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職官類
傳記類
詔令類
時令類
法制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列傳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法家類
譜錄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曲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詞曲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神部
正一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上文明以周贯下何缘此处忽入殷礼云使
    周亦乘素车则孔子不曰乘殷之辂夫三正
    通于民间则周亦有 夏时
子在齐闻韶则周
    亦有韶舞特未广于天下耳周有殷辂似不 (第 22b 页)
至之祀合于二郊三年十一月庚寅冬
至祠天郊于圜丘是犹用圜丘之礼非专祈谷之祭故
又不得用辛也今之郊享既行 夏时
虽得迁郊谓宜犹
必用辛也徐禅所据或为未宜又案郊特牲曰受命于
祖庙作龟于祢宫郑玄注曰受命谓告之退而卜也 (第 27a 页)
徐邈云宫室谓郊之斋宫衣服车马/亦谓郊之所用言一事缺则不可祭何)
(得九月/用郊)
 (吴氏澄曰九月乃 夏时
孟秋建申之月岂郊之时乎/不卜日不卜牲而彊用其礼焉故曰用非时之甚不)
 (敬之/大也)
襄公七年夏四月 …… (第 17a 页)
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子不志三月卜郊
何也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
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 以正
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
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注意/欲郊) (第 19b 页)
 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蔡邕王肃云周
 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證明
 文多不载束晰以为 夏时
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
 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
 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即为秦典其 (第 23b 页)
 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臣谨案春秋文公六
 年闰十月不告朔榖梁传曰闰附月馀日天子不以
 告朔左氏传云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 以正时
时以
 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
 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宁有他月
 而废 (第 34a 页)
          右四方正祭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

祠祭禽于四方(注以所获禽祀四方之神也司马职曰/罗弊致禽以祀祊 疏谓猎竟也主祠)
(谓典祭祀者也禽者兽之通名也四方四方有功于方/之神也四时田猎皆祭宗庙而分时各以为主也春时)
(土方施生猎则祭社为主也 夏时
阴气始起象神之在/内猎则祭宗庙为主也秋时万物以成猎则以报祭社)
(及四方为主也冬时万物众多猎则主用众 …… (第 7b 页)
两圭又云璋邸射以祀/山川是璋又半一圭故云半圭曰璋公羊传亦云宝者)
(何璋判白亦半圭曰璋云象夏物半死者 夏时
荠麦死/是半死云琥猛象秋严者谓以玉为琥形猛属西方是)
(象秋严也云半璧曰璜者逸礼记文似半圭曰璋也云 (第 10b 页)
    四郊是并八蜡之本义俱失之而非主先啬
    祭司啬之意矣皆郑氏误之也
 (杨氏复曰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三正不同/夫子告颜渊独以 夏时
为正盖建寅者生物之始亦)
 (人事之始故以为岁首建丑者成物之终亦人事之/终故以为岁终则行蜡腊之祭宜也 (第 16b 页)
 (文备之事尔而于礼莫不然也故曰其礼/亦然以其道未始不相因故曰其道一也)
郊特牲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注古谓 夏时/
也 疏夏立)
(尸唯有饮食之时乃坐若/无事则倚立由世质故耳)
少仪其有折俎者取祭反之不坐燔亦如之尸 (第 10a 页)
宗庙之事 曰礿者皇氏云礿薄也春物未成其祭品)
(鲜薄也孙炎曰礿者新菜可礿夏曰禘者皇氏云禘者/次第也 夏时
物虽未成宜依时次第而祭之秋曰尝者)
(白虎通云尝者新榖熟而尝之冬曰烝者烝者众也冬/之时物成者众孙炎云 …… (第 5a 页)
 (陈氏礼书龙勺龙阳中之阴也渊/潜而为仁以泽万物故夏以之)
 (方氏悫曰勺/用以酌酒者)
 (陆氏佃曰龙勺/以能施为义)
    蕙田案此 夏时
享灌酒之勺
夏后氏之四琏 (第 26a 页)
 (林氏椅曰周家因祭祀/而用田因田而教战)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注三田/者夏不)
(田盖 夏时
也周礼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乾豆/谓腊之以为祭祀豆实也 疏一为乾豆者谓乾之以)
(为豆实豆实非脯 (第 7b 页)
 疆
王圻续通考嘉靖十五年秋罢中元节内殿之祭著为
令先是上谕礼部尚书夏言曰春清明秋霜降二节于
陵前祭甚合礼今中元亦有陵祭内殿其勿渎可也言

对曰中元系是俗节事本不经陵祀既有遣官而内殿
又有祭祀事涉烦数上从之
明史礼志嘉靖十七年定享祫礼凡立春特享亲祭太
祖遣大臣八人分献诸帝内臣八人分献诸后立 夏时
祫各出主于太庙太祖南向成祖西向序七宗之上仁
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向秋冬时祫如夏礼
春明梦馀录十七年九 …… (第 18b 页)
神乐别歌三献彻馔还宫乐如太
庙仁宣英宪四庙乐歌同孝武二庙迎神乐别歌三献
彻馔还宫歌同睿庙乐异于诸庙立 夏时
祫各出主于
太庙大殿行礼立秋时祫如夏礼乐歌异于夏立冬时
祫如秋礼迎神彻馔还宫乐歌异于秋季冬中旬大祫 (第 19a 页)
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注记鲁失/礼所由也)
(献子欲尊其祖以郊天之月对月禘之非也鲁之宗庙/犹以 夏时
之孟月耳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
(公于太庙日疏此一节明鲁郊禘之事七月周七月建/午之月也 至夏 …… (第 44b 页)
 (通典禘以夏祫以秋诗閟宫傅云诸侯夏禘则不祫/秋祫则不尝惟天子兼之是也崔灵恩云禘以夏者)
 (以审谛昭穆序别尊卑 夏时
阳在上阴在下尊卑有/序故大次第而祭之故禘者谛也第也祫以秋者以)
 (合聚群主其礼最大必秋时万/物成熟 …… (第 70b 页)
 (山堂考索禘祭以为夏四月其说一也而于祫祭则/或以为秋或以为冬如毛氏诗解閟宫传曰诸侯夏)
 (禘则不礿秋祫则不尝惟天子兼之是以祫为秋祭/也崔灵恩亦云禘以夏者以审谛昭穆序别尊卑 夏)
 (时
阳在上阴在下尊卑有序故因次第而祭之祫以/秋者以合聚群主其礼最大必秋时万物成熟大合) (第 71a 页)
 (以犬尝稻者以金合金也夫胜所以治之生/所以养之合所以和之故食齐得其宜焉)

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注此/尝雏)
(也而云以尝黍不以牲主榖也必以黍者黍火榖气之/主也含桃樱桃也 疏黍是火榖于 夏时
与雏同荐之)
(如郑此言则黍非新成直取旧黍故下孟秋云农乃登/榖注云黍稷于是始熟明仲夏未熟也蔡氏以为此 …… (第 2b 页)
 故春秋讥之榖梁言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于祢
 庙礼也又曰闰月不以告朔然受朔于祢则异于玉
 藻闰月不告朔则异于左氏(左氏曰闰 以正时
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
 (道于是乎在不/告朔弃时政也)祭法诸侯月祭不及祖考其说与榖
 梁同不知 (第 11a 页)
 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英宗大渐遗命曰

 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退而书
 之册宪宗立上两宫徽号下廷臣议太监 夏时
希贵
 妃意传谕独尊贵妃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
 争乃两宫并尊而称后为慈懿皇太后及营裕陵贤
 时请 (第 13b 页)
营三圹下廷议 夏时
复言不可事竟寝成化四
 年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 (第 13b 页)
夏时
怀恩
 召大臣议彭时首对曰合葬裕陵主祔庙定礼也翼
 日帝召问时对如前帝曰朕岂不知虑他日妨母后 (第 13b 页)
    祫祭又何与乎听朔在明堂月祭则在五庙
    朝庙行于每月朝享间于四时各有攸当何
    可混三者而一之耶
左氏传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 以正时
时以作事事以
厚生(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
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第 19a 页)
异义公羊说每月告朔朝庙至于闰)
(月不以朝者闰月残聚馀分之月无正故不以朝经书/闰月犹朝庙讥之左氏说闰 以正时
时以作事事以厚) (第 29a 页)
    举他事魏明帝以元正日崩便是忌日朝贺
    之礼自应不举适会其时改用丑正因改朝
    正之礼于建寅复用 夏时
事出偶然耳不然
    则如刘肇议过正一日朝会似亦可行也
 魏志钟繇传明帝时有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 …… (第 14b 页)
 诞笃天庆旁济彝伦仰齐七政 烈烈景皇克明克
 聪静封略定勋功成民立政仪形万邦式固崇轨光
 绍前踪 允文烈考浚哲应期参德天地比功四时
 大亨 以正
庶绩咸熙肇启晋宇遂登皇基 明明我
 后玄德通神受终正位协应天人容民厚下育物流
 仁济我王道晖光日新 …… (第 28b 页)
    歌咏晋德陈于元会为宜以非朝会正曲故
    不录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
礼志武帝咸宁三年四年并 以正
旦合朔却元会改魏
故事也
惠帝本纪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临朝不设乐
礼志武帝以来国有大丧辄废乐终三年惠 (第 32b 页)
 (张氏尔岐曰此下言亲迎之礼先陈同/牢之馔乃乘车往迎妇至成礼共三节)
设洗于阼阶东南(注洗所以承盥/洗之器弃水者)馔于房中醯酱二豆
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皆盖(注醯酱者以醯和酱/生人尚亵味兼巾之)
(者六豆共巾也巾为禦尘盖/为尚温周礼曰食齐视春时)太羹湆在㸑(注太羹湆煮/肉汁也太古)
(之羹无盐菜㸑火上/周礼曰羹齐视 夏时)
尊于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 (第 9a 页)
 (吕氏祖谦曰既飨燕而定经制以整属其民上则皆/统于君下则各统于宗盖古者建国立宗其事相须)

 (楚执戎蛮子而致邑立宗/以诱其逸民即其事也)
    蕙田案公刘 夏时
之诸侯也诗述其燕饮群
    臣之事云俾筵俾几则筵宾授几之礼也云
    执豕于牢则殽烝折俎之礼也云 (第 19a 页)
 通而强欲回护遂谓五载一巡止至一岳若
    遍周四岳须二十年谬矣诸儒驳之甚当
    又案每巡皆用 夏时
中月易称至日不省方
    非谓十一月不省方原并行不悖若邵氏之
    闻见后录乃因仲夏盛暑不宜至衡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