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禮類
經解類
詩類
別史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目錄類
地理類
史評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續道藏
公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
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
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为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声伯
四日不食以待之食(音/似)使者而后食诸侯迁于制田知
武子(荀/罃)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 (第 13b 页)
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
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 郑郊
班荆相与食
而言复故(布荆/坐地)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戍将
平晋楚(平在/明年)声子通使于晋还 (第 20b 页)
 (诸敝邑敢/私布之)
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
(王臣始会伐左传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
(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为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
(者而后食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 (第 35a 页)
 (大国○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
 (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 郑郊
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
 (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 (第 55b 页)
 (而见之矣○刘氏曰公羊云曷为不耻公/幼也非也公即位今十六年岂得云幼哉)

公至自会(石氏曰公之此行内有侨如之/患外不见于霸主故危而致之)○公会尹子
(武/)晋侯(厉/)(灵/)国佐邾(定/)人伐郑(成王臣始会伐左传/公会尹武公及诸侯)
(伐郑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为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
(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而后食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 (第 45a 页)
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林将为/祭仲设)
(享于 郑郊
而杀之雍姬雍纠之妻/祭仲之女知其将杀祭仲之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
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杜 (第 14b 页)
手又反过古卧反又古禾反)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
于晋师(豹叔孙侨如弟也侨如/于是遂作乱豹因奔齐)为食于 郑郊(林声伯为/食于郑之)
(郊/)
师逆以至(声伯戒叔孙以必须/所逆晋师至乃食)声伯四日不食以待
之食使者而后食(林晋逆四日不至声伯凡四 (第 13b 页)
林伍举王子/年之婿故谓)
(伍举实送之出亡伍举惧祸故出/奔郑郑不足恃故自郑将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 郑郊
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林班布也布荆籍地而坐/相与饮食朋友世亲故共)
(议归/楚事)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第 11a 页)
预不信礼记不取公羊榖梁鲁唯有建寅郊天
及龙见而雩
(四/二)王肃又难 郑郊
用夏正喾配圆丘之说
案圣證论王肃难郑云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长
日之至下云周之始郊日以至玄以为迎长日
谓夏 (第 32b 页)
 左氏曰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
 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
 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为
 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
 而后食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 (第 23b 页)
(音壬/注同)肇祀(音兆毛始也 郑/郊
之神位也)(音遍/下同)(伤容/反)(音由又/以朱反)
(抒臼也说文/作舀弋绍反)(波我/反 (第 11a 页)
 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
 (郑东/地)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侨如/弟)请逆于晋
 师(侨如于是遂作/乱豹因奔齐)为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声伯戒叔/孙以必须)
 (所逆晋师/至乃食)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而后食(使/者)
 ( (第 77b 页)
 子(子朝/之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
 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
 如晋遇之于 郑郊
班荆相与食(布荆/坐地)而言复故(共议/归楚)
 (事/)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在 (第 113b 页)

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
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
师为食于 郑郊
师逆以至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
者而后食(如初复欲逐二子督扬郑地畏郑不敢过之/声伯名婴齐豹侨如弟先虑 (第 25b 页)
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
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
为卢门之椽(渠门郑城门逵道九轨东郊 郑郊
牛首郑/邑大宫郑祖庙卢门宋城门为椽以辱之)
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紏杀之将享诸
郊雍姬知之谓 (第 9b 页)
伍举与
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
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
之于 郑郊
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
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 (第 22a 页)
 与国于中国无损也今文襄既没晋灵少且不君权
 专于赵盾盾横逆不臣杀戮自专诸侯不咸霸业隳
 矣楚商臣大逆之罪晋不能问至是遂复窥中国兵
 行于 郑郊
矣楚之进退视中国彊弱而已中国无霸
 主其何安之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救郑善事也而春秋无美 (第 42b 页)
 服于楚夫郑之服楚非情也势也晋不自咎其不能

 败楚以致郑之叛乃区区用兵于 郑郊
使郑复反而
 从晋晋能庇郑保楚师之不伐郑乎不能也不能则
 曷内修政刑而和诸侯务农治兵以图召陵城濮之 (第 43b 页)
 利也乃区区逼许不已其后许畏郑益甚迁入楚地

 迁于叶又迁于白羽又迁于容城逼近楚都所以倚
 楚而抗郑郑既失许故楚兵一出则直履 郑郊
楚患
 益近故襄公之后郑多入楚岁有晋楚之兵腹背受
 敌水火交炽而郑特如在鼎之鱼耳其患皆起于伐
 许而 (第 17b 页)
 固哉卒之身死于南蛮之俗不能正邱首中国同盟
 无一介之使以与执绋之末无足悲者其自取之也
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
 侵浅事也合三国之师于 郑郊
而侵之要其服而已 …… (第 4b 页)
 今之孟州汜水县是也岩险闻于天下楚郑倚之以

 抗中国今晋率十国之大夫取而城之虎牢既非郑
 有郑何恃以抗列国哉故兵出虎牢则直指 郑郊

 特郑无所恃楚失之盖亦恐矣故鸡泽之盟郑不伐
 而至八国之君同涖是盟而天下无兵车之役者凡
 六年则 …… (第 7b 页)
 事所从者所从一定则外亦绝望而兵将不至矣然
 则为晋之计宜奈何必能东结吴以掎楚楚忌吴之
 断其后必不敢纵兵以长驱于 郑郊
则郑可安而不
 叛矣为郑计者莫若决背楚以与晋晋近而楚远兵 (第 2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