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書類
四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法制類
詔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評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農家類
醫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河漫入昭阳湖从沙河灌二洪浩渺无际而河变
  极矣明年河复决沛县南二三等铺冲入运河亦
  由湖陵城口入湖陂是时河臣朱衡 潘季驯
方改
  浚新河既而县东马家桥堤成(马家桥在沛县/东南四十里)
  水南趋横流复定而萧县在大河南五 …… (第 59a 页)
  或仅一二尺比之故道高三尺有馀停阻泛滥萧
  县境内一望瀰漫城内城外皆为泽国隆庆四年
  决溢崔家口五年河臣 潘季驯
上言大河原自新 …… (第 59b 页)
  势导涤自易则徐州以下河身亦必因而深刷四
  利也小浮桥来流既远则秦沟可免复冲茶城永
  无淤塞五利也报可既而 季驯
以言去遂中止神
  宗五年河冲萧县三十二年河臣李化龙言河自
  开封归德而下合运入海其路有三由兰阳出 …… (第 61a 页)
  州西北有泇河亦自山东峄县界流入境会沂水
  入于河隆庆六年邳州河决神宗二年河决邳州
  三年邳州河溢(是时河决崔镇逆灌邳徐既而 潘/季驯
浚塞之河复旧道十七年 (第 63a 页)
季)
  (驯
于河南岸睢宁界上筑洋山至土山横堤以防/横溢河安流三十二年泇河成而黄运分为两途) …… (第 63a 页)
  大河在宿迁县南十里东流为小河口睢水入大
  河之道也又东径桃源县城北西北四十里曰崔
  镇口隆庆五年河决运河浅阻神宗六年河臣
  季驯
始修塞之神宗二十六年于县境开新河分
  导黄河入海既而复塞
 又东南经清河县南而淮河来合焉 …… (第 63b 页)
  (北三十里清/江浦堤之东)出海平地水深尺馀四年淮决高堰
  河决崔镇(在桃/源县)横流四溢连年不治神宗六年河
  臣 潘季驯
培高堰以障淮水之东塞崔镇以防大
  河之北而黄淮复合是时亦增筑清江浦新城及
  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堤岸 …… (第 64b 页)
 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
 闸以时修固则淮不南分助河冲刷黄沙使海口无
 壅 潘氏季驯
论治河之要曰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
 急不宜缓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
 则停滞而沙淤此以堤束水 (第 68a 页)
 (漴潼四水与淮会为/五河口县取名焉)又东径泗州南盱眙县北(泗州/在府)

 (东少北二百十里水去州一里有浮桥为南北要道 潘季驯
曰淮挟汝颍肥濠等处七十二溪之水至泗)
 (州下流龟山横截河中故至泗则涌譬咽喉间汤饮/骤下吞吐不及一时 (第 52a 页)
呃塞其𫝑然也明神宗十九年)
 (泗州大水淮流泛滥高于城溺人无算浸及祖陵 季/驯
上言水性不可拂河堤不可弛地形不可强治理)
 (不可凿人欲弃旧以为新而臣谓故道必不可失人/欲支分以杀势 (第 52a 页)
 (淮水𤼵源河南南阳府桐柏县至江南淮安府安东/县入海至今仍由禹贡故道因河屡南徙至元之季)
 (年径从淮安府清河县之清口与淮合两渎并而为/一自有 明潘季驯
治河专恃固堤束淮清水刷黄泥)
 (沙使通流入海故淮盛则可敌黄淮弱/则黄淤塞而决溃是淮之为功大矣) (第 48a 页)
为黄淮交会之冲淮之南岸则运河流入/所谓清江浦曰也 河渠考明隆庆四年淮决于高堰)
(万历三年复决河臣 潘季驯
以为高堰淮扬之门户黄/淮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势必藉淮以刷沙于是筑)
(高堰堤起武家墩经大小涧历阜陵湖 …… (第 86b 页)
出黄无所入于是全淮毕趋清口会)
(于大河以入海而河与漕俱治盖高堰之筑始/于汉末之陈登脩治于陈瑄而复于 季驯
云)又东经
淮安府城北又东经安东县南而入于海(淮水自清口/而东五十馀)
(里而经淮安府城北去城五十里 (第 87a 页)
一方无已时百诗尝谓余曰废东坝


者多出于坝上之人至追咎苏轼单锷之言行废


高堰者出于泗州之人至恐 潘季驯
以毁陵之罪


殊可痛疾善乎欧阳公有言天下事不能全利而


无害惟择利多害少者行之其此坝与堰之谓哉 …… (第 47b 页)
白马湖东北注之郦道元遂以为此水直至


山阳口入淮而其说牢不可破矣窃疑高邮宝应


地势最卑若釜厎然 (潘季驯
两河议曰高家堰去宝应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邮)


(高二丈二尺有奇)䢴沟首受江水东北流至射阳湖而止 (第 82b 页)
曩时延及孟津河身亦浅水暴至不能容故也宋


世北河淤淀水不通行今南岸滩渚更多非止一


中潬矣 (潘季驯
两河经略疏曰黄河经行之地唯河南之土最松禹导河入海一经河南其) …… (第 64a 页)
 (集河淤河流于是一变四十四年河淤益甚而运大受其病未几河复决新集塞宠家屯东出沛之飞云)
 (桥谷亭沙河留城境山一带尽塞河臣 潘季驯
于三沽故道浚渠筑堤躬行督相不三旬而告成曹县在)
 (山东兖州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河在县南四十里黄陵冈在县 …… (第 176a 页)
 (是遂为大河之经流旧从城东北小浮桥合运河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决自商丘之新集出丰县之秦沟)
 (冲徐州之垞城而小浮桥一带渐淤新河比故道高出三丈有馀停阻泛滥妨运殃民万历初议复老黄)
 (河故道 潘季驯
疏言有五利而不果行迨三十四年河臣李化龙浚旧河自砀山县朱旺口东至小浮桥)
 (由是河归故道天启四年大涨 …… (第 177b 页)
 岸则邳州(邳州在淮安府西北三百二十里睢宁在州南六十里河去县五十里其地有羊山)
 (东北去州三里明万历中 潘季驯
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创筑横堤数十里以防泛滥即此又半戈山) …… (第 177b 页)
 (蓟自扬而南以至于广其海口内外皆有山有岛唯淮口独有沙潮落微露其形潮来则翻腾其上势若)
 (排天也明隆庆中黄决崔镇以北淮决高堰以东清桃塞海口堙而高宝诸州县几为巨浸于是复起 潘)
 (季驯
再董河道塞崔镇堤归仁而黄水悉归故河筑高堰黄浦而淮水复出清口会黄东入于海海口遂)
 (辟)盖自金明昌甲 …… (第 179a 页)
则河水南趋之势已极而一代之臣不过补苴


罅漏以塞目前之责而已安望其为斯民计百世


之长利哉 潘季驯
河防一览曰议者因海壅河高致决堤四


溢遂以浚海为上策不知涨沙当海口之中(嘉隆间云)


(梯关口有 …… (第 184a 页)
山盐高宝兴泰诸处悉为巨浸黄


水蹑淮之后浊流西溢浸及凤泗清口填淤海口


亦复阻塞而漕黄交病矣河臣 潘季驯
以为高堰


者淮扬之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


势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 …… (第 188b 页)
黄无所入全淮毕趋清


口会黄以入海而河与漕俱治盖高堰之筑始于


汉末之陈登修治于明初之陈瑄而复于 季驯



(隆庆四年王宗沐修筑高堰卑薄无所加随即圯坏至是经理始尽制焉)二十一年淮


复决于高良涧(在 …… (第 189b 页)
(一魁所举行大抵本企程之说)自是淮


患渐平虽时有决溢而培固高堰增置坝闸之外


无所为治淮长策矣 季驯
两河议曰高堰去宝应


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邮高二丈二尺有奇高宝堤


去兴化泰州田高丈许或八九尺其去堰 …… (第 190b 页)
者高家堰(家一)


(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闸以时修固则淮不


南分助河冲刷黄沙使海口无壅故 潘尚书季驯



治河之要曰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急不宜缓合


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


沙淤 (第 193a 页)
(一里有浮桥为南北要道 潘季驯
曰淮挟汝颍肥濠等处七十二溪之水至泗州下流龟山横截河)


(中故至泗则涌譬咽喉间汤饮骤下吞吐不及一时 (第 11a 页)
呃塞其势然也明万历十九年泗州大水淮流)


(泛溢高于城溺人无算浸及祖陵 季驯
上言水性不可拂河堤不可弛地形不可强治理不可凿人)


(欲弃旧以为新而臣谓故道必不可失人欲支分以杀势 (第 11a 页)
 高过徐城徐吕二洪昔称湍险者今悉已淤平(后议/用混)
 (江龙疏瀹河身不录右/系总漕侍郎吴桂芳疏)其要归于修堤束水使之归
 槽(近日治河右都御/史 潘季驯
疏中语)通前朱司空所论乃近岁治河
 之大略也按天地之有四渎犹人身血脉之有大经
 络渎者独入于海也今河 (第 95b 页)
 淤矣清口一淤高堰虽疏必不能尽泄淮涨故淮但
 可导之以入海而必不可延之使入江高堰坚则全
 淮尽趋清口而后黄淮不为泗患矣(此主 潘/季驯
议)
导渭自鸟鼠同穴
 按鸟鼠同穴山海经水经地志皆以为一山蔡传鸟
 鼠山者同穴之枝干信郦注而误也鸟鼠 (第 22a 页)
 运也宋真宗时赵守伦建议自京东分广济河由定
 陶至徐州入清河以达江淮漕路又以吕梁滩碛之
 险而罢至本朝始用之为运道云  潘季驯
曰黄河
 自关陜山西河南经丰砀出徐州接淮泗始为运道
 会泗沂之水蜿蜒而至清口(在清河县/名南河口)(第 22a 页)
 多淤绕丰沛漫秦沟(在丰/沛间)入运朱衡始开新河(起南/阳湖)

 (至留/城)隆庆时决睢宁(属淮/安府)高家堰大溃淮水东趋桃
 清(桃源/清河)万历初 潘季驯
筑高家堰故道尽复其后河
 北决莲花口又决荆隆口冲张秋已复南三十一年
 决黄庄浸丰沛李化龙始开泇河(起 …… (第 25a 页)
 水注卫河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溯流至于河阴
 顺流至于卫河则一举而得两运道不惟徐沛水患
 可杀其半而京师形势亦壮一倍 潘季驯
曰议者因
 海壅河高致决堤四溢遂以浚海为上策不知涨沙
 当海口之中潮退则见潮长则没无可施之处纵乘
  …… (第 31b 页)
 (演繁露曰泗/即今南清河)自宋神宗十年河道南徙东汇梁山泊
 合泗沂入淮今泗水既分流济宁入漕渠而沂自挟
 泇武祊浚诸水至邳州入黄河矣
  潘季驯
曰淮挟汝颍肥濠等处七十二溪之水至泗
 州下流龟山横截河中故至泗则涌譬咽喉间汤饮
 骤下吞吐不及一时咽 …… (第 62a 页)
 淮患黄即淮之贼也淮退则黄进淮愈退则黄愈进

 黄既侵淮而入淮必不能敌黄而出故必固守高堰
 使全淮尽趋清口而后黄淮庶不为泗患矣(此主 潘/季驯
说)
 (𡊮黄云全淮大患在高堰塞断下流自徐州以下水/不顺行其势不得不趋于北使稍疏此堰则众水皆) (第 64b 页)
 会耶观此二段议论则坝与堰可废乎不可废乎废
 东坝者多出于坝上之人至追咎苏轼单锷之言行
 废高堰者出于泗州之人至恐 潘季驯
以毁陵之罪
 殊可痛疾善乎欧阳公有言天下事无全利而无害
 惟择利多害少者行之其此坝与堰之谓哉 (第 229b 页)
势高
隐曲折往往可寻但禹初为九厥后或三或五迁变多
寡不同必欲按名而索故致后儒纷纷之论不得不辨
少时疑 潘季驯
司空言河不两行自古记之出何古后
读宋史河渠志载苏辙疏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 (第 5b 页)
 场私张嗣修懋修敬修坐谪植及同官不平交章劾
 吏部尚书杨巍语侵大学士申时行上谕内阁超擢
 植等五人植寻劾 刑部尚书潘季驯季驯
坐削籍上
 遂手诏吏部擢植添注太仆少卿廷臣多忌之十三
 年四月旱御史蔡系周劾植言旱实由植语多狂诞
  (第 24b 页)
 万石平籴民乃济召为左副都御史进吏部右侍郎

 以父老请侍养归而父卒二十六年河决单之黄堌
 起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漕初 尚书潘
 季驯
议开黄河上流循商虞而下历丁家道口出徐
 州小浮桥即元贾鲁所浚故道也以费钜未果东星
 即其地开浚起曲里 …… (第 24b 页)
 救复特疏讼之夺俸故事部曹不得改科道至是多
 营求以养蒙言而罢寻选工科都给事中采木四川
 及额商人输木后者诏追银以养蒙言获免 都御史
 潘季驯
奏报河工疏言河臣报成未久急求谢事而
 继者复告患矣其故皆由不久任也夫官不久任其 (第 26a 页)
正为诸生时从赠公之长安
乡先达民部栗公一见器公公在比部精法律手为爰
书廷尉无以难吏不得夤缘为奸大司寇 潘公季驯

重公曰卫君皭然不淄国士也公守青州政简而肃直 (第 21b 页)
   所费较所省为更大四曰任人主于慎选择明赏
   罚而归本于正己以率属五曰源流谓河水本清
   其淤涨皆由挟中国之水六曰堤防主 潘季驯

   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而尤以减水坝为要务七 (第 22b 页)
   不能无决决而不筑司河者之罪也河不能无淤
   淤而不浚亦司河者之罪也若欲保其不决不淤
   谁敢任之明河臣 潘季驯
曰治河必无一劳永逸
   之功止有补弊救偏之策不可有喜新炫奇之智 (第 5a 页)
 筠一并祠祀以昭国家念旧酬庸之典且亦使后之
 司务者知所激劝也该部其遵谕行
  二十二年二月戊辰
敕祠明臣 潘季驯
于清江浦是日
谕昨以内大臣高斌前在南河懋著劳绩特颁恩谕令 (第 49b 页)
 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一同祠祀更念有明一代治
 河之臣最著者惟陈瑄 潘季驯
二人而 (第 50a 页)
季驯
之功实
 优于瑄运道民生至今攸赖今清江之湄瑄有专祠
  (第 50a 页)
季驯
独不列祀典朕甚悯焉其以 (第 50a 页)
潘季驯
与陈瑄并
 祀春秋致祭以昭崇德报功之典
  三十三年二月
敕建旌勇祠时奉
谕将军公明瑞夙秉忠诚历著勋 (第 50a 页)
  瞻彼日月虚空发光圣君圣母焜耀万邦
  吉祥师(与唐公/主同调)
  日月之明兮容光必照圣君之明兮蒸黎咸造
  圣明时
  际圣 明时良
我福只横被恩泽良我禄只
  微言(与圣明/时同调)
  倏忽变迁顺其自然如彼蜃楼余生渺焉 (第 6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