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五經總義類
小學類
書類
紀事本末類
時令類
地理類
類書類
術數類
雜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正一部
清代道教文獻
 兵彼来伐我我不得不应
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陈浩连上/节今分)
 正义郑氏康成曰变天道谓以阴政犯阳绝地理谓
  易刚
柔之宜乱人纪谓仁之时而举义事(孔疏易说/卦云立天)
 (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第 46a 页)
 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习而无所不利不习谓其自
 然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也
 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以直也在坤体故以方
  易刚
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于坤
 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尽地道在人
 识之耳乾坤纯体以 (第 23b 页)
  之象九三刚健而正与五同功故用此爻当天子
  之享则无骄亢矣若小人处之柔弗胜其任处之
  不当必有满盈之害岂特害于而家哉三五既交
   易刚
为柔圣人因柔以著戒焉(易/传)
  新安朱氏曰亨春秋传作享谓朝献也古者亨通
  之亨享献之享烹饪之烹 (第 20b 页)
 伊川先生曰损者损所馀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谓
 下三阳上三阴三阳同行则损九三以益上三阴同
 行则损上六以为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也上以柔
 刚
而谓之损但言其减一耳上与三虽本相应由二 …… (第 23a 页)
 又曰伊川易传损六三曰三阳同行则
  损九三以益上三阴同行则损上六以为三三人
  行则损一人也上以柔 易刚
而谓之损但言其减
  一耳上与三虽本相应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
  两相与也初二二阳四五二阴同德相比三 (第 27a 页)
与上
  应皆两相与则其志专皆为得其友也傅言损三益
  上损上为三以柔 易刚
二爻升降此正论卦变也
  (丛/说) (第 27a 页)
  可远可离者非道可远者亦非易也易之为道数
  迁而变动未尝止周流六爻或以下而升上或由
  上而降下以刚易柔以柔 易刚
不可以常道拘也 (第 31b 页)
起不可从我始(为客不利主人则可/ 吕可下有以字)毋变天之道(以阴/政犯)
(阳/)毋绝地之理 (易刚
柔/之宜)毋乱人之纪(仁之时而举义事/ 淮无是月至此)
(一/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已之气乘之 (第 5b 页)
天殃作称兵必有天殃足利本同
注岁始省录下有之字宋板作也字 妊生之类下肉
腐曰胔下逆生气下以阴政犯阳下 易刚
柔之宜下而
举义事下共有也字 盛德所在宋板盛作威 谓死
气逆生也谓作为宋板足利本同 主人则可作主则 (第 9a 页)
者益不足也三人
谓下三阳上三阴三阳同行则损九三以益上
三阴同行则损上六以为三三人行则损一人
也上以柔 易刚
而谓之损但言其减一耳上与 …… (第 8a 页)
必为柔之所疑而不足
以成说故曰三则疑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存疑)衡水孔氏曰初九自损已遄往己以 正道
速纳同志
斯来无复企予之疾故曰损其疾疾何可久速乃
有喜故曰使遄有喜无咎 (第 10a 页)
 无穷圣人用易以合德为道是以道体乎撰也神明
 之德虽幽晦易之阴阳合德之一皆足以通之也神
 明本无迹故德莫测圣人用 易刚
柔分应是以心通
 乎神明也体天地之撰用合德以一其二也撰为事
 为阳则体之通神明之德用刚柔以此一分彼一 (第 37b 页)
 (习而无所不利不习谓其自然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
 (至刚以直也在坤体故以方 易刚
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于坤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
 (也直方大足以尽地道在人识之耳乾坤纯体 (第 15b 页)
 (与则专三则杂而乱卦有/此象故戒占者当致一也)程传(损者损有馀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谓下)
 (三阳上三阴三阳同行则损九三以益上三阴同行/则损上六以为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也上以柔 易刚)
 (
而谓之损但言其减一耳上与三虽本相应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两相与也初二二阳四五二阴同) (第 10a 页)
 量也直方大则无不利矣然皆出于自然无所用力

 也传曰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
 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以直也在坤体故
 以方 易刚
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
 于坤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尽地道
 在人识之耳乾坤纯体以 (第 39a 页)
而害于理二者交战于心胸次何以能裕二居下而能得中故需于沙而衍在其中也虽当时不免于小有言而迨其相需既殷必 易刚
为柔以君臣相遇而终言亦何患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九三重刚不中健体好动亦志欲得君以行道而适处于上下相交 …… (第 5a 页)
论也
九五讼元吉
此卦覆需天道上升云气下降需二进居五位飞龙在天大人之象也卦中五爻皆不得正唯九五宅中表 正道
立于已而可为民表且位居离上明而能通内无私应公而能溥明通公溥自有以平天下之情消天下之争故二以归逋而无眚 (第 16b 页)
文王陷于非辜非德有亏所处之地然耳然天下虽有险难之境而圣人初无险难之心故当其遇患也自上而下(以覆卦言) 易刚
为柔(以本爻言)履震之大涂而宠辱不以动于中利害不以萦其念其履道也(二变震为大途道之象)抑何其坦坦而平 (第 14a 页)
元亨
卦名大有以六五也但六居五位虽尊而不可谓得位虽中而不可谓大中而传云然者以大有六五通于比之九五以柔 易刚
以六五为九五故曰柔得尊位而又大中也既德位兼隆斯上下交应此大有之所由名也然六五一柔耳何以能通比而得元亨 (第 14a 页)
在小者以罢顽而困于长上自是可羞(阳大阴小小吝自指腊与毒言非噬者小吝也)在上者处此终能噬之而嗑(谓柔进 易刚)
虽毒何害盖无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当得浪切)
六三居位不正于人为奸邪于事为烦罢于肉为变味爻谓遇毒谓 …… (第 5b 页)
(也)不知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刚柔相配乃其正理不独三之于四无文过之尤即至于终五上交 易刚
柔相贲皆得相杂适均之宜亦无尤也又何疑于三哉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戋在干切)
此爻乃发明卦中小 …… (第 15a 页)
(直曰白究之五之帛贲于上四之皤贲于五均之一白而已)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白贲何以无咎以五上相 易刚
柔相间之志上得之也(上在五为坎坎为志此句并发明小利有攸往之意) (第 17a 页)
反身自治即大学齐家在脩其身之旨也(巽为股以下偶两岐取象下为股故上为身反者 易刚
为柔变而之正也上爻正则六爻成既济之定故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睽䷥(兑下离上)
睽小事吉
睽字从目从耳从 …… (第 10b 页)
何哉)夫巷而得遇则离宫之宠有日何咎哉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王后相接当在宫庭之内今相遇于巷似非所由之 正道
不知乖违之时与处常有异于巷之遇非野合也于道何失乎此即丧马勿逐自复之义失道二字 (第 17a 页)
五志不舍乎四之命(五居坎中为志四动变巽为命)故五有以默回夫造化而四得以 易刚
为柔也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卦之所以为姤者以初六也既以初六何诸爻皆不曰姤独上九曰姤也以初六一阴方生志欲 (第 17b 页)
已备矣然卦自初二易位五爻皆正唯上九不正不正则水火之功未成烹饪之事亦犹未竟也上九居卦之终有必变之理变则 易刚
为柔六爻皆当所谓举鼎以耳运耳以铉者可不名之为金直可名之为玉矣盖刚柔兼备者玉之德然也(九二本自互乾而来 (第 21b 页)
三其卦为蛊刚上柔下变长女而从少男则法当戒饬也
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若损之初与二 易刚
而为柔其卦为剥五阴盛长一阳仅存如果之烂而将落也使益之五与上亦 (第 9b 页)
易刚
而为柔其卦为复五阴将退一阳再来如人之去而复还也由剥而再杂一刚于其四其卦为晋阳未离 …… (第 9b 页)
(巽本顺震而行今乃越坤而从于兑是倒行矣故曰颠也)其颠之之意非欲求遇于刚乎(兑后复乾)彼否之二三以柔 易刚
其卦为姤姤者遇也即以柔遇刚也夫阴之依阳原属正理若如否三下于四其卦为渐女归以礼必待长男而行则泰三居上二 (第 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