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伯德履信” 相关资源

地理類
類書類
別集類
 何南卿(芮城/人)

大德中乡试
 格 忠(榆次/人)     张遵信(翼城人晋/府经历)
  伯德履信(平定人忻/州学正)
皇庆中乡试
 李仲玉(忻州/人)
延祐二年进士
 王士元(临汾人国/子监司业)   薛天辅(虞乡 (第 58b 页)
 总管中大夫毁淫祠变恶俗禁黠兵善政最著至正
 间应诏上封事数千言反覆以恤民为说上欲大用
 之忽疾卒 伯德履信
(第 58a 页)
顺之
平定人少聪慧笃志好学博通经史 (第 58a 页)
  有亭巍然在江村草堂之后而知止居之傍覆以茨
涂以垩栋柱榱楹以及薄栌杗□靡不曲弱不中程
撬□以为垣仅仅蔽风雨而长江大河之南北靡不
仰而颂曰此北海亭也创于侍御公以之训伯顺寒
暑燥湿于是者三十年成进士去伯顺又以诲其子
石卿石卿寒暑燥湿于是者又几三十年举天启辛
酉畿内第一人当吾乡魏子孔时为行人时尝策蹇访
伯顺于江村馆于是时有唱和吟咏传于时是时

石卿犹为诸生伯顺亦郎民部及石卿膺乡荐伯顺
同余参高阳公军事石卿往来于辽亭遂窅无人而
行人为给事中数年矣逮于珰其子子敬行乞过伯
伯顺之
太公复馆之于是子敬日夜号太公为不
食也而所逮左中丞之弟若子亦继馆焉伯顺抗时
归周吏部之客朱生以吏部逮 (第 71a 页)
  取节录序
取节录十卷容城孙奇逄字启泰之所辑也以
史家凡例取之则忠义壹行孝子烈妇之属居
多以公羊三世考之则所见所闻居多甚矣启

泰之长于取节也启泰生于北方与定兴鹿太
尝伯顺偕游于吾师高阳公之门公器之曰吾
四友之二也天启中逆奄乱政伯顺从公于关
门奄所遣刺事者旁午帐下公每厉声诃问你
家老公云何不少假颜色奄遣人属伯顺通慇
勤于公伯顺叱去之甲子之秋公疏请人觐欲
有所建白群小诉于奄谓公将兴晋阳之甲伯
顺为谋主伯顺弗顾也当是时桐城左佥院嘉
善魏给事长洲周吏部先后逮系其子弟傔从
閒行昼伏莫敢舍者启泰与 伯顺之
父太公子 (第 16a 页)

元顺之
思亲盖有出于负米之上者矣惟日勉之毋徒
思而止是为序
  送伍先生序
古言师道立则善人多今以素学之士遇 (第 5b 页)
  余自癸丑通籍与定兴鹿伯顺吴门周景文同试政司
马署中志意叶洽彼此以名节相砥期为岁寒交嗣余
与景文先后出理齐闽而伯顺为计部郎以争留金花
左迁去余庚申入吏部引景文为同舍而就家以原官

起伯顺辛酉予休沐里居移书长安荐伯顺可入吏部
议既定时高阳相公行边伯顺自愿辞铨相随五年量
移尚玺己巳转奉常浸浸大用矣心嫉要人柄政竟移
疾归海内喁喁方以公出处卜世道隆替丙子遇变竟
殉城以死呜呼生平大槩若此矣其人固无需文以传
而予又论定其文梓之序之岂其人之必待文以传哉
则固以为 伯顺之
文也已爱其人者即其人之片语只
字宝若天球琳琅 (第 22b 页)
伯顺之
文实足以传者乎方今鸡 …… (第 22b 页)
理百世之下闻者犹将兴起焉然此 伯顺之
文亦即 (第 23b 页)

顺之
人也垂白孺慕四世一庖家无嘻嗃人风静穆其
植本良厚矣故帑可以无争也以续三军之命而毅然
争铨可以无辞也急 (第 23b 页)
从浩博中体认精微。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正此说约之旨耳。今天锡复刻此编于楚,附以近溪语录,意谓 伯顺之
说,得之阳明最深,而近溪之说与阳明合符,予谓由阳明而子静,而纯公元公岂有不符哉?由纯公元公而颜曾思孟 ……神考三王俟后圣,亦岂有不符哉?总之本诸身者,是则言无不合,言合而本诸身者,行亦无不合也。切愿学人,因 伯顺之
说,观 伯顺之
行,予自丁酉交伯顺,至今为丙子之年,溢四十载,深知其为浑成无亏,齐得丧一死生之人,故其所说皆躬之所行
  金
  伯德特离补    伯德梅和尚
  伯德窊哥     伯德胡土
  伯德玩
  元
   伯德履信
 石户姓部列传
  上古
  石户之农
 石骀姓部列传
  周
  石骀仲
 石盏姓部列传
  金 ……年十月,李全据安丘,提控王政屯昌乐俟王庭玉兵同进讨。宣差太府少监伯德玩擅率政兵攻全,为全所败。
伯德履信
按《山西通志》:履信,字顺之,平定人。少聪慧过人,笃志好学,博通经史。大德元年,以乡荐领忻州学事,正
浩博中体认精微。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正此说约之旨耳,今天锡复刻此,编于楚,附以近溪语录,意谓 伯顺之
说,得之阳明最深,而近溪之说与阳明合符,予谓由阳明而子静而纯公,元公岂有不符哉,由纯公元公而颜曾思孟 ……鬼神考三王,俟后圣亦岂有不符哉,总之本诸身者,是则言无不合,言合而本诸身者,非即合亦离也。窃愿学人因 伯顺之
说,观 伯顺之
行,予自丁酉交伯顺,至伯顺丙子之年,盖四十载深知其为浑成亏齐,得丧一死生之人,故其所说,皆躬之所行,
 王旭       杨桓
  苗好谦      胡谔
  詹崇朴      段思诚〈思温思义〉
   伯德履信     
杨如山
  凌纬       员炎
  王构〈士熙士点〉 姚燧
  阎复       王琦
  戈毅 ……思义字季方,号西溪菊轩子,荐授平阳路儒学教授,不就。往来韩城,爱其风土,因徙居焉。以经史授徒。不倦 伯德履信
按《山西通志》: 伯德履信
字顺之,平定人。少聪慧过人,笃志好学,博通经史。大德元年以乡荐领忻州学事,正己率人,人皆化之,士之邪
于我者。元世祖威振四海。而忠烈王以下六尚公主。宠爱于天子故也。不然几作东真吞噬矣。又或有驱使东出。如 元顺之
北走。还于本窟。则为我刻害更甚。辽地惟产薥黍。长岭以东则猎兽糊口。实非帝者之所堪。至此则巴岭以西铁岭 (第 532L 页)
身则圃隐自写之。墨色印文如新。其文辞烂然可观。其笔画。如屋漏痕古钗脚。近乎颜平原之为书。望之可畏焉。 元顺之
至正辛丑。恭悯避红贼于安东县。二公以枢密院左承宣,艺文检阅从。时贼已据国都。又追兵南下。恭悯驻跸野次 (第 392H 页)
后欤。姑立表以俟焉。
亡侄泰命墓表
呜呼。此伯兄敏章第三子泰命字 伯顺之
所葬也。李氏系出璿源。我 世宗庄宪大王第十三子密城君讳琛生云山君讳诫。历匡城正讳铨,广原守讳耇寿。至 (第 254L 页)
 问。自古帝王之兴也。或以一旅之众。能取天下。以成大业。其子孙反不能守。至于衰微不振者。开创之与收复。其势异欤。夏之少康。周之宣王。汉之光武。唐之肃宗。皆能中兴于已失之后。恢复旧物。其道何由。平王东迁。不能复西。昭烈嗣汉。不复就绪。晋元,宋高之南渡。元顺帝之北徙。皆不能复中原。何欤。将天下之势。离合有数。不能容人力欤。抑收复之道。未尽其宜欤。少康,宣王,光武,肃宗之所与共恢复者。谁也。平王,昭烈,晋元,宋高, 元顺之
所与共事者。谁也。其各悉著于篇。
对。冬寒之极。必有阳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大统之后。必有中衰。中 (第 25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