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書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而已○时氏澜曰德修罔觉已几于大而化之矣复/使之监于先王者盖至公无私之理虽圣人不可有)
 (一毫自恃之心也○王氏樵曰为治孰非学中事谓/成宪不阕于君德固不可但监于成宪与上 文学古)

 (
自是相对而言如夫子远宗/尧舜之道而法则近守文武)
惟说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集传式用也言高宗之 (第 23a 页)
的非
也为学为治自后世始分在古人敩既居学之半则为
治孰非学中事谓成宪不关于君德固不可但监于成
宪与上 文学古
自是相对而言如周官中 (第 47a 页)
学古
入官 (第 47a 页)
(方干诗买药将衣/尽丨丨见字迟又)
(王安石暖阁诗联屏盖障/一丨丨南设钩帘北置床)持方(欧阳修祭范公 文学/古
居今丨丨入圆)披方(欧阳修/诗丨丨)
(养丹砂候/节煎秋术)净方(法苑珠林欲出/秽土游息丨丨)薛方( (第 34b 页)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
官安国为諌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
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

  古 文尚书(学古编)
  系后人不知篆者以夏竦韵集成亦有不合古处若言
古今篇次文法同异姑存之言字画则去之

  古文孝 (第 5a 页)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
官安国为諌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
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

  古文尚书 (学古
编)

  系后人不知篆者以夏竦韵集成亦有不合古处若言
古今篇次文法同异姑存之言字画则去之

  古 (第 5a 页)
文孝经 (学古
编)

  内一篇大谬今文无之后人妄欲作古以古文字集成 …… (第 5a 页)
  郑枃论古文(衍极)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𨽻如冬八分行草岁之馀闰


  元吾衍论科斗书 (学古
编)

  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象
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 …… (第 8a 页)
  史籀者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时有异同
宣王之时天下之书同文及其衰也诸侯各自为政而
字画之形亦异殊矣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
秦文者而斯作苍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
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为小篆

是时天下多事篆字难成长安下士人程邈得罪系咸
阳十年从狱中增减大篆去其繁复奏之始皇以为善
出邈为御史名其书曰𨽻书凡奏事令𨽻人书之故又
谓之佐书自尔秦书有大篆小篆刻符包蛇𨽻书等凡
八体焉仓颉爰历博学三篇至汉时闾里之师并为苍
颉篇而籀本至建武时已六篇矣今称史籀之迹者惟
岐阳石鼓文尔

  元吾衍论𧒘匾法 (学古
编) (第 13b 页)
  吕祖谦曰无愆德之至难也舜德盛矣皋陶惟曰
  罔愆而已
  王樵曰为治孰非学中事谓成宪不关于君德固
  不可但监于成宪与上 文学古
自是相对而言如
  夫子远宗尧舜之道而法则近守文武 …… (第 101a 页)
  德全于身为成德法垂于后为成宪本成德以敷
  成宪如三风十愆皆圣谟洋洋垂贻后昆者也德
  既允协而复监兹成宪尚何愆之与有夫论学必
  曰师古 学古
训以期有获修德之要也论治必曰
  由旧监成宪以期无愆建事之本也高宗与傅说
  君臣相得说以汤望王王以 (第 102a 页)
拜集贤
萧贞敏公贞敏隐终南为学精勤夜以继昼公寓其旁
僧舍攻苦食淡人不能堪公裕如也归复游汉上从翰
林姚 文公学古
文公奇之以书抵真隐曰子翚谈论锋
出其践履一以仁义为准文章不待师传而能后进无
是伦比于是真隐以女妻公公 (第 19a 页)
    空明山人歌
     乌夜啼引
     玉笙引
    律诗五言
     兴福院会秦文仲 文学古
二首
     送谢参军
     次韵荅高元善 …… (第 6b 页)
     娄江杂诗二首

    与 文学古
秦文仲游至正观
    次韵荅文仲郭羲仲联句见寄
    次韵钱都事诚夫海上书事
    送诚夫使吴 (第 9a 页)
   其二
百雉坚城镇海头霜风中夜肃𧴀貅乾坤浩荡鲸波息
井邑苍茫蜃气浮民瘼东来皆可念妖氛西望未全收
将军莫负黄金印一鼓归封万户侯

   同 文学古
秦文仲游至正观
西郭维舟水满津从容郑圃得寻真蓬莱路隔人间世
桃李花开劫后春风雨或闻蛟抒响弦歌曾与竹堂 (第 4b 页)
    郑东季明一首
    陈基敬初二首
    杨基孟载一首
    吾衍子行一首
    刘致时中一首
     文质学古
一首 (第 8a 页)
逮唐
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駮而就其所学皆
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
为古之 文学古
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
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
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 (第 9b 页)
敕。前剑南三川榷盐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萧睦前知
盐铁转运山南东道院事殿中侍御史周载等。由 文学古。
施于有政。三验所至。莫非良能。河池近藩。南平东险。绥戎
阜俗。必藉长才。副我虚求。(一作怀)牧兹凋 (第 10a 页)
月之高高。足以雪
曩岁之烟沉。恢张祢刺。壮平生之意气。弃掷终繻。如此若
不激切擎邱。凄凉誓剑。岂谓修 文学古。
何名励节砥躬。伏
自虔侍清尘。仰叨殊遇。未尝一夕。不将心祷于神明。纵极
千言。难以笔书于丹赤。攀谢感 (第 16b 页)
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之基斯道之明
其本于学乎贾谊谓人君不可以不学故虽圣人亦资
于教五帝三王皆有师而求多 文学古
训逊志时敏念
终始典于学不独殷高宗为然古今帝王之至训也汉
之贤君祖德师经承师问道致治之盛其有以哉若天 (第 10b 页)
北袁英河,户部尚书谥恭简,敕葬。
蕲水县
宋学士陶榖墓 在金鼓山。
明高丞相墓 在治北六十里。
武状 元文质
墓 在县北。
明漳国公王聪墓 在县西南司家坂。杨思义墓 在黄草湖,户部尚书。
孝子范承吉墓 在县西土
罔闻于行。按孔传云。我无闻于所行之事。此胜似今传。
说命[下]
第三节○人求(止)建事。按此恐正与下 文学古
有获事不师古二段相应。传之分人已可疑。
第五节○惟敩学半。按小注朱子第一说推以教人。下据语类有与之讲 (第 604H 页)
门之琴曰。精神形于内。而外谕哀于人心。此不传之道。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为人笑。后之为诗 文学古
者。唯不达乎此也。 主术训。非澹薄。(一作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 (第 306L 页)
辈所宜谅察者也。岂可以不欲于己者。施于大卿乎。是故。弟未尝向人称大卿文。而人有问之者。则谩应之曰。其 文学古
人。而方进而不已者也。近闻李君廷燮氏。见其文。归而语人曰。三百年无此作。人皆纷然诵传。于是大卿之名。 (第 232H 页)
。使向之数君子当之。犹将改其虑易其算。而叹古今之殊异。汶园公之所以属意于君者。其以是欤。然窃覸君生于 文学古
家。飘飘有词翰才。虽其口说经济。而旧日之嗜好。尚隐然在眉宇间。如鱼鸟之于江湖山林。所安所习。猝难弃之 (第 282H 页)
,灿东,寿东出系,尚东。弘远二男禹东,锡东参奉出系。德远一男遇东。佐东系子殷默。以下不录。于乎。公生 文学古
家。尝服膺于久庵先生居敬有力则所穷益精穷理明则所居益有地之语而从事焉。则门路固已正矣。又得定斋柳公志 (第 324L 页)
律。身心收饬。行检敦实。终身守静。不以世利役心。忠信内积。闻望外驰。道伯公荐于 朝。乡洛士大夫无不以 文学古
遗器待。而识者以不为世用。展布所存恨之。盖其平生谨守累世之典型。慕效彝庵之学规。以有所立。而优为子孙 (第 251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