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易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目錄類
正史類
地理類
職官類
別史類
編年類
傳記類
類書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孝宗此谕可谓有实心求道之意矣
昭代典则正德二年春上御经筵讲书故事讲解书义
毕必献规谏之语是日詹事杨廷和学士刘忠直讲既
罢上谓刘瑾曰经筵讲书耳何书外添出许多说话瑾

与廷和等皆旧东宫官奏曰此二人当打发南京去升
二人南京侍郎是时南京无缺皆添注之虽若远之实
升之也
王圻续通考世宗嘉靖二年八月御文华殿召讲臣至
首揭书经君子所其无逸章继而讲康诰惟民康乂章
召诰顾畏民岩章孟子践形章理义悦心章被袗衣鼓
琴章君子反经章是日上御黼座横经俯询虚心听纳
如此他日讲官刘龙进孟子至诚章上批曰龙于至诚

能动乃云迩者黄河清是至诚之验也未免近謟但其
末云谦以履盈约以保泰此二句却好又讲官伦以训
进论语 阳肤
为士师讲义上批云以训讲哀矜勿喜云
是慈悲怜悯夫慈悲二字是释氏之教也讲官魏校进
书经罪疑惟轻章讲说上批 (第 52a 页)
 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传起信险伪肤受之言也(又地名前汉郊祀志凡四祠于肤施注肤施上郡之县也)又人名前汉古 
 今人表 阳肤 
又集韵凌如切音胪义同(又韵补叶音浮易林范子妙材戮辱伤肤后相晋国封为应侯)(正字)
(通与脊同说文本作 (第 46b 页)
  诺(宿留也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以见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

  (养之有素/也 论语)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
  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 50b 页)
(阳肤
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故其犯法也)
  (非迫于不得已则陷 (第 50b 页)
 之多得其情是也非从惟从者棰楚之下何求而不
 得人不胜痛则诬服者多矣故囚惟吏之从而自诬
 者皆非所当从当有以辨明之也孟氏使 阳肤
为士
 师问于曾子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哀矜 (第 38b 页)
  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
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
不若此事之为难(文集曰献子贤大夫其臣必贤其政必善庄子之贤不及其父而能
守之终身不改故夫子以为难盖善之也○语录曰人固有用父之臣者然稍拂他私意便自容不得亦
有行父之政者于私欲稍有不便处自行不得古今似此者甚多如唐太宗为高宗择许多人如长孙无
忌褚遂良之徒高宗因立武昭仪事便不能用又季文子相三君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到季武子便

不如此便是不能行父之政以此知孟庄子岂不为难能)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 17a 页)
阳肤
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或问民散之说曰生
业不厚教化不修内则无尊君亲上之心外则无仰事俯育之赖
(第 17a 页)
 改之而周室中兴绍圣沿熙丰之法不改而宋辕北

 矣此又论孝者所当知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章 李衷一曰曾子之意原是政
 刑合一之论不是谓做士师只这哀矜便了当看他
 拍头便说个上失其道意 (第 14b 页)
  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音灭)献子有贤德
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去声)虽有可称
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邓元亚曰献子历相君五十年鲁人谓之社稷之臣则其
臣必贤其政必善矣庄子年少嗣立又与季孙宿同朝宿父文子忠于公室宿皆不能宁而改之庄子乃
独能不改其父之臣与父之政而终身焉是孔子之所谓难也○通曰三年无改父之道不改其父之未
善者也泛指为人子者而言也此则不改其父之已善者也独指孟庄子而言也凡父之所为未善人子

三年丧服之中可以未改而遽忍于改之非孝也孟献子之臣之政已善或以好恶之私而改或以意见
之偏而改亦非孝也右二章皆曰吾闻诸夫子饶氏以为曾子尊其所闻如此尹和靖作论语解所谓愚
闻之师曰亦如此愚谓朱子得于延平者亦然)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 13a 页)
阳肤
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谢氏曰
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故其犯法也非迫
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 (第 13a 页)
 有家训哉推而广之治国平天下不外乎此矣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此一章书是曾子教人恤刑之意 (第 16b 页)
阳肤
曾子弟子士
 师治狱官名孟氏 (第 16b 页)
阳肤
为士师来问曾子盖欲得
 明慎之要以求情法之平也曾子教之曰先王之世
 下之生业厚上之教化脩民既足于仰事 …… (第 16b 页)
 致此之由纵不可曲法以庇民能勿惕然深省哀矜
 庶狱之不辜乎若以发奸摘伏沾沾自喜非仁人长
 者之用心也曾子之告 阳肤
如此虽 (第 17a 页)
阳肤
一士师
 耳民之生死科条具在不得意为出入也独计为民 (第 17a 页)
  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
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去声)虽有可称而
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 8a 页)
阳肤
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谢氏曰
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故其犯法也非迫
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 (第 8a 页)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减十一字二钦字旧误作矜序)
上失其道使之无道教之无素也是以情义乖离而民散矣惟其散也故或迫于不得 (第 106a 页)
其囚若犯二事罪虽从重有并两刑上之者言有
两刑亦具上之恐狱官有所隐没故戒之
传当怜至之道
正义曰论语云 阳肤
为士师曾子戒之云如得其情则哀矜而 (第 20a 页)
而优(音/忧)行有(下孟/反) 阳肤(方于/反)
轻漂(匹照/反)恶居(乌路/反)以丧
(息浪/反)孙朝(直遥/反)焉学(于虔反下/不学同)未坠(直类 (第 27a 页)
勿有疏漏其囚若犯二事罪虽从重有并两刑上之)
(者言有两刑亦具上之恐狱官有所隐没故戒之传正/义曰论语云 阳肤
为士师曾子戒之云如得其情则哀)
(矜而勿喜是断狱者于断之时当怜下民之犯法也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 (第 46a 页)
其父之臣与父之政而终身焉是孔子之所谓难也若父之臣与父之政有不善
则是成其父之恶耳焉得为孝哉)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 …… (第 10a 页)
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阳肤
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
则陷于不知也故 (第 10b 页)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注马曰孟庄子鲁大夫
仲孙速也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
忍改也疏(正义曰此章论鲁大夫仲孙速之孝行也言其他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他人可
能及之也其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之也是他人难能也)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注包曰 (第 7b 页)
阳肤
曾子弟子士师典狱
之官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注马曰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 (第 7b 页)
上之
所为非民之过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音义(肤方于反
漂匹照反)
(正义曰此章论典狱之法也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者 (第 7b 页)
阳肤
曾子弟子士师典狱之官问于曾子
者问其师求典狱之法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者言上失 (第 7b 页)
师在邑宰之下官小可知矣孟子谓柳下惠不卑小官为其三任士师也惠因刑罚不中当屡有諌诤其致三黜也亦宜然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者何也盖孟氏在鲁以司空兼司寇 (第 7b 页)


阳肤
朱子曰 (第 16b 页)
阳肤
曾子弟子元按一统志云 (第 16b 页)
阳肤
武城人曾子弟子七人 (第 16b 页)
阳肤
其一也
微生高
朱子曰微生姓高名鲁人素有直名者元按庄子及战国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 (第 16b 页)
 于大原而仲山甫非之也当是时上徒欲知民数而
 不得尚安能得其情而制之乎民既散矣则放辟邪
 侈无不为也故曾子谓 阳肤
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第 29a 页)
 能而此独不可能也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春秋之世先王抚治天下之道不复存十一之遗 (第 12a 页)
也庄者习为俨若之容近信则
犹未能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章

臣皆翼戴公家之臣政皆匡扶公室之政

孟氏使 阳肤
为士师章

范蔚宗引论语上失其道云云云夫不喜于得情则恕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