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小學類
詩類
書類
易類
四書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經解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傳記類
法制類
雜史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史鈔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術數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醫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俗图经云/在嘉兴)凡有五道故名五湖韦昭曰五湖者胥湖

 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实一湖也前说较长张
 勃郦道元 张守节
陆龟蒙李宗谔诸家之说虽名称
 各殊道里互别然皆在太湖上下二三百里之间唯
 李善以洞庭彭蠡震泽巢湖鉴湖 (第 26a 页)
 (牟县东南有艾山不言齐地尚疑地在齐鲁之间在/今沂州府蒙阴县西北又哀十一年及齐师战于艾)
 (陵孔氏曰在博县南六十里在今泰安府泰安县/东南与此自别 张守节
谓艾与艾陵为一地者误)
 棼(庄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邱杜注齐地即/薄姑一名蒲姑乐安博昌县北有薄 (第 25a 页)
 年鲁败我平陆徐广曰东平陆县余谓汉属东平国
 为古厥国孔子时为鲁中都邑地尔时属齐即今汶
 上县是又有陶平陆则梁门不开 张守节
曰平陆唐
 兖州县即中都在大梁东界故曰平陆齐边邑也
 灵邱灵邱亦属齐边邑赵世家敬王二年败齐于灵
 邱 …… (第 37b 页)
 皇十八年改州名实本此合之唐武德曾于咸欢县
 置驩州则驩与欢同乃驩喜之驩于驩兜了不相涉
 三苗三苗国名杜元凯阙其所在惟 张守节
据吴起
 言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
 县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 …… (第 53a 页)
 名洧水所出唐武后改曰告成后又曰阳邑五代周

 省入登封故此山在今登封县北三十八里去嵩山
 几隔三十里安得即云嵩山下之深谷与箕山为嵩
 高之北而 张守节
云箕山一名许由山在洛州阳城
 县南十三里括地志遂云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
  (第 56a 页)
守节
又云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括地志遂云
 嵩山一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西北二十三里足
 互相證明断断其非 (第 56a 页)
 武所执之物共相谐会乃是由音得名为乐武阴文

 阳故所执有轻重之异 (唐张守节/
篇内同)
 延平周氏曰音之所以起者以心心之所以动者以
 物无心则无物
 长乐陈氏曰礼自外作而文乐由中 (第 4b 页)
 者谓之声众声和合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
 之乐则声为初音为中乐为末也所以惟举音者举
 中见上下矣  张氏守节
曰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 …… (第 4b 页)
 禽兽知其声不知五音之和变是声易识而音难知
 矣众庶知歌曲之音而不知乐之大体是音犹易而
 乐倍难也惟君子能知极乐之理  张氏守节
曰音
 初生自君心形而成乐乐成则能通于百姓使各尽 …… (第 16b 页)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章论乐本名为乐本者乐以音

  声为本音声由人心而生也  张氏守节
曰此章分
  三段第一段明人心感乐第二段明乐感人心第三
  段自凡音至反人道应乐感人心自人生至王道备 …… (第 31b 页)
 流漫无复尊卑之敬礼过殊隔而无和乐则亲属离
 析无复骨肉之爱惟礼乐兼有所以为美乐和其内
 是合情礼以检饬于外是饰貌二者无偏是礼乐之
 事也  张氏守节
曰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
 父子殊别是为异也 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 (第 32b 页)
 正义郑氏康成曰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
 在貌也文犹动也 孔氏颖达曰乐从心起在心故
 静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也  张氏守节
曰出犹
 生也为人在中和有未足故生此乐作犹起也为人
 在外敬有未足故起此礼 黄氏裳曰大乐所乐者
 性 …… (第 36a 页)
 而天下自治其功由于礼乐故曰礼乐之谓也天子

 如此则礼行者言天子若能使海内如此则是礼道
 兴行也乐云达礼云行者互文也  张氏守节
曰礼
 使父慈子孝是合父子之亲长坐幼立是明长幼之
 序孝经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教以弟所
 以敬 …… (第 38a 页)
 而作礼生于阴是法地而制惟圣人识合天地则制
 作礼乐不误若非圣人识合天地则必误误制礼则
 尊卑混乱误作乐则乐体违暴  张氏守节
曰乐法
 天地之气故云天地之和礼法天地之形故云天地 …… (第 47b 页)
  故究识也自乐者天地之和至则此所与民同也为

  第四段论乐使上下和合是为同礼使父子殊别是
  为异也  张氏守节
曰一段说乐体二段说乐功三
  段说圣人识礼乐之情四段更说其情状
  案此篇刘向本作乐论第三萹刘向本作 …… (第 51b 页)
 行好生懈怠则致粗略偏谓不周备也及夫厚重于
 乐知止则止而无至于忧行礼安静委曲备具不至
 倦略惟大圣之人能如此也  张氏守节
曰庾蔚之 …… (第 54b 页)
 乐者法象天地之和气乐和则天地亦和前经云礼

 者天地之别若制礼得所亦能使天地别异此经乐
 者天地之和则是法天地之和气故云乐者天地之
 和也  张氏守节
曰二气切摩而万物生发作乐亦
 令声气切摩使民心生敬也天地化物八节更相感
 动作乐亦令八音相感动也万物 …… (第 64a 页)
 (孔疏或一物飞走蠢动感天地之阳气或一物安伏/止静安天地之阴气此一动一静在天地之閒所谓)
 (百物/也)  张氏守节
曰天为万物之始故曰大始天苍 …… (第 70a 页)
  右乐理章第三(史记乐书同郑目录第/五吴氏澄纂言居第七)
  孔氏颖达曰此乐记第三章名曰乐礼明王者为治
  必制礼作乐  张氏守节
曰中有三段一明礼乐 (第 71a 页)
  其用必对二明礼乐法天地三明天地应礼乐
  案此章刘向本作乐理皇侃作乐礼熊安生作乐体
   张守节
作礼乐刘本最先为得之盖各有条之谓理
  天地之位不定则其气不交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
  义妇德之礼不明 (第 71b 页)
 治得其善若乐不善则治乖于法前文教不时则伤
 世事不节则无功是也人君为治得其所教化美善
 则下民之行法象君之德也  张氏守节
曰此明施
 乐须节也寒暑天地之气若寒暑不时则民多疾疫
 风雨天事也风雨有声形故为事若飘洒凄厉不有
  …… (第 7b 页)
 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礼以缀淫之意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
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音洛下所乐哀乐/康乐皆同分扶问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事谓死丧也  张氏守节
曰民
 有丧则先王制衰麻哭泣之礼以节之使其各遂哀
 情是礼以哀之也大福祭祀者庆也民庆必歌舞饮
 食庶 …… (第 10a 页)
  推乐理章为第三此为第四亦明礼乐既备后乃

  施布天下也  张氏守节
曰中有三段一明施乐
  以赐诸侯二明施乐须节既赐之所以宜节也三
  明礼乐所施各有本德本意
乐也者圣 …… (第 11b 页)
 动然后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见焉心术见者即下文

 是也  张氏守节
曰人生必有血气心知之性性合
 五常之行有喜怒哀乐之分但其发无常时随外境
 所触故亦无常也应感起物而动 …… (第 13a 页)
 心之所感此言乐之所以感于人心也先王之为乐

 尤慎其所以感之之始
 存疑郑氏康成曰肉肥也 (张氏守节
曰谓/音如肉之肥) 陈氏浩
 曰志疑当作急急促微细噍枯杀减也狄与逖同远
 也成者乐之一终狄成言其一终 …… (第 16b 页)
 感阴气者不有闭塞也四畅谓阴阳刚柔也四者通
 畅交在身中而发见动作于身外也阴阳刚柔各得
 其所是安其位也不相侵犯是不相夺也  张氏守
 节
曰合应也阳气舒散人禀阳多则散阴气闭密人
 禀阴多则密 陈氏祥道曰本之情性明乐之情稽
 之度数明乐之文 …… (第 17b 页)
  孔氏颖达曰皇氏以为是乐言之科自民有血气
  至礼慝而乐淫论人心不同随乐而变是故其声
  以下论作乐不得其所则灭和平之德  张氏守
  节
曰此第五章名乐言明乐归趣之事中有三段
  一言人心随王之乐二言明王制正乐以化民三 …… (第 25b 页)
 气无由来入故邪辟之气不施设于身体既邪辟不
 在于身耳目鼻口心知百事之体皆由顺正由从也
 皆从和顺以行其正直义理也  张氏守节
曰声色
 是事故云聪明而气无形故于身为设也不留聪明
 于奸声乱色故耳目得顺正不用心术接淫慝礼乐
 故 …… (第 29a 页)
 地至德之光明感动四时气序之和平乐既和平故
 能著成万物之理道谓风雨顺寒暑时鬼神降其福
 万物得其所也  张氏守节
曰其身已正然后乃可
 制乐为化故用歌之音声内发己之德用琴瑟之响
 外文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乐又用 …… (第 30b 页)
 人道也 孔氏颖达曰伦类也其乐施行而伦类清
 美矣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变移敝恶之风
 改革昏乱之俗而天下皆宁矣  张氏守节
曰正乐 …… (第 38a 页)
 邪淫则亦欢乐也然君子在上以仁义之道制邪淫
 之欲则意得欢乐而不有昏乱也若小人在上以邪
 淫之欲忘仁义之道则志意迷惑而不得欢乐矣
  张氏守节
曰此引旧语乐名广證前事 方氏悫曰
 道有义故足以制欲欲既制则其乐不流而治生欲
 无穷故至于忘道道既忘 …… (第 39b 页)
 声生声从志起志从心发三者相因原本从心而来
 先心而后志先志而后声先声而后舞声须合于宫
 商舞须应于节奏乃成于乐故乐器从之也  张氏
 守节
曰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禀性皆以得理
 为本也得理于内乐为外故云德之华乐为德华若
 莫之能用故须金石 …… (第 41b 页)
 于内则不能为乐也 方氏悫曰有言有咏有动皆
 气之所使也所以使气者心而已故曰本于心然后
 乐气从之  张氏守节
曰乐气诗歌舞也君子前有
 三德为本乎心后乃诗歌舞可观故云然后乐气从
 之也 辅氏广曰乐之气谓和气也乐 …… (第 43a 页)
 和顺积于心中言辞声音发见在外是英华发于身
 外此据正乐也若其奸声则悖逆积中淫声发外心
 恶而望声之善不可得也故云唯乐不可以为伪
  张氏守节
曰德为性本故曰情深乐为德华故云文
 明歌舞蹈乐气从之(案乐气/说详前)故云气盛天下咸宁故
 曰化神内 …… (第 44a 页)
 说报施之意言乐施而不报是章明其盛德也礼有
 恩则报以人意言之谓之报情以父祖子孙言之谓
 之反始其实一也  张氏守节
曰庾蔚之云乐者所
  以宣畅四气导达情性功及物而不知所报所谓施
 也礼者所以通彼之意故有往有来所谓报 …… (第 48b 页)
  有所乐惟君子敦行善乐也乐者心之动以下又
  广明舞之义理与声音相续之事乐也者施也明
  礼乐之别报施不同  张氏守节
曰此第六章名 (第 51b 页)
 物各顺其性由乐之根本由人心而生人心调和则
 乐音纯善协律吕之体调阴阳之气二气既调故万
 物得所也  张氏守节
曰此大人圣人与天地合德
 故举礼乐为教而天地从之大明也直出曰萌稻稷
 之属也胎生兽也卵生鸟也 马氏睎 …… (第 7a 页)
 事者岂有他哉不过上先下后不失本末之施而已

  右乐情章第七(史记乐书第四郑目录第/六吴氏澄纂言改居第五)
  孔氏颖达曰皇氏云此章为乐情  张氏守节

  上章明象象必见情乐变则情变故此以情不可
  变言之中分三段一明礼乐情达鬼神二證礼乐
  达鬼 …… (第 10a 页)
 玄冕也凡冕服其制皆正幅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
 故称端也言古乐何以朴素如彼使人不贪至于卧
 新乐何以婉美使人嗜爱不知其倦也  张氏守节
 
曰著玄冕衣玄端同色故曰端冕听古乐也此当是
 庙中听乐玄冕祭服也
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 …… (第 11a 页)
 其发作又疾也及时事欲令之事各及时致右宪左
 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 孔氏颖达曰自此至不亦
 宜乎是宾牟贾与夫子相问答之事宾牟姓贾名 (张/氏)
 (守节
曰宾/姓牟贾名)初论他事次及于乐孔子问作武乐之前
 先击鼓备戒其众备戒之后久始作舞何也贾答武 …… (第 27b 页)
 铎夹之而进象武王伐纣为事之早成故前进也久
 立于缀言未舞之前舞者久立于酂缀象武王待诸
 侯之至也  张氏守节
曰武王居镐在南纣居朝歌
 在河北故舞者南来时楯向北尚象之 应氏镛曰
 武乐之始终大槩不过乎蚤与久之两 …… (第 34a 页)
 其劳赏其功也键籥牡也櫜兵铠之櫜也言铠及兵

 戈悉櫜韬之置于府库而键闭之故云名之曰建櫜
 也  张氏守节
曰蓟幽州县地陈陈州宛丘县故陈
 城杞汴州雍丘县济河而西武王伐纣事毕从怀州
 河阳县南度黄河至洛州从洛 …… (第 38a 页)
 存疑郑氏康成曰反当为及字之误也及商谓至
 纣都也(孔疏以下济河而西/知此是及至商也)牧誓曰至于商郊牧野
  (张氏守节
曰/今卫州汲县)封谓故无土地者也投举徙之辞也时
 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殷墟所徙者微子也后周公更 …… (第 38b 页)
 故理发见于外而民莫不承奉敬顺圣王若能详审
 致极礼乐之道举而错置于天下悉皆敬从无复有
 难为之事也  张氏守节
曰动谓触也用礼乐以感
 动之乐治心故云动内礼检迹故云动外 陈氏旸
 曰辨上下之位则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 …… (第 47b 页)
 减或盈其事各异王者当依其事而和节之也礼既

 减损若不勉强自进则礼道销衰乐主盈满若不反
 自抑损则乐道流放  张氏守节
曰威仪繁广易生
 厌倦故礼之失在乎损洋洋盈耳不欲休止故乐之
 失在乎盈失在于损当自勉强失在于盈当自抑 …… (第 49b 页)
 详审其声以定调和之曲又须比入音之物以饰音
 曲之节或奏作或节止以成其五声之文合和父子
 君臣者上文和敬和亲是也附亲万民者上文和顺
 是也  张氏守节
曰正乐流行故随所在而各尽其
 善宗庙有君臣所主在和敬乡里有长幼所主在和
 顺闺门有父子所主在和亲前章 …… (第 54b 页)
 教命乐和律吕之声是中和纪纲总要之所名人感
 天地而生又感阴阳之气乐既合天地之命协中和
 之纪感动于人是人情不能自免也  张氏守节

 雅颂是发于声音执其干戚是形于动静 周氏谞
 曰乐能官天地而天地不得之则或几乎息故曰天
 地之命 …… (第 57a 页)
 非作恶也必天下所同怒军旅鈇钺对乐而言则礼
 也五礼特言军者对喜而言怒故也
  右乐化章第十(郑目录第七史记乐书第九吴氏/澄改居第八 张氏守节
曰此第)
  (十章名为乐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宾牟贾为第/十也其章中皆言乐陶化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
  (第 60a 页)
 故为五湖具区既已号为泽薮而又以其方圆里数
 为浸亦非也(○易氏曰具区是泽五湖/是浸泽浸岂可混而为一) 张守节
曰太
 湖东岸五湾为五湖曰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其
 说或然今苏常间陂湖与太湖连接者尚多何止五 (第 9a 页)
史记所载之中牟在杜元凯时已不复知其处第云
当在河北后人但当存疑不必强为之说臣瓒谓此中
牟当在温水之上 张守节
史记正义又以相州汤阴县
西有牟山谓中牟当在其侧俱系臆说无明据且春秋
传卫师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褚师圃曰 …… (第 62a 页)
 牟而旧志竟于县内载入佛肸墓可𤼵一笑然考杜
 氏通典已先误千虑一失往往有此后阅宛溪氏方
 舆纪要谓在彰德府汤阴县牟山之侧此亦承 张守

 节
史记正义之讹非确然也因思春秋时晋之中牟
 楚之豫章虽使杜元凯复生亦不能确知其处况更
 在元凯千五百年 …… (第 62b 页)
史记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以北故楚得东侵广地至
泗上与鲁泗东之地方百里 张守节
正义曰泗上谓广
陵徐泗等州则今扬淮以及徐州泗州之地皆弃与楚
余尝著论谓越弃地利不守得延至五世为楚所灭 (第 74b 页)
 今大兴县为古蓟 燕所都史记曰武王封帝尧之

  后于蓟 张守节
正义曰召公始封盖在北平无终
  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至王喜
  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始亡 (第 40b 页)
 (中牟杜注第云当在河北不详何地据各处传文及/国语约当在今直𨽻顺德府邢台邯郸之间今日第)
 (当传疑虽以近日间百诗之精于地理亦云无可考/而史记 张守节
正义以汤阴县有牟山谓中牟当在)
 (其侧今方舆纪要与高氏地名考俱从之亦未必/然也余修河南省志曾详辨此 (第 51a 页)
  (县境郑郑滑在州西/北 鄫在州东南)
柘城(宋泓水/在县北)
考城(戴国在县东南五里郑取之改名谷城里宋/葵邱在县治东 宋黄在县西三十六)

彰德府
安阳(卫商任在县境西洹水在县北/四里源出林县 北林虑山)
汤阴(晋中牟据注疏第言当在河北 张守节
史记正义/汤阴县西有牟山中牟当在其侧余初作晋中牟)
  (论疑当在邢台邯郸之间今考经文齐侯卫侯次/于 (第 11a 页)
曰有 唐张守节
史记注曰琴本神农作今云舜作者
非谓舜始造也改用五弦琴特歌南风诗始自舜也
此言得之矣宋陈𤾉乐书谓琴五 (第 16b 页)
  臣谨按近代搏拊之制以木为腔形如小鼓而长
冒以熟皮或以生皮或著以糠或无糠焉尝考古
制盖不然也史记乐书弦匏笙簧合守拊鼓条下 唐张守节
正义详矣其说曰合会也守待也拊者
皮为之以糠实如革囊也用手抚之鼓也言奏弦
匏笙簧之时若欲令堂上作乐则抚 (第 59a 页)
  今按本纪谓夏禹以身为度既云以身为度则身
当与度之整数相合或十尺或九尺是也然无正
文可考惟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据纬书合诚图
以为禹身九尺二寸 唐张守节
宋郑樵皆因之而
白氏六帖则云禹长九尺九寸罗泌路史则云禹
长九尺有咫诸家各异莫知适从除尧汤文王孔
子身 (第 105a 页)
 诗含神雾 诗推度灾 礼斗威仪 礼稽命徵
礼含文嘉 乐汁图徵 乐动声仪 春秋元命包
春秋命历序 春秋说题辞宋均注 春秋考异邮
春秋运斗枢 春秋保乾图 春秋感精符 春秋孔

演图 春秋文耀钩 春秋潜潭巴 春秋汉含孳
春秋佐助期 春秋内事 孝经援神契 孝经钩命
决 论语摘襄圣 论语撰考谶 论语比考谶 论
语阴嬉谶
  凡谶纬四十一部
 凡经类二百三十八部
史记徐广注 史记司马贞索隐 司马贞补三皇纪
 史记 张守节
正义 前汉书应劭注 前汉书晋灼 (第 13a 页)
 丘迁焉后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又迁于
 邢书所谓不常厥邑于今五邦者也盘庚复涉河南
 治亳改国号曰殷即西亳也古今言殷地皇甫谧
 守节
蔡沈之徒皆以为即偃师王伯厚地里考引括
 地志云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
 朝歌城百四十里竹 (第 2b 页)
 (旸/谷)羲仲所居官次之名盖官在国都而测候之所则
 在于嵎夷东表之地也寅敬也宾礼接之如宾客也
 亦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意 (张氏守节
曰言作历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迎)
 (之过而/送之)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
 而识其初出 (第 12a 页)
 (今梁国谷熟县后汉改山阳郡亳县为谷熟属梁国/亳与薄义同字异也皇甫谧主谷熟为汤都良是不)
 (知偃师亦汤都也 张守节
史记正义曰汤即位都南/亳元和志云宋州谷熟县殷之所都谓之南亳后徙)
 (西亳通典云河南偃师县亦古亳邑商 (第 19b 页)
 后渡海而南治潍淄二水也

嵎夷按说文云尚书考灵曜及史记作禺铁(渭)


五帝本纪作郁夷 张守节
曰郁音隅夏本纪仍作


嵎夷司马贞曰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


辽西铁古夷字也纬书已亡检史记无作 (第 14b 页)