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類
地理類
正史類
醫家類
類書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初贼祝靖寇荆南安抚使邓雍遁去贼乘势欲渡江
知公安县宣教郎程千秋率邑人及广西湖南勤王兵
之在邑者御之遣人夜渡江焚舟毁筏杀贼甚众遂不
敢犯李孝忠继至千秋沿江设备唐悫自鼎州调本路
刀弩手助之贼乃去时通判鄂州赵令裨部官兵戍武
昌县贼阎瑾犯黄州其徒纵掠既去令裨即渡江存抚
黄人德之自金再围城京西湖北诸州悉为贼寇侵犯
随州陆德先复州赵纵之郢州舒舜举与荆南德安皆
失守独知汝州徽猷阁待制赵子栎知襄阳府直徽猷
阁黄叔敖知蔡州直 秘阁阎孝忠 知汉阳军朝议大夫
李彦卿能守境捍贼至是李纲言于上夺雍龙图阁直
学士罢德先等三人仍夺其职迁子栎宝文阁直 (第 15a 页)
学士
叔敖秘阁修撰 孝忠 进一官彦卿直秘阁千秋进二官
通判荆南府而擢令裨直龙图阁知黄州更名令𡷫(亦/征)
(切/)雍洵武子令 …… (第 15a 页)
(世远世远/生令甲) 孝忠 开封人(汪藻作阎氏信效方序云颖昌 (第 15b 页)
阎孝忠 而 (第 15b 页)
孝忠 自作钱氏方序)
(云大梁阎/某今从之)时叔敖已失守而纲盖未知也(熊克小历云/叔敖升秘阁)
(修撰既而 (第 15b 页)
知公安县宣教郎程千秋率邑人及广西湖南勤王兵
之在邑者御之遣人夜渡江焚舟毁筏杀贼甚众遂不
敢犯李孝忠继至千秋沿江设备唐悫自鼎州调本路
刀弩手助之贼乃去时通判鄂州赵令裨部官兵戍武
昌县贼阎瑾犯黄州其徒纵掠既去令裨即渡江存抚
黄人德之自金再围城京西湖北诸州悉为贼寇侵犯
随州陆德先复州赵纵之郢州舒舜举与荆南德安皆
失守独知汝州徽猷阁待制赵子栎知襄阳府直徽猷
阁黄叔敖知蔡州直 秘阁阎孝忠 知汉阳军朝议大夫
李彦卿能守境捍贼至是李纲言于上夺雍龙图阁直
学士罢德先等三人仍夺其职迁子栎宝文阁直 (第 15a 页)
学士
叔敖秘阁修撰 孝忠 进一官彦卿直秘阁千秋进二官
通判荆南府而擢令裨直龙图阁知黄州更名令𡷫(亦/征)
(切/)雍洵武子令 …… (第 15a 页)
(世远世远/生令甲) 孝忠 开封人(汪藻作阎氏信效方序云颖昌 (第 15b 页)
阎孝忠 而 (第 15b 页)
孝忠 自作钱氏方序)
(云大梁阎/某今从之)时叔敖已失守而纲盖未知也(熊克小历云/叔敖升秘阁)
(修撰既而 (第 15b 页)
甲降 丁卯复延康述古殿直学士为端明枢密直学
士 壬申赦福州叛卒张员等 癸酉金人陷蔡州执
守臣 阎孝忠 时剧贼张遇等虽受招安而犹纵兵四
劫乃诏知扬州吕颐浩率刘安世王渊等图之于是颐
浩单骑入贼营遇等皆出迎唯 (第 7a 页)
士 壬申赦福州叛卒张员等 癸酉金人陷蔡州执
守臣 阎孝忠 时剧贼张遇等虽受招安而犹纵兵四
劫乃诏知扬州吕颐浩率刘安世王渊等图之于是颐
浩单骑入贼营遇等皆出迎唯 (第 7a 页)
万寿山(在郴县南郡国志山有灵寿杖汉平帝/赐孔光灵寿杖出于此又有冷暖二泉)黄相山
(在郴县东南九里○ 阎孝忠 诗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下三湘路人到此休南去岭外千峰尽瘴乡)耒
山(在桂阳县南十/里四面孤绝)兜率 (第 2b 页)
(在郴县东南九里○ 阎孝忠 诗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下三湘路人到此休南去岭外千峰尽瘴乡)耒
山(在桂阳县南十/里四面孤绝)兜率 (第 2b 页)
导之后用益黄散
史君子丸平之则其利自止既已失治则脾胃俱虚致
被肝木所乘是为慢惊当用温补羌活膏主之 垣 阎
孝忠
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
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
与大肠脾实当泻子 (第 4a 页)
史君子丸平之则其利自止既已失治则脾胃俱虚致
被肝木所乘是为慢惊当用温补羌活膏主之 垣 阎
孝忠
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
与大肠脾实当泻子 (第 4a 页)
(用南星末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上 医说)小儿口疮(白屑如鹅口不须/服药以生天南星)
(去皮脐研末醋调涂足心男/左女右 阎孝忠 集效方)走马疳蚀(透骨穿腮生/南星一个当)
(心剜空入雄黄一块面裹烧候雄黄作汁以盏子合/定出火毒去 (第 19b 页)
(去皮脐研末醋调涂足心男/左女右 阎孝忠 集效方)走马疳蚀(透骨穿腮生/南星一个当)
(心剜空入雄黄一块面裹烧候雄黄作汁以盏子合/定出火毒去 (第 19b 页)
(温水下名金虎/丸 普济方)小儿下血(或血痢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为末饭丸麻子大每)
(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阎孝忠 集效方)妊娠下痢(白色昼夜三五十/行根黄厚者蜜炒)
(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捣烂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 (第 5a 页)
(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阎孝忠 集效方)妊娠下痢(白色昼夜三五十/行根黄厚者蜜炒)
(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捣烂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 (第 5a 页)
(一升服令微/汗 梅师方)小儿狂躁(畜热右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卮子仁匕枚豆豉五钱水)
(一盏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 阎孝忠 集效方)盘肠钓气(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
(同炒过去草乌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钱茴香葱白酒下 (第 25b 页)
(一盏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 阎孝忠 集效方)盘肠钓气(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
(同炒过去草乌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钱茴香葱白酒下 (第 25b 页)
论急慢惊风
钱氏曰急惊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
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此證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
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
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
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
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
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
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昏睡露睛此无阳
也瓜蒌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證切宜辩而治之
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如不分别则误甚矣 阎孝忠 曰急慢惊风古人无之惟曰阴阳痫阳动而速
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此阴阳虚实
寒热之别治之不可误 …… (第 20b 页)
热啼哭咬人面脸弄色或红或青伸舒用力微微作
声有已上證候惊搐先證也预防之驱风膏琥珀散
更择对證药 阎孝忠 曰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疭
按此所论诸脏旺实或伤风因食所致发搐旺者当 …… (第 26a 页)
有热泻黄芩大黄 有寒泻附子 有湿泻白术茯
苓 有肺泻芍药桂 定喘荆芥人参如甚加槟榔木
香大便不通则加大黄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
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以用入脏君臣
药调之益黄散
凡大泻引饮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术散痢病亦
同身热吐泻咳𠻳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
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身热吐泻大
渴大便必少是热入膀胱亡失津液此为大逆是阴阳
相乘也五苓散主之 身凉吐泻不渴则知为寒泻当
补之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阴阳相乘肝入于胃
故发热而呕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阎孝忠 曰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予每用理中丸以温
其中以五苓散𨗳其逆连与数服兼用异功散等温药
调理之往往便愈若 (第 30b 页)
钱氏曰急惊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
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此證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
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
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
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
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
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
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昏睡露睛此无阳
也瓜蒌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證切宜辩而治之
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如不分别则误甚矣 阎孝忠 曰急慢惊风古人无之惟曰阴阳痫阳动而速
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此阴阳虚实
寒热之别治之不可误 …… (第 20b 页)
热啼哭咬人面脸弄色或红或青伸舒用力微微作
声有已上證候惊搐先證也预防之驱风膏琥珀散
更择对證药 阎孝忠 曰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疭
按此所论诸脏旺实或伤风因食所致发搐旺者当 …… (第 26a 页)
有热泻黄芩大黄 有寒泻附子 有湿泻白术茯
苓 有肺泻芍药桂 定喘荆芥人参如甚加槟榔木
香大便不通则加大黄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
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以用入脏君臣
药调之益黄散
凡大泻引饮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术散痢病亦
同身热吐泻咳𠻳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
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身热吐泻大
渴大便必少是热入膀胱亡失津液此为大逆是阴阳
相乘也五苓散主之 身凉吐泻不渴则知为寒泻当
补之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阴阳相乘肝入于胃
故发热而呕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阎孝忠 曰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予每用理中丸以温
其中以五苓散𨗳其逆连与数服兼用异功散等温药
调理之往往便愈若 (第 30b 页)
马勃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即愈
斑疮入眼马屁勃蛇皮各五钱皂角子十四个为末
入罐内盐泥固济煅存性研每温酒服一钱此 阎孝
忠 集效方也 因无别用故不著简误
水蓼主蛇毒捣傅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煮渍捋
脚消气肿
疏○水蓼感金水 (第 49b 页)
斑疮入眼马屁勃蛇皮各五钱皂角子十四个为末
入罐内盐泥固济煅存性研每温酒服一钱此 阎孝
忠 集效方也 因无别用故不著简误
水蓼主蛇毒捣傅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煮渍捋
脚消气肿
疏○水蓼感金水 (第 49b 页)
治惊论
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
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
浮温热者火也能令毋实助风之气盛皆杀人也因惊
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气大禁凉
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 阎孝忠
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
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
肠脾实当泻子 (第 63a 页)
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
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
浮温热者火也能令毋实助风之气盛皆杀人也因惊
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气大禁凉
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 阎孝忠
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
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
肠脾实当泻子 (第 6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