贡生臣 朱之瑜
具。
  奉敕特召恩贡生臣 (第 13 页)
朱之瑜
奏:为臣身被拘留,瞻言永号事。
  臣与安南国王抗礼一事,已详具于二月十七日疏中。后二日,始以本事遣 …… (第 13 页)
拘留。臣坐则意驰,行则忽忽不知其所往。率率草疏再陈,伏祈宸鉴!
  监国鲁丁酉年五月二十七日,恩贡生 朱之瑜
具。 …… (第 13 页)
  一、该府于丁酉年正月二十九日奉国王檄,檄取识字之人;故压不发。至次月初三日一时,掩捕如擒寇虏。闽音「朱」与「周」近,误呼「周相公」;周述南手足无措,遂以后事嘱其妻子而后往。放归,如获更生。其势燄之慑人也如此。捕至,不言所以;久之,差官面试作诗写字。瑜不作诗,但书 『朱之瑜,
浙江馀姚人,南直松江籍。因中国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薙发从虏,逃避贵邦。至今一十二年,捐坟墓、妻子 …… (第 14 页)
  一、初八日,至外营沙(安南音「陵甲」),为国王屯兵之所。见翁该艚,帖同前(该艚者,专管唐人及总理船只事务;以该伯为之)
  一、本日,投翁该艚书。
     之瑜
托身贵国,谊同庶人。庶人,召之役则住役,义也。但未谙相见大王之礼何如;承役而退,以不见为美。所为君欲 (第 17 页)
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亦义也。此两三国人之所观听,非细故也。 之瑜
出身自有本末;远不必言,近日新膺大明敕书特召,三国之人之所通知。若使仆仆参拜,倘大王明于斯义,必且笑 (第 17 页)
之瑜
为非人;惜身畏势,而轻亵大王,瑜罪何辞!若突然长揖不拜,虽甚 (第 17 页)
足以明大王之大、之高;万一大王习见拜跪之常、未察不拜之是礼,逆见嗔怒,必万口同叱以和之。 之瑜
异国孤身,岂不立致奇祸?久闻阁下高明大度,通达国体、晓畅事务;伏乞先为申明,然后敢见。 (第 18 页)
之瑜
此情,必无一人敢为传达;不得已,托之笺札,幸恕幸恕!即日, (第 18 页)
朱之瑜
顿首载拜慎馀。

  一、该艚入启国王,即日命见。文武大臣尽集大门内右厢,其馀侍班肃然, …… (第 18 页)
  一、交趾通国大怒,磨厉以须;即中国之人,无不交口唾骂。平素往还亲昵者,或随机下石以求媚、或缩朒寒蝉以避祸;即有二、三人不相攻诋,然无或敢评一语者。惟日本诸人,啧啧称奇耳。本日有李姓字耀浦者适至,该艚迎谓之曰:『不信世间有如此狂人』!李云:『未识其人;一见方知此必有故矣!所对之言甚直;空谷之音,此人而已』。该艚复呼瑜,面问「徵士」云何?且云:『言语不明白,授纸笔令写』。瑜即写:『崇祯十七年被徵,不就;弘光元年复徵,又不就。第三次竟除授江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监荆国公方国安军;复不拜。于是阁部、勋镇、科道等官交章论劾 之瑜
偃蹇不奉朝命,无人臣礼;章甫上,瑜即星夜遁逃澥滨。数月不见缇骑,已后遂有逆虏之变。 (第 20 页)
之瑜
不别家人,只身前来日本已十三年、至贵国已十二年,受苦不可尽言;岂敢以藐藐之身骄傲大王,自取杀身之祸哉 …… (第 20 页)
    猥辱元臣赉领翰札,捧缄面读,一再至三。虽中间字义句语多系安南国书,与中夏自不同文;然前后词旨明白,洞然俱晓。愧 之瑜
无德无才,岂敢自比鹰扬之哲、六出之英!至于康济阜安之略、尧舜君民之怀,居恒诵习,未见施为。若夫识时在 …… (第 24 页)
蹶贵邦哉!「诗」曰『永以为好』,其斯之谓与!
    承命裁答,草率不文;未请国讳,统希原亮!即日, 朱之瑜
顿首再拜。

  一、二十日,代国王答书(别见)
  一、即日拜仪部,彼国之宰相也。元 …… (第 25 页)
历善信而充实,盍亦繇光辉几圣神而孳孳?乃所愿者,时中之君子;措之仕止,久速而咸宜。
    大明遗民 朱之瑜
鲁屿甫赋于交趾国外营沙之旅次。
  一、李姓者,累次谕令取家眷,该艚要造府第。答云:『 …… (第 27 页)
「取舍」之义矣。又云天文非臣子之所得问,亦非远人之所敢言;已后幸勿再及!
    四月初吉,大明遗民 朱之瑜
白。
  一、留札存案。
     …… (第 28 页)
回,此中必有深意。若徐庶之母自误其身,可鉴也。恐久而遗忘,故书此以志其颠末云。
    四月十三日, 朱之瑜
谨记。
  一、介弟至;国王闻之,谓黎医官云:『这是大人、大才学、大学问;伊小子晓得甚 …… (第 29 页)
  能感无限依依,数言代别。即日, 之瑜
顿首再拜。
  一、瑜归至会安寓中,盗窃罄空;视舌虽存,瞻貂已弊。苍头远逝,黔突难炊, …… (第 31 页)
   祭王侍郎文(二)(明永历十一年、鲁监国十二年丁酉八月十四日)

  维大明某年、岁次丁酉,八月辛未朔,越十有四日甲申,知友 朱之瑜
谨以炙鸡絮酒之奠,为位于交趾之旅次,致祭于明忠烈知友经略直浙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前河南道监 …… (第 33 页)
  以前数款,名曰「述略」。述者,记其行事,无有粉饰文致;略者,具其梗概,不

能委曲周详。诛恶者法贵从宽,执笔者理宜存厚;况乎鬼蜮暧昧败俗伤风,事难直书,须敦大体。又且年来酬应既寡,闻见日疏,年衰善忘,转眼遗忽;偶追昨事,数日难寻:一时欲历叙精详,其势不能捷得。是以挂一漏万,略述大端;然已发上冲冠,罪不容戮矣。贤契幸为存之!他日采逸事于外邦,庶备史官野乘耳。
  辛丑年六月望日,明孤臣 朱之瑜
泣血稽颡拜述。 …… (第 62 页)
    (祖父遭世承平,无所建树;滥叨国恩,循至大官。今子孙又碌碌,祸当变革,不能阐扬先德。恐清朝传记必不序及,承命谆切,腆颜胪列耳。)
    履 历

  本年正月初五日,蒙谕开明履历。谨将履历缘由略节,开具呈览。
  恩贡生一员 朱之瑜,
年六十三岁。由南直隶松江府儒学生,浙江馀姚人。于崇祯(阙)(阙)月,蒙提督苏松等处学政、监察御史 …… (第 68 页)
    通计徵召、荐辟,除拟,除牙院疏荐外,凡一十二次,始终不受。此时天下大乱,宪纲荡然;前后不相闻知,外内不相炤会。况瑜一意韬藏,严禁家人子弟不许一字宣露,止称生员。后因监国鲁王驻跸舟山,间与朝会,理合开具朝单;恐涉欺君罪不可贳,是故酌量其中,权称贡生,犹然隐避初意。所以连次授官或京或外、倏高倏卑,殊无伦次,深贻识者之讥。其间荐主官衔、疏荐年月亦聊具大概,不能详记。盖 之瑜
少壮家修,本志功名钟鼎;痛愤憸壬构祸,立见社稷倾颓 …… (第 69 页)
   祭显考某府君文(清康熙二年癸卯二月初五日)

  维大明永历十七年岁次癸卯,二月辛丑朔,越五日乙巳;孝男 之瑜
谨以黄流庶羞之奠,致祭于显考皇明诰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府君、显妣皇明诰赠一品夫人前封安人之神位曰:
   …… (第 73 页)
  不佞于七月十一日到东武,因冒暑致疾。十八日见水户上公,礼貌甚优;上下俱已申饬,肃然可观。次日早,即令儒生小宅兄到寓致谢;云『昨日有劳,诚恐受热,相公心不自安;特令某来致意』。此礼甚好。又云不佞老人有道, 朱鲁玙
乃字也,不敢称;欲得一庵斋之号称之。不佞答言『无有』。三次致言,今已将 (第 78 页)
「舜水」
为号。 (第 78 页)
舜水
者,敝邑之水名;古来大名公多有此等,如瞿昆湖、冯巨区、王阳明,皆本乡山水也。今拨住中房,修理完日入屋 (第 78 页)
  所谓役者,是时安南国王檄取中国识字人,差官举以先生;一时掩捕,如擒寇虏。而使先生面试作诗写字;先生不作诗,但书 『朱之瑜,
浙江馀姚人,南直隶松江籍。因中国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薙发从虏,逃避贵邦。于今一十二年,弃捐坟墓妻 …… (第 94 页)
  癸亥(三年)七月十二日,上公与群臣议谥曰 「文恭先生」
。亲诣墓荐少牢;文曰:『呜呼!先生道德坤厚,才望高崧。生于明季之衰,遭于阳九之厄;危行砥节,屯蹇隐居 …… (第 104 页)
   明故徵君 文恭先生
碑阴                 
日本安积觉

  徵君 (第 106 页)
姓朱氏,讳之瑜,
字鲁玙,号舜水;明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曾祖诏,诰赠荣禄大夫。祖孔孟,诰赠光禄大夫。考正,总督漕军门, …… (第 106 页)
  其在长崎,贫不能支,门人安东守约折俸之半而养之。宽文五年,我水户侯梅里公闻其学植德望,厚礼而聘,徵君慨然赴焉;待以宾师礼,遇甚隆。每引见谈论,依经守义,启沃备至。教授学者,亹亹不倦。虽老而疾,手不释卷。
  天和二年四月十七日,卒于江户驹笼之第,享年八十有三,葬于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下。梅里公谥曰 「文恭先生」
,彰其德也;亲题其墓曰「明徵君」,成其志也。其在乡里,子男二人:大成、大咸;妻叶氏所出。女高,继室陈 …… (第 107 页)
  徵君严毅刚直,动必以礼。学务适用,博而能约;为文典雅庄重,笔翰如流。平居不妄言笑,惟以邦雠未复为憾;切齿流涕,至老不衰。明室衣冠,始终如一。鲁王敕书,奉持随身,未尝示人;殁后始出,今犹见在。凡古今礼仪大典,皆能讲究,致其精详。至于宫室器用之制、农圃播殖之业,靡不通晓。如其遗文,则有集存焉。



   长崎祭 舜水朱先生
文                    
张斐 …… (第 107 页)
  登彼西山兮,蹈此东海;夷、齐千古兮,而有公在。公之不死兮,将有所待;公而既死兮,痛讵有艾!嗟予小子兮,有志未逮。独行寡和兮,群刺为怪;天乎知我兮,心则已惫。既穷域内兮,复之海外。初至国门兮,阍者以戒。忧从中来兮,谁与为解?异方之人兮,鬼神是赖;公其佑我兮,无即于殆!



   祭 朱先生
(二)                      
张斐

  呜呼!中原陆沈,天倾地坼;狂澜一泻 …… (第 108 页)
  呜呼!已焉哉。唯浩气之常存,塞中天而不灭。起后生之顽懦,励壮夫之名节。慨

予生之独晚,慕前修之馀烈。闻父老之遗言,心每伤而呜咽。跪陈辞以奠哀,灵飘缈其来接!



   祭 朱先生
文                     
日本安东守约

  维天和三年岁次癸亥,夏四月十有七日 (第 109 页)
,门人安东守约谨以薄奠,敬祭于大恩师大明故徵君 鲁玙朱先生
之灵:呜呼!先生秉仁仗义,特徵不就,高尚其事;及胡入寇,屏迹四边。矫矫云鸿,不染腥膻。其在安南,国王 …… (第 109 页)
    朱舜水先生
文集后序                  
日本安积觉

  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 (第 110 页)
之、师教之、君食之;惟其所在,则致死焉』。臣觉幼年得事 文恭先生
者,先生臣贞吉之志而义公之赐也。幸而长于清明之世,忝职糜禄,皆义公与龙作公渊容海涵之恩;敢不夙夜兢兢 …… (第 110 页)
  往年义公辑先生之遗文,蒐罗搜访殆无所遗;使安东守约序其篇首。而龙作公克缵先志,校雠检阅;既为之序,又命臣识于其后。乃拜稽首撰言曰:惟 文恭先生
文集二十八卷,合六百七十四首,皆先生年迈六十以至八十三岁二十馀年间所作;而笔语、批评,不在此数。其间 (第 110 页)
  夫甘辉镇江之策,则明祚、郑氏之盛衰所由而判也。成功志急恢复,锐进取败,地蹙军孤:是为英雄终古之遗憾。初,其图大举也,修书乞我援兵,迎 朱之瑜,
幕府不报。瑜先事至厦门,则部下将吏、寄居缙绅袭明末弊风,佻达自喜;屏斥礼义,以为古气、骨董:瑜知大事 (第 29 页)
  这本「选集」所取碑传共有六十人,计采文六十一篇。其中除有清中叶以下关系台湾人物以及「文丛」作者(魏源、徐鼒、李元度等)外,亦有南明遗逸之士,盖属闵集所收道、咸以上人也。「选集」的体例,一如前辑:不依类分(缪、闵两集亦如钱集分类编纂,惟类目各有增损),改按时代先后混一编次。惟 朱之瑜
等少数南明人士,别以「补录」出之,载于书末。
  据缪集「自序」,缪氏尝补有乾、嘉诸名人十四卷,待刊 (第 1 页)
   补录
    朱之瑜
、张斐
    朱、张二先生传    
荀任

   (第 247 页)
朱之瑜,
字鲁屿,号舜水;馀姚诸生,从朱永祐、张肯堂、吴钟峦学。
  崇祯十七年,特徵不就。弘光一年,复徵不就 (第 247 页)
;授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监方国安军,复不拜。被劾,避于舟山。永历五年,□兵屠城,肯堂等死之;瑜知事既去,豫避日本,移交趾,复还舟山。寻将之越南而风不利,再至日本,又还舟山:其旨欲乞外援以图光复。乃三至日本而援兵竟不可得,于是复至越南(鲁王尝欲召还之;监国九年三月敕谕玺书,永历十一年一月始达越南。书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尚堪再试;终军之请,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恢复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瑜谢表曰:『臣虽无「节义文章」,足副主上「梦寐延伫」之求;至于犬马恋主之诚、回天衡命之志,未尝一刻少弛也。静候夏间前去日本,复从日本方达思明;所以纡回其道者,臣之苦衷,不便明言』-- 「舜水
文集」节引)
  十二年,郑成功将大举,招至厦门。瑜见其将吏、寓绅皆佻达屏礼,知大事难成;居其营中 …… (第 247 页)
镇定周详;提督马玉雄豪激烈,吐气吞胡。况复谦雅和衷,刚柔相济;分陕犹兴,文武同心:岂不足以复高皇哉』 (「舜水
文集」节引)!其愤惜金陵之役,责备延平,愀夫词志之悲峻也。当是时,□既荡定禹域,瑜义不媚□□;四至日 …… (第 248 页)
  初,甲申变作,贼执明氏诸子;及败,其党毛贞生挟定王慈炯而逸,欲投吴三桂谋反正。闻已降清,乃托之巢县叶五美、庐州李应生,殚力调护。五美恐泄,拥之远游。寻五美遇害,王转赴南京依王俊公;其子伊其,事之甚谨,相名以师弟。及郑成功讨□不克,□严索明氏子孙;伊其惧祸波己,乃赠王以行资,展侧至斐家。斐居之于萧山;

自是益力远游,潜结志士,欲奉王而图恢复。顷之,朱毓仁姚江至自日本,遇于吴兴,言水藩好士;斐大喜曰:『吾国之兴,必有藉于日本。今水户侯好义,舍此安适乎』!遂奋不辞家而航长崎。光国遣史臣大串元善见之;斐曰:『放失之夫,非求用也。欲一谒尊侯,而决心事耳』。时幕府修文偃武,惮事远征;故再至长崎,卒不获命而去。
  其在长崎也,尝闵慕 舜水,
为文祭之。交元善,至恳款;其复书曰:『幼学「春秋」,素秉尊攘之教;长虚岁月,徒为视息之人。将偕隐以入 …… (第 250 页)
  荀任曰:明季遗民乞师幕朝,皆不得命;识者疢之。夫日本之与华夏,海水相隔;其于吾族,固不能休戚与共者矣。然其优待遗老,发扬秘佚,终始绝通问于□,亦未尝不为谊举也。朱、张苦节,有古节烈义士风,而姓名不遗私史;苟非日人阐明幽光,祀越二百,其将斩乎! 舜水
老作宾师,得保衣冠于水藩;而非文踪迹,则虽日人亦莫知其所届,悲夫! …… (第 251 页)
 邓实曰:余读日本「支那杂志」所载日下宽所撰 「朱舜水
传」,其所纪朱、张二先生在日本之行事及其学术,有此篇所未备者。姑补缀于后,亦表章节义、发扬幽光者所乐 (第 251 页)
闻也。传曰:
     『舜水
在日时,公欲为起其第(按公即指德川光国)(第 251 页)
舜水
固辞曰:「吾藉公眷顾,藏孤踪于外邦,养志守节以保明室衣冠,感恩浴德莫大焉!且吾祖宗坟墓乔木秀美,想必 (第 251 页)
为虏发掘剪除;每念及此,五内惨烈。奈何独丰屋安居乎」!
     『舜水
为人谨严而抗爽,平居论学,是非程、朱、陆、王而不失其衡,专贵有作用。当时儒流动辄高谈性命,争论太极、 (第 251 页)
无极; 舜水
乃曰:「夫子至圣,不言天道;子贡名贤,言「天道不可得闻」。今贵国诸儒贤于古人,而宋儒过于夫子、子贡也 (第 251 页)
』。其尚友古人,尤推重诸葛亮、陆贽。
     『舜水
客居他邦,乡信阻绝;公谕寄书故国问其家信,且招一孙侍养焉 (第 251 页)
舜水
之在乡也,有 (第 251 页)
二子、一女。女幼字同邑何氏,其舅为□官;忿懑遘疾,未嫁而亡。子大成,有二子曰毓德、毓仁;孤贫养于外祖姚泰家。 舜水
所寄书达姚家,家人相与惊叹,始知其尚在天壤间。延宝六年,其孙毓仁来长崎候问而碍法禁,不能东; (第 252 页)
舜水
亦老疾,不能西,惟以书通情而已。 (第 252 页)
舜水
离家四十馀年,始得审问祖宗坟墓、旧友存没,悲喜交至;且戒之曰:「国亡家破,宜农圃渔樵,自食其力;百工 (第 252 页)
技艺亦不妨,惟虏官决不可为也」。
     『舜水
患咳血二十馀年,至是老疾稍渐,公使医诊之, (第 252 页)
舜水
辞曰:「犬马之齿既过耄耋,而欲用药石延旦夕之命,未为知命者也」。 (第 252 页)
舜水
作客已久,善操倭语;及病革,复操乡语,侍人不能解。年八十三,天和二年四月十七日没。临没,藏鲁王敕谕。 (第 252 页)
以儒礼葬于常陆瑞龙山麓,公亲临其葬,作文哭之;私谥曰「文恭」。又录「遗集」二十八卷,使门人今井弘济、安积觉撰其「行实」,并梓行于世。
     『舜水
强记精敏,虽老疾,手不释卷;博而约,达而醇。尝曰:「学问之道如治裘,遴其粹然者取之。若曰吾某氏学、某 …… (第 252 页)
     『舜水
已没数年,其孙毓仁再来长崎,闻讣号哭而去。
    『又有张斐者,慕 (第 253 页)
舜水
高义,追踪而至。闻其死,文以祭之;其略曰:「呜呼!中原陆沉,天倾地坼。狂澜一泻,九州尽决。既胥溺而莫 …… (第 253 页)
交。或言斐之西归,奉明「遗孽」举兵,不克而遁,莫知其所终。其文稿,水藩尝梓以行世。
    『论曰: 舜水
遇义公而全其节,义公得 (第 253 页)
舜水
而用其学;所期忠孝大节,不在辞章记诵之末。以此扶植纲常,养成人材;后世所谓「水户学」者,未尝不渊源于 (第 253 页)
兹焉。吾见 舜水
与乡人招其孙书曰:「英俊有耻者为上,性行淳洁者次之,循循雅饬者又次之」;其所以作人设教之意,顾亦如此 (第 25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